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指引的双重带动下,广东省各市抢抓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先机,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培育重点产业形态和产业环节。近年来,形成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珠三角各市各有特色和发展重点的健康服务业形态。以下介绍广州、深圳、珠海、江门、中山和惠州等城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的特色。
1.广州
“十二五”期末,广州市健康及养老产业实现总产值(销售额)超过3000亿元,健康及养老全产业链格局初显,医疗、养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管理、健康旅游与文化等产业蓬勃发展,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贸易等产业比较优势突出,辐射能力强。
一是养老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达161.8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03%;全市11个区中,有8个区老年人口超过10万人。广州市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其中越秀、海珠、荔湾三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
表11 2013—2017年广州老年人口抚养比
注:老年抚养比,即人口中非劳动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2017年,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共计3793个,比2016年增加456个。全市养老机构183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63个,民办养老机构120个。总床位62144张,比2016年增加319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实现国家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40张”的目标。
2017年,广州市老年服务机构职工总数11401人,管理人员919人,护理人员7739人,医生465人,护士794人,专业社会工作者173人。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全市老年服务机构职工人数增加了2450人。
2017年,广州市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共有32家,较2016年增长了113%,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的医疗机构达90%以上,具有医养结合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覆盖率达85%以上(包含内设医疗机构和签订医疗服务协议),较2016年增长了27%。
二是生物制药产业优势明显。广州的生物医药研究在迅猛发展,产业链上游的早期研究已经走在全球前列。“十二五”期间,广州年均增长率超过14%,形成了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工业部分的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500亿元,居工业各行业前列。以科学城、生物岛为核心,健康医疗中心、国际健康产业城、国际医药港等特色园区协调发展,打造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布局,形成以化学药、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为主体,具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体外诊断产品及检验服务、海洋生物等特色优势,培育生物制药、生物医用材料、精准医疗等领域潜力的产业体系。全市共有生物领域国家级工程中心(实验室)12家、专业孵化器13个,各级重点实验室158家、工程技术中心128家、企业技术中心51家,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研究和创新体系。围绕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吸引和培养了5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2名两院院士、20名“万人计划”专家。89个新药获批开展临床研究,19个新药取得生产批件。生物制药在黄埔区集聚发展,全区生物医药营业收入523亿元,已占全市50%以上,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国内第一梯队。
三是健康旅游成为发展热点。2017年6月,根据《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在地方自愿申报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经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拟同意13家单位开展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进入公示环节的13家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有广东广州南沙新区。
四是健康服务业形成集聚化发展态势。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近年来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形成了“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链条孵化器集群,逐渐走出了一条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生态平台化、孵化体系链条化、资源链接国际化的特色发展路子。累计孵化企业3000家,其中生物医药领域企业350家。
广州科学城集聚了生物医药企业430多家,形成以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体系,并建立了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17家,依托达安基因、冠昊生物、阳普医疗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3家。
南沙新区将建成国际医药保税港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医疗综合服务枢纽,将以北区(庆盛)、中区(明珠湾)、南区(万顷沙)三个健康医疗综合体的整体布局,充分依托当地健康旅游产业资源为基础,从高端特色医疗、康复疗养、健康管理、中医保健、休闲养生养老、健康旅游、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健康旅游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发力,发挥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集旅游、休闲康复、高端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体系。
五是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广州出台《广州市促进健康及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激发市场活力和民间资本潜力,谋划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攀升价值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健康及养老产业供给侧改革,满足多样化健康及养老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到2020年,建成并提升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广东广州南沙新区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中国—瑞士(广州)从化生态医药健康产业基地、GE 生物科技园、增城高滩健康小镇、花都生物医药产业园、广州国际医药港、市级养老产业集聚(园)区等重点园区,每年滚动实施100 项健康及养老产业重大项目,打造协同效应、集聚效应明显提升的多元化健康及养老产业集群。围绕健康服务业,还出台《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广州市加快IAB 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行动计划。
2.深圳
生命健康产业作为深圳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早在2009年,深圳市就率先在全国提出发展生物产业政策,在2013年又率先提出《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在全国首次制定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以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母婴护理、照护康复、养老保健和健身休闲为重点发展领域,进行生命健康产业“一核、两区、多中心”的规划布局。2016年10月25日,国家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把健康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确认了健康优先战略,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近年来,深圳基因检测、健康管理、母婴护理、照护康复、养老保健以及健身休闲等行业的发展也领先全国,健康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2017年,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增加值98.12亿元,增长19.5%。2015年,深圳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有584个,医疗机构出院人次为123.7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为3.4万张,医疗机构数为3606个,医院类机构数为145个,医生数为2.92万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3.4%。
一是养老服务业发展迅速。深圳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截至2016年底,深圳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超过2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6.5%。60岁以上非户籍常住人口95万人,两者相加逾120万人,预计到2020年深圳老年人口将增至156万人,加快深圳养老事业发展已成为深圳重要民生工作之一。截至2017年4月,深圳共有养老机构34家,其中10家养老机构已建成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到2020年,深圳所有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机制全覆盖。目前,深圳养老模式有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三种,这三种养老模式均有医疗元素,养老和医疗“联姻”已成深圳新模式。
二是生物制药产业优势明显。截至2017年4月,深圳市现有药品生产企业72家。其中,无菌制剂生产企业24家(19家在产);生物制品生产企业9家,其中疫苗生产企业2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1家;化药生产企业37家;中药制剂生产企业21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6家。深圳市药品生产企业共持有1005个品种1122个药品批件。2017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2400亿元,高端生物医学工程、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细胞治疗等技术跻身世界前沿,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深圳经济增长新动力。
三是医疗器械产业稳定发展。2017年,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产值365亿元,2010—2017年产值年复合增长率为12.22%,拥有监护、核磁、超声、假牙、心电产品等优势领域,优势产品出口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达58%~72%。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取得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备案及一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731家,其中一类企业19家,二类企业436家(统计范围包括: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加工、研发机构以及全市一类、二类、三类长疗器械生产企业。三类企业、二类企业以企业生产产品的最高类别分类),仅取得一类产品生产备案的176家(取得一类产品生产备案的共279家),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生产企业49家,列入《广东省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生产企业28家,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专项检查生产企业16家,深圳市局直管企业10家;企业共有一类备案1223个,二类产品注册证2979个,三类产品注册证580个,有效填报统计数据的生产企业共646家(以下简称样本生产企业),有效涵盖了全市医疗器械规模化生产企业。2017年,深圳医疗器械出口额为144.1亿元,占总产值的39.4%。
表12 2017年深圳医疗器械产品分类出口情况
(续表)
3.珠海
在发展健康产业方面,珠海市通过大力开展健康产业培育扶持、健康管理机构培育和中医药文化产业培育行动,促进健康服务业规模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一是生物制药产业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珠海已形成以药品制造业为主体,医疗器械为支撑,保健品和化妆品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近几年,珠海加快抢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高点。2018年7月,珠海国际健康港正式开港,迎来首批企业入驻;多个生物医药专场“双创”大赛和对接会陆续举行;一批行业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型项目陆续落户珠海。2018年上半年,由于丽珠制药、联邦制药的产值高速增长,珠海生物医药产业完成增加值26.49亿元,同比增长31.8%。
二是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珠海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珠海市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板块。截至2016年底,珠海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0家,一类医疗器械备案260个,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426个和110个三类注册产品。有3家企业在深交所上市,2家企业在上交所主板上市,1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年产值38.14亿元,占比12.9%,销售收入37.3亿元,约占17.1%;产业规模仅次于深圳、广州,居全省第三位。
三是健康旅游发展形势良好。随着自贸试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挂牌、港珠澳大桥通车等重大利好的不断显现,长隆二期、丽新文创天地、澳门银河休闲度假等项目的建设,作为珠海横琴新区规划的七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休闲产业大发展已经拉开序幕。其中的中医药旅游,借助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中国全球最多样化中医保健的滨海湿地和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打造中国式生态健康特色游品牌。如建设中医保健滨海湿地,发展针灸、推拿、火罐、瑜伽等滨海养生体验方式,药膳、药酒等中医药保健活动,以及中式名医诊疗体检等项目。
4.江门
大健康产业是江门市“十三五”时期重点打造的五大产业集群之一,《江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产值要力争达到500亿元,形成1~3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3~5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建成1个国家级检测研发机构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以上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保健食品、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装备及器械制造等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和关键技术。(www.daowen.com)
到“十三五”末期,江门大健康产业将形成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一核引领、多极联动”的区域布局。其中,“一核引领”即以江门高新区为核心区和主战场,引领全市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多极联动”即推动蓬江、新会、台山及开平等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与江门高新区联动,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十三五”期间,江门高新区将依托恒健制药、量子高科、西铁城、地尔汉宇等企业,重点发展医药、高性能医疗设备和智能家庭医疗保健器械制造业;新会区将依托无限极重点发展保健食品产业,开发陈皮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健康产品;蓬江区将依托天地壹号、康师傅等企业重点发展保健食品产业;开平市将依托龙心医疗器械、彼迪药业等企业重点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台山市将依托台城制药、美环健等企业重点发展医药、化妆品产业。
《江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主动适应国内外大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技术演进和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充分发挥江门市大健康产业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推动大健康第一产业(原材料种植)、第二产业(大健康产品制造)和第三产业(健康服务、养老、旅游等)协同发展,全力打造保健食品与饮料、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装备及器械、化妆品和健康服务五大产业板块,重点发展医疗器械、保健品、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
在医疗保健装备及器械板块,做精医疗保健装备及器械制造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医疗装备器械、家庭保健器材、家庭医疗康复设备、家庭护理设备以及新型医疗器械等诊断器械、治疗器械和辅助器械等。
在生物医药产业板块,重点支持台城制药、恒健制药、彼迪药业、牵牛生化等生物制药企业做大做强。
在保健食品与饮料产业板块,巩固江门地方特色保健食品优势,重点支持无限极、天地壹号、量子高科、康师傅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新会陈皮、虫草、灵芝、芦荟、勒菜、辣木等地理标志产品在保健养生领域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在化妆品板块,大力发展高档市场、中档市场和大众高档市场化妆品,重点发展中医药配方的药妆化妆品。
在健康服务板块,鼓励各区县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将打造养老、医疗、康复、旅游服务综合体系等,开发建设一批集养老、医疗、康复与旅游为一体的医药健康旅游和养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健康小镇、国药养生基地等专业化健康养生旅游基地。
5.中山
(1)健康产业是中山全市三大重点产业之一,已形成集群发展模式。
中山市拥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国家、省级产业园,是广东省首家国家级健康科技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省健康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集了诺华山德士、联邦制药、完美、康方生物、腾飞基因、明峰医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形成涵盖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保健品、数字医疗、医药流通、健康服务业等多领域的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建立起了涵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金融资本、孵化加速等过程的创新体系。
2017年,中山健康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已成为中山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有望在2020年实现千亿元规模。全市共有健康医药企业近300家,其中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医药企业8家,上市公司12家,布局了国家健康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翠亨新区医疗器械装备园区、板芙健康服务产业园四大高端产业平台,目前正在创建中山市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此外,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发展方面,中山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全市有药品批准文号超过1000个,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6家,聚集了一批有研发能力和规模的健康医药企业,形成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健康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四大产业集群格局。
(2)中山市政府重视发展健康产业,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
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中山市正在搭建生物医药合同研究组织(CRO)、合同生产组织(C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合同销售组织(CSO)、合同注册组织(CRAO)体系化的产业创新生态。中山建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已落户企业近300家;拥有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国家重点对德合作园区;拥有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是广东省打造“中医药强省”的重要平台。同时,中山市还规划了翠亨新区医疗器械科技园和中瑞(欧)工业园等高端产业平台,火炬开发区智慧健康小镇已启动建设,正在向国家申报药品进口口岸,正与广东省口岸药品检验所合作建设中山实验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流口岸药品检验所。
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中山产业集群致力打造服务全产业链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目前已建成涵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金融资本、孵化加速全过程,具有生命力的产业创新体系。此外,中山还将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同建立健康医药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支持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技产业研究院、香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在中山市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开放式创新,鼓励健康医药领域创新主体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参股并购等方式开展国际创新合作。
在人才集聚方面,中山健康产业集群近年来吸引了一大批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落户。中山已有5名“千人计划”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专家、2家院士工作站、3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12个中山市创新科研团队,还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和1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
在资金扶持方面,2013年,中山市出台《关于加快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和《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引进项目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安排7000万元扶持资金,着力引进优质项目、促技改和兼并重组、扶持企业总部。为加快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发展,2017年,中山市出台相关政策,并安排了2亿元中德产业园发展专项资金。目前,《火炬开发区健康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正在修订,2018年该专项资金额度将提升至每年5000万元。通过设立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以政府引导基金,分别组建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并购基金及政策性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重点扶持临床阶段或已拿到新药批文的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项目,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和健康医药产业园区建设。
在国际合作方面,利用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中瑞(欧)工业园等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全球各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合作,通过技术许可、产品合作、市场拓展、投资并购等方式积极探索产业国际化发展之路。目前,在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已集聚了包括中德科瑞康、缪特斯内镜等13个国际合作项目。中山产业集群已与商务部投促局、德国工商大会、德中卫生组织、美中生物和医学医药协会(SABPA)等建立合作关系,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线上线下国际推介活动,并建设国际企业技术转移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研发创新中心、孵化加速器,不断提升集群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在环境提升方面,2017年,中山火炬开发区规划建设智慧健康小镇,总投资53.6亿元,按照一带两轴、一心三区规划,将建设医药博物馆、滨江湿地公园、九州大桥、创新中心、智慧居住社区等,打造宜业、宜创、宜居、宜游的健康产业特色小镇,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园区环境和生活配套环境。
(3)中山大力建设产业基地,主动承接深圳、香港生物医药行业创新资源,设置三个重点产业发展区域。
火炬开发区国家健康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和孵化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等领域,以及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国际合作项目。支持国家健康基地向东部翠亨新区、民众镇、三角镇等拓展,以一基地多园区方式建设分园区。
翠亨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制药装备等领域创新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以及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医疗器械拓展区和高端制药装备拓展区国际合作项目,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研究机构。
南朗镇华南现代中医药城: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健康制品、医疗器械等领域,以及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现代中医药拓展区国际合作项目。
6.惠州
惠州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态、资源、环境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大胆谋划、科学论证、稳步实施,把大健康产业打造成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一是拓宽延伸产业链。发挥大健康产业关联性大、产业链长、覆盖面广、融合点多的特点,形成“健康+”联动效应,通过业态创新、技术提升、品牌塑造等方式推动“健康+旅游、体育、文化、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项目。统筹和整合县区的康养资源,增强大项目带动示范效应,形成谋划、储备、建设、投产等“四个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格局,重点打造罗浮新区、滨海养生带、中韩产业园医学美容等特色示范区,构建多层次、规模适度、协同发展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医疗卫生、康复养老、用地审批、投融资、税费等关系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用活用好健康大数据,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生服务需求。
四是加强交流合作。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莞惠“3+2”经济圈发展机遇,推动惠州市与其他区域大健康产业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强化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生物医药、高端客户等方面的对接,形成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