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市场竞争的约束
如果产品市场的竞争足够激烈,那么就像完全竞争市场下一样,最大利润可能并不比正常利润高,非利润最大化企业将无法生存。从长期看,企业只有一个简单的生存准则:利润必定是非负的。不管经理多么强烈地想要追求其他目标,也不管在一个不确定性和高信息成本的世界中找到利润最大化策略有多么难,不能满足这一准则必定意味着企业将从经济舞台上消失。例如,温特(Winter,1971)指出,做出无效决策(例如,对技术)的竞争性企业会招致损失,因为它不能直接把它的额外成本转嫁给顾客(市场价格被当成给定的)。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就必须去寻找新的和更好的决策。因而,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有更大的压力去降低成本,结果是更有效。
▶二、标尺竞争(yardstick competition)
代理人个人的绩效即使是可证实的,也只是对代理人努力的歪曲衡量,因为存在随机干扰。例如,企业的低利润可能由于需求下降或成本上升,而不是经理偷懒。通过把代理人绩效与在类似条件下的其他代理人绩效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探知这种努力。
为了看看标尺竞争怎样进行,可考虑这样的例子。假设股东监督两个负责同类部门的经理。股东利润等于每个经理产生的利润之和减去预期货币工资。经理面对不确定性是完全相关的,其中同样水平的努力产生同样的利润。因而,如果两个经理都选择工作,实现的利润或者都是π2:(概率为P),或者都是π1(概率为1-P),且他们都选择不工作时也是类似的。
在这些情况下,股东可以用下面的契约:“如果两个经理达到了同样的利润水平(可以是π1或π2),都可得到完全信息工资,如果利润不同,高利润经理得到高报酬,低利润经理受到重罚。”每个经理的工资因而既取决于另一个经理的绩效,也取决于他自己。显然,两个经理都选择努力是经理之间博弈的均衡结果。如果一个经理被预期去工作,并产生高利润,低利润结果自动暴露了另一个经理没有工作。他不能把他的差绩效归结为随即扰动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在管制者为了激励地区垄断者的行为上,可以制定类似的管制契约。
▶三、控制权市场(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的约束
控制权市场也称接管市场(takeover market),是指通过获得具有控制权地位的股权以得到控制企业的竞争市场。曼恩(Manne,1965)和马雷斯(Marris,1964)认为,在资本市场中,非利润最大化企业目前的企业股票价值会下降,会招致外部企业家来购买企业,改变其管理,并把企业引向利润最大化。这种接管威胁有助于约束经理。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 &Hart,1980)研究了控制权市场对管理者的约束作用,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现任股东和管理者早先签订的约束条款会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失去作用,管理者采取自利行为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大。控制权市场如果有效,潜在的接管者会有动机争夺企业控制权,而控制权的转移会增大管理者更换的可能性。Scharfstein (1988)指出,因为潜在的接管者只会购买那些由于管理者懈怠(shirking)行为造成低劣经营业绩的企业,因而控制权市场可以为股东提供经理人努力程度的更准确信息。
控制权市场对经理约束的效果取决于是否能够使管理者在被接管后受损。一种理论认为,由于接管必将引致管理者的变化,管理者会失去附着在管理职位上的租金,包括名声和声誉等。接管的效果取决于经理人员抵制的可能性以及这种抵制行为给兼并造成的障碍的大小。
▶四、经理市场竞争的约束
法玛(Fama,1980)指出,如果经理们不消费财富,一些财富就会被股东获取,虽然经理有消费财富的偏好,但是经理劳动力市场却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这种偏好。从长期来看,以这种形式进行过度支出的经理,在变换工作时,对其他公司股东的吸引力就会下降。一旦经理们认识到这种行为对未来收入的影响,那么他们可能就会减小这种动机。
但是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
(1)支出偏好通常是整个企业管理群体的特征。从整个管理群体来说,可能会有动力放弃这种行为,以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并因此提高经理今后的收入水平。但单个经理可能不会有这个动力。除非其个人行为带来的利润能够得到确认,而这是很难做到的。
(2)经理劳动力市场类似于其他劳动力市场,是高度不完善的。高级经理可能拥有与企业相关的具体的特殊经验,对他们所在的企业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管理技能。在信息极不完全的情况下,其他的企业可能会把经理对自主性资源的控制当做传递其价值信息的一个信号。因此,虽然经理劳动力市场可能对经理支出偏好构成一种约束力量,但现实中完全消除股东与经理的利益矛盾是不可能的。
▶五、组织设计
如果产品市场、经理市场、控制权市场等仍然为经理们留下了相当大的自主权,企业的非利润最大化目标仍然不可避免。企业就要进行相应的组织设计,以形成相匹配的治理结构。威廉姆森根据两种交易频率类型和三种资产专用性程度,通过将具有不同性质的交易分派给不同的治理结构,提出了六种交易类型及其必须与之相匹配的治理结构,以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因此,不同的交易类型、规模形式,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治理结构,即组织形式。
(一)古典组织结构
古典型企业组织结构是组织结构演进的逻辑起点。
1.组织结构。1840年代以前,大多数美国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主要经营手工业和农业,这些家族企业规模小、技术简单、业务单一。由于当时的运输设施比较落后,企业主对扩张没有多大兴趣,当时专用的机器设备非常少,即资产专用性不高,交易要么非常偶然,要么交易的对象比较固定,不确定性程度不高。按照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资产专用性低的交易都可以通过市场来进行。所以,当时的企业倾向于从市场上采购要素或商品,市场承担的功能较多。
2.治理约束成本。与市场相比,企业的发展比较缓慢,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企业没有中层经理和高层经理,企业主雇用部分员工帮助他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企业主对一切问题负责,员工没有任何决策权力,我们把这种组织结构称为古典型组织结构。交易费用由信息成本、决策成本和监督成本构成。
(1)信息成本:外部市场稳定,搜寻外界信息的成本不高;在企业内部,员工直接向老板汇报工作,而老板根据所有员工的汇报制定决策,直接指挥员工,信息传递路线短。
(2)决策成本:企业规模小,环境比较稳定,决策还在企业主的个人能力之内,同时,信息通畅,决策及时,决策成本不高。
(3)监督成本:主要是指监督员工的偷懒行为带来的成本。由于员工主要从事的是体力劳动,易于观察,且企业规模小、信息传递及时,员工几乎没有偷懒的机会,因此,监督成本不高。
综上可知,在古典型企业阶段,企业规模小,市场稳定,老板的有限理性问题还不明显,交易费用相对较低。
(二)U型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185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员工人数增多,信息交流渠道呈指数上升,企业主信息大量超载,有限理性问题凸显,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控制,员工偷懒行为增多,古典组织结构的交易费用大大增加。为节约有限理性,企业开始增加管理层级,现代化的生产企业随之出现。随着美国铁路运输能力的提高,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广泛运用,企业的生产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用交易成本的术语来表示,就是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提高,而经济活动的不确性程度大大提高(市场不断扩大、原材料来源得不到控制、产品的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或者产品的价格、产量不稳定),制造商和销售商及采购商之间的交易频率大大增加,交易费用急剧增长,这些企业内部化动机强烈。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很多美国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变得规模更大,复杂性增加,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提高。
这些大型的纵向一体化企业都采用按职能划分部门的职能结构(钱德勒称之为中央集权的职能部门化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企业内部按职能(生产、销售、开发等)划分成一系列部门,各部门独立性小,企业实行集中控制和统一指挥。
2.治理约束成本。U型结构的治理和对经理的约束成本由信息成本、决策成本和监督成本构成。
(1)信息成本,即管理层级和职能部门的开始设立使信息超载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大减轻了企业主的有限理性的压力,信息成本下降。然而,任何两个职能部门只能由高层协调,信息必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传递。当管理层次增多时,信息传递的时间变长、效果变弱,成本增加。
(2)决策成本,即企业主的有限理性问题得到解决后,企业的集中控制能力增强,企业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决策成本不高。但如果规模扩大,信息不能及时传递时,高层会日益深陷日常决策,忽视对企业的长期战略计划,决策失误增多,成本提高。(www.daowen.com)
(3)监督成本,即在U型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经理人的目标与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企业规模小、职能部门不多、管理层次少时,问题不是很明显,监督成本不是很高。但随着规模的扩张,高层信息负担日益加重时,没有过多的精力协调下属部门的利益,各职能部门投机的动机强烈,防范机会主义的成本就提高了。
总之,在实行U型结构的初期,由于企业的规模小,企业处理的信息量不是很大,企业高层的有限理性表现不明显,可以有效监督和决策。但随着市场的扩大,企业进一步发展,规模很快扩张,U型结构固有的缺陷就导致了治理和约束成本上升。
(三)M型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20世纪初期的美国,新技术发明不断,人口向新地区迁移。企业在经历了早期的合理化发展后,很快向新的产品和地区市场扩张,企业的规模继续扩大,一体化程度继续增强。
由于一体化导致企业交易费用上升,市场突然变得萧条,企业内部的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组织结构创新势在必行。针对这一问题,杜邦等公司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M型结构。M型结构是公司根据产品、服务、客户类型或地区的不同,划分为相对独立的部门,公司总部授予事业部经营自主权,各部门下设自己的职能部门,集中决策,分散经营。M型组织结构中各个业务分部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企业内部的经营机构。与U型组织相比,M型组织增加了新的内容:
(1)总办事处制定战略规划和分配资源;
(2)总办事处负责监督和控制各个职能部门。
2.治理约束。M型组织结构治理和对经理的约束成本为:
(1)信息成本:在M型结构中,各个业务分部有权进行相关决策,大量的日常经营信息不必通过高层,信息转移次数减少,高层经理信息沟通的负担大大减轻;
(2)决策成本:由于总部摆脱了日常经营决策的拖累,可专注地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制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可降低决策成本;
(3)监督成本:在M型结构下,由于总部容易把公司总目标分解为各个业务分部的局部目标,要使业务分部的局部目标与总部目标(假设是由大股东代表的董事会制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一致,就要对各个业务分部的经理进行监督。当然可以由总部经理对分部经理进行监督,通过掌握业务分部的信息来考核业务分部,进行权力约束,理论上这也要支付成本。
M型结构可以对单个产品线进行审计,可以将这些产品线的业绩责任分配到分部经理个人,并制定业绩衡量标准。这类似于在各分部之间有一个经理竞争市场。这使各分部经理具有非常强烈的动力去避免或阻止负责的分部可能发生的控制损失行为。威廉姆森指出,这确实导致了多分部假说,即M型企业能更好地执行最高层的管理目标。与下层经理的“个人主义”目标不同,最高层的管理目标有可能主要集中于利润。而低层经理则可能是扩大销售,促进增长,增加在职消费。特别地,在M型企业中控制比U型企业更为优越,因为其控制是内部的,是享有信息的高层经理对下层经理的控制,而不是通过外部股东来进行。
(四)网络组织结构
1.治理制度。1980年代以后,企业的外部环境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信息革命发生,通讯、交通迅猛发展,网络技术不仅使时空距离骤然缩短,而且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知识经济兴起,知识成为主导型生产要素,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知识型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的比例大幅上升;全球化时代到来,专业化分工程度更高;消费者更加成熟,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增加,为满足社会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企业大量采用柔性制造系统,资产的专用性程度比工业化时代降低,企业开始在保留自己核心业务的同时,依靠更多的合作者来共同完成业务,混合体制成为网络时代的重要治理制度。
在这种新环境下,M型结构便显得层次过多,信息传递慢,致使信息成本上升,也使决策成本上升,总部对业务分部的监督成本也由于业务分部的实力增强而增加,且交易费用上升,历史再一次迫使企业做出适当的改变。要适应时代,网络组织结构便应运而生。
2.治理约束成本。网络组织结构是由各自拥有核心能力的相互独立的业务单位或企业以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发达的网络连接而成的一种动态的组织结构,目的是在成员单位之间实现技能共享、成本分担,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
(1)信息成本:新经济条件对于信息成本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发达的技术可以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信息成本下降;知识的隐性特征可能会加大网络组织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信息成本提高。
(2)决策成本:为尽快对市场做出反应及充分利用网络内部各个角落的知识,许多网络组织把决策权下放到了基层,决策成本的高低依赖于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监督成本:监督成本既包括对网络组织内部成员单位的监督,还对企业内部下级单位及员工进行监督;由于企业不拥有对成员单位的控制权,对成员单位的监督成本应该很高;对知识员工的监督也由于知识员工的工作过程不可观察而成本高昂。
3.治理约束成本的宽度。组织结构设计应超越企业边界,着眼于整个网络组织。在网络组织结构下,信息收集、传播的范围变大了,决策范围变广了,防止投机的考察范围也越来越广,远远超出了单体企业。此时,要想在竞争中获胜,眼光不能够继续局限于单体企业,而应该着眼于整个网络组织。现实情况也已经表明,企业层次的竞争力已经转变为网络组织层次的竞争力,网络与网络间的较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题。因此,网络组织的设计将取代单体企业,成为下一步竞争的焦点。
▶六、激励约束设计
引导经理们采取使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将经理们的报酬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的利益取决于代理人的行为或努力水平。而当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动或努力水平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委托代理问题就产生了。股东利润取决于经理的努力水平,但股东通常只能观察到利润,而观察不到经理的努力水平。经理希望减少努力水平,因为努力会带来负效用。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能否有一个报酬方案,来克服代理人减少其努力水平的动机,使他们投入的努力不少于从委托人角度来看的最优水平。
典型的情况是,经理有可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风险厌恶,他们的努力会进入他们的效用函数,而且会带来负效用。他们的努力无法被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到。于是,任何一种报酬制度都无法使股东效用最大化,根据最优风险分担与最优激励间的权衡得出的次优方案,就是可能得到的最佳选择。
一般来说,这种次优方案是一个包含两部分报酬的制度:一部分是固定报酬,另一部分是与结果相关。它们之间的平衡取决于委托人与代理人风险偏好。魏茨曼(Weitzman,1980)通过试验案例表明,通常来说代理人应承担相当一部分风险。罗斯也认为,相对来说,不厌恶风险的人更易于担任管理职务,这是因为他们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
复习思考题
1.请用相关理论解释目前的企业虚拟联盟现象。
2.用相关理论解释企业归核化现象。
[1] 但是,效用最大化的经理仍会令MC=MR,以最大化S、M和I等项目,因为正是利润使得这些项目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