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务虚使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很难有说服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特别要指出的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很大突破。但是,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认为,学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他们不仅地位低、待遇差,并且授课难度大。
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于僵化
高校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僵化为空洞的政治口号和枯燥的理论说教。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现实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者只注重理论认知,多数忽视思想的塑造与改变。毛泽东所认为的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11]这些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具体要求。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者要为大学生的困惑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根据,而不应该是从实际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变成了某种与其本性格格不入的僵化教条。[12]此外,有些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及其教师严重的偏见,也导致学生的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www.daowen.com)
3.现实中,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的地位有被削弱之势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的通知、意见、指示,这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高校领导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还存在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这就导致高校部分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活动要求宽松,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也使他们很难要求广大教职工认真对待学习活动,从而削弱了广大教职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性。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劳动价值通常贬值和被贬低,很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复课的系数打折就是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普遍存在着师资配备不足、社会实践环节经费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处于非学科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容易被忽略等问题。[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