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公平与效率的基本途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公平与效率的基本途径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处理不好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公问题,不仅不利于教育资源效率的提高,更是会破坏教育资源配置的环境,从而影响教育的长期发展,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优先,也在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指标难以量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的根本实现途径之一就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教育效率。因此,政府要在资金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方面做政策引导,这样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科学对比。

毋庸置疑,从主观认识上,无论个体、国家还是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的追求,不仅是效率上的要求,还有公平上的期待。但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通常处于相互对立、冲突的状态,这就给民众和政府的教育决策与管理带来两难困境。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强调教育资源配置的“选择主义原则”,其认为市场经济能给教育发展带来新的价值动力,就应该按市场需求配置教育资源,这样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目标;二是主张教育资源配置的“普及主义原则”,主要认为教育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领域,要求促进教育的公平目标。上述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在教育选择过程中都犯了极端化错误,正如上文所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暗含着的是一种价值选择,要求进行教育制度设计时,体现社会公正与平等的思想及要求。[66]

(1)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科学对比中首要考虑因素应该公平,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基础。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市场化、产业化倾向,由于没有考虑教育的公益性和学校的非营利组织性质,使教育的公平问题越来越严重,通常表现为“学费贵、上学难”,这在一些城市更加明显。从某种程度上,处理不好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公问题,不仅不利于教育资源效率的提高,更是会破坏教育资源配置的环境,从而影响教育的长期发展,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通过实现教育公平,给在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民众更多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其人力资本,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条件和基础。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2)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优先,也在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指标难以量化。在经济上通常用效率促公平,并达成共识。然而在教育领域,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组织性质,给用效率来衡量教育资源利用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些教育效率指标难以量化,而且有些量化会歪曲效率,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的出现,给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测控产生了极大的障碍。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的科学对比来说,通常用论文发表数来衡量高校老师的科研水平,这就导致高校论文数量确实增加很快,但通常是高质量的论文少,而且容易导致学术风气浮躁,严重的会导致学术腐败,这也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极大困境。现阶段,教育产业化在效率和公平上都受到了质疑。除此之外,歪曲效率会加剧不公平,甚至会出现新的不公平,这是需要注意的。(www.daowen.com)

(3)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的根本实现途径之一就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教育效率。当前政府需要从解决教育起点不公平,以及完善弱势学生资助体系两个方面采取相应政策,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以便提高其效率,最终实现教育公平和效率的良性互动。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为例,高等教育投入等倾斜政策所导致的高等教育存在地区布局的不均等,以及高校招生的地区不平等。现阶段,高等资源配置格局不会在短时间改变和扭转,就必须要引入多元投资渠道,才能缓解其对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的不利影响。然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只会增加在高等教育资源某些地方投入。因此,政府要在资金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方面做政策引导,这样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科学对比。

政府在引导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对比方面,应加强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定,从而以法律和制度形式保障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要逐渐加大对老弱边穷地区各种教育的扶持力度,从而实施区域性非均衡战略;政府引导城乡教师定期轮换制度,科学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人力资源均衡配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地位以及老弱边穷地区的教师待遇;从多方面入手,确保农村及偏远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逐渐改变“城市取向”的课程内容,进一步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分类对待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学生的协调发展,在总结历史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上,必须改革课程内容及体系,即在保证一定比例的普遍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挖掘、整理和吸收在乡村中存在的本土知识,使教育更加公平,这样才是合理的公平与效率对比[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