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子夏、子思和孟子的儒家思想探析

子夏、子思和孟子的儒家思想探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评价他不畏强暴,不受侮辱。但是子夏却是尚功利,求饱暖的小人儒。子夏有明显的法学思想。利用权势防止奸诈和阴谋的发生。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最大贡献是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主要表现为子思将“中庸”从伦理道德规范上升为世界观的高度。子思的“诚”与五行说有密切的关系。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宿命论的鼓吹者。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的认识论。

子夏、子思和孟子的儒家思想探析

子夏是孔子的高足,《论语》评价他学识渊博,为人笃实,崇尚武勇。《孟子》评价他不畏强暴,不受侮辱。但是子夏却是尚功利,求饱暖的小人儒。子夏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注重实用。主张“君子学以致其道”。最可贵的是重“势”的理论。子夏有明显的法学思想。势就是权势。利用权势防止奸诈和阴谋的发生。子夏在儒、法两者之间徘徊斗争,即在“富贵之乐”和“先王主义”两者之间取舍交锋。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最大贡献是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主要表现为子思将“中庸”从伦理道德规范上升为世界观的高度。子思认为,“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只有达到“中和”,才能懂得天地化万物的道理和法则。“中和”实际上就是教导人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叫人安分守己,各守本分,不可有任何非分的念头,安贫乐道,听天由命,社会稳定,因此,很容易被封建统治者所接受。

子思还特别强调“诚”。认为“诚”是天道,“至诚如神”。子思的“诚”与五行说有密切的关系。与“天”、“神”相通,此说被汉朝董仲舒借鉴,成为汉初“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

孟子名轲,公元前380年出生于邹(今山东省邹县),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他三岁时死了父亲。在母亲仉氏的抚养下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孟母教子中的传说“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劝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是具有怜悯同情之心、廉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如同他有手足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抢救落井儿童的事情中引申发挥出来的。他比喻说,一个人突然看见小孩将掉入井里,自然会产生惊骇和同情心。这时他在思想上并没有沽名钓誉的念头和其他打算,有的只能是人性本善的“恻隐之心”,也就是人生来就具有“良知”、“良能”,它们会发生作用,促使他去赶快抢救。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了”。

孟子的天道观。孟子关于“天”的含义,大概有三种:一是上帝,造物主;二是道德的天;三是自然的天。在《孟子》书中,天就是上帝,即人们想象中的造物主;它至高无上的,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者,有超人的力量。他认为人间的秩序是由天安排的,统治人民的国君,就是天的儿子,即国君;天子是上帝的助手或代表。是由天选择的。国君只有“乐天”(即顺着天意)和“畏天”(即敬畏天理),才能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如果不这样,就要遭到天的惩罚,“顺之则存,逆之则亡”。孟子是宿命论的鼓吹者。他认为一个人短命或长寿、当官或不当官,都是由命决定的,人们只能等待命运的安排。(www.daowen.com)

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的认识论。其特点是强调“心”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养心”的最好的办法是“寡欲”,即减少人的物质欲望。同时,他又提出存“夜气”“养浩然之气”、“不动心”、“求放心”作为养心的具体途径。通过“内省”和“养心”就可达到“万物皆备与我”的最高精神境界,即只要内心苦思冥想,什么知识都可以获得,用不着向外界学习。

孟子的认识论从总体上看是唯心主义的,但并不排除具体问题上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比如他一方面强调“内省”、“求放心“,但又重视学习知识,重视教育;他重视物质生活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人必须经历各种磨难才能胜重任。他还反对片面的认识,重视调查研究,认为人对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仁政学说是建立在以上这些思想基础上的仁政学说,是孟子给现实开的一剂药方。从“仁政”出发,他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的学说。“民”是政治的基础。因此,天子要把君位让与某人,也要“民”接受才行。君臣关系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孟子认为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手足一样,臣下就会待君主如何对待心腹一样;君主如把臣下看做犬马,则臣下把君主看做国人;君主把臣下当做小草一样一钱不值,臣下就会把君主当做敌人。国君若不实行“仁政”就可以被流放,甚至认为杀昏暴之君不叫杀君,而叫杀死一个普通人。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他指出所有的亡国之君,都是由于失去民心,故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要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

孟子怎样实行“仁政”呢?第一,为民置恒产。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这当然不同于奴隶制下的井田制,而是由他改造过的一种封建国有土地制,即农民要有“恒产”。第二,保护农业。提出兵役、徭役要不误农时。第三,减轻租税。他主张征收“什一之税”(即十分抽一的税制)。对商人,主张在市场上为商人提供存放货物的地方,而不收商品税,按规定的价格收购滞销的货物,使之不长期的积压。所有的关卡都不抽税,只负责检查。第四,减轻刑罚。犯罪的人不连累妻室儿女。他提出当时人犯法的原因是衣食不足,无业可守,建议减轻刑罚。

孟子主张教育,防止“犯上作乱”。内容是“明人伦”(明白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为五伦)。执行“仁政”措施的只有贤德的人才行。他主张用禅让制以求贤德之君。在君臣关系上,国君不能为所欲为,对“臣”要尊重,国君若不尽其职,就与臣下不尽职同罪;国君若不贤,不实行“仁政”,可以流放。贤君则必广用贤才,而且要尊敬贤才,还要破格用人,这样才算得上“尚贤”。为了给实行仁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孟子竭力反对战争,主张统一,并建立“仁义之师”来完成天下统一的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