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一(马祖)的教义深入解析

道一(马祖)的教义深入解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一这派的宗旨有八个字:“触类是道,任心为修。”这叫“触类是道”,即是凡碰到的都是道,就是随时皆为道,随心皆为修行。马祖门下有一个大弟子,名叫怀海,就是百丈禅师,建立了禅院组织法,世称“百丈清规”。凡有高超见解的和尚,称为长老,自居一室,其余僧众,同居僧堂。以后的禅门,大都是从马祖、百丈传下来的。禅门中许多奇怪的教学方法,都是从马祖来的。

道一(马祖)的教义深入解析

道一这派的宗旨有八个字:“触类是道,任心为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贪瞋烦恼,并是佛性;扬眉动睛,笑欠声咳,或动摇等,皆是佛事。”这叫“触类是道”,即是凡碰到的都是道,就是随时皆为道,随心皆为修行。所以不起心造恶,修善,也不修道,不断不修,任运自在,名为解脱,无法可拘,无佛可作。他只教人“息业养神”,“息神养道”。这叫“任心为修”。

马祖门下有一个大弟子,名叫怀海,就是百丈禅师,建立了禅院组织法,世称“百丈清规”。凡有高超见解的和尚,称为长老,自居一室,其余僧众,同居僧堂。他们提倡做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后的禅门,大都是从马祖、百丈传下来的。自8世纪以下,禅学替代了佛教,禅院替代了律居,佛教差不多完全变成禅学了。

中国的禅学,从7世纪到11世纪,就是从唐玄宗起至宋徽宗时止,这400年,是极盛的黄金时代。

南宗的慧能同神会提倡一种革命思想——“顿悟”,不用那些“渐修”的繁琐方法,只从智慧方面,求其大彻大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当时旧的方式过于复杂,所以这种单刀直入的简单理论,感动了不少的人,终于使南宗顿教成为禅宗的正统,而禅宗又成为佛教的正统,到9世纪初,神会的第四代弟子宗密,方把“顿悟”分成四种:

1.顿悟顿修 

2.顿悟渐修 

3.渐修顿悟(www.daowen.com)

4.渐修渐悟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例子,在西洋也有很多:如圣奥古斯丁,起初是一个放荡不羁、狂嫖滥赌的人,说重一点就是流氓地痞,一天在街上听了一位教师的讲演,忽然省悟,立志苦修,竟成为中古时代的宗教领袖。这就是顿悟渐修,又如三四百年前科学大师伽里略(意大利人),生而有艺术的天才,他的父亲是个数学家,送他到大学去习医。但他的兴趣不倾向于这方面,而于音乐绘画等倒是弄得不错。有一天,国王请了一位数学家来讲《几何学》,他听了一小时,忽然大彻大悟,就把一切抛开,去发挥他从遗传中得来的数学天才,后来便成了几何学、物理学的老祖师。

禅门中许多奇怪的教学方法,都是从马祖来的。马祖道一,本是北派,又受了南派的影响,所以他所创立的方法,是先承认了渐修,然后教你怎么样渐修、顿悟,顿悟而又渐修。他的宗旨是“触类是道,任心为修”,如扬眉、动目、笑笑、哈欠、咳嗽、想想,皆是佛事。

本来禅学到了唐朝,已走上语言文字之途,楞伽宗也从事于烦琐的注疏。但是那顿悟派依然顿悟,不用语言文字,教人去想,以求彻悟。马祖以下又用了这些方法,打一下、咳一声,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种那种,正是方法。

这里还讲一个故事:有一书生,衣服褴褛走到禅寺,老和尚不理他。后来小和尚报告知府大老爷到了,老和尚便穿上袈裟,走出门,恭敬迎接,招待殷勤。书生看了,一声不响。等到知府大老爷走了,书生说:“佛法一切平等,为什么你不睬我,而这样地招待他?”老和尚说:“我们禅家招待是不招待,不招待便是招待。”书生听了,就给他一个嘴巴。老和尚问他为什么打人?书生答道:“打便是不打,不打便是打。”

在9世纪中期,出了两大和尚:南方的德山宣鉴和北方的临济义玄。他们不但痛骂以前的禅宗,连经连佛一起骂:什么释迦牟尼,什么菩提达摩,都是一些老骚胡,十二大部经也是一堆揩粪纸。德山自谓别无一法,只是教人做一个吃饭、睡觉、拉屎的平常人。义玄教人“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始得解脱”。后来的禅门,不大懂得这两大和尚第二次革命的禅机——呵佛骂祖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