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关联与效应:深入探析

产业关联与效应:深入探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赫希曼在具体分析产业关联效应的度量时认为,应该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来测量。另外,也可以用产业的关联度来衡量关联效应。因此,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关联是产业间最基本的关联关系。

产业关联与效应:深入探析

▶一、产业关联的种类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A·D·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产业关联的概念,并认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某一个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影响或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赫希曼在具体分析产业关联效应的度量时认为,应该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来测量。两种弹性越大,表明关联效应越强;反之则越弱。另外,也可以用产业的关联度来衡量关联效应。如果某一产业的关联度较大,则往往可以成为产业结构成长中的关键产业或主导产业,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时往往以此作为重要依据。

综合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产业关联下的定义(苏东水,2000;钟阳胜,1996;李琮,2000;等等),我们认为产业关联是指社会生产中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环节上发生的技术经济联系。

按照划分方式不同,产业关联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按产业间供给与需求联系分: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一书中,充分强调了产业关联在不同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中的重要作用。他把产业关联划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1.前向关联。指的是某一产业的产品在其他产业中的利用而形成的产业关联,即某一产业的产品成为其他产业的投入物,也就是通过供给关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2.后向关联。指的是某一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从其他产业获得投入品所形成的依赖关系,也就是通过需求关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钱纳里和渡边经彦(Twatanabe)曾对美国、日本、挪威和意大利四国的29个产业部门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对各产业的前后向关联进行了研究。他们把所有产业分为四类:

(1)中间制造品产业,是前向、后向关联效果都比较大的产业;

(2)最终制造品产业,是前向关联效果小而后向关联效果大的产业;

(3)中间初级产品产业,是前向关联效果大而后向关联效果小的产业;

(4)最终初级产品产业,是前向、后向关联效果都比较小的产业。

(二)按产业间技术工艺的方向和特点分:单向关联和多向循环关联

1.单向关联。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以供其生产时直接消耗,但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这种产业间的联系就是单向关联。其特点是产品在各产业间不断深加工,最后脱离生产领域进入消费,因而投入产出的联系方式是单一的。例如,“棉花种植业→纺织工业→服装工业”就属于这种联系方式。

2.多向循环关联。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作为后续产业部门的生产性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产品和服务又返回先行产业部门,其特点是各有关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是互相依赖、互相服务的,从而形成一种多向循环关联。例如:“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就属于这种联系方式,电力工业为钢铁工业提供电力,钢铁工业又为电力工业提供钢材;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也是互相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三)按产业间的依赖程度分: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1.直接联系。是指在现实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提供产品、技术的联系。

2.间接联系。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个产业部门之间不发生直接的生产技术联系,但通过另外一些产业部门的作用而发生的联系,例如汽车工业与采油设备制造业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间接联系,表现为:汽车需要汽油燃料,而汽油开发与石油开采有关,石油开采又与石油采油设备制造有关,这样汽车工业的发展就通过上述其他部门最终影响石油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使汽车工业与采油设备制造业之间发生了间接联系。

▶二、产业关联方式

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产业间关联关系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产业间关联的主要内容就是指产业间关联产生影响的投入品和产出品,它们构成了产业间的关联的实质性内容,而产业关联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又会影响与之相关部门的发展与变化。

(一)产业间的产品和劳务关联

产业间的产品和劳务联系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些产业部门为另一些产业部门提供产品或劳务或者产业部门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例如,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而工业部门又向农业部门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就工业部门内部来说,采矿部门为炼铁部门提供矿石,炼铁部门为炼钢部门提供生铁。这样某部门的产品结构、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方式、产业规模和服务内容等某一或多方面发生变化,会引起相关部门的产品结构、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方式、产业规模和服务内容等某一或多方面发生变化。因此,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关联是产业间最基本的关联关系。其中的原因有:

(1)产业间其他方面的联系如技术关联、价格关联、就业关联和投资关联是在其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2)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持续发展,表现在各产业部门间协调发展,而这在本质上要求产业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在数量比例上相对均衡;

(3)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求相关联的产业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质量不断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

(二)产业间的技术关联

产业间技术关联是某些产业不同层次的技术状态及其变化对其他产业技术发展的影响。这些影响是通过依照本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特点、产品结构特征、生产服务内容等,对所需相关产业的产品和劳务提出工艺技术、产品生产标准、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等要求,以保证本产业部门的产品质量。同时,本产业部门生产产品的技术和产品质量的变化,会推动下游产业相关方面发生变化。这就使得各产业间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状况及变动有着必然的产业关联。一般来说,这种生产技术联系是与各产业间产品与劳务的供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生产技术作为产业关联的重要方面,其发展与变化将直接影响产业间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产业发生变换,或者依存度发生变化。例如,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对棉花种植业的依赖程度很大,后者直接制约着前者的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化纤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纺织工业在与其发生联系的产业中又加入了化纤业,使得纺织业的发展对棉花种植业的依存度减少了。因此,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关联因素变化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三)产业间的价格关联

产业间的价格联系,实质上是产业间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产业间产品与劳务的“投入”与“产出”联系,必然表现为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关系,即产业间的价格联系。

产业间价格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不同产业的不同质的产品劳务关系,可用价格形式来统一度量和比较,从而为投入产出价值模型的建立铺平了道路,同时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产业间比例分析等提供了有效的计量手段;

(2)产业的价格联系,为产业间的联系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有利于成本费用的节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某些产业部门由于经营方式、技术条件等方面的改善,使其产品和服务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导致其有后向关联的产业部门的原材料价格降低,从而使成本降低,相关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加强。

(四)产业间的就业关联

社会化大生产使得产业间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虽然不同性质的产业,其发展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制约程度不一样,但是某一些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另一些产业的发展,或某一产业的发展可以导致另一些产业的发展,这种各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这样,产业间的劳动就业机会也就有了必然联系。

不同的产业对就业人员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和吸收能力,产业间和产业部门间人力资源分配状况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关联产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产生相应的变化。某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另一些产业的发展,或某些产业的发展可以导致另一些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这样产业间的就业机会也就有了必然的联系。

(五)产业间的投资关联

社会再生产是在各产业产品或劳务按一定比例的供需关系为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快一国经济发展,不可能仅仅通过加快某产业部门的发展来实现,而是通过相关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来实现。这种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发展性,使得产业必然存在投资联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仅仅通过加快某产业部门的发展来实现,而是通过相关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来实现的。这种不同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发展,使得产业间必然存在着投资联系。如某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增加投资,提高其产品及服务的技术含量,扩充其现有的生产能力。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的改变,会使与之相关联的产业同时增大投资,扩大生产力以满足其他产业的需求,这样产业间的经营效果才能均衡,数量比例才能协调,整个国民经济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产业关联的效应

(一)产业关联效应的概念

产业关联效应指的是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而可分为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

前向关联效应就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其前向关联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或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业部门的创建等。

后向关联效应指的是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其后向关联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

(二)产业关联效应的测度

1.前后向关联指数。可通过关联指数对某产业的关联效应进行分析。(www.daowen.com)

我们定义X=(Xijn×n为中间投入矩阵。其中,X的第i个行向量即为i产业作为供给者对其他产业的投入;而X的第j个列向量就是j产业作为需求方从其他产业获得的各种投入。

直接前向关联效应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LF(i)为i产业的前向关联指数,xi为i产业的全部产出,xij为i产业对j产业提供的中间投入。

直接后向关联效应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B(j)为j产业的后向关联指数,xj为j产业的全部产出,xij为j产业对i产业提供的中间投入。

2.产业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通过产业间的联系方式,必然要影响到或受影响于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我们将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做该产业的影响力;把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做该产业的感应度。显然,不同的产业,其感应度和影响力一般也是不同的。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的大小可以分别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示。

在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表上,行向量的值即反映了该行所对应的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即感应度的大小,而纵向量值反映了该列所对应的产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即影响力的程度。

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Si)=

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Tj)=

其中,qij是里昂惕夫逆矩阵(I-A)-1中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

Si(Tj)=1则表明所研究产业的感应度(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若大于1则表明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小于1则表示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3.产业波及效果指标。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而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另外产业部门的变化,这种不断传递的过程就是产业波及。产业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即为产业波及效果。

(1)生产诱发系数。某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是指该产业的各种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求项目的合计所得的商,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式中:Wi L表示第i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L项目的生产诱发系数;Zi L为第i产业部门对最终需求L项目的生产诱发额;YL为各产业对最终需求L项目的合计数额。

(2)最终依赖度。最终依赖度是指某产业的生产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这里既包括该产业生产对某最终需求项目的直接依赖,也包括间接依赖,可由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Qi L为i产业部门生产对最终需求L项目的依赖度,Zi L为i产业部门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

(3)综合就业系数和综合资本系数。所谓综合就业系数指的是某产业为进行1个单位的生产,在本产业部门和其他产业的部门直接和间接需要的就业人数。其公式为:

综合就业系数=就业系数×逆阵中的相应系数

(4)综合资本系数。综合资本系数是指某产业进行1个单位的生产时,在本产业部门和其他产业部门直接和间接需要的资本。其公式为:

综合资本系数=资本系数×逆阵中的相应系数

▶四、产业关联与纵向关系

(一)纵向关系的概念与分类

1.纵向关系的概念。纵向关系是纵向关联的内容之一。纵向关联指以企业间纵向生产性联系为结构性特征,以企业间契约性联系为行为性特征的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综合联系。根据这个定义,纵向关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上下游厂商之间在短期内相对稳定的结构性联系,包括投入产出关系、技术和知识联系,是一种生产性质的联系,又称纵向生产性联系;

(2)上下游厂商出于合作而建立的产权性、契约性联系,是一种制度性质的联系,又称“纵向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参见图4.1。

图4.1 纵向关联的内涵:两个层面、双重性质

资料来源:丁永健:《基于纵向关联的产业价值创造机理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2006年。

纵向关系是具有纵向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设计或者制度安排。对于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而言,从最初的概念设想,到最终的成品付诸市场,将会涉及从设计、采购、生产到营销和销售等环节的各种经济活动。同样,对于市场中任何一个产业来说,自身产业内上下游环节的各个企业之间都存在着这些经济活动。因此,任何一个产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与上下游环节之间存在着的纵向分工合作关系密不可分。如何有效协调产业中上下游环节之间的这些经济活动,建立怎样的纵向关系,以及产业纵向关系的发展趋势,将对一个产业的价值实现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纵向关系的分类。根据纵向关系的概念,可以按上下游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将纵向关系分为三类:纵向一体化、纵向分拆和纵向约束。

(1)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又称垂直一体化,从经济学上来讲,是指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联系。以传统制造业为例,纵向一体化就是指产业内生产与供应环节,或者是生产与销售环节联合在一起,即将纵向链条中的经济活动从市场转为企业内部进行。它是企业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纵向一体化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完全纵向一体化,即完全封闭垄断的策略。另一个层面是部分纵向一体化,允许部分市场竞争。一般来说,完全的纵向一体化很难实现,多数情况下企业采取部分纵向一体化。从纵向一体化的方向来看,可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是指产业内某个环节自行对该环节产品做进一步深加工,或者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抑或是建立自己的销售组织来销售该环节的产品或服务。后向一体化,则是指企业自己供应生产现有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或半成品

(2)纵向分拆。纵向分拆,作为与纵向一体化的相反过程,是指原来包括多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将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从企业中剥离出去,将企业内的经济活动转向市场进行。

(3)纵向约束。纵向约束是指在具有纵向关系的产业链中,一个企业利用所在市场的垄断势力或讨价还价能力,通过各种纵向约束或控制的方式,影响上游或下游的竞争状态,达到阻止市场进入,阻止或延伸垄断势力的目的。纵向约束实际上就是产业内上下游环节之间产品或服务交易的一种非线性的契约关系,是介于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离之间的一种纵向关系。

(二)产业关联与纵向关系

产业关联理论主要关注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联系——投入产出关系,但产业并不是一个决策主体,具有决策和行为能力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系才是产业关联的本质。因此,完全有必要把企业间的纵向联系纳入产业关联的研究。对企业间纵向联系的重视源于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如果企业是同质的,如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企业间联系与产业间联系就完全一致,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研究。但在异质性假设下,企业之间的联系具有差异性、多样性,产业间联系不再是企业间联系的简单加总,从微观的企业间联系着手,才能对产业关联有更深入的认识。

产业关联主要反映产业之间的生产联系,而企业间的联系不仅取决于生产关系,还取决于契约关系。纵向关系则反映企业之间的契约联系,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为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服务。因此,纵向关系是产业关联的微观基础。

复习思考题

1.产业结构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是如何界定的?

2.决定与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3.需求结构是如何影响产业结构的?

4.投资结构是如何影响产业结构的?

5.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有哪些?

6.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7.产业关联效应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1]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民国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