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再思考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再思考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显性教育的同时,必须进行相应隐性教育,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使青年在无意识下自然地接受与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意加强网络宣传。在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显性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其效果也是外显、直接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追求,要求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再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构

1.高校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的更多创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来实现的。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的创作,可以创作一些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可以组织高校专家、学者深入大学生生活,进而了解大学生实际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创作出切合学生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这样更能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14]也可以让高校学生加入到马克思主义读物的创作队伍中,使马克思主义读物更加适应高校的实际状况,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多得的具有隐形教育功能的载体。有效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显性教育的同时,必须进行相应隐性教育,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使青年在无意识下自然地接受与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15]

3.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优秀文化相融合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

加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文化融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在高校开设一些将我国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的相关讲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民族化、通俗化,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16]也更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将高校马克主义理论大众化更多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现状,大学生了解得不够全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性认识上,这就使一些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不深刻,容易与现实脱节。对此,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之路,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环节之一,要引导大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与联系社会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5.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解答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之一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7]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和首要要求,就是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而正确地回答一系列的涉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求必须与现实充分结合,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要结合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总结问题。(www.daowen.com)

6.自我教育与组织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

有组织的教育就是“灌输”,“灌输”是教育的基本手段。考虑到高校学生高度群体性、集中化的实际,组织教育就必然成为大规模满足学生理论需求的基本形式。自我教育就是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从而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求教,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教育同自我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教育的结果,还是进一步教育的内部动力,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自我教育在满足个性需求、解答深层次问题、深化理论理解等方面具有组织教育所不及的一些优势,这就需要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将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7.传统传播手段与新式传播手段相结合

实践证明,长期存在的校园传播手段,在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期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信息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空背景被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效果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减少。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意加强网络宣传。在网络文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无限量地传播,而且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每个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及其表现形态。[18]这就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运用多种媒介进行传播。

8.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形式和渠道,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其主要形式包括课堂教育、政治形势报告会等。在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显性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其效果也是外显、直接的。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这就使其教育过程更加自然和谐。列宁认为,不把我们的学说变成干巴巴的教条,不是光靠书本来教这种学说,而是还要依靠无产阶级的这些最不开化和最不开展的阶层参加日常生活中的斗争。再重复一遍,在这一日常活动中是有某种教育因素的。[19]肯定隐性教育并不意味着否定灌输式的显性教育,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信息化时代,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对象的特点,更易为青少年所接受和内化。[20]隐性教育可以弥补显性教育效果缺乏持久性的缺点,此外,显性教育还可以弥补隐性教育对教育结果难以控制、参与面窄小的特点。

9.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一致的,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同时,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是一种手段和目的的辩证关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追求,要求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一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灌输符合社会和政治要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另一方面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是个人自身成长成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统一的,而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21]这就要求两者一定要共同发展。

除此之外,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更加注意舆论的控制和引导:一是应当科学、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进行宣传,从而引导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问题;二是必须加强高校网络管理与监督,要尽可能地杜绝不良信息,并且迅速研制能够过滤各种不良信息的软件及监控体,真正使高校网络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最新成果,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从而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23]这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