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

儒家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意为人与人之间要相爱。他认为克制自己使之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仁”的标准是“礼”,只有按礼的规定办事,才称得上“仁”。对待民众,统治者要爱,施行仁政。孔子认为“民”(民众)可以实行“仁”,而使他们懂得孝悌之道是仁的根本。他继承了春秋“天道远,人道迩(迩同近)”的传统,进一步强调了“人道”的重要,专门论述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儒家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人从二”,即“人与人相与也”(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意为人与人之间要相爱。如何做到爱人呢?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满足的要求,也要使别人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别人对待自己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的“仁”还包括“恭、宽、信、敏、惠”(待人恭敬、宽大、守信用、勤快、恩惠),“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断、朴实、说话慎重,这就接近仁了),“居处恭,执事敬”(居住在家谦恭,办事认真严肃)。

“仁”和“礼”的关系怎样呢?他认为克制自己使之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具体办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是不符合礼所规定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仁”的标准是“礼”,只有按礼的规定办事,才称得上“仁”。“仁人”是“成人”(完美的人),必须兼备“知、廉、勇、艺”,而又“文之以礼乐”(按礼乐规定做事)才行。

孔子的“仁”具有政治的内容,是一种治国之道,其基本内容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私欲,使之符合周礼)。他还认为“仁”与“不仁”是能否定国的关键,所以为政要小心谨慎。办事要慎重,像接待贵宾一样,也要像在大祭一样。对待民众,统治者要爱,施行仁政。

个人如何做到“仁”呢?孔子认为是从近处做起。仁者必须先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得到收获。要保持仁也不容易,他有名的弟子如子路、冉求、公西赤等,虽各有所长,但都谈不上“仁”。在孔子心目中只有三人是“仁”人,即微子、箕子、比干。而伯夷、叔齐讲礼让,管仲保全天下之民,也可以算得上“仁”。孔子认为“民”(民众)可以实行“仁”,而使他们懂得孝悌之道是仁的根本。因为只要做到孝悌,民众就可以不犯上作乱了。孔子不重视天道,也不相信鬼神,更多的是重视“人道”。人道就是“仁”学。他继承了春秋“天道远,人道迩(迩同近)”的传统,进一步强调了“人道”的重要,专门论述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www.daowen.com)

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学说主要有:在学习态度上,孔子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治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反复温习。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而且时常温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过去学习过的能体会出新的知识,这就可以做老师)。他还主张学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努力进取,从不停止。孔子反对主观成见,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猜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主张“多闻”、“多见”以扩大知识面。在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学思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则是危险的)。孔子对前人的知识很重视,主张借鉴,认为要沿着前人的脚步前进,才能获得成功。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总结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法,根据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还提出启发式教育。

孔子倡导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为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的传统开了先河。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这就大大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据说孔子所教的学生有三千,其中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和《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