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字本义为道路,不知路之所向者,必需他人之导引,故道字引申有导义。《论语》:“道千乘之国”,即谓指导治国之道也。《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是也。所言必有义理,俗称道理,故道教之道即道理之谓。《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上下两道字皆谓道理,中间一道字则指导思想方法。佛经所云不可思议,不可说,亦指其无上之道也。儒家践实,故所言之道,与佛教道教之玄虚不同,但亦有难言者。儒家与宋理学所解释之道,与道家道经所言之道,分列而观焉。《道德经》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庸》即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又云:“道也者,不可须叟离也。可离非道也。”董仲舒亦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说道家,首先就要讲老子,讲老子的《道德经》。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以一首七言绝句,讽喻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字。老子既然推崇“不言之教”,为何又洋洋洒洒写了《道德经》呢?关于此,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老子原本效命于周朝,后见周王朝日趋衰败,不可救药,便抽身离去。他骑着一匹青牛,只身前往西域。要到西域去,必须经过一个关口,即函谷关,两面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对歭,中间有一条深险波折的羊肠小道。守关的长官叫关令尹喜,是一个学识渊博、颇有见地之人。这日,他到城关瞭望,见辽阔碧空中一团紫气自东冉冉而来,尹喜料定今日必会有圣人到来。果然,没过多久,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青牛缓缓而来,风度非凡,细看原来是名重一时的伟大思想家老子。
尹喜亲自打开城楼上的大厅,请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个不停。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见黄土平原延伸到天际,苍苍茫茫,没有尽头。函谷关地势险要,路上人来车往,一目了然。尹喜恭敬地对老子说:“我仰慕您的道德学问,想拜您老为师。”老子道:“我已老了,腹中空空,没有什么学问,怎么好意思开口教人呢?”
尹喜见他推脱,便半开玩笑半正经地说:“您满腹经纶,如果不留下些东西,恐怕很难走出这个函谷关的。”老子知道无法推脱,便接过尹喜递上的笔,一口气在竹筒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五千个字,这就是后世称为《老子》的一部书。因为这书上篇开卷谈“道”,下篇首章谈“德”,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之所以自著五千文,一方面由于尹喜的“胁迫”,另一方面也是知音难觅。尹喜拿了老子写好的书稿,认真拜读,最后决定放弃官职,与老子一同出走西域。
老子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为上智。
《道德经》开篇言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基础,是本体,无法用语言表述;而“名”则是人的理解能力,没有人就没有“名”。它和“道”不属于同一个层次。中国古人重道遵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天道使然;“名流后世,万古流芳”,这是名节所在,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关于道之难以言表言传,有两则故事为证。
故事一:轮扁与齐桓公
一日,齐桓公端坐在大堂之上读书,刚好有一个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削木头准备做车轮。他看到齐桓公很认真地读书,便放下手中的活计,凑向前去,好奇地问道:“请问国君您读的是什么书?”“我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圣人还活着吗?”“早就死了。”“那么国君您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www.daowen.com)
木匠的话使齐桓公勃然大怒,他立刻变色道:“我读的书,你一个小小的工匠怎敢妄加评论!如果今天你能讲出道理来,我可以饶你不死;倘若讲不出道理,马上要你的命!”
轮扁并不畏惧,从容答道:“国君息怒,请听我说。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说吧。削木为轮,要轮子做的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连接处,宽了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必须凿得分毫不差,这种熟练的技巧只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单用口授的方法将技艺传给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践,就把我的技艺继承下去,所以,我今年70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以此类推,圣人已死,所留下的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难道您所读的不是古人的糟粕吗?”齐桓公无言以对。
故事二:南岳访马祖
一日,南岳来拜访马祖,开口询问:“马祖,你最近在做什么?”“我每天都在坐禅。”“哦,原来如此,你坐禅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为了成佛呀!”南岳闻言,不言不语,随手拿来一片瓦片,默默地磨了起来。马祖百思不得其解,开口问道:“你究竟想干什么啊?”南岳平静地回答:“你没有看到我在磨瓦吗?”“你磨瓦做什么?”“做镜子。”“大师,瓦片是没法磨成镜子的。”“马祖啊,坐禅也是不能成佛的。”南岳和尚用瓦片不能磨成镜子的道理来告诫马祖,坐禅也不能成佛的原因,对话看似滑稽,实则意义深远。坐禅是为了观照真正的自我,从而悟道成佛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修行时,非常重视坐禅,主张彻底地去做。然而,南岳看到马祖天天坐禅的生活,却给予否定的评价。言外之意是想告诉马祖,他过分执着于坐禅的形式和手段,反而无法找到佛法的精髓。虽然坐禅很有意义,可是如果被坐禅束缚,心的自由就会受到制约,也就无法悟道成佛了。
佛法如此,道亦如此,莫可名状,只要心领神会。道就一个悟字,悟透了才是道,否则就是误,做人做事,也是如此,过于执着于表面的形式,只会走进生活的误区。
《道德经》中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相倾,音声之相和,先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释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都知道善良的事物是善良的,是因为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