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融合问题与解决措施

产业融合问题与解决措施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信息产业融合中不同行业相互融合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技术融合上的障碍,而这种障碍又可分为标准接口、技术刚性和技术不完善。例如,信息技术企业间为取得垄断优势而进行的“标准”竞争会引发标准接口产生封闭性,而不同产业产品在联合使用时应具有共同的标准硬软件接口,这一技术矛盾会阻碍产业融合的发展。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自主化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标志,企业技术标准将成为决定融合型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产业融合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融合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和领域的现状,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包括认知问题、宏观环境问题、微观技术基础问题等。

(一)对产业融合的认知问题

一个新生事物或新兴产业要想发展,对于它的认知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才会有宏观政策的改变和微观技术基础的提升,它才能够稳步推进。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革命,尽管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我们对于它的认知还不深入,没有完全理解产业融合的实质和意义。

1.对于产业融合的广阔前景仍持怀疑态度,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特别是对它带来的全方位冲击缺乏足够的准备和应对措施。由于我国的一部分人观念落后,长久以来的小农意识导致了很多企业都以“拥有”为第一要务,而不愿意与人合作,失去了在产业融合中壮大自己的机会。

2.片面理解产业融合的实质,夸大了产业融合的效应。有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只是某一产业或某几个产业发生的一种简单混合现象,忽略了其中的风险因素。企业由于盲目的多元化扩张,而没有注重各产业之间是否协同互补,最后反倒处于不利境地。

3.对于产业融合的认知导致了消费需求问题。产业融合能否最终实现关键取决于融合型产品对传统产品的替代能力,这与消费需求能力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行为惯性与消费者的学习能力等。由于对于产业融合的认知不足,对于融合型产品的市场会产生巨大影响,消费需求的降低必然会导致其替代传统产品的能力降低,不利于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融合中的宏观环境问题

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它需要政府宏观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同时也面临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产业融合与制度因素有重要关系,制度因素是影响产业系统开放性的重要变量,具体表现在产业管理体制与市场结构垄断因素等。由于不同管理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当不同产业分别由不同管理主体进行管制时,其结果是导致产业系统的封闭性。政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结构形态,例如电信铁路煤炭、航空等行业还是以国企垄断为主,要想实现产业融合,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放开,允许更多的市场主体加入到这些产业当中。但我国政府规制还很不规范,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放松产业管制以促进产业融合。发生在电信、出版和广播电视产业之间的融合经常受到产业管制环境的影响。事实上,只有在放松管制的条件下,才会使企业互相介入,从而推动产业融合的发展。产业融合还会受到市场瓶颈的制约,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常常由于市场瓶颈的制约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产业融合中的技术基础问题

产业融合的主体是各类企业。企业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能力问题。如果企业自身能力不行,即使国家政策做好了各种铺垫,这些促进产业融合的政策措施也无法真正发挥其功能。由于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没有强大的技术基础作支持,只能依靠贴牌生产国外公司的产品。技术上的不完善使得融合后的新产品、新业务不能满足新需求,缺乏市场活力,不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最后不得不退出融合市场。电子商务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技术支持不够,其交易的安全性不能得到充分保证,这仍然是其一大缺陷。金融产业的融合也离不开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业务都需要数字技术的大力支持和保障。在信息产业融合中不同行业相互融合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技术融合上的障碍,而这种障碍又可分为标准接口、技术刚性和技术不完善。例如,信息技术企业间为取得垄断优势而进行的“标准”竞争会引发标准接口产生封闭性,而不同产业产品在联合使用时应具有共同的标准硬软件接口,这一技术矛盾会阻碍产业融合的发展。另外,在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过程中,由于技术刚性的存在,使得传统产业旧的生产技术对外来的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影响了新技术扩散,降低了技术的扩散效应和溢出效应,同时阻碍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进程。

▶二、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相应措施

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已产生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对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1.政府要为产业融合创造良好的支持环境。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可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降低交易费用和使交易活动加快,保护市场主体(企业)的合法权益,完善市场的决策与管理。政府在促进产业融合过程中,积极推进产业融合机制的建立,包括组织协调机制、企业为主体机制和提供必要服务的中介机制。这些机制在实践运作上没有统一的模式,政府应为三大机制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2.适应产业融合的要求和原则,适时改变现有产业管制政策。产业融合要求政府必须密切关注受规制产业的动态发展,把握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受规制产业的影响。根据本国的技术、经济状况,较为准确地把握具体产业的边界,了解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规制政策的挑战,对已经发生变化的产业放松经济性规制或进行规制改革。产业融合的变化,从总体上讲,是要求更加宽松的环境。这对市场准入及许可方面的管制程度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融合带来的新的管制问题,是前所未遇的。产业融合不可避免地要求改变我国的产业管制框架,我国的产业管制框架也应进行调整。要尽快形成条块结合的、辐射联系的管制模式,打破部门分割及行政垄断局面,打破部门、行业、城乡的界限,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在产业间形成合理的经济联系,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

3.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各产业间的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与产业平台。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角度看,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的融合。技术创新是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政府应重视和鼓励关联度高的产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培育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自主化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标志,企业技术标准将成为决定融合型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网络设备开发滞后,商品化程度很低,大批尖端技术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对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性技术、战略性技术集中各方面力量进行重点开发,形成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发展高新技术的主体是企业,国家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投资,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建立产学研的技术网络,加快我国产业技术的发展。

4.推进信息化业务关系,实现业务融合;以市场为向导,推进产业市场融合。应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客户关系与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价值管理(VBM),实现生产经营体系耦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电子文字交换(EDI)与外部相连接,跨越机构与空间的限制,把更多的资源和用户连接起来。这样,不仅企业内部的大部分业务活动日益融合,而且企业之间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业务交叉,特别是企业之间交易活动的业务将在新的平台上日益趋于融合。市场融合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没有市场融合就不可能有产业融合的形成。(www.daowen.com)

5.建立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要顺应融合的发展,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从多方面推进产业融合。作为实现产业融合主体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创新的动力,企业要从研究需求出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无论新旧产业都有开展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

6.大力发展教育,消除产业融合的人才瓶颈。信息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大量出现,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融合既然是由高新技术所引起的,那么,要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大批精通新技术、精通新经济的专门人才。高科技人才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关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也意味着未来对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的更多需求。科技与体制的创新都需要人力资本来推动。没有创新型的人才观,科技与体制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7.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空间。对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的有效升级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这是众所周知的产业升级路径。二是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产业创新升级模式。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产业创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他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使创新要素在跨区域和全球流动。因此,我们要加强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的合资与合作,吸引跨国公司的资金与先进技术,尤其要吸引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管理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到国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产业发展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

▶三、产业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基于传统产业与新兴的数字化产业融合、基于数字化产业基础上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间的产业融合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些都是比较成熟的,是现阶段产业融合最大的亮点,而基于纳米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的产业融合现象已经开始萌芽,但还不是很成熟。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测到这三个新兴行业的技术性突破将会与传统产业形成新一轮的融合浪潮,具体可以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展望:

(一)信息技术推动产业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具有创新活跃、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引领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信息网络、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催生了诸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业态的产生与发展。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产业形态将会不断产生。

(二)纳米技术推动产业融合

纳米技术的突破被认为是引起新一轮长波的原动力之一。2000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向国会发布了关于美国纳米技术促进计划,标题是《纳米技术:要引发下一场工业革命》。原因是这种技术能对社会展望、经济振兴、国家安全乃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各个领域都起到关键作用,而且这种技术影响面极广,向各个领域渗透能力相当强,纳米技术产业和其他很多产业的融合可以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把纳米技术称为第五个长波的主导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包括纳米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纳米技术产业和环境产业的融合、纳米技术产业和环保能源产业的融合、纳米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融合、纳米技术产业和材料产业的融合、纳米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

(三)生物技术推动产业融合

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来看,在人类测定出基因组排序以后,我们对遗传疾病、疑难病症又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利用基因排序,可以进行医药、医疗方面的研究。目前,基因芯片研究已经进入实验室,生物芯片组装就是用纳米技术,而生物酶也是纳米尺度,这些研究对象是纳米生物学研究内涵之一,下一步生物技术的发展就要和纳米技术相结合。譬如,为什么病毒顽固,现在没有一种药物能治疗,就因为它非常小,用纳米结构组装一种寻找病毒的药物后,艾滋病、病毒性感冒等都可以治疗。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制药等相关产业应用纳米技术已是刻不容缓。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迎来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阶段,生物医药新产品大量涌现,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高新产业群体正在逐步形成。生物技术对现有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不仅极大地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从根本上有效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的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有生物技术产业和农业的融合、生物技术产业和饰品产业的融合、生物技术产业与环保产业的融合、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的融合、生物技术产业与能源产业的融合。

复习思考题

1.阐述产业融合基本理论。

2.产业融合对产业经济学有何影响?产业融合中发生的问题是什么?

3.根据你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网融合”的认识。

4.谈谈产业融合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