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庄子的生死观:看待生命的哲学思考

庄子的生死观:看待生命的哲学思考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一辈子穷困,妻子和子女跟着他受苦。终于,大限已届,妻子死了。到后来庄子自己快死的时候,学生说:“老师,我们要好好替你安葬,你这一生也太苦了。”庄子以此比喻人的原始状态,那时,阴阳和谐宁静,鬼神不侵,四时合乎节序,万物不受伤害,众生没有夭折,人们虽有智力却无处可用,这就是最高的合一状态。庄子倒不是要让我们真的忘记。庄子的思想对中国人来说往往是一剂解药。

庄子的生死观:看待生命的哲学思考

庄子一辈子穷困,妻子和子女跟着他受苦。终于,大限已届,妻子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丧,发现庄子正蹲在地上,一面敲盆一面唱歌。惠子大为吃惊,他说:“你与妻子一起生活,她把孩子抚养长大,现在年老生死,你不哭也就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盆子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当她刚死的时候,我又怎么会不难过呢?可是我省思之后,察觉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了死亡。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房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停止哭泣啊!”

他还以美女丽姬做例子。丽姬的爸爸是边疆的官员,晋国国君要迎娶她的时候,她哭得眼泪沾湿了衣襟;等她进了皇宫,与晋王一起睡大床、吃大餐,很舒服的时候,这才后悔当初不应该哭泣。到后来庄子自己快死的时候,学生说:“老师,我们要好好替你安葬,你这一生也太苦了。”庄子说:“千万不要,把我丢到旷野就好。”学生说:“不行啊,丢到旷野被老鹰和乌鸦吃掉怎么办?”庄子说:“那你把我从老鹰和乌鸦口中抢过来,埋在地里给蚂蚁吃,你们为什么对蚂蚁那么好呢,真是偏心啊。”身体真是臭皮囊,老了,腐朽了,枯萎了,自然而然尘归尘、土归土。人生的重点不在于你活多久,也不在于你成就了什么事业,而在于你活着的时候有没有觉悟到人生的智慧,回归于“道”。觉悟了“道”,连生死都可以淡然处之。

1.浑沌之死

“南海的帝王是倏,北海的帝王是忽,中央的帝王是浑沌。倏与忽时常在浑沌的土地上相会,浑沌待他们非常和善。倏与忽想要报答浑沌的美意,就商量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饮食、呼吸,唯独浑沌什么都没有,我们试着为他们凿开。”于是,一天凿开一窍,七天后浑沌死了。”

浑沌没有耳目口鼻,因而与外界无法沟通,也不受外物变化的干扰。庄子以此比喻人的原始状态,那时,阴阳和谐宁静,鬼神不侵,四时合乎节序,万物不受伤害,众生没有夭折,人们虽有智力却无处可用,这就是最高的合一状态。无所作为而一切都无不为。

2.修心如死

庄子借助孔子之口,列出了五种人心表里不一的情况,他说,人心比山川更为险恶,比自然更难了解。自然还有春夏秋冬、日夜的规律,人却是外表厚实、情感深藏。所以,有人外表恭谨而内心骄傲,有人貌似长者而心术不正,有人举止拘谨而内心轻佻,有人表面坚强而内心软弱,有人表面温和而内心急躁,有追求道义有如口渴找水的人,有抛弃道义也像逃避灼热的人。所以,理想主义者一念之转,就可能沦为虚无主义。

人心如此复杂多变,所以修炼之道,首先在认识自己,省察自心,然后再对症下药,回归真实自我。这就是“心斋”。顾名思义,“心斋”就是心的斋戒,代表你的心要像吃素一样。如何才能“心斋”?庄子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叫做梓庆的工匠,很会雕刻木头,他雕刻的东西非常逼真,见到的人都很惊讶,以为神鬼所为。国君见了也吓一跳。问他:“你怎能雕得这么像呢?有什么秘诀吗?”工匠回答:“我开始雕刻的时候,一定先要斋戒,三天之后,不会想“庆赏爵禄”,守斋五天之后,就不敢想“非誉巧拙”。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的四肢五官了。如此以来,只专注于技巧,让外来顾虑消失,再深入山林,观察树木的本性,动手加工,就可以雕出让人们以为是神鬼所为的作品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就是说把心中的功名利禄的念头统统排除,把想要得到别人赞赏的愿望也排除掉,最后连自己的身体都要设法超越,然后才去雕刻,这个时候,你的雕刻已经没有主观的欲望成见,刻什么像什么,等于是宇宙的力量在你的身上表现出来。

这个“心斋”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平时都是向外追逐的,以致忽略了心的本身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让它静下来。从虚到静,从静到明。万物皆在我心,去掉欲望,一看就看到了真相。(www.daowen.com)

企业家想搞好企业,当别人每天都在想耍弄心机、争奇斗艳、巧取豪夺、夸耀富贵时,你却能对“心”下一番“洗涤、清洁和整理”的功夫,使它进入虚和静的状态。再经由适当的修炼、从虚静之中产生光明,必然能找到一条使企业长久发展的道路。

3.忘适之适

与“心斋”相对的就是“坐忘”。“心斋”是心要守斋,要把各种复杂的意念、成见、欲望统统去掉,把心变成空虚的状态,这样“道”才能够在心里面展现光明。“坐忘”是我坐在这里休息,突然之间忘了我是谁。

庄子倒不是要让我们真的忘记。他要我们做到的是“忘适之适”,忘记舒适的舒适。庄子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他说古代有一位能工巧匠名叫工倕(倕为名,相传尧时被召,主理百工,故称工倕),他随手画一个圆圈,就完全合乎规矩。这是一种熟能生巧的例子。任何事经过长期的练习,规矩内化为本能。工倕随手一画,心神专一而没有窒碍,水到渠成。

忘了脚的存在,是鞋子造成的舒适;忘了腰的存在,是衣带造成的舒适;理智上忘了是非,是心造成的舒适;没有内在的变化,也没有外在的盲从,是一切事情恰到好处造成的舒适。从舒适开始,然后没有任何情况会不舒适,那就是忘了舒适所造成的舒适。“道”好像江水湖水一样,人活在世界上,像鱼活在江湖里面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根本忘记自己是一条鱼。当记起自己是一条鱼时,代表它已经离开水了。你看沙滩河岸上的鱼儿,一直挣扎,因为它发现自己是一条鱼,需要水。而在水里游的鱼,不会觉得自己是条鱼儿,它觉得自己就像处在“道”里面,完全忘记自己是谁。

4.不死不生

道家思想发展到庄子的时候,是从人的知,回到人的心,把人的精神状态掌握住,让它不受外界的干扰,然后向上提升;提升到达一定高度,就可以跟宇宙化而为一。像只大鹏鸟一样,可以飞到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达到精神逍遥的境界。否则,一个人在世界上,一天到晚想的是明天该怎么办,要吃什么,该做什么,谁欠我钱没还……生命就被完全困住了,一点乐趣都没有!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人来说往往是一剂解药。因为中国人接受儒家思想以后,的确是有入世,关怀人群的倾向,要把自己的力量贡献出来,服务别人,这非常好。但是你要注意一点,这种服务永远做不完,你再怎么有能力,也做不完,做到最后,你会想:我是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跟孔子一样,最后累死呢?还是,我既然做不完,就没法往属于我个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去发展。所以,现代人需要透过道家思想的接引,发展出来一种休闲观念,让我们转化成精神上的逍遥自在。

庄子特别强调,泉水枯了,鱼在泥巴地里以气相煦濡,这样还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就是“道”的比喻。鱼在水里面完全忘记自己是鱼,完全忘记自己跟外物有什么差别,在里面悠游自在。我们人能不能像一条鱼一样在大海里逍遥自在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