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结构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市场结构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CP分析范式假定,可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由于存在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故可以用市场结构来解释市场绩效。因此,在垄断产业中,企业具有市场力量,可以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从而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绩效也就比较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资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使用收益率标准。

市场结构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中,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

产业组织理论之哈佛学派构建了现代产业组织的描述性研究范式,即SCP分析框架。SCP分析范式假定,可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由于存在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故可以用市场结构来解释市场绩效。

根据SCP分析范式,企业产品的价格P与其边际成本MC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结构。因此,在垄断产业中,企业具有市场力量,可以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从而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绩效也就比较差。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就越小,价格越接近边际成本,难以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就比较高,市场绩效好。

市场绩效既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条件下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也表示最终实现经济活动目标的程度。产业组织学探讨的经济活动目标,主要不是企业层次上的,而是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层次上的。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产业技术进步状况等若干方面进行分析。

▶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它是同时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程度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高低的角度来考察资源的利用状态。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有限的消费品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使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

2.有限的生产资源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使生产者所获得的产出大小程度。

3.同时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即生产者利用有限的生产资源所得到的产出的大小程度和消费者使用这些产出所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资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使用收益率标准。一般的价格理论认为,竞争的市场机制能保证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由自由竞争的市场决定,资源在产业间和企业间的自由流动,使得产业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能获得正常利润,不存在垄断利润。所以,可以用产业和企业的收益率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

一般情况下,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与此相反,市场垄断程度越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越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表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是最优的。一般均衡表明整个经济处于效率状态,因此,所有的消费活动都是有效率的,所有的生产活动也都是有效率的,而且消费和生产活动是协调一致的,即对于任何两种资源,所有消费者的边际消费率全部相等,所有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且边际消费率与边际技术替化率也相等。虽然这个定理本身也有某些不严密性,受到了某些学者的质疑,但对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这一点,绝大部分经济学家是深信不疑的。

与理想的完全竞争相比,垄断市场的供应量比完全竞争市场低,而垄断价格通常比竞争价格高。经济学的分析表明,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相比,垄断企业通过比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提供商品,攫取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与此同时,还导致了一部分剩余的永久性损失,即所谓的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或称效率损失。当然,垄断所导致的社会福利的损失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一方面,垄断企业为了谋取和巩固其垄断地位还经常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并为此支付巨额的费用,诸如广告和特殊产品差异化、设置人为的进入壁垒等。经济学家认为,只要是为竞争市场所不必要的手段及其开支,都可以看作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产业组织的规模结构效率,又称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的实现程度。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既与产业内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也反映出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水平的程度和效率。衡量某个特定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来反映产业内经济规模的实现程度;

(2)用实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的产量占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来反映经济规模的纵向市场程度;

(3)通过考察产业内是否存在企业生产能力的剩余来反映产业内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些产业特别是集中度低的产业,企业未达到经济规模,但又存在开工不足、利润率低的情况;二是多数企业达到经济规模,但开工不足、能力过剩。

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性的实现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状态:

1.低效率状态。即产业市场上未达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所必需的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这种状态表明该产业未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存在着低效率的小规模生产,如我国处在起步阶段的家电产业、汽车产业等。

2.过度集中状态。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由于过度集中,无法使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的市场力量得到了过度的增强,反而不利于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如我国在改革前的电信石油电力等一些国家垄断产业。

3.理想状态。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达到和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这表明该产业已经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效益,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了最优状态。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和日本,多数产业(贝恩对美国的研究结果是70%—90%)已经实现了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理想状态,即主要生产企业都是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规模经济性显著的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和家电等。而在另外一部分产业中,存在着超经济规模的过度集中。贝恩发现,许多过度集中的产业中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规模较小的企业高,可见,过度集中实际上是降低了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影响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的主要因素:

(1)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是指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它同时反映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形成大型、中型、小型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的规模结构,有利于整个产业实现生产的协同效应。在这样的规模结构中,大企业负责开拓市场、设计新产品、使用大型自动化生产线完成产品总装的工作,中小企业则通过专业化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等配套产品,通过这样的协作可以从整体上发挥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

(2)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影响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直接因素。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产业市场的过度集中和分散都会降低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

▶三、产业技术进步程度

产业技术进步是指产业内的发明、创新和技术转移(扩散)的过程。技术进步渗透于产业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方方面面,并且最终通过经济增长表现出来。产业技术进步反映了一种动态的经济效益,它是衡量经济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研究产业组织和技术进步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www.daowen.com)

熊彼特等人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其理由是:

1.技术进步创新的成本巨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反过来说,一旦创新失败,也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承担亏损,并用其他成功项目的利润加以弥补,由此可见,大企业更有能力承担技术进步过程的风险。

2.研究与开发中也存在规模经济,大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也存在规模经济,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能力利用和发挥这种规模经济的效益。

3.由于大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更高,并且大多从事多元化经营,因此大企业能够从发明和创新活动的成果中获取更高的收益。

4.维护和巩固垄断地位的需要迫使大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

谢勒等人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更大,其理由是:

1.大企业在试图形成垄断力量的过程中确实会从事技术进步活动,但是垄断地位一旦形成,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行为就会消失,市场支配能力反而成为限制技术进步的障碍,因此,竞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

2.大企业拥有的巨大规模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也会成为劣势,如决策过程低效率、技术开发人员之间的相互倾轧、管理层对某些独特的创新活动的忽略和不支持等。

3.实践表明,在许多产业中,小企业能对某些独特的创新活动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一定的规模临界点以内,研究与开发投入随企业规模扩大而增长,研究与开发的成果也随之增加,这种规模临界点因产业而不同。大量研究表明,在研究与开发能力方面,大企业确实比小企业强。经济学家所做的部分研究数据表明,大企业在发明和创新的投入中占的比重大于其规模的比重,可见在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投入方面大企业的确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证明了大企业投入的能力,而且也不可否认地表明了大企业技术投入的意愿。就实际贡献来说,实证研究表明,大、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与产业类别、技术进步阶段的特点、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政府政策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型企业和中型、小型企业的作用经常是互相补充和联系的,正是小企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从而加速了技术进步的进程。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技术进步并不限于某个特定规模的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上都可以有所作为。

▶四、X非效率

哈佛大学雷本斯坦教授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X非效率(X-Inefficiency)理论,也称内部低效率理论,它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一个指标。该理论认为,垄断性大企业由于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组织内部层次多、机构庞大,加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他们往往并不追求成本最小化。这种现象被统称为“X非效率”,它是“X效率”的对称。

雷本斯坦X非效率理论涉及市场环境(ME)、企业组织(EO)和经济效益(EE)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经济效益是市场环境和企业组织的函数,即EE=f(ME,EO)。在变量ME为给定(即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变量EE(即X非效率的程度)就取决于变量EO(即垄断厂商)适应环境的情况。X非效率理论的整个分析框架是建立在“庇护下的厂商追求利润极小化”这个前提假设之上的,并一反传统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将人性的弱点假定为“惰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即企业行为=f(惰性,环境)。因此,在没有压力的市场环境(ME)中,最高决策者(经理)的行为模式是“极小型”的,因而,他就不可能把压力从最高层逐级向下传导下去。于是,垄断企业全体员工的这种利润极小化行为模式就“集体”地构成了企业组织(EO)的行为模式。在没有压力的市场环境下,经济效益(EE)的值就不可能X效率,而只能是X非效率。

复习思考题

1.简要讨论SCP框架。

2.简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简述“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与政策倾向。

4.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含义及其关系。

5.请给出最小有效规模、最大有效规模的含义,以及衡量方法。

6.何谓企业的适度规模?影响企业适度规模的因素及其衡量方法。

7.请指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来源。

8.测定市场集中度的三个主要指标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9.请简单谈谈企业应通过哪些手段来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

10.为什么说广告行为是企业在市场上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非价格竞争方式?

11.价格策略性行为有哪些?

12.掠夺性定价有哪些特征?其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13.绩效的评价指标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