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国家转型案例及城市力量推动模式研究

中国国家转型案例及城市力量推动模式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到第五章的研究内容紧承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的国家转型案例。第四章探讨的是中国式汲取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民族国家而存在,使城市力量摆脱依附型存在而走向独立。[5]杨宇振:《权力、资本与空间: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写在〈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颁布百年》,载《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1期。

本书除导论与结语以外,共分为五章:第二章是本书的理论模型构建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它将提出一个连接城市与国家转型的理论研究进路,认为城市对国家转型起着不可替代的,甚至是决定成败的重大作用。然而,当下对于这种作用的研究并不是那么重视,而且城市学者使用的,并同时为民众所熟知的城市化率并不能揭示城市对国家转型的作用机制。基于此,在这一部分提出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理论,并指出城市力量是城市推动国家转型的机制。城市力量由市场要素、制度要素、权力要素与参与要素组成,这四种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化组合,形成四种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依附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汲取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发展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以及平衡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中国从晚清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家转型符合上述四种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

第三章到第五章的研究内容紧承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的国家转型案例。它将中国国家转型实践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并以之检验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理论。第三章探讨的是晚清到民国的中国式依附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这个时期的中国国家转型体现了典型的城市力量推动后发展国家转型逻辑,即后发展国家依靠列强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势力范围中建立的通商口岸城市或宗主国在殖民国家建立的殖民城市所代表的依附型城市力量推动本国的国家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晚清政府的官僚士绅、城市精英和现代政党依次作为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的承载者,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作出一系列努力;但是,由于城市力量中的权力要素并不独立,而是作为附属于西方列强的依附型存在,所以,即使开埠城市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最为现代的资本主义自由型市场要素,清政府也主动调整国家行为,实行自开商埠政策,国民党甚至开展了一系列的国家性系统的城市计划,以期以现代的国家性城市承担起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国仍然处于依附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虽然这一时期的中国国家转型最终走向失败,但是,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现权力要素的独立,才能为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提供最为基本的前提。

第四章探讨的是中国式汲取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民族国家而存在,使城市力量摆脱依附型存在而走向独立。这为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提供了最为基本的前提。这时的中国国家转型具备了权力要素的独立性,但是,由于城市力量四种要素中的权力要素的独占性地位,使其体现为汲取型属性。在这种汲取型权力要素的主导下,市场要素、制度要素与参与要素都体现为对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不利的类型,即计划型、抑制型与消极型。这体现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便是国家的社会主义与工业化逻辑与目标替代城市自身发展的逻辑与目标,工业城市的生产性与汲取性替代城市自身的社会性与发展性,中国出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匹配的低度城市化现象。最终社会主义与工业化两大国家转型目标,都在汲取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既有成就也遭遇挫折。

第五章探讨的是从发展型到平衡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的过渡。汲取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的弊端,使中国开始向发展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变迁。由于汲取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发展型城市力量的生成从作为边缘地区的农村开始。国家公权力主动有限度地从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退出,使权力要素开始失去汲取型特征而具备发展型特征,从此自由型市场要素在城市空间中渐进地建立,与此相适应,制度要素与参与要素也逐渐向帮助型与积极型转变。随着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理念的提出,城市力量呈现向平衡型特征的过渡迹象。但是,由于社区体制发展的不完善,中产阶层代表的参与要素的不稳定性,以及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的持续性,使中国国家转型模式向平衡型城市力量方向的过渡会遇到较多困难。

第六章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中国在将来的转型过程中培育平衡型城市力量的可能性与挑战。这种可能性主要表现为全球化因素对提升城市与国际社会对接能力与城市内部结构的调整,权力要素的软化迹象,以及城市流动人口对于城市治理的积极意义三个主要方面。而挑战则主要表现在城市区域治理中权力要素主导产生的社会参与要素的缺失所导致的城市区域治理困境方面。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这一部分在总结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意在进一步将中国的转型案例进行拓展,以期在将来完善并深化这项研究。

注 释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韩福国:《作为嵌入性治理资源的协商民主——现代城市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互动规则》,载《复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参见[法]基佐:《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程洪逵、沅芷译,第二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韦伯认为:“中国的城市与西方的城市有着根本的不同。在古代中国,以城郭为地域界限的城市虽然早就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中国的城市一直处于中央集权和军队的控制之下,不像中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在政治、法律和军事上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参见王威海:《韦伯摆脱现代社会两难困境》,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5]杨宇振:《权力、资本与空间: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写在〈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颁布百年》,载《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1期。

[6]余子明:《从乡村到都市:晚清绅士群体的城市化》,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第63—70页。

[7][美]周杰荣、毕克伟:《胜利的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初岁月》,姚昱等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陈映芳:《城市中国的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72页。

[9][日]唐亮:《当代中国政治——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新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68—270页。

[10]吴松弟、杨敬敏:《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载《史林》2013年第3期。

[11]熊月之:《论上海租界与晚清革命》,载《学术季刊》1985年第3期;《论上海租界的双重影响》,载《史林》1987年第3期;《上海租界与社会思想变迁》,载《上海研究论丛》1989年第2辑;《上海通史(第1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九章。

[12]参见汪敬虞:《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总体考察和个案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法]玛丽·克莱尔·贝热尔:《中国的资产阶级,1911—1937年》,载[美]费正清、费惟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12—810页;以及玛丽·克莱尔·贝热尔的专著《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钱端升:《民国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15][法]安克强:《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张培德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6]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17]吴珂:《中共对成都接管中的政治动员及其效力》,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5期,第20—26页。

[1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95—496页。

[19]田毅鹏:《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载《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2期。

[20]高中伟、邱国盛:《新中国初期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认识及工作目标》,载《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21—24页。

[21][美]克拉伦斯·N.斯通:《城市政治今与昔》,罗思东译,载《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3期;何艳玲:《城市的政治逻辑:国外城市权力结构研究述评》,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展》,载《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4期。

[22][英]戴维·贾奇、格里·斯托克、[美]哈罗德·沃尔曼:《城市政治学理论》,刘晔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美]罗伯特·达尔:《谁统治:一个美国城市的民主和权力》,范春辉、张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4]F.Hunter,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53.

[25]H.Molotch,“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6(82):pp.309—330;C.L.Stone,Regime Politics:Governing Atlanta,1946—1988,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89,pp.20—23.

[26][英]乔纳森·S.戴维斯、[美]戴维·L.英布罗肖:《城市政治学理论前沿》(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7]参见[英]乔纳森·S.戴维斯、[美]戴维·L.英布罗肖:《城市政治学理论前沿》(第二版),何艳玲译,译者序,第1—11页。

[28]参见[英]戴维·贾奇、格里·斯托克、[美]哈罗德·沃尔曼:《城市政治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译者序,第1—8页。

[2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61页。

[30][英]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郭方、刘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190页。

[3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67—469页。

[3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55页;《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70页。

[33][德]黄凤祝:《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与全球化》,载《海派经济学》2007年第1期。

[34][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35][美]理查德·拉克曼:《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近代早期欧洲的经营斗争与经济转型》,郦菁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页。

[36][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第20页。

[37]同上书,第331页。

[38]同上书,第35页。

[39]本部分在“上海市委党校第十届青年学者论坛”上以《权力、治理与空间:城市政治结构展开机制理论初探》为题进行宣读,并获得优秀论文奖。作者感谢宁越敏教授的评论意见。

[40][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1][英]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马百亮、王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2]参见强制—资本分析范式

[43]Daron Acemoglu,Simon Johnson,and James A.Robinson,“The Rise of Europe:Atlantic Trade,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3):pp.546—579.

[44][美]汤普森:《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1页。

[45][美]保罗·M.霍恩伯格、林恩·霍伦·利斯:《都市欧洲的形成:1000—1994年》,阮岳湘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3页。

[46][美]理查德·拉克曼:《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近代早期欧洲的经营斗争与经济转型》,第64页。

[47]参见[美]托马斯·埃特曼:《利维坦的诞生:中世纪及现代欧洲早期的国家与政权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二章;Douglass C.North and Barry Weingast,“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Governing Public Choic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and,”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89,49(4):pp.803—832.

[48][美]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欧洲早期之比较》,徐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www.daowen.com)

[49]S.Rokkan,S.N.Eisenstadt,“Cities,States,and Nations:A Dimension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Contrasts in Development,”in S.N.Eisenstadt and S.Rokkan(eds.),Building States and Nations:Methods and Data Resources,Vol.I.Newbury Park,CA:Sage,pp.84—85.

[50][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第53、53、56页。

[51][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52]参见[英]彼得·纽曼、安迪·索恩利:《规划全球城市》,刘晔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三章第一节。

[53]Neil Brenner,“Global Cities,Glocal States:Global City Formation and State Territorial Restructuring in Contemporary Europ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l.5,No.1(Spring,1998),pp.1—37.

[54]Xiulian Ma and Michael Timberlake,“World City Typologies and National City System Deterritorialisation:USA,China and Japan,”Urban Studies,50(2),February 2013,pp.255—275.

[55]Kris Olds,Henry Wai-Chung Yeung,“Pathways to Global City Formation:A View from the Developmental City-state of Singapor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1:3,August 2004,pp.489—521.

[56]Eric Storm,“Nation-building in the Provinces:The Interplay between Local,Regional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Europe,1870—1945,”European History Quarterly,2012,42(4),pp.650—663.

[57]文中明确指出:新世界国家(the New World)的重要例子是美国。

[58]Mario Polèse and Jonathan Denis-Jacob,“Changes at the Top:A Cross-country Examination over the 20th Century of the Rise(and Fall)in Rank of the Top Cities in National Urban Hierarchies,”Urban Studies,47(9),August 2010,pp.1843—1860.

[59]Mark Troy Burnet,“Making a Capital City—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Post-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Bratislava,”Ph.D.Dissertation,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5.

[60]S.Oldfield,“Local State Restructuring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Postapartheid CapeTown,”GeoJournal,2002,57,pp.29—37.

[61]Tobin William Anthony,“In the Shadow of Capitol:The Transformation of Washington,D.C.and the Elaboration of Modern U.S.Nation-State,”Ph.D.Disser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1994.

[62]Donald M.Seekins,“The State and the City:1988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angoon,”Pacific Affairs,2005,78(2),pp.257—275.

[63]Fredrick J.Dobney,“Book Review:A City for the Nation:The Army Engineers and the Building of Washington,D.C.,1790—1967,”Technology and Culture,Vol.22,No.1(Jan.,1981),pp.186—187.

[64]Albert E.Cowdrey,A City for the Nation:The Army Engineers and the Building of Washington,D.C.,1790—1967,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9.p.3.

[65]Jean Laponce,“Nation-building as Body-buildi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ersonalization of City,Province and State by Anglophone and francophone Canadians,”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1984,23(6),pp.977—991.

[66]Elizabeth McIsaac,Nation Building Through Cities:A New Deal for Immigrant Settlement in Canada,The Caledon Institute of Social Policy Press,2003.

[67]Sophia E.Oldfield,“State Restructuring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South Africa:a Negotiation,Place and Poverty,”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0.

[68]Richard Vengroff,“Urban Government and Nation Building in East Africa,”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1971,9(4),pp.577—592.

[69]Neil Brenner,“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New State Spaces in Western Europe,1960—2000,”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4,11(3),pp.447—488.

[70]Zhiguo Ye,“Big Is Modern the Making of Wuhan as a Mega-City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1889—1957,”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10.

[71]Fulong Wu,“The(Post-)Socialist Entrepreneurial City as a State Project Shanghai's Reglobalisation in Question,”Urban Studies,2003,40(9),pp.1673—1698.

[72]S.Rokkan,S.N.Eisenstadt,“Cities,States,and Nations:A Dimension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Contrasts in Development,”pp.73—97.

[73][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第14—15页。

[74][美]保罗·霍恩伯格、林恩·霍伦·利斯:《都市欧洲的形成:1000—1994年》,第68—69页。

[75]同上书,第71页。

[76]Aprodicio A.Laquian,“The City in Nation-building: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in Metropolitan Manila,”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1966,pp.10—11.

[77][美]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第3页。

[78]Aprodicio A.Laquian,“The City in Nation-building: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in Metropolitan Manila,”p.199.

[79]Ibid.,p.12.

[80]Ibid.,p.2.

[81]Ibid.,p.3.

[82]Ibid.,p.4.

[83]Ibid.,p.5.

[84]Ibid.,p.8.

[85]Ibid.,p.6.

[86]Ibid.,p.7.

[87]Oscar Handlin,City as a Field of Historical Study,the MIT Press 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p.2.

[88]详细论述,请参见第二章第二节。

[89]详细论述,请参见第二章第二节。

[90]对于这两个变量的详细界定与分析,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

[91]Gray Brechin,Imperial San Francisco:Urban Power,Earthly Rui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New edition(March 8,2001).

[92][美]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美]科斯、阿尔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27—370页。

[9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科斯、阿尔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第371—418页。

[9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95][日]大野健一:《东亚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发展模式的平稳过渡》,载青木昌彦、吴敬琏:《从威权到民主:可持续发展政治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67—86页。

[96][美]John Allen,Peter Braham,Paul Lewis:《现代性的政治与经济形式》,许文博等译,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9—90页。

[97]M.Mann,States,War and Capitalism: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Oxford,Basil Blackwell,1988,p.4.

[98]Jens Alber,“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in the Idea of the Welfare State,”Politics and Society,1988,16(4),pp.451—468.

[99]对于四种要素分化组合形成的四种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的详细分析,请见第二章第三节。

[100]虽然干预型市场要素不完全体现为放任自由的市场发展形态,但是,与计划型市场要素相比较,它还是有利于国家转型的,故标示为“+”。

[101][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第37页。

[10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