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酒泉市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实践与探索

酒泉市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酒泉市结合当地实际,以满足农户需求为目标,根据《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具体细化了县级信息中心和村级信息点这两个重点建设任务的工作。

酒泉市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实践与探索

6.5.1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明确目标要求

领导重视是保证,机构健全是基础。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申报文件明确要求成立由县(市、区)长任组长,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农牧局、县水利局、县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各部门在工程建设中的工作职责。还要组求建农业信息中心、安排专项经费和配备专职人员。酒泉各县(市、区)在项目申报初期,就积极向当地政府领导汇报,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全市七县(市、区)均由政府发文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在工程中的职责进行分工。同时,各县(市、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新建、整合、挂靠等形式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负责当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项目批复后,通过领导小组的协调,落实了工程建设的自筹经费和县级网站运行管理费,特别是每个村级信息点每年1000元的运行经费得到落实。并将运行管理经费纳入了县级政府财政预算,专项列支。同时,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问题,对建设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层层落实,确保了项目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6.5.2 科学设计,完善方案,以需求定功能

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传统媒体结合,实现农业信息的进村入户,从而解决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建设原则、目标任务等方面对省市县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按业务流程设计了网络总体架构和实现的功能,提出了县中级工程建设的具体技术实现方案。

酒泉市结合当地实际,以满足农户需求为目标,根据《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具体细化了县级信息中心和村级信息点这两个重点建设任务的工作。

对县级信息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县级网站的建设。县级网站的建设方式原则上按照“虚拟主机”方式实现,由省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提供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以“虚拟主机”形式已建成的网站,也可将原来的“虚拟主机”转移到省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上统一管理。县级网站栏目的设计、开发,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分析等要符合当地产业需求,符合当地农户需求。二是互联网接入方式可根据当地条件采取ADSL线路或光纤方式接入,要从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等方面考虑,建议尽量通过光纤接入。三是在局域网建设上要统筹考虑,可将同一区域内的相关业务单位纳入,既可以实现接入线路的最大化利用,还方便实现单位之间的业务输,为以后实现农业系统的电子政务打好基础。具体建设中,还要根据现有设备配置情况、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的实际需求及今后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目标,确定设备配置。四是要求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农业部信息中心、省农业信息中心的农业数据库资源及本地农业专家队伍,不断充实完善本地的农业数据库,及时更新维护。并将本地农业生产发展中总结出的适合本地生产经营的技术、经验、典型及时发布。从而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使项目建成后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在村级信息点建设方面,首先是做好村级信息点选择,结合“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步骤,充分利用远程教育项目中的网络和设备资源,建设农村学校信息点。由于部分农村小学撤并,可将村级信息点设在村委会,由村干部兼职信息员,通过村民集会、上门分发、布告栏目等多种形式将信息送到千家万户。另外也可将村级信息点设在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专业户。其次是必须配备1~3名有责任心、懂计算机网络的专或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第三是争取将村级信息点的工作纳入本系统和当地乡政府的目标责任管理中,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优秀的村级信息点进行表彰奖励。并加强信息中心对村级信息点的技术帮助和工作指导。

6.5.3 强化管理,努力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由于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建设覆盖面大、村级信息点数量多,而且各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明确责任,分清职责,切实把任务落实到人,做到有人管,有人干,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化管理。《村级信息点建设标准》明确了村级信息点的建设标准,要求村级信息点达到“十个一”标准:即一个固定场所、一名信息员、一部电话、一台传真、一台打印机、一台扫描仪、一个摄像头、一块牌子、一套服务制度、一个信息发布栏;《村级信息点工作职责》明确了村级信息点的职能和责任,明确了信息接收、传送和反馈等方面的要求;《村级信息点管理制度》对信息内容、采集发布管理、设备使用、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要求,并对具体操作流程规范;《村级信息员管理制度》对信息员的职责、业务能力及工作态度做了严格要求;《村级信息点工作考核评比办法》从领导重视、机构建设、网络建设及信息采集上报、下载印发等方面进行了量化管理考核,可以使上级部门客观、公正、公开、公平地评价村级信息点的工作,从而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保证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持续、高效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

6.5.4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信息员培训(www.daowen.com)

自实施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以来,酒泉市就不断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在选聘、培训、稳定农业农村信息员方面做了有一定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酒泉市已建立起了一支由500多人组成、经过专门业务培训、能胜任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农业农村信息员队伍,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首先是组织领导重视,思想认识到位。市县农牧局领导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牢固树立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理念,坚持把建设农村信息员队伍作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不放松,常抓不懈,并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培训正常开展。其次是培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紧紧围绕培养“五会”(会收集、会发布、会分析、会传播、会运用)信息员的目标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以提升工作能力为重点,立足信息员的岗位职责,按照“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信息网络业务知识和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采取专题培训、集中办班学习、分散实践和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信息员学习有关政策规定、计算机操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发布处理等知识。三是创新培训思路,整合培训资源。几年来,酒泉市将农村信息员的培训与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结合,与冬春农民科技大培训结合,与科技“三下乡”活动结合。并与当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技中心、畜牧中心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民培训单位联合开展了多形式的卓有成效的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为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顺利建设和持续有效地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择理论水平较高、基层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信息网络专家作为兼职培训教师,保障了农村信息员教育培训质量。通过培训的信息员,能够指导群众利用农业信息网络把农户手中的农产品推销出去,把农民需要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用信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真正成为指导农民生产经营的参谋助手。

6.5.5 加强监督指导,确保稳定高效运行

按照《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实施方案》要求,自2006年项目开始实施,酒泉市农牧局就从整体上对全市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进行宏观协调和技术指导,不断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督促、检查、指导,及时总结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一方面不断强化业务技术指导。由于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是将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项工作,涉及局域网络、网站建设等方面,县级信息中心在技术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因此,市农牧局信息中心采取巡回指导、集体培训、远程帮助等多种形式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持,既帮助基层解决了问题,又了解了基层建设情况,通过市县两级技术人员的努力,全市各个县的农牧部门均建立了办公局域网,开发建设了网站。一方面加强监督检查,市农牧局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通过查看信息导报的发放,信息收集、整理,反馈上报以及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加强对村级信息服务点的监督管理。并根据县村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对村级信息点进行严格考核,对任务完成好的信息点进行表彰奖励,及时总结和推广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任务完成不好,群众意见较大的信息点予以批评,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保证信息导报按时发放和农户对信息需求意见的及时反馈,确保各信息服务点工作的正常运行。

6.5.6 正视困难,解决问题,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在近几年酒泉市的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中,虽然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信息服务有序开展,但由于该项目是将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信息进村入户的一项工作,既有传统媒体传播的要求,也有发展现代信息网络的要求,所以,在建设运行中会有诸多问题出现。比如:村级缺乏专门的信息人员,由于乡村中小学校的撤并,多数村信息点均设在村委会,村干部身兼多职,难免会影响信息导报的发放、信息的收集反馈等;受当地财政的影响,部分村信息点的经费难以保障,导致信息导报印发数量较少,信息覆盖面较小;信息导报的信息量不足以满足农户的需求;县级信息中心农业和信息网络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等。针对在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建设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今后工作的计划:

一是充分认识在当前形势下做好现代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结合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必要性。虽然信息网络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及存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可以用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多点互联、无时空限制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信息传播问题。但也必须看到,传统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快,加之目前农民中拥有计算机的比率还很低,报纸、电视、广播等常规传播渠道仍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做好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让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实现优势互补,依然是当前解决农村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最有效的办法。

二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农业村信息化作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工程,涉及市、县、乡各级各个方面,需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统一规划,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实施,因此,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甘肃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政府必须在建设开发资金和日常运行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统筹管理,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三是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建立起农业专家的共享机制,加强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根据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农业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开拓、发掘及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对相关的信息源分析、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使政府、农户和企业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

四是重视农民的培训和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既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培养现代化的农民,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普及农村信息教育,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科技素质,提高认识信息、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又要不断壮大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站和农广校学员的作用,联合其他涉农部门,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组织(队伍)网络。还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农业信息化专家队伍,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各农业信息系统研制和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