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荀子思想:学礼义、天道观与自主性

荀子思想:学礼义、天道观与自主性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提出要学习“礼义”。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的天道观。在天人关系这个问题上,荀子与孔子、孟子是对立的。荀子不但不承认天神的威力。荀子的“制天命以用之”的光辉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力地驳斥了宿命论。荀子认为,“心”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虚一而静”。

荀子思想:学礼义、天道观与自主性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长期生活在齐国,到过秦国,最后在楚国成就《荀子》一书。

荀子的性恶论:性恶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是为了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而提出的,认为“恶是天生的,善是人为的”。举例说人总是表示愿意为善,这就可见人的本性是恶的。为什么呢?一般人的心理,薄的才想求厚,丑的才想求美,窄的才想求宽,穷的才想求富,贱的才想求贵。总之,本身缺少什么,才向外追求什么。

什么是善呢?循规蹈矩、尊礼守法才是善。什么是恶呢?失礼犯法,胡作非为就是恶。礼法哪里来的?是天生的吗?不是,是圣人制定的。上古圣人知道人的本性不识规矩,不懂礼法,所以建立君主,制作礼义、订定刑罚,管制天下的人都循规蹈矩,尊礼守法,天下太平。如果没有君主统治,不提出礼和法。不执行刑和罚,那么强的就要欺弱的,人多的就要欺人少的,天下就要大乱了。这样看来,人的本性显然是恶的。那怎样来改恶为善呢?荀子提出要学习“礼义”。荀子以为人性本恶,经过教育和学习,都可以化为善,也就是使桀、跖变成与尧、禹一样的人。这便打破了天子授命于天,公侯得天独厚,高贵的人一定是君子,卑贱的人天生粗鄙注定是小人的说法。这是代表当时的新兴阶级说话,极有进步意义。他更强调人的本性可以改造,强调化恶为善的人为力量。

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的天道观。在天人关系这个问题上,荀子与孔子、孟子是对立的。他把孔子、孟子的唯心主义的“天”,改造为唯物主义的“天”。他认为天是自然想象,日月、星辰、风雨都是自然存在着的。旋转运行,出没升降,阴晴寒暖,是自然的变化,自然就是天。天是依照一定的规律行动的,所以说“天行有常”,自然界万物都按着规律在变化,没有威力无边的天神在管理支配!

荀子不但不承认天神的威力。而且更主张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他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比得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顺从天而颂扬它,怎比得认识天的变化而好好地利用它?渴望天时而坐待恩赐,怎比得因时制宜,让天时为人类服务?因物类原有的基础来求量的自然增多,怎比得运用人的才能来使物类一天天进化?空想役使万物,怎比得运用人的才能加以调理,使它们不失掉自己的作用?指望物类的自然发生,怎比得掌握物类生长的正常法则,使它们能由人工来培养成长?因此,要是放弃了人的力量而指望天,那是不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真情实况的。荀子的“制天命以用之”的光辉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力地驳斥了宿命论。但是强调“人定胜天”又要警惕不尊重客观规律和自然,甚至破坏自然的做法。

荀子“虚一而静”的认识论。(www.daowen.com)

荀子的认识论既重感觉经验,同时又注意“心”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他克服了墨子单纯强调感觉经验的片面性,也克服了孟子单纯强调“心”的作用的片面性。荀子认为,“心”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虚一而静”。“虚“就是虚心,胸中不存成见。能虚心,能不存成见,才能接受无穷无尽的知识和学问。“一”就是专一,能专心一致才能钻得深,学得透。“静”就是冷静,有冷静的头脑才能对事物观察得细密,分析得清楚。同时,荀子对“知”与“行”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说明。他认为,听说的不如看见的,看见的不如知道的,知道的不如已经实行的。他强调“行”在认识中的地位。

荀子有关教和学的论述。

在《荀子》中的《劝学》篇,有一些著名的话语如:“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跬步千里”和“锲而不舍”两句成语。荀子说:“不一步步走,不会到千里。没有一条条小河流汇合起来,不会成江海。好马一跳不过十步,劣马跑上十天,也能赶千里。刻木头时,刻一下就放下。朽木也刻不断。刻个不停,即使硬如铁块都会刻穿。”强调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一定会成功。荀子指出学习重在实际努力,空想是无益的。他说:“路虽近,不走是不会到的;事虽小,不做是不会成功的。一个人老是悠闲自在,从容不迫,绝不会成功的。”

荀子的贡献在于: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批判改造了儒家孔子的唯心主义,特别是思孟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吸取了各家所长,成为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大师。他把孔子道德“礼”赋予法的内容,成为中央集权主义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