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再工业化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再工业化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来,美国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大规模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使得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地位持续下降。资料来源:沈坤荣和徐礼伯:《美国“再工业化”与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再工业化

学习要点

1.了解各种产业分类方法的依据。

2.掌握产业结构的含义及其演变规律。

3.掌握产业关联效应的测度方法。

案例:(www.daowen.com)

“再工业化”是指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包括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过程,它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国内工业性投资相对不足而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自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来,美国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大规模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使得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地位持续下降。从进出口来看,美国2008年货物贸易出口13 010亿美元,进口21 600亿美元,赤字8 590亿美元,服务业出口5 220亿美元,进口3 640亿美元,顺差为1 580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仅为货物贸易赤字的18.4%;从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来看,从1980年到200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从20.83%下降到18.41%,而中国从4.74%增加到21.22%,从总量上看,2009年美国已落后于中国;从就业人数来看,从1980年到2009年,美国总就业人数增加了3 719万人,达到13 092万人,但制造业就业人数却减少了841万人,制造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仅为9.1%。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金融危机前2008年1月为5%,危机爆发后到2009年11月达到10.2%,之后虽有所回落,但基本仍维持在9.6%左右。

美国通过对外投资、外包等方式将制造业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其廉价劳动力资源,提升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但产业的大规模转移也造成了产业空心化、失业、贸易逆差等问题,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开始反思经济过分“避实就虚”和“避重就轻”的危害,认为应改变债务推动型的增长模式,回归实体经济,依靠出口推动和制造业增长重新走上可持续增长道路。

奥巴马政府为了保障“再工业化”的实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推出了总额为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与节能项目、医疗环保等成为投资重点;2009年12月,白宫发布《振兴美国制造业框架》,计划从7个方面破解再工业化难题;2010年1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又提出“出口倍增计划”,旨在未来5年使美国的出口翻一番,并在国内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2010年,美国在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医疗卫生环境气候变化、信息通讯、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计划与政策措施;2011年,奥巴马政府推出“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2012年,奥巴马政府又推出“金钥匙”计划,拟推动中小企业进入中国。这些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强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重视产学研合作等方面。

资料来源:沈坤荣和徐礼伯:《美国“再工业化”与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