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公明
赵公明 一般认为本名郎,字公明,又称赵玄坛。最初见载于干宝的《搜神记》卷五,书中言: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锤士季,各督鬼下取人。”可见,赵公明最初是天帝武将,主要任务是下凡取人性命的。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称赵公明是秦人,是因得道而成仙的凡人。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赵公明的记载显示出两种趋势:一种是民间性的描述,主要是倾向是将他神化且为凶神,掌管着下凡取人性命的职责,也是赵公明武财神身份的最初来源;另一种因赵公明有道教的基础,是陶渊明所言的赵公明得道成为仙者。元代本的《搜神广记》是将赵公明单独拿出来进行细致描写,如下:
赵元帅即赵公明,终南山人。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圆成,奉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按元帅乃皓庭霄度天彗觉梵气化生,其为在乾,金水合气之象也。其肥色,头带铁冠,手执铁鞭者,金遘水气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气也。跨虎者,金象也。故此水中金之义,体则为道,用则为法,发则非雷霆无以彰其威……元帅上奉天门之大全,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点九州,为直殿大将军,为北极侍御史。
真正让赵公明登上财神宝座的并不是以上这些著作,而是明代许仲琳的著名小说《封神演义》。周克商后,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率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乔有明,利市仙宫姚迩益四神,迎祥纳福,追后捕逃亡。
2.关公
大名鼎鼎的关羽,民间一般称之为“关帝”或者“关二爷”。关羽最重要的特征或者说性格特征就是他的忠义。关羽的忠义多体现在他和刘备、张飞的兄弟之情,和对曹操各种利好不为所动,始终坚持兄弟和臣子情谊。关羽又是如何成为财神的呢?先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关羽,陈寿《三国·蜀书·关羽传》中对关羽的忠义有如下描述: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剌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关羽败走麦城,既殁。
“却说关公英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普净认是关公,遂以手中麈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叉手问曰:“……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www.daowen.com)
关于英雄英魂不散的描写,寄托了人们对英雄不死的心理。从一方面将关羽进一步的神话。关羽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守护神。更有儒释道三家都对关羽有很高的封号,成为护法圣尊,直至清朝发展到极致。加之到了晚清及民国,市民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老百姓饱受欺辱的现实,百姓热切需要精神上的寄托。而此时关羽的勇猛忠义和为民间除害的传说被不断地发扬光大。更多的人将关羽同财源相互联系——希望他的勇猛可以作为财源的保护神。
3.比干
比干是一位文财神。比干,商朝末期人。人们一般称之为“王子比干”,为商王太丁之子,同时还是商纣王的叔父;除了其自身的贵族身份和满腹文采,他还是商纣王时期的三大忠臣之一。而对昏庸无道的侄子商纣王,比干挺身而出,不畏风险,直言进谏,刚正不阿。但是纣王听信谗言硬说比干不忠,非要看他的忠心,最后比干悲惨的被挖心而死。武王进入商朝首都朝歌之后为了安抚朝歌和商朝的百姓,以体现自己是得道致君,替天伐纣,入城后,就重新修缮了比干的坟墓并发文嘉奖比干之忠勇和为国捐躯的精神。
比干是如何成为财神的呢?比干在民间传说中就是文曲星,专门代表才气。这样看来,比干似乎同财源没有任何关系。但据考证:“近代民间传说,商纣王是因为妲己要吃用七窍玲珑的人的心做药引子,才杀了比干,比干死后,姜子牙见他没了心,既没有良心,也没有贪心,办事公道,就封了他做财神……比干最初当财神时,因为没有心,不生是非,办事公道,平等待人,因此那些做买卖的都公平交易,谁也不弄虚作假,与后世的“无商不奸”恰成对照。
4.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是一个佛教人物,“善财”二字是对梵语Sudhana(Kumāra)的意译。“善财童子”按照佛教理解是“虔诚而有成的童子”。为什么会同财源联系在一起,还得从善财童子的故事说起,按照吕威的考证,《华严经·人法界品》中记载了善财童子是福成长者500个儿子中的小儿子,在他出生的那一天,奇珍异宝纷纷从房下涌出,顿时金碧辉煌至极。相面先生判定此子是天生的福德之身,将带来数之不尽的财富,建议取名“善财”,于是,就有了善财童子的名字。
善财童子从小就聪慧过人,并且十分善于思考,对于他来说,拥有无尽的财富只能让人空虚。财富只是表象“而万物皆空”,因此他决心修习佛法。接受了文殊菩萨的建议,去找南方可乐国的功德云和尚。但功德云和尚又让他去海门国请教善住。善住又让他去找弥伽长者……历尽千辛万苦,善财童子一共找了53名比丘、长者、菩萨、婆罗门、仙人等,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普贤菩萨让他实现了自己成佛的愿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与唐三藏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颇为相似。
5.陶朱公。见后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