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探析

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探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间的高信任度,有利于减少网络结点间的交易成本,防止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降低经营风险,消除外部资源陷阱、文化侵蚀、核心技术资源泄露等方面的顾虑。联合制裁是通过规定违反规范需要承担的后果来强调网络组织可接受的行为。联合制裁能够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增加成员企业间的信任程度。

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探析

网络组织中信息不对称、寻租行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现象的存在使得网络组织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合理的治理机制,达到协调网络组织中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在冲突中维护成员企业的合理利益以及网络组织的整体运作机能的目的。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是指为保证网络组织的稳定、良好运行,对成员企业的行为起到调节与制约作用的规范准则的总和。接下来,本节将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介绍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

▶一、宏观机制

宏观机制是保障网络组织有序运行的外在环境条件,其主要包括信任机制、宏观文化、联合制裁以及声誉机制。

(一)信任机制

信任是网络组织形成与运作的基础,信任的存在影响着成员企业的行动选择,信任程度越高,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动力越强。信任不仅是合作关系形成的催化剂,也是企业彼此之间良性互动、获得网络组织协同效应的基础。企业间的高信任度,有利于减少网络结点间的交易成本,防止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降低经营风险,消除外部资源陷阱、文化侵蚀、核心技术资源泄露等方面的顾虑。成员企业间的信任程度已经被视为实现网络组织目标的关键因素,信任的缺乏通常会导致企业间合作关系的破裂。因此,信任机制是网络组织治理的基础性机制,它贯穿于网络组织治理逻辑的全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二)宏观文化

宏观文化是指由网络组织内成员企业各自具有的行业专业知识、制度资源、民族文化所形成的且为网络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行为规范准则、价值文化观念等的总和。网络组织形成的共有文化不仅能够为成员企业创立典型的行为模式,指导成员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而且可以塑造角色、定位角色关系以及确定问题的解决方式。宏观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协调成员企业间的行为:

(1)在成员企业间形成共同的期望聚合;

(2)用特定的语言表述复杂信息;

(3)形成了特殊情况下的共同行为准则。

正是由于宏观文化为企业提供了基本行为准则,使得网络组织不再需要为每一次交易进行重复性的工作,从而简化了交易过程,提高了企业间交易的效率

(三)联合制裁

联合制裁是指对违反网络组织共同规范的成员企业施行集体惩罚措施,以达到约束成员企业行为的目的。联合制裁是通过规定违反规范需要承担的后果来强调网络组织可接受的行为。联合制裁能够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增加成员企业间的信任程度。然而现实中,由于执行成本的原因,常出现不对违反网络组织共同规范的行为执行惩罚措施的现象,因此现实中常常需要变形规则(即对不惩罚违规者的人进行惩罚的规则)来保证联合制裁的有效执行。

(四)声誉机制

企业的声誉是一种与其交易有关的属性的社会记忆,包括企业的特征、技能、可靠性等。声誉是企业获得信任的来源,良好的交易记录是企业间深入合作的基础。企业的声誉越好,合作者对其的信任程度就越高。在网络组织中信息能够在企业间快速流动,同样的,企业在任何一次交易中的违规行为信息也会在网络组织中得到广泛传播,并可能扩散到未来潜在的合作伙伴中,导致企业的声誉受损。因此,声誉机制能够通过阻止机会主义行为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强化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重复交易中,声誉是企业采取交易行为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微观机制

微观机制是网络组织成员企业在互动合作过程中调节交易行为的内生依据,是网络组织运行过程中的调节器,其主要包括进入壁垒、学习创新、激励约束、决策协调等运作机制。(www.daowen.com)

(一)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通过限制网络组织内成员企业的规模或数量等措施,达到保证网络组织成员交易的目的。进入壁垒机制主要通过关系契约和地位最大化两种方式实现对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的控制。网络组织规模过大会增加成员企业间关系协调的难度,降低合作关系的质量和密切程度,因此进入壁垒通过建立关系契约,限定网络组织内交易企业的数量,从而降低了协调成本,增加了企业间互动的频率,为成员企业间建立强联结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而能够有效提高交易的保证程度。

(二)学习创新

网络组织的构建为企业间相互学习技术与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网络组织能够使成员企业相互整合优势资源,并通过彼此间的密切联系,将互补性的经验与观念带入研发过程中,从而更快、更多地创造出新的技术,尤其是单个企业无法独立完成的复杂技术。同时,成员企业在持续重复的沟通交流中获得知识的传递。

(三)激励约束

激励机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助推器,网络组织具有天然的激励作用,且效果明显。网络组织内企业间不存在等级的高低,各成员企业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基于共同的利益目标,参与交易的企业在关心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关注网络组织整体的价值实现情况,并共享在经营成功之后所带来的合作收益。约束机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制动器。网络组织内成员企业的行为会受到诸如企业间合作方式、角色定位、任务分工等企业间相互关系的制约。同时,由于成员企业大多只保留了自身的核心资源与关键功能,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性互赖或共生性互赖关系,这种依赖程度较强的合作关系强化了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

(四)决策协调

网络组织的决策协调机制是由成员企业按照某种方式组成一个分布式的决策群体,其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人机接口工程、管理科学等理论成果,在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提供的技术支持下实现基本的协调功能。由于网络组织中的资产所有权是分散在各个成员企业之中的,且各企业拥有不同的资源能力,技术水平、信息优势各异,从而对网络组织协同效应的贡献大小也不尽相同,因此网络组织在决策权分散基础上的群体决策模式能够有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维护网络组织的稳定运行。

总而言之,网络组织作为21世纪组织模式的发展方向,有关网络组织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目前对网络组织理论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对网络组织治理规律的探索仍显不足,治理体系框架构建不完善,研究过程中过分关注具体的治理模式。因此,归纳总结实践中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网络组织模式的共同特征,形成系统、科学的网络组织理论,并揭示网络组织治理的一般规律,探寻网络组织治理的有效模式是今后网络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由于网络组织的复杂性特征,多学科交叉研究也将成为未来网络组织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网络组织?有几种类型?

2.网络组织的作用是什么?

3.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是什么?

4.简述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将分工划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认为自然分工可进一步分为性别分工和地域分工两种形态,社会分工包括一般的分工(产业分工)、特殊的分工(企业间分工)和个别分工(企业内分工)三种形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9—39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