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指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国际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产业结构优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结构效益优化,即结构演进过程中由于协调化而产生的结构效益不断提高;
(2)转换能力优化,即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对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化过程。
由此可见,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尽管在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提供了基础,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推动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着眼点主要是经济发展的近期利益,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更多地关注结构成长的未来,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是使结构趋于合理,然后在合理化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统一。一方面,要使结构在合理化的过程中具有自我上升和转换的功能,合理化过程必须反映高级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使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具有自我协调的功能;高级化的阶段性目标要以结构相对合理为基础,高级化过程必须反映合理化的要求。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保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
(1)从静态方面看,三次产业以及各次产业内部的比例要相互适应。这不仅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结构,而且是经济进一步增长和发展的条件,因而它们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不仅要符合经济运行过程的内在要求,而且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即使是相对静态的比例关系,也要反映动态过程的一般特点。
(2)从动态方面看,各次产业内部以及三次产业之间增长与发展的速度要相互协调,即在产业联系的基础上,产业结构合理化要反映部门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
(3)从质态方面看,各产业部门的联系、变动和流向要符合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这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高层次内容。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是协调。这里的协调不是指产业之间的绝对协调,而是指各产业之间有较强的互补和谐关系和相互转换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社会资源在各产业的重新配置,以达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要求[1]。只有强化产业之间的协调,才能提高其结构的聚合质量,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整体效果[2]。这种协调状态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素质的协调。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系统,若要取得较高的系统运行效率,则系统的构成要素——各个不同的产业——应当具有基本相同的素质。对产业素质的衡量,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来判断。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存在技术进步速度不均等规律,各产业间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一般不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可以看作具有较高的产业素质;反之,则称该产业的素质较低。一般而言,当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数值分布比较集中且又呈现出某种层次性时,则可以认为各产业的素质比较协调。
(2)各产业相对地位的协调。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各产业由于增长速度和所起的作用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地位,这些处于不同地位的产业按主次轻重的有序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产业结构的层次性。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等产业部门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占据了较为明显的主要地位,一般都会成为投资和发展的重点,得到产业结构政策的更多倾斜。如果一个产业结构缺乏层次性和主次性,缺乏一组带头的产业和发展重点,则整个产业结构就会显示出缺乏协调的紊乱,从而影响和制约产业结构的综合转换效率。
(3)产业交替的时间协调。对于同样的经济活动,在不同的时期其效果是不同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发展。通过对产业交替的时间选择,可以成功地缩短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极大地节约经济时间。如果错误地选择产业交替的时间,则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4)产业结构的空间协调。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产业结构系统的生产能力总是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因此也就产生了生产力布局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产业结构的空间协调问题。
3.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的机制和条件。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的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
(1)合理的价格体系。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应能准确、快速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在合理的价格体系中,某一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时,反映该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加剧。在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市场应当增加该生产要素的供给;反之,当某一生产要素的价格下跌时,表明该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减缓,市场应当减少该生产要素的供给。
如果价格体系扭曲,价格的变动不能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价格机制失灵,那么依据价格机制做出的企业决策就会出现错误,最终导致市场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如此形成的产业结构也必然是不合理的。
(2)科学的计划机制。在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协调方式中,计划机制是以计划协调为主的部分。计划协调建立在对未来事态发展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这意味着计划协调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为有效发挥计划协调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计划制定方法的科学性;计划宜粗不宜细;计划以指导性为主;计划决策程序的民主化。
(3)有效的反馈系统。一个有效的反馈系统要求其反馈的信号能完整地真实地传递给施控主体,以利于施控主体向控制器发出准确的控制指令。在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协调方式中,最主要的反馈信号是资源配置信号。政府有关部门或者企业将根据所接收的这类信号,分别发出有关指令,制定(或修正)计划或者根据价格机制做出投资决策。显然,失真的反馈信号将导致错误的指令,从而不能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的目标。
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在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协调方式中,市场协调是主体,计划协调是补充。因此,协调作用的有效发挥依赖于一个较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而言,主要就是要求资源能够充分流动,以及市场的供求信号真实、完备。
(2)有效的政府。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有赖于一个有效的政府。在市场机制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营造市场竞争氛围,并维持市场运行秩序。有效的政府应通过制定并实施公平、公正的计划,引导资源的流向。为此,政府应成立一个权威性的计划制定和协调控制机构。日本经济起飞时的产业结构审议会,就曾较好地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3)企业的自主地位。在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协调机制中,对资源进行直接配置的角色主要由企业来承担。因此,应该保证企业拥有自主权。剥夺了企业的自主权,实际上就是以政府替代了企业在协调机制中的主体地位。而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政府无法有效承担这个重任。因此,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也是保证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
(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所谓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在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实现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产业演进过程。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过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即为高级化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转变;二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转变;三是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演进。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实质内容包括:结构规模由小变大;结构水平由低变高;结构联系由松变紧。
(1)所谓结构规模由小变大,是指产业部门数量增加,产业关联复杂化,其主要指标是部门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易规模,即中间产品的使用量。部门之间交易规模的扩大主要通过范围扩张(即参与交易活动的部门增加)和数量增加(即部门之间交易活动的容量增加)这两种方式得以实现。现实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规模扩大的实质是产业结构借助量的扩张而推动质的提升。这是一种普遍趋势且具有不断强化的趋向,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起:一是部门之间购买的增加。随着部门的增加和部门之间联系的密切,中间产品的交易和交易环节不断扩大和增多,从而使生产结构变得比以前更“迂回”了。二是制成品投放对初级产品投入的替代。工业化的历史过程表明,初级产品的中间使用量逐步下降,制成品的中间使用量将迅速上升,这实际上是现代工业发展的结果。
(2)结构水平由低变高,是指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关联取代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关联,这种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是通过中间产品的运动来实现的,即通过中间产品的使用及其消耗程度使产业之间发生相应的生产技术联系。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反映了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联系。在投入产出表中,第j生产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等于生产j部门的单位产品所消耗i部门的产品数量,这一系数越高,意味着该部门物耗越高,技术水平自然就越低。
(3)结构联系由松变紧,是指产业之间的聚合程度提高,关联耦合更加紧密。其主要标志是聚合质量,即产业之间的耦合状态以及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性功能,可以从产业系统,从特定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处地位和顺序的角度及这一链条的耦合紧密程度来衡量。
一国的产业结构只要在以上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动,那就说明该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动。也正是这些产业结构的质的变化决定了三次产业之间产值和劳动力比例的变化。那些用超经济强制力改变三次产业的构成通常不会产生真正的产业结构成长,而只会导致产业结构超前转换或虚假转换。
2.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直接动因。一般来说,当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互相作用趋于一致时,就会促使产业结构朝更高的阶段发展,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所谓创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就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可大大提高潜在的产出能力。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和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因此,创新也就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直接动因。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表示:
(1)创新导致了技术的进步。导入新的生产函数,一种表现就是在原有生产要素的状态下,通过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提高系统的产出。显然,导入了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导入了系统的技术进步,而系统技术的进步,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进步。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影响产业结构的诸多供给要素中,任何要素的供给条件发生了变化,都可能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如自然资源优势的改变、劳动力价格的变化等。但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唯有技术进步,才能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的质的变化,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就对原来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一次革命。因此,由创新导致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是相当大的。
(2)创新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带动这种变化的龙头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国家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发展;一个企业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企业就有竞争力。创新可导致一些产业得以迅速地扩张,而这些高速成长的产业对产业结构发展的贡献尤为突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浪潮,缩短了产品与服务的生命周期。1990年,美国平均新产品开发周期为35个月,1995年缩短为24个月,而信息产业的某些产品甚至几个月就淘汰更新,著名的摩尔定律就深刻地揭示了在微电子领域技术创新的巨大威力。
(3)创新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导入新的生产函数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创造了新的产出(包括产品和劳务)。而新产品的出现,又可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使一部分潜在的市场需求转换为现实需求。而市场需求则可通过国民收入的总水平和分配,以及各类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起到拉动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由创新带来的新产出往往会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这是由于这部分产出刚刚进入市场,它的价格对成本的反应以及需求对价格的反应都比较敏感,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将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因此,当该产业取得高于全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时,社会生产要素就通过利润率平均化的原理,从其他产业纷纷流入该产业。而生产要素的流入,就直接刺激了该产业的扩张,如1920年代汽车工业的创新就是一例。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由于其产出已经成熟,需求对价格的反应已不再敏感。创新在这些产业带来的产出大幅度地增加,往往更多的是降低了产出的价格。价格下降的结果是收益的减少,而收益减少将导致产业内生产要素的流出和产业的收缩。因此,创新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带来的倾向是产业的萎缩,1950、1960年代的农业创新就是如此。
3.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形式。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体现的经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及配置比例也将发生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的结构性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高级化。即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与之相适应,第一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则持续上升。
(2)工业结构水平的高级化。这就是以轻工业为重心的发展向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发展推进,即所谓重工业化;在重工业化过程中,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转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即所谓高加工度化。
(3)高附加价值化。即产业结构选择朝着附加价值高的部门发展的趋势。
(4)技术集约化。即工业资源结构趋向以技术为主体的演进过程。随着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发展,技术资本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将成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
(5)工业结构软性化。即知识和技术日益渗透到工业生产活动之中,从而使工业生产中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与地位趋于提高。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志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然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
(2)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展;
(3)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需求得以实现;
(4)有利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向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进;
(5)能获得较高的结构效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目前主要有三种:
1.国际标准。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结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中的产业结构是否实现了合理化。“标准结构”是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综合描述。作为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演进轨迹的综合描述,反映了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某种规律。虽然“标准结构”可作为判断一个特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参照系,但进一步研究表明,各产业结构系统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所处时空环境的差异,各国都有自身发展的独特轨迹,很难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所以很难用一种标准模型来判断不同时期各国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工业先行国与工业后起国在进入工业化阶段时的基础不同,就导致了两者在产业结构的表现上有较大差异:
(1)产业结构的运行速度不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上,后起国比先行国要低得多,传统经济成分的比重较大,成长起点相对低下,通常并不是在完成发育任务后再进入现代工业化阶段,而是先发动经济增长,进入工业化,在工业化进程中培养增长因素,同时完成发育任务。因而,一般来说,先行国产业结构运行轨迹比较平稳,后起国运行轨迹较为倾斜,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加速的阶段性特征。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后起国在产业结构的运行速度上具有明显的“压缩型”演进特点。所谓“压缩型”演进,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动速度在一定阶段出现加速现象。通过“压缩”,先行国一般需要相当长时间完成的某个阶段结构转换的任务,后起国(地区)则只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例如,在产业结构的运行、变动速度上,东亚处在不同阶段的国家分别要明显快于世界上与其相应发展阶段的国家。
(2)“大国”结构与“小国”结构的差别。大国或小国结构是依据国内市场规模和资源禀赋充裕程度决定的。大国结构相对于小国结构,在较低的收入水平时即可进入结构迅速变动的阶段。在大国结构中,市场规模较大,有利于在较低的水平上实现规模化生产。在大国结构中,制造业的比重一般也要高于小国结构。
2.需求结构判断法。即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合理;相反,两者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则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的形成,首先是需求结构、个人消费结构随收入水平变动而变动的结果。此外,在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也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同资本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而且投资也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投资在各个产业部门的分配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投资结构的变化,要受到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以及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影响。
3.产业间比例平衡标准。即以产业间的比例是否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产业之间保持比例平衡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一个产业结构系统功能的整体发挥,不是取决于该系统中产出能力最强的产业,而是取决于该系统中产出能力最弱的产业。当一个产业结构系统存在瓶颈产业时,系统的生产能力将受制于这些瓶颈产业的作用发挥程度。因此,在一个产业结构系统中,如果缺乏产业间的比例平衡,就会极大地削弱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总的产出水平。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要经历四个阶段。
(1)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工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
(2)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阶段,即重工业化过程中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结构转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联系高度发达,产业结构的成长摆脱了受区域性资源结构强制的压力和资源短缺的限制,从而不断向前推进。
(3)产业结构的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各工业部门愈来愈多地采用高级技术,以知识、技术密集为特征的尖端工业广泛兴起和发展。这个阶段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成长摆脱资本积累的局限性,开始突破工业社会的框架,实现向“后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变。
(4)产业结构的高信息化阶段。一方面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加快农业的工业化和工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而且可以推动其他部门的更新换代和现代化。另一方面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活动中采集传输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对一个特定产业结构系统的高级化如何进行判别,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法。
1.“标准结构”法。“标准结构”是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综合描述,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样本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统计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出能刻画某个高级化阶段的若干指标作为产业结构演进到此阶段的“标准”和代表。在利用“标准结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实证研究中,库兹涅茨、钱纳里、塞尔奎因等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一些著作中统计归纳的一些“标准”,经常被他人作为“尺子”来“丈量”一些特定的产业结构系统,所归纳总结的“标准结构”被称为产业结构的“发展型式”。这种方法一般用以下三种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1)产值结构。自库兹涅茨起,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学家就开始重视产值结构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的研究。不少“标准结构”也是以产值结构为其衡量的标准。
在利用产值结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分析时,要注意的是所采用的价格体系。若价格体系中各产业产出的比价是合理的,则产值结构能准确地反映产出结构;而当比价不合理时,产值结构所反映的产出结构是扭曲的,从而导致在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时出现误差。
(2)劳动力结构。在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商品社会,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一般会趋向于收入较高的产业。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就形成了劳动力结构。(www.daowen.com)
通过劳动力结构来观察产业结构,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劳动力作为产业结构系统的投入,只是诸多投入要素之一。其次,不同的劳动力具有相当的一致性。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的劳动存在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别,而不同质的劳动力在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因此,仅用劳动力人数结构来反映劳动力结构是有缺陷的,但目前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间的换算问题在实践中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现有的“标准结构”都采用“劳动力人数”基本指标。
最后,劳动力要素的市场流动问题也是在选用劳动力结构指标时应考虑的问题之一。如果劳动力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则一个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状况不能真实反映该产业对劳动力要素的需求,从而所观察的产业结构在劳动力结构上的表现也是一种被扭曲的假象。
(3)相对劳动生产率结构。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力要素使用效率的指标。一般而言,由于各产业所采用的产业技术不同,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不相同。产业技术相对落后的产业,其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反之则相对较高。经济学的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逐渐缩小差别的趋势。为此,可以用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我们把两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称作相对劳动生产率,其计算公式为:
Pi/Pj=(Yi/Li)/(Yj/Lj) (5.1)
其中,P、Y和L分别代表劳动生产率、产出量和劳动力使用数量,下角标的i和j分别代表产业i和产业j。
通过相对劳动生产率结构来观察产业结构高级化,虽然不如使用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普遍,但也常被一些学者使用。
在此,我们选取赛尔奎因和钱纳里(1989)的“标准结构”模式为例(见表5-1)。
表5-1 赛尔奎因和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模式(1989) 单位:%
续 表
资料来源:根据Syrquin &Chenery(1989):“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Vol.3,pp.152 153整理计算而得。
2.相似系数法。这是以某一国的产业结构为参照系,通过相似系数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设A是被比较国的产业结构,B是参照国的产业结构,XAi和XBi分别是产业i在A和B中的比重,则A和B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为: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与策略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优化遵循两条路线:
(1)内向型优化。它是指主要依赖国内市场,根据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要求来消除本国各产业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促进社会供求结构的平衡,并根据本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沿着产业结构升级的线路,推进产业的质的提升,以实现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外向型优化。外向型优化是借助国外市场和国外环境,从国际比较优势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优化本国产业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推动本国产业经济系统和世界产业经济系统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作用机制。
一国在产业结构的外向型优化和内向型优化的共同作用下,产业结构向基于全球产业经济体系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目标逼进。但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选择的不同的结构优化主体模式,将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的高度。
1.内向型优化路径。内向型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是嵌入式“国内价值链”模式,是指一国产业经济系统在国内市场导向下,内部各相互关联的产业协调互动,实现本国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并最终实现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内向型产业优化注重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开发国内高端市场和客户,依靠国内市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升级优化能力。内向型优化路径实际就是依赖国内价值链,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一种自主升级模式。这种升级模式抗波动能力强,自身可以组成一个循环体系,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
内向型产业结构优化强调本国市场和产业之间的相互匹配,强调通过国内产业之间的互动来推动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的主要功能有:
(1)强化技术扩散效应。内向型产业结构优化强调一国国内各个产业发展的技术保持匹配,继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此外,内向型优化还将通过国内投资的调节和就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国内产业之间在发展中的协调。
(2)强化产业集聚功能。内向型优化将通过国家投资政策鼓励、产业布局引导等政策方式以及市场的自发作用规律,推动国内产业集聚,进而提升国内产业的素质。
(3)提升产业的高度化。内向型优化将通过国内需求的引导,推动国内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更替,并通过技术创新的作用,提高产业的知识化水平,推动国内三次产业结构间比例的变动。
2.外向型优化路径。当一国国内需求并不旺盛,而企业有多余的供给能力时,外向型优化机制就成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升产业结构的选择。外向型产业结构优化能推动一国产业经济系统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分享全球资源和市场,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外向型产业结构优化也叫嵌入式全球价值链模式,是指从国际经济合作中的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出发,把握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升级的基本趋势及规律,主动将本国产业体系融入世界产业体系中,形成开放型的产业经济体系,改造和提升自身的要素禀赋,以开放促发展,扩大本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最终提升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和结果。
外向型优化在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的作用方式是通过推动本国产业产出与世界产业市场保持协调、现代技术在本国产业中的应用以及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将产业资源配置到与世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产业中。在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外向型产业结构优化采取的方式是依托世界资源和市场,通过对外合作来加快一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主导产业更迭的步伐,或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直接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或借助世界产业分工格局变动的机会,积极引进新兴产业以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
1.产业空间转移。产业的空间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序列演化过程。产业空间转移既包括产业从一国国内的一个地区转移至另一个地区,也包括产业从一个国家转移至另一个国家。通常我们所指的产业空间转移更多地是指产业的国际转移。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要素在产业和区域间的流动,常常以相关国家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它往往开始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然后演进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或先由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一国国内的产业空间转移一般是市场扩张的需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追求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以及企业成长的需要。
2.产品升级换代。产品是产业形成的基础,产品的升级换代是产业发展和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不仅仅要考察产业层面,更应该深入到产品层面中去。产品升级通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提高单位产品的附加值,如提升质量、降低定价、增强差异化、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等,用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产品升级属于产业内的产品结构优化,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策略之一。
产品升级首先是进行产品技术升级,即改变在短缺经济时代只追求产品数量的做法,而转向注重产品的质量,实现产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变。为了实现产品升级,必须通过创新设计、更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进行生产工艺、生产手段的升级换代。其次是品牌的升级。若想延伸产业的价值链和生产链,关键的一点是注重品牌的培育。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已初步由产品竞争过渡到资本竞争,再到品牌竞争。品牌竞争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性竞争形态。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升级。面对全球化竞争必须重视品牌经营,否则必将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处于弱势地位,最终成为国外品牌的廉价加工厂。再次是功能升级。即从简单的组装发展到“原始设备制造商”,到“原始设计制造商”,再发展到“原始品牌制造商”。
3.产业链条位置升级。产业链条位置升级是指在同一条产业价值链曲线上,一国产业的变动。可用“微笑曲线”来表示产业链条位置的高低。产业链条位置升级通常指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演进的过程。如图5.1所示,价值链两端分别是产品研发和销售服务,往往代表附加价值较高的部门,一般表示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的利润率。这部分通常为发达国家所占据;而中间部分加工组装环节则通常是技术水平较低、利润率也较低的部门,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这个位置,因此在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全球价值链中利润高的环节集中在研究与开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非生产性”环节当中。因此,应该加快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尽快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占据有利位置。
图5.1 微笑曲线图
图5.2 不同行业的微笑曲线簇图[3]
4.“跨越式”链条升级。“跨越式链条”升级也叫产业间优化升级,是从一条产业链条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这种转换一般都来源于突破性创新。
如图5.2是由三组曲线共同构成的“产业微笑曲线”簇,它是不同行业附加价值的体现。曲线aa′代表一般制造业,bb′代表中等技术密集型产业,cc′表示高新技术产业。曲线位置的高低、曲线的弯曲度决定了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高度化水平。一般来说,曲线位置越高、曲线的弯曲度越大,表明该曲线所代表的产业是高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由图可以看出,位于弯曲曲线中段的动点A2、B2、C2是三条曲线中附加价值最低的部分,越往两端走,所包含的价值越高。即左端动点A1、B1、C1与右端动点A3、B3、C3,拥有较高的附加价值。
“跨越式链条”升级指的是改变整条曲线的位置,使其从曲线a向曲线b再向曲线c跳跃升级。它不是同一个链条上位置的变更,而是完全突破原有链条,重新创建新链条和新产业的全新升级模式。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评价,是从产业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力和升级效果进行全面衡量。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就是产业系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改善过程,所以要全面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状态,必须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运营效果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评价。
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在全面、客观、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局性原则
产业体系具有独立性、完整性、区域性的特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评价指标不能从特定区域出发,而应从一国经济的整体出发,充分考虑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建立能充分反映一国产业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优势性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发挥的程度,决定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和后劲。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区域间不同产业或产品的资源禀赋关系,强调区域间产业发展潜能,而竞争优势则涉及同一产业或产品的市场竞争关系,强调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因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这两种不同的优势效应。
(三)客观性原则
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所处的环境不同,相应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产业结构演进的态势,就要选取能够科学衡量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指标体系,使之能够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趋势,具有可量化、具体化、动态化的特点。为此要尽可能采用有客观数据支撑的指标,或通过相应的计算可以间接得到的指标数据,同时指标中的资料来源和评价标准尽可能采用权威性的数据。
(四)可比性原则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社会需求基础上,产业技术密集度和知识含量的市场化实现程度不断提高的动态化过程。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具有同一区域内不同时序的可比性,以及不同区域内在同一时间横截面的可比性。这要求不同区域内相同产业衡量指标的计算口径具有一致性,以保证可比性。
(五)动态性原则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合理化基础上的高度转换能力,以及高级化过程中的合理化能力实现过程。这种能力越强,说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越好。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表现出强烈的动态特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评价也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动态性特征,将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段的变动作为衡量转换强度的评价指标。
(六)导向性原则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不仅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而且受政府各种宏观与微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在以政府主导力度较大的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更不能忽视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评价指标,要与国家、区域、部门等在不同时期内的主要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高度相关。
▶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评价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评价,可以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附加价值溢出量、产业高加工度化系数、结构效益系数以及结构效应链作为指标来衡量。
(一)附加价值溢出量
工业的附加值特别是制造业的附加值占GDP份额的持续上升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基本特征。而产业的附加价值量的大小,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现象密切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后带来产品和服务的高附加值与升级前附加值的比较即附加价值溢出量,能够直接说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益。
为什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来高的附加价值呢?可根据投入产出原理来分析:传统的要素投入包括资本、劳动、土地。而技术这个要素是融入资本、劳动之中。所以在测度投入要素时,技术与资本、劳动的关系,不是并列相加的关系,而是串联相乘的关系。当然,如果某种技术存在独立的形态且未凝结融入资本和劳动之中时,如图纸、技术软件等,这种技术就应当与资本、劳动一起并列相加。现代的要素投入除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之外,还应当包括技术、管理、知识、信息,而且决定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已经主要不是资本、劳动和土地了,而是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信息、技术和管理这些要素。其根本原因是投入要素中的科技含量高了,高科技投入必然带来高科技产出。也就是说,高科技含量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
(二)产业高加工化系数
这是考察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指标。它是为了测量制造业内部的构成变化,特别是深加工、高新技术和高资本含量的产业占制造业比重的变化。其计算公式是:
D=PmGm/(PmGm+PpGp) (5.3)
式中:D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系数;Pm为制造业生产的附加值;Gm为制造业增长速度;Pp和Gp分别为初级产品比重和增长速度。
需要指出的是,高级化系数越高,则表明生产技术越先进,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但这个指标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系数上升必须伴随技术的进步,具有技术集约性。
(三)结构效益系数
这项指标表明产业构成比例关系变动引起的效益变化,它反映总的投入产出关系,是观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式中:S为结构效益指数;Y为产值;K为资本;L为劳动者人数;n为产业数。
上式等号右边第一项表示产业结构升级后的总效益,第二项表示产业结构升级前的总效益。如果S值上升,说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结构效益提高,即意味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反之,若S值下降,则反映产业结构效益下降,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结构效应链分析
所谓结构效应链是指产业结构变化、升级带来的效益是通过系列的效应链表现出来的。比如,产业结构要满足投入结构、资源结构、能源结构等的协调性要求。一定的需求结构要满足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进出口结构等的协调性要求。在这一系列的结构关系中,产业结构居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平衡中供给方面的基础地位。
应当指出,获得良好的产业结构效益,将有利于改善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宏观经济指标,如经济增长率、就业率、通货膨胀率、投资收益率、收入分配率等。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结构的优化;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唯有建立在优化的经济结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大的宏观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