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代学人顾炎武等的实用儒学思想

清代学人顾炎武等的实用儒学思想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炎武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建立以经济理学的思想。清初,顾炎武正式提出了“经学即理学”的说法。到了清代中期,经学考证已成风气,“道问学”在其中居主导地位,戴震是其代表之一。一批具有较深厚儒学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吸收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思想以后,企图以“中体西用”的方式为中国传统儒学找到一条迈向近代的道理,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作为实践者,为清代儒学作了总结。

顾炎武(1613-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学者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县人。明初刘基、方孝孺、于谦等人的报国业绩,在做人方面给他启迪。

顾炎武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建立以经济理学的思想。锋芒所指首先是王阳明心学。认为明末的“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国家动荡不安,政权不稳,以致亡国)正是王学空谈误国的结果。他认为以前的清谈谈老庄,现在的清谈谈孔孟。晚明心学的泛滥就是不学习儒学经典,不研究当代的时务。对此他深恶痛绝,指出心学是内释(佛学)外儒之学。他反对内向的主观学问,主张外向的务实学问。认为史籍的编撰要证实去伪。治史就要经世致用

明末清初,儒学已朝着经世致用的方向发展。就“体”而言,重心由个人道德本体转到了政治社会体制。而“用”,尤其是儒家的一大着力点,它集中表现在经世致用的观念上。儒家由“尊德性”转入“道问学”阶段,义理必须取证于经典。清初,顾炎武正式提出了“经学即理学”的说法。到了清代中期,经学考证已成风气,“道问学”在其中居主导地位,戴震是其代表之一。但是19世纪当中国国门被强迫打开,西方渗透进来之后,儒家思想面临挑战。儒家的出路何在?一批具有较深厚儒学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吸收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思想以后,企图以“中体西用”的方式为中国传统儒学找到一条迈向近代的道理,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作为实践者,为清代儒学作了总结。

19世纪对于中国儒学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它由具有朴实学风的考据学进而发展成“经世致用”之学,并向西方学习,倡导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哲学上则是以进化论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思想,取代了旧的思想体系。龚自珍、魏源等成为地主阶级的革新派,他们最早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西学第一人魏源。湖南邵阳金潭乡人。所编《海国图志》就是要向西方寻求救世“药方”以抵御外侮。《海国图志》是林则徐嘱托魏源所编。此书引用的图书达百余种,其中包括外国著作二十种,咸丰二年(1852年)补完一百卷。这是我国第一部自己编的,介绍世界各国历史、道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巨著,对西方的分析具有比较客观、冷静、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西洋人称为“奇土”、“良友”,重视西方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号召只有学习西方的技术,才能有效地抵御外侮。斥责闭关自守的顽固派为“自画封城”,不知墙外有天,舟外有地,就像井中之蛙一样。魏源主张除军事外还应建立现代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以利民用,发展民间资本主义工商业。(www.daowen.com)

魏源以勇于向西方学习,而名垂青史。他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成为以后的戊戌变法的先导,甚至可以说直到今天仍然对我们放眼世界有所启发。

严复,资产阶级学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赫胥黎《进化与伦理》一书问世,严复就着手翻译,并定名为《天演论》。赫氏的“物竞、天择”论是生物进化论的规律,也是宇宙间进化规律。严复在介绍进化论的同时,又推而论及中国如不努力奋斗改变现状,就会亡国灭种,祸在旦夕。严复晚年,希望变法却不希望革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失败并没有给他带来较大冲击,他仍希望保留帝制,提倡尊孔读经。反映在他思想上就是唯心主义的膨胀和发展,从无神论变为有神论者,笃信上帝。

上述清代儒学发展的脉络是十分清楚的,由是实学而考据学,而一部分先进分子把视线转向西方,以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康、梁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改良派在中国已经穷途末路,也就是说要维持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本行不通。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用儒学简单地加进西方的一些先进科学,就能奏效的。儒学具有兼容性和适应性,在封建社会里表现出相当强的生命力。但是儒学本身又具有许多糟粕,需要认真批判。因此我们在研究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时候,必须“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只有采取“批判地接收”的态度,才会有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