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有“三礼”之说,“三礼”是三部书,一部是《周礼》,记载周朝统一天下以后所建立的一个政治体制和学说。另一部《仪礼》是讲古代的社会制度,这个制度包括范围很多,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规范。还有《礼记》,讲的是风俗习惯和做人做事的道理等。什么叫做礼?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在汉语中,本意指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严格地说,“礼”和“仪”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更多体现为一种制度、规则,是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更多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根据“礼”的规定和内容所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式。“礼”是“仪”的标准、内涵,“仪”则将“礼”具体化、形象化。礼仪的本义是“敬”,即敬神求福的准则和方式。由于礼仪表示的是敬意,并且是针对不同对象表示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敬意。因此,礼仪就成了调整、处理不同关系的一种手段。
《说文解字》解释为:“敬神求福”,就首先反映了人与神的关系,后发展为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亲疏、尊卑、贵贱、上下阶层的严格划分。礼包括祭礼、丧礼、外交、作战、婚嫁之礼等。孔子说:“悠悠万事,惟此惟大,克此复礼。”孔子竭力想恢复的是周礼。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臣杀君,子杀父,“礼坏乐崩”,所以他提出“正名”的主张,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怎么建立这种秩序呢?自然就是讲“德”,即“道德”,“德主刑辅”。德是礼,首先要求“仁”。仁是什么意思呢?仁就是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相爱。一方面是“利己立人,达己达人”。即自己想站得住,也要使别人站得稳;自己想得到满足的要求,就也要使别人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喜欢别人对待自己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的“仁”还包括“恭、宽、信、忠、敏、惠”。即待人恭敬、宽大、守信、勤快、恩惠。还包括“刚毅、木讷”,即刚强、果断、朴实、说话谨慎。还包括“居处恭,执事敬”,即居住在家要恭敬和气,办事则认真严肃。
礼也好,德也好,仁也好,在社会生活中,首先不要傲慢,不要看不起人;其次是要有劳动的态度和劳动的本领。
每个人要学会谋生的技术,做个木匠、水电工,乃至建筑工人都可以,学问归学问,职业归职业,人品归人品,千万不要恃才傲物,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大家要做企业家,就要研究历史经验,举个例子,姜太公如何把周朝巩固八百年,而且他封在齐国,就是现在的胶东,那时是最落后、最贫穷的地方,他八九十岁快一百岁了,究竟是怎么把一个国家建成了那么富有的呢?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的临淄,就是现今的山东淄博,比现在的上海、纽约还热闹!“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足蹹足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唐朝的经济中心在扬州,我们看唐人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宋朝的经济中心在开封和漳州、泉州。上海发展到现在最多一百多年,以前只是个小镇,最早原归吴淞道管的。今天,我们的经济中心是上海、广州、深圳。但将来就不一定了。这是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历史。管仲辅佐春秋战国最了不起的一个霸主齐桓公,最大的贡献就是发展了经济。管仲有一句名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讲的是经济非常重要。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不发展,人民不富有,文化就谈不上。而好的政治就可以促进“仓禀实,衣食足”,古人常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譬如房子的四个栋梁;“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四个柱子没有搭好,文化没有建好,国乃灭亡。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管鲍之交”。管仲跟鲍叔牙是好朋友,知己之交。年轻时一起做生意,鲍叔牙有钱,管仲没钱,鲍叔牙出钱,管仲来做,分账时,管仲自己拿得多,分给鲍叔牙很少,鲍叔牙没有怨言。有人告诉鲍叔牙这个管仲乱来,是个流氓,你怎么能听他的呢?他每样都占你的便宜。鲍叔牙说他比我穷嘛!没关系。
后来他们各辅佐一个王子,国家发生了战乱。两位王子往两边跑。管仲帮公子纠,鲍叔牙帮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来两个王子为回国接替政权发生了战争,结果管仲及其辅佐的公子纠失败被捉了起来。公子小白胜利,当了国王,就是齐桓公。鲍叔牙对齐桓公说:“要使用我们国家强大起来,非找管仲不可。”齐桓公说:“他在作战的时候差一点打死我啊,他一箭射过来,刚好射到带钩(皮带前面的铜圈),我没有死。这个家伙!我恨不得杀了他。”鲍叔牙说,“你错了,作战在战场上各为其主,你要治国霸天下非找他不可。”齐桓公后来就把管仲弄回来。结果管仲帮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使齐国成为天下的霸主号令天下了。
当齐桓公把管仲接回来时,齐桓公问他,“我这个人好色,喜欢女人,我可以做领袖吗?”管仲说:“没有关系,你不要跟我说私人的问题。”齐桓公说:“我还好货,很爱钱,也喜欢玩古董字画等等东西。”管仲说没有关系。齐桓公说自己好吃、好色、贪钱财,还好玩——玩高尔夫啊、骑马啊、打牌啊!一切乱玩,管仲说没关系。齐桓公一听,“做领袖这些都没关系啊!我可以吗?”管仲说:“绝对可以。”那么做领袖有什么条件?管仲说两个条件:“反应快,决定快,你可以的。”齐桓公一听,这一点我倒会哦!做事反应快,决定非常快。管仲说,你说的这四样只是行为乱七八糟,这个不要谈,做领袖就要有干大事业的胸怀,要反应得快,决定得快才可以。齐桓公一听,好了,一切拜托了。所以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跟叫老大或干爹一样,一切拜托了,自己什么都不管,当甩手掌柜。到了管仲要死的时候,齐桓公问他,谁接你的位置做宰相啊?鲍叔牙好不好?管仲说:“不行,你看两个人那么好的知己,那么好的朋友,我这一辈子用鲍叔牙的钱,吃他的、用他的,最后自己要死了,国家总理这个位置齐桓公说要给鲍叔牙。”管仲说不行。这算什么知己啊!齐桓公问为什么?管仲说:“鲍叔牙是正人君子,对于坏人坏事,他心里容纳不下,宰相肚里好撑船,他这个度量是绝对不可以的,会害了他。”鲍叔牙知道后不但不怪管仲,反而更感激管仲。
今天我们要研究企业家,研究中国经济和社会,乃至建立国家的体制,就不能不研究《管子》。《管子》这部书,作者托名管仲,是战国诸子中的重要著作,主要追寻、总结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历史经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富国”主张和消费刺激就业的经济论,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中的奇异一笔,而且至今仍有借鉴价值。他讲国家大事外,还讲《弟子规》,后来据说连青楼女子都研究《管子》,所以后来很多商人,包括妓女都供奉管子,认他为保护神。
第二要研究吕不韦,有一种说法,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吕不韦的协助下才办到的。吕不韦还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了一部古代类似百科全书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这部著作包括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是杂家。作为一个商人吕不韦不仅拥有商业头脑,还有极强的政治头脑。他帮助秦始皇统一秦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建立三级制度,由中央政府到省、县的三级制度,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
大家都晓得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当皇帝以后,采用“黄老之治”,他的政治思想没有用儒家的孔孟之道,而是用老子、庄子道家的学说。所以《老子》、《庄子》、《淮南子》,甚至《黄帝内经》都是搞管理的人需要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
为什么汉初盛行黄老之治呢?有两个原因,一是汉朝建立时很穷。二是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妻子窦皇后(汉景帝的母亲)都笃信黄老哲学,因为穷,打不起仗,所以要修养生息,实行怀柔政策。汉文帝做皇帝以后,写了两封信就把中国的边疆平定了。一封是写给南方的南越王赵佗。文帝自称侧室之子,把赵佗叫作伯伯,态度极其诚恳谦卑。赵佗当时统治着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云南、贵州、长江以南的几乎半个中国,赵佗当时把信看完,认为刘邦有这样的儿子,了不起,有胸怀,于是自称南蛮酋长,俯首称臣了。另一封信是给北方的匈奴。主要采取和亲政策。文景之治的几十年当中,把那么贫穷的国家、割据的社会平定下来,使工商经济发达起来,可见贫穷落后采取黄老之术治理社会是有好处的。历史上只记录他“节俭”的品格。那么,当困难的时候,不要浪费,讲究勤俭节约,容易理解。但当有钱时,钱也要慢一点花,少一点花,不要浪费,要节制。节俭就是这个道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人也好,国家也好,都要节俭。
现在有些企业家自认成功了,土豪得很,为了显富,穿名牌,住豪宅,喝法国红酒,驾德国奔驰,气派大的不得了。弄钱来扩张,尽量地膨胀。“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每个人欲望很大,眼睛要看好的东西,耳朵要听好听的音乐,嘴巴要吃好的东西。贪图“身安逸乐”,坐在那里都不想动,等着人家来服侍,放逸,放松了。要享受,身体是这样,心里头呢?“心夸矜势能之荣”,我是大老板,老子我最大。“心夸”,就是自己爱吹。“矜”是骄傲。“势能”有钱就有势力,有地位就有能量,以这个为光荣。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历史著作。其中的《货殖列传》讲的是关于经济、工商业的发展。货,《尚书·洪范篇》云:八政,一曰食,二曰货。殖,广雅云:殖,立也。孔安国注《尚书》云:殖,生也,生资货财利。货殖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即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货殖”就是指现在的“经济”。汉初有一本书叫《盐铁论》,这本书从古到今争论很多。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发展文化第一,还是生产经济第一的争论。就是说应该注重钱还是文化教育。这个问题直到今天都是矛盾的焦点。改革开放之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都将目光聚焦到钱上,30多年过去了,贫富悬殊越来越大,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环保问题、生态问题,最重要的是道德问题日渐突出,又重新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回归。文化的重要性又一次盖过了经济。《盐铁论》还在发酵。
想要快速地走入中国文化的宝库,同时又可以懂一点西方的文化,那么这个书单就可以帮你走捷径。
(一)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文》)
(二)《文字画研究》(吕佛庭)、《御定康熙字典》、《新修康熙字典》、《远东国语词典》(台湾版)
(三)《幼学琼林》、《古文观止》、《龙文鞭影》、《音律启蒙》、《笠翁对韵》
(四)《增广诗韵合璧》、《古诗源》、《宋元诗评注》、《清诗评注》、《随园诗话》
(五)《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
(七)《古今图书集成》
(八)《纲鉴易知录》(www.daowen.com)
《古文观止》、《幼学琼林》、《弟子规》的编注者都是一些默默无闻的私塾先生。《朱子(柏庐)治家格言》影响中国三百多年,全中国老百姓都受到影响。他的作者是“诸生”朱子柏庐,是一般普通的读书人。他在文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意即早晨起来,房前屋后要扫一遍;每天晚上,窗户关好,门有没有锁好?必亲自检点;还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口饭不容易吃的啊!“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晓得节省,不是乱消费!“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家里用的东西不要太讲究,好用、干净就是了;“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粗茶淡饭比什么都好;“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小贩做生意赚钱,不要计较贪多,就算骗,给他骗一下,他要回去养家嘛;“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做人要厚道,多帮忙人家,对人刻薄,会受报应的;“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对兄弟姊妹,要相互帮忙;“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治家要严,无论长幼,都要恪守家规、法纪,这样家庭才更幸福、美满;“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不能只看钱,不晓得孝顺父母人;“嫁女择嘉婿,毋索重聘”,嫁女儿,就看对方男孩子好不好,不要看人家有没有钱;“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讨一个媳妇,不要希望她娘家陪嫁多,要看女孩子好不好;“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做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最好不要打官司,打官司两方面都没有好处;“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少讲话;“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不要认为自己有钱,有地位,有势力,欺负弱者。不要因为自己好吃,随便杀生;“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堕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意志消沉,自甘堕落,等于败家;“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多跟人格成熟、品行可靠的人往来,帮忙你成长,急难的时候可靠;“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不要随便听人家的挑拨;“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人发生矛盾,要多反省自己不对的地方;“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帮忙了人家,心中不要总记得,得人家的好处,要永远记住;“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做人做事要留余地,好事、便宜不要多占,要“知足者富”。看别人有好事,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做了好事,希望别人知道,可见动机不纯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如果做了坏事很怕人家知道,这才可怕;“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对人家心里不服气,暗箭伤人,偷偷地整人家,后代会受报应;“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一家团聚在一起和和顺顺的,就算没有饭吃也是高兴的;“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国家要税,赶快缴,就是囊中所剩无几,也是快乐的;“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安分守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知道自己的本分,也懂得时间和形势,尽本分之后听天命,做人做到这样,这才像一个人了。
《颜氏家训》是魏晋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的作品。《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如《归心》篇虽言佛理,但是其中有一段谈到宇宙星球的认识,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的水平。许多知识可作为正史的参考和补充。
《弟子职》是管子关于学府制度规范的最早最系统经典作品。他从早作、受业、对客、进食、酒权、执烛、请衽、复习等多个方面,讲述了弟子应有的规范和纪律。对后世类似的作品有着指导意义。譬如《弟子职》开宗明义: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少者之事,夜寐早作。既拼盥漱,执事有恪……
(译文):先生施教,弟子遵照学习。谦恭虚心,所学自能彻底。见善就跟着去做,见义就身体力行。性情温柔孝悌,不要骄横而自恃勇力。心志不可虚邪,行为必须正直。出外居家都要遵守常规,一定要接近有德之士。容色保持端正,内心必合于规范。早起迟眠。衣带必须整齐;朝学暮习,总是要小心翼翼。专心遵守这些而不懈怠。这就是学习规则。
少年学子的本分,要注意晚睡早起。晨起清扫席前而后洗手漱口,做事要注意恭敬谨慎……
“先生有命,弟子乃食,以齿相要,坐必尽席。饭必奉擥,羹不以手。亦有据膝,毋有隐肘……”
(译文):“先生允许之后,弟子才开始进餐。按年龄坐好,坐席要尽量靠前。饭须用手捧食,羹汤不能用手拿拣。可以将两肘放在膝头,不将两肘依放在案上……”
现在流行的《弟子规》则是在《弟子规》基础之上的通俗版加强版。《弟子规》原文《训蒙文》,原作者是清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是一名乡村教师。《弟子规》具体规定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准则,是教育儿童养成良好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最佳读物,也是家长提高自我修养和教育孩子的生标。
当今许多企业和企业家成功时将功劳归功于己。失败了就推给别人和社会的身上。但是经认真分析,企业家一如孩子的教育培养一样,规范礼仪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如张海与健力宝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张海少年得志,28岁就入主健力宝集团。张海1974年出生在河南开封,小学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仗着小聪明,喜欢撒谎,而且撒谎从不脸红。上初中时,张海突然开了“天眼”,成了一名具有特异功能的神奇少年。据闻可将冬青树叶含于嘴中,变小后吐出,而轮廓不变。亦可借特异功能给人治病。2002年,张凭着一大堆唬人的头衔俘获了三水市某些领导的芳心,凭着谎言和魔术,将健力宝囊括在其名下,时年28岁。媒体称之“亮出轻狂的资本面孔”。后因涉嫌做假账、虚假投资、侵吞健力宝资金等被健力宝集团举报,2005年3月被佛山警方拘捕,因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获刑10年。这个故事说明,张海少年的撒谎和喜欢走捷径的品行,影响了他日后的行为。另外,也说明有些中国领导干部喜欢唬人的头衔,虚假的宣传,不愿相信脚踏实地的功夫,而宁愿相信急功近利的谎言和虚无。
上文引经据典,漫谈人生和管理。归纳起来,我们需参考的经史主要如下:《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六经”。《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中《礼》又分《周礼》、《仪礼》、《礼记》。加之,《左传》、《公羊》、《谷梁》、《论语》、《孝经》,被称之为十三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被称为“四书”。明清两代以八股文取士,试题悉出自“四书”,于是对“四书”的习诵,其盛况要在“六经”之上。由于《乐》经早在汉之前已经失传,所以历史上常将“四书五经”作为儒生必读课程。
章太炎先生将历史分成十三类,主要是前三类:一是正史。如《史记》、《汉书》;二是编年史。如《汉经》、《后汉书》;三是杂史,即非本经,又非编年,如《逸周书》、《吴越春秋》、《战国策》。
古人读经,主要是为科举考试,立身立业。现代人谈经,是为知书达礼,修身养性,洞悉真伪。读史则知兴替。大事小情,人生百态尽在其中。譬如,世人皆以成败论英雄,历史是胜利者的手笔。但司马迁写《史记》,却为失败者项羽立传,且在本纪中立传。他让项羽的英雄形象远远压倒刘邦。使项羽的历史形象绵恒千古,英雄气所及,即使项羽身旁的美人虞姬,一侧的骏马乌骓,至今都仍历历鲜明。项王虽兵败自刎,但那慷慨激烈、豪气干云,不仅让敌手刘邦为其发哀、泣之而去。即使千载后读之都不免要悲歌数阕的。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皆因项羽在他心中是真英雄,是以英雄的标准来评价项羽。歌颂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气吞山河的气概,举世不能敌的武功,为他的失败感到可惜,为他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常人所不能及的高贵气质而赞叹不已。
司马迁写刘邦。写他不成王,也不是败寇。刘邦不是英雄,因此他不会英雄气短。他屡战屡败,败了,既不慷慨,也不悲歌。他败了,再狼狈,再不堪,也不过就是一败。刘邦从小没有什么“出息”,也少受“称许”,老爸数落他,萧何取笑他,岳母也瞧不起他。他不是人中豪杰,也不是俊彦之人,他一向很少被认可,因他所立之处,是“天人之际”。他虽“仁而爱人”,同时却又好狎侮人;他入关中,很得人心,关中父老人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然而,但凡人情所不能舍者,他又是其人如天,尽可一路抛却。刘邦如果兵败,父母妻子皆可弃。
人有限,天无限,无限就不好说,更不好理解,正因如此,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的形象既复杂又令人疑惑。世人读之,或不屑,或憎恶、或诧异、或钦慕、或佩服得五体投地,就端看读者自身。我们读这段历史,引申到企业管理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一是,失败并不可怕,刘邦、曾国藩几乎都是屡战屡败,但是屡败屡战,直至翻盘,大获全胜。大多企业经营者失败了,或是多次失败,之后就垂头丧气,没了信心和斗志,加之旁人的冷眼甚至踹上一脚,结果就举手投降了。就像刘邦多次被项羽打败,陷入绝境,如果刘邦投降了,就没有400年汉朝基业了!胜利者不是永远的,就像西楚霸王项羽,是典型的高富帅,出身贵族,英俊潇洒,武功又好,屡战屡胜。但是一战而败,垓下之围,不仅断送了卿卿姓命,连到手的江山也断送了。天地都在流转,何况人乎?
第二个启示是:失败者并不是一无是处,胜利者也不是样样都好。就像项羽,司马迁用赞许的英雄气概写他,甚至有些偏帮的味道,惋惜的味道。而刘邦虽贵为皇帝,但是司马迁近乎看不起他。对刘邦的描写:薄情寡义,好狎侮人。对项羽的描写是与士兵同甘共苦,“仁而爱人”。当代企业腾讯是在要卖的时候绝处逢生,“科龙系”、“诺基亚”是在最辉煌的时刻轰然倒下。所以说,看似胜利者、好的企业,往往会危机四伏;失败者,不好的企业,也许能绝处逢生。历史的道理是这样,企业的道理也是这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