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有四个,包括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评价体系、世界经济论坛(WEF)的评价体系、荷兰格林根大学的评价体系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评价体系。在这些评价体系中,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评价体系和世界经济论坛评价体系侧重于国家竞争力的评价,而荷兰格林根大学评价体系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价体系则侧重于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评价体系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1996年设计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由八大竞争力评价要素、45个方面、290项具体指标所构成。
1.国内经济实力要素。评价国内经济实力的指标分为七个方面:增加值、资本形成、私人最终消费、生活费用、经济部门、经济预测和储蓄积累量。共30个具体指标。
2.国际化程度要素。国际化程度用来说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程度。评价指标分为八个方面:对外贸易、商品与劳务出口、商品与劳务进口、国家保护、外商直接投资、文化开放、汇率和证券投资。共45个具体指标。
3.政府作用要素。评价政府政策对增强竞争力的作用程度的指标。分为六个方面:国债、政府开支、政府参与经济、政府效率和透明度、财政政策和社会政治稳定。共46个具体指标。
4.金融环境要素。评价资本市场的发育状况和金融服务业的质量的指标。分为四个方面:资本收益、金融效力、证券市场和金融服务。共27个具体指标。
5.基础设施。评价基础设施能力和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程度的指标。分为四个方面:能源自给、技术设施、交通设施和环境。共37个具体指标。
6.企业管理。评价企业管理在创新、盈利和责任方面有效程度的指标。包括五个方面:生产率、劳动成本、公司经营、管理效率和企业文化。共37个具体指标。
7.科学技术开发。评价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研发人员、科学研究、专利、技术专利和科学环境。共25个具体指标。
8.国民素质。评价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人口、劳动力、就业、失业、教育结构、生活质量和劳动态度。共43个具体指标。
以上八个要素基本构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指标框架。其中,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国民素质和基础设施等要素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支持性条件。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开发,以及国际化程度中的商品与劳务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能源供应及技术设施等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将该分析框架用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时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典型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特征的反映,而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价体系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价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1997年设计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评价方面和三大分析指数。
1.三个评价方面的实力包括:
(1)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主要指标包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出口增长率、直接利用外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以及失业率。
(2)国际竞争力的水平。主要包括市场总水平、经济运行稳定性和国际交换。
(3)潜在国际竞争实力,含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和未来世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两类指标。
2.三大分析指数包括:
(1)国际竞争力指数。该指数由8个方面的因素构成:①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开放;②政府预算、税收和管理;③金融市场发展;④运输、通信、能源和服务性基础设施;⑤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⑥企业组织、企业家、企业创新和风险经营的管理;⑦劳动力市场及流动性;⑧法规和政治体系。
(2)经济竞争力指数。该指数是在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基础上加入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对未来增长前景的影响。
(3)市场化增长竞争力指数。该指数是在经济竞争力指数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全球统一市场可比基础的测度。
世界经济论坛于1998年引入了微观竞争力指标,由商业环境、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与经营战略的成熟程度两个因素构成。其中,商业环境包括要素投入的质量、需求条件、相关的支撑产业、公司竞争环境等四个方面的48项指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与经营战略包括公司的竞争战略、人力资源建设、研究开发、从国外获得技术许可等15项指标。2000年,竞争力指标的构成又进行了调整,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分为经济成长竞争力和当前竞争力两部分。经济成长竞争力主要由反映居民储蓄率和国民投资率的金融指标,反映国内市场开放、竞争程度的经济开放程度指标,以及经济创造力指标等三大指标构成。此外,为了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特征,世界经济论坛还在经济成长性指标的构成中加大了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度的权重,引入了反映国家和地区技术能力和创业难易程度的“经济创造力指标”。经济创造力指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反映一国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技术指标”,该指标主要由资助创新能力和从国外获得技术的能力确定;另一部分是反映新企业创业难易程度的“创业指标”。
(三)荷兰格林根大学的评价体系
运用荷兰格林根大学的评价体系进行产业产出与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时,强调产业竞争力可以由价格水平、生产率水平及质量水平等三方面因素反映。在进行评价时,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按同一分类体系标准化,得到可比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参数。这些参数包括:
(1)相对价格水平,含产出相对价格水平、投入相对价格水平或相对单位劳动成本水平;(www.daowen.com)
(2)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等单要素生产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
(3)质量水平,用反映产品附加值水平的指标间接反映产品的质量水平;
(4)品牌竞争力,主要包括品牌开拓和占领市场的能力、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和品牌的发展潜力等三个因素。
这一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前面两个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实现了各国(各地区)的产业分类按同一体系进行标准化,保证了数据指标的对称性。这一特点是通过用单位价值率将各国产业产品的数量、价格折算为国际可比价格,再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和价格水平等指标,作为衡量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参数。
(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关于各国工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于2002年在维也纳发布了《2002—2003年工业发展报告》。报告评估了全球工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引入了发展排行榜,揭示了各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和结构因素的显著差别。报告建立了一套分析各国工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以87个国家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计算各国工业的竞争力指数。
这套指标体系选择了四个指标测量国家或地区生产和出口制成品的竞争能力,即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人均制成品出口、制造业增加值内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制成品出口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前两个指标反映工业能力,后两个指标反映技术的层次和工业的升级。将四个指标量化为分指数,按照各自的权重,就可以得出各国的工业竞争力指数。
(五)国内对竞争力的研究
1989年,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商定进行国际竞争力合作研究,并于1993年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全球竞争力报告》,1994年中国加入该报告的分项目比较,1995年中国进行该报告的全部项目比较并参加全球竞争力排序。1996年,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运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方法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该报告应用381个指标数据,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内容涉及宏观经济、工业、科学技术、企业管理、金融体系、政府管理等方面。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分专题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讨论了中国产业组织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裴长洪研究员就利用外资和产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1998年出版了专著《利用外资和产业竞争力》。该书就国内外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就国际竞争力的来源(特别是马克思经典著作关于竞争力的来源)、产业竞争力分析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探讨,作者还就分工体系、中国出口竞争力、外商投资与中国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该书在最后对日本、亚洲和拉美利用外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就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宏观政策进行了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陈卫平、朱述斌(2002)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经济分析范式和评价的角度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博士后顾乃华和博士夏杰长(2007)则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中国有代表性的9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最后分析了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要点所在。
总体来看,国内关于竞争力的研究从1990年代开始,在1995年以后备受关注,有关产业、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逐渐增加。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包括竞争实力、竞争能力、竞争潜力、竞争压力、竞争动力、竞争活力六个方面的内容,并据此设计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二、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一)以竞争结果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以竞争结果为基础评价竞争力时,可以将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分为两类,包括可比性指标和代表性指标。
1.选择具有可比性的指标。评价国家产业竞争力,往往会用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果等综合指标来衡量。Kravis等专家曾用153组商品的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来计算各个国家的GDP或人均GDP,认为这种方法确定的GDP更能反映各个国家的真实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1986年,Hill提出,用某一年各国购买力平价汇率除以当年其相对于美元的汇率来进行GDP的计算和比较更为准确。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每年定期公布各国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数据,以进行比较。
2.注重指标的代表性。由于各个指标的准确性、解释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选择指标时,确定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对竞争力的评估是很关键的。比如在使用进出口数据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时,Carmichael.E.A.(1978)用贸易竞争指数作为国家竞争力变化的评价指标。贸易竞争指数是进出口之之差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而Lundberg使用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进行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是指某个产业或产品的国内生产与消费之差和整个国内生产总额和消费总额之差的比值。相比而言,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就比贸易竞争指数更加准确,因为前者考虑了国内消费的影响。
(二)以竞争力决定因素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以竞争力决定因素为基础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包括以单项因素为基础的分析和用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1.以单项因素为基础的分析。在以单项因素为基础的分析中,以生产率为基础来评价竞争力高低一般争议不大,但如何计算出具有可比性的生产率有着不同的方法。围绕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以申请专利数和申请商标数为基础的比较来评价产业竞争力,经许多学者检验是比较准确的;而使用工程师、科学家占总人口或产业工作者的比例来评价竞争力,有时被认为是不准确的。以新增投资规模为基础进行竞争力比较被证明是有说服力的,而以企业规模为评价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说服力不强。单项分析的优点是比较简单,数据也较易获取,缺点是难以避免以偏概全。
2.用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用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产业竞争力使得分析能更加全面,弥补单项分析的不足。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和世界银行的国家竞争力数据库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主要采取综合评价方法。波特对竞争力的评价,既考虑宏观国际因素,又考虑产业与政策因素,还考虑政府和企业因素,也是综合分析方法。有些政府机构或行业协会、咨询公司采用标杆测定法,首先经过调查研究确定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然后实地调查并确定出关键因素,再与国家或企业的最佳实践进行比较,以此确定竞争力差距。用多因素综合法进行分析的优点是分析比较全面,但缺点也不容小视。在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时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此外,由于各个国家统计的差异,数据也较难获得。
复习思考题
1.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如何影响产业竞争力研究?
2.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如何影响产业竞争力?
3.产业竞争力是综合竞争优势,它是如何体现的?可以通过哪些指标加以描述和评价?
4.如何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以及企业竞争力?
5.如何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关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