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的儒家思想:仁政礼治、天命先验论与中庸之道

孔子的儒家思想:仁政礼治、天命先验论与中庸之道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孔子重视天命,认为天有无比的权威,俨然是有意志、有人格的神,世间万事万物、凶吉祸福的主宰者。孔子的认识基本上是先验论。孔子的方法是“中庸”。这比较符合孔子的原意。孔子维护“礼”,但他考察三代之礼,认为周礼是最完善的,故推崇周礼。

孔子的儒家思想:仁政礼治、天命先验论与中庸之道

公元前497-前484年,孔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宣传其学说。他访问了卫、陈、蔡、曹、宋、郑等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并不被重用,四处碰壁,自觉犹如“丧家之犬”,甚至绝粮于陈、蔡之间。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他终于在哀叹“吾道穷矣”的凄凉境遇中老病而逝。

孔子重视天命,认为天有无比的权威,俨然是有意志、有人格的神,世间万事万物、凶吉祸福的主宰者。他主张要畏惧大人,畏惧圣人的话。孔子赞美“致孝乎鬼神”他主张既敬鬼神,又要远离鬼神。他还说没能服侍好活着的人,怎么能服侍鬼呢?把人事看得更为重要。

孔子的认识基本上是先验论。他承认有“天才”,认为知识的根本来源是先天就有的,不必通过学习和实践。他说人生下来就有天赋的知识,这是最上等的人;经过学习才具有知识的人要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了。而“上知”和“下愚”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

孔子的方法是“中庸”。“中”的意思是,既不超过也不达不到;“庸”是指平平常常。这比较符合孔子的原意。“过犹不及”来解释最合理,太过与不够都是不符合中庸的。但并不盲从,而没有原则性的。即有道德君子对不正确的言行敢于提出批评,纠正错误的意见。(www.daowen.com)

“礼”和“正名”。“礼”是什么?《说文解字》解释为“敬神求福”。礼反映了人与神的关系,因而与神权政治相结合,发展为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的亲疏、尊卑、贵贱、上上下下的严格划分,礼包括祭礼、丧礼、外交之礼、婚嫁之礼等。孔子维护“礼”,但他考察三代之礼,认为周礼是最完善的,故推崇周礼。他说过如果有人要用他为政,他就要在东方复兴周道。

但是,孔子所复的礼是改良后的礼,他企图用“德”和“礼”来补充“政”和“刑”的不足。应该进一步用“德”来加强思想控制和用“礼”来约束,这样民众就知道羞耻而服从统治了。他主张“举贤才”,在不违背“亲亲”原则下选举有才能的人参与管理国家。对于礼的内容,孔子认为可依现实作适当的修改,例如,用麻布做礼帽符合周礼,但却费工,当时人用丝绸来做,比较节俭,孔子就表示赞成。

孔子生活的时代,臣杀君、子杀父之类的事常有发生,对于“礼坏乐崩”的社会,他提出“正名”的主张。即所谓“纠正名实的混乱”,用周礼等级名分,把春秋时代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君有君的样子,臣有臣的样子,父有父的样子,子有子的样子。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天下太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