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发展的滞后性,应该从各个层面加强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
这是培育农民公民意识的坚实物质基础。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帮助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农民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农民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有助于农民政治参与的培养。二是通过相关土地制度的创新,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允许土地使用权的合理转让,加强农民对土地的自主权,以便提高其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契约意识。三是积极科学的发展,进行农村的工业化建设。积极兴办乡镇企业,从而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这也是目前解决我国农民就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其他行业,一是可以使农民学习更多的技能,从而促进其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通过和其他群体的合作,增强集体合作意识,有助于农民参政意识的提高。
2.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这是农民公民意识培养的政治和制度保障,要求做到:一是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创造外部条件。要用法律法规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科学认识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机关对农村的管理方式应该转变为间接管理,由群众自我管理。二是完善和进一步规范村民委员会制度和选举制度,继续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社团组织活动制度,通过社团组织,农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从而积极引导和锻炼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这样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实现城乡人口平等选举权,积极扩大农民的选举权利,增加他们对政治参与的兴趣。三是积极稳妥地革新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削弱并尽快彻底铲除其控制人口流动的功能。
3.变革农村风俗习惯,树立和培养新的乡村精神
这是农民公民意识培养的精神动力。正如上文所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仍显落后,这些都极其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为树立开拓创新、开放竞争、自立自强的思想,就需要做到:一是可以成立专门的下乡小组,能够定期向农民传授政治知识、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整体提高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实现由农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二是要开展各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从而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加以组织引导,这样不仅能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三是发展农村文化生活,凭借图书、报刊、板报、影视放映等多种形式,从而向农民传播文化、普及科学、交流信息,使农村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4.发展农村各种形式的教育,为农民公民意识培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这就要求:一是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二是要将公民文化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并且要将公民意识作为农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部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还要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相结合。三是完善与农村实际相适应的公民继续教育体系。在农村公民教育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中,建立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公民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这是培养农民公民人格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村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45]可以促进农民对参与民主政治的兴趣。(www.daowen.com)
5.在农村政治参与中要强调以人为本,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意识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和解放学说的理论根基,其不仅主张人是现代化的根本目的,而且还主张人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因此在提高农民公民意识问题上,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参与意识、平等意识和规则意识。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以人为本,要求建立在维护广大农民的公权之上的,根本上是要维护农民的正当的物质权利、精神权利、法律权利等。本质上要求就是要尊重和维护他们的主体意识,维护政治参与的权利,从而更加了解和认识参与村民民主自治的价值所在。
6.政府要明晰“两个关系”,满足农民的正当利益诉求
一是政府必须搞清现代化与公民意识,特别是农民公民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公民意识为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提供坚实的社会意识平台和社会群体心理基础;另一方面,现代化不断变革着公民意识。二是政府必须搞清政府职能与公民意识,特别是农民公民意识的关系问题。各级政府要通过活动保障每位公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要积极满足农民合法权益的诉求。这样不仅改善了政府的管理,而且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公民意识,使其认识到公民的权利义务与政府管理、服务关系的内在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
7.正确看待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疏导和化解现实矛盾
现代化与农民公民意识觉醒具有内在一致性,现代化过程的加快,使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以农村为主要居住地、以农民身份为自我社会角色认定的村民,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促进农民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村民意识走向公民意识;另一方面,则是现代化过程本身与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存在着某种矛盾现象,现代化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但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会导致各种矛盾的凸显和冲突加剧,打破了现代化所需要的社会稳定。这就需要:一是采取措施不断推进农民公民意识的理性觉醒;二是政府也要正确看待农民公民意识觉醒所导致的大量的现实矛盾冲突,采取正确的手段处理。
村民自治的研究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但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基层民众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由于受传统思想文化、政治模式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与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明显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首先必须科学把握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更加准确地界定社会主体、主体平等、参与合作、权利法定、民主监督和社会责任等公民意识的构成要素,积极探索包括发展市场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构建文化体系、贯彻依法治国、打造公民身份和营造国家公民意识等切实可行的培育路径,从而增加农民的个人力量,提升农民的现代性,能够将传统农民改造为现代公民,有效地促进乡村社会民主治理,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夯实根基,更加推动繁荣、稳定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6]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发展的迫切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