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分类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分类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载体是指在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是信息附载的物质基础。农家书屋建立之后,将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具备条件的书屋,政府将鼓励支持其开展出版物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收入进一步支持“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

信息载体是指在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是信息附载的物质基础。信息载体是记录、传输、积累和保存信息的实体。其包括无形载体和有形载体,无形载体是以能源和介质为特征,运用声波、光波、电波传递信息的载体。有形载体是以实物形态记录为特征,运用纸张、胶卷、胶片、磁带、磁盘传递和贮存信息的载体。按照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服务模式分为3类,即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网络服务模式和综合服务模式。

1.1.1 传统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传统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指利用培训、指导、报纸书籍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或有形载体进行农业信息传播的服务模式。传统农业信息服务根据方法和传播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培训、现场指导、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光盘影像等5种服务方式,其中农业培训和现场指导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农业信息服务,而后3种是通过传统信息传播载体间接进行农业信息服务的。由于服务方式方法的不同,其取得的效果和服务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1.农业培训:农业培训是一种有组织性的对农业知识和农业技能进行传递的农业信息传播行为。农业培训适合政府管理部门、农技信息服务人员和农民三个层次的农业有关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它是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提高政府管理人员和农技服务人员的管理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的手段。农业培训的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研讨法、视听法和案例研究法等。各种教育培训的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往往需要将各种方法配合运用。

对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农民对生产、消费以及农业信息的鉴别能力,提高农民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对于农作物生产安全、农民增产增收、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薄技在身,胜握千金”。为此,我国农业部门推出了“阳光工程”,扶贫部门推出了“雨露计划”,以及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等等,各级政府部门推出一揽子培训套餐,齐心协力,积极参与,为农民工提供了免费技能培训,被称为“惠民之举”。

2.农业现场指导:“一张嘴、两条腿,跑断脚跟磨破嘴”这是传统农民信息服务中基层农技服务人员进行现场指导的真实写照。现场指导是深入田间地头第一现场,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信息服务的模式。其更有针对性、更适合农技信息服务人员和需求明确的种植大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中农业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上是依靠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他们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农业技术指导员是从事农业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的人员。他们是田间的知识分子,也是实际的劳作人员,因为他们长时间在野外工作,需要采集农业技术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处理,把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和生产资料等有关信息发送给农户,根据需要向农民推荐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的优良品种并传授与之配套的种养技术。目前,我国拥有国家农业技术指导人员100多万人,另外,据估算,多元化的农技推广队伍和农业中介组织的技术指导人员的数量为国家队伍的10倍以上,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全国的县、乡两级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从事种植、畜牧和水产三个行业的良种推广、种养技术的普及和病虫害的诊断防治等有关技术指导工作。

3.报纸、杂志、图书:报纸、杂志、图书是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对于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的地区,报纸杂志图书能够及时地为农户提供农业动态、生产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分析等信息服务。2007年3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我国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把各部门、各地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类似项目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同步推进,实现资源整合。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国内外各界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捐助。农家书屋建立之后,将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具备条件的书屋,政府将鼓励支持其开展出版物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收入进一步支持“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工程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

4.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狭义上讲,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只用声音传播内容的。广义上讲,广播包括我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广播电视具有传播迅速,声画同步,视听兼备,感染力强等特点。广播电视是我国现阶段普及最大,传播最直接的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其能够及时地为广大农户提供政策法规、生产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市场信息等信息服务。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我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建以来进入黄金时期,经过30年的发展,在全国农村建立了12872多个“大喇叭”广播站。拥有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农广天地”、中央电台“致富早班车”为代表的一批由各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办的电视及广播节目。

广播电视的作用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作用。即利用广播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人民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成就;二是教育作用。即利用广播电视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三,监督功能,即利用广播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舆论进行监督,以便树立正气,纠正一切不正之风。

5.光盘影像:光盘是以光信息作为存储物的载体,用来存储数据的一种物品,可以存放各种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多媒体数字信息。影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影像可以由光学设备获取,如照相机、录像机等;影像也是一种视觉符号。本书中所指的光盘影像是指通过光学设备将需要录制的动画图片、声音、视频通过剪辑等处理手段制作成教学光盘。光盘影像能够更直观、更有针对性的为农户提供生产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等信息服务。

1.1.2 网络服务模式

网络服务模式是将互联网通信网、电视广播网、卫星网等诸多现代信息网络有机结合,组成网络矩阵,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农业服务目的的一种服务模式。本节中我们只对三电合一、三网合一、农村远程教育等3种最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服务模式做简要介绍。

1.三电合一:三电即电视、电脑、电话,强调的是把三种信息载体和对应的信息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的核心是利用通信网、电视广播网、互联网三种网络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依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开展形式多样、交互性强、具有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其基本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是利用电脑网络采集发布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通过农业部门信息采集渠道、涉农网站的互通互联、涉农单位信息交换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涵盖农业实用科技、农产品供求与价格、农村政策等信息的数据库,为开展电话语音服务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发布农产品购销信息提供公共平台。

(2)是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其主要服务形式有两种:一是交互式语音自动查询。通过开设多条自动应答热线,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能够满足多个用户同时拨打,用户拨通语音电话后进入自动查询系统,逐层按键找到查询问题。有的地方对数据库信息进行了分类编码,农民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热线信息编码直接查询则更为便捷。二是人工服务。一种是固定人员接听语音系统服务(如12316三农服务热线);另一种是由农村信息员、农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在语音服务中心轮流值班,对数据库不易设定而用户需要了解的问题,通过人工热线及时予以解答。有条件的地方可配备农业信息服务专车,农业专家在必要时携带速测设备、技术资料或小包装农药等农用物资,随时到现场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3)是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具体做法是收集、归纳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电话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制作成各种科教片、宣传片、专家答疑等在电视台统一播放,扩大信息覆盖面。国内部分基层农业部门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农业科技电视节目制作中心。(www.daowen.com)

“三电合一”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来的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服务模式。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具有一定基础的6个地级农业部门和50个县级农业部门,开始建设“三电合一”试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效果良好。计划到“十二五”规划末,“三电合一”覆盖面要达到80%以上的县,受益农户达到1.4亿户。近年来,伴随着电脑发展的两大动向:多媒体化和网络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进程。同时,第二代WebTV技术的成熟,标志着实现三电合一的大众化产品也将很快便可普及。可以说,实现三电合一的关键在于互联网功能的多样化。就是说互联网不仅可以传送电脑处理的数据,还能传送电话的声音信号和电视的图像信号。

2.三网合一:即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合一”,也就是“三网融合”,是指三网之间渗透、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服务通道。其强调的是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通过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技术设施,将各种信息通过不同渠道传递给农户。“三网合一”是“三电合一”服务方式的进一步延伸,随着数字电视手机、3g4g网络、平板电脑的发展,电视、手机、电脑的各项技术功能将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能为农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合一”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农户可以足不出户的通过电视、电脑或手机上网下载农业知识或实用技术视频,农业专家可以不用现场指导,通过电脑、手机或电视查看农户上传的田间、温室农作物生长或养殖场牛羊出栏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情况,并通过视频对话方式对农户做出指导。“三网合一”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我国在2001年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即“促进电信、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度提出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2011年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十分明确的把“三网融合”作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进行定位,彰显出“三网融合”在国家战略层面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为“三网融合”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税务总局、广电总局六部委《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实现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传输与接入、用户服务相关产业协调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分别开通3G业务,2013年又开通了4G业务。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北京市、大连市、哈尔滨市、上海市、南京市等12个省会、首府城市为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2011年共公布了42个城市为第二批试点城市。

“三网合一”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一是农业信息服务将由单一业务转向文字、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二是有利于减少政府在农业信息化服务基础建设中的投入,并简化服务方式,降低服务成本。三是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我国农村推进“三网合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从农民需求的角度讲,渴望致富的农民不但需要传统的语音信息,而且希望能看到更加直观、清晰的视频信息。从网络建设成本来讲,随着光纤价格在竞争中不断下降,运营商利用光纤建设接入网的成本甚至低于铜缆。而且国家的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对此都是大力支持的,可以得到比城里更大的优惠。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的实践,已经证明了综合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从通信技术方面,目前农村比城市慢了半拍,但赶上了三网融合的技术机遇,就有可能使农村在信息化的发展上比城市节省半拍。因为农村信息化不一定非得走城市那样先建电话网、后搞信息网的老路,依靠光纤到村的综合接入,一步到位完成城市信息化几步才能走完的道路,农业发展将在三网合一技术保证上逐步迈向新高度。

3.农村远程教育:是将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和手段,以卫星网络广播为主体,地面局域网延伸为辅助,将简单易懂的多媒体课件转播到农户手中,并兼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传统教学形式的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政治理论、技术技能、市场信息、实用技术等搭建了一个平台,是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实施教育培训的创新举措,是探索让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2003年初党中央决定在贵州、湖南、山东部分省开展试点工作。2007年年初,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这项工作。党的十七大把“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写入大会报告。

(1)农村远程教育的特性。农村远程教育具有开放、自主、灵活、资源共享等特性。

一是农村远程教育不受空间与时间的局限,不受地域的限制,它提供的是农业专家与农户以及农村党员干部的异地同步培训,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对象都是开放的。

二是农村远程教育是以农户和农村党员干部自学为主、农业专家助学为辅。它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方式,变“教”为“学”,使农户和农村党员干部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满足农户和农村党员干部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使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自助灵活性。

三是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各种网络给农户和农村党员干部提供了各种丰富的信息,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界限,可以集成利用人才、技术、课程、设备等优势资源,满足农户和农村党员干部自主选择信息的需要,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学习成本。

(2)开展农村远程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执政、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具有创业致富本领的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有知识的文化人、讲道德的文明人、懂技术的内行人、会经营的明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农村远程教育的宗旨和服务对象。农村远程教育的宗旨是让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即让党员干部带头学起来、让党支部战斗力更加强起来、让群众生活尽快富裕起来。农村远程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通过教育让他们更新观念,提高各种意识,掌握1~2门适用技术,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带头致富以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本领。

(4)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农业适用技术、市场信息、科普知识、计划生育与农村卫生、文化体育、典型经验等方面的培训资源。并由亚太6号卫星开设了近30套电视广播的传送服务,各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可通过固定频段转发器收看、下载节目。

1.1.3 综合模式

综合服务模式是将传统模式和网络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模式的普及性和网络模式的便捷性,优势互补,为农民提供更实用、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面向不同的用户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和传播内容,既做到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化,又能使传播渠道多元化。这种服务模式能较好地适应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必将成为符合我国农业发展需求的推广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