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优秀管理经验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优秀管理经验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仲更是拿粮食举例说事,深入浅出,道出粮食的一贵一贱,一进一出,不仅事关经济问题,也关系着国家治理、政治安定问题。百姓物资有余则价格低贱,君主要以低价收购;百姓物资紧缺则价格高昂,君主要以高价售出。这样,人民不会荒废他们的农业生产,国家也不会失去应得的利益。这就是国家政策、管理方面的问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注重政治为主,经济是辅助的。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优秀管理经验

1.中国的“管理学之父”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管理学之父”管仲,也有类似论述: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也。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大意是说:国家有十年的粮食储蓄,可人民依旧粮食短缺,都争着凭借其技能得到君主的俸禄。君主有专靠盐铁经营获得的大量财富,而人民依旧财用不充足,都争着凭借自己的职事去服务于君主以换取金钱。因此,君主掌握粮食,把持钱财,利用国家的有余之物控制人民想得到的不足之物,人民就没有一个不依附于君主的。五谷食粮,是人民的生命主宰;黄金钱币,是人民的交易媒介。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掌握人民的交易媒介来控制主宰人民生命的粮食,于是就可以使用民力且发挥到极致。

管仲又说“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意思是说:凡是治理国家,不懂得商品价格高低的运行规律,就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政策来掌控人民。不能够调节人民的利益,就谈不上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来实现国家的大治。

话虽短,却正符合前面有关管理的解释,要善用资源分配办法达到管理的目的。管仲更是拿粮食举例说事,深入浅出,道出粮食的一贵一贱,一进一出,不仅事关经济问题,也关系着国家治理、政治安定问题。

管子说:“岁适美,则市粜无予,而狗彘食人食。岁适凶,则市籴釜十襁,而道有饿民。然则岂壤力固不足而食固不赡也哉?夫往岁之粜贱,狗彘食人食,故来岁之民不足也。物适贱,则半力而无予,民事不偿其本。物适贵,则什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然则岂财物固寡而本委不足也哉?夫民利之时失,而物利之不平也。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财之櫎可得而平也。

凡轻重之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平。万物之满虚随时,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襁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襁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芸。耒耜械器,种穰粮食,毕取赡于君。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然则何?君养其本谨也。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意思是说:遇上好的年景,农民的粮食卖不出去,连猪狗都吃人吃的粮食。遇上不好的年景,市场上买一釜粮食需要十贯钱,而且道路上有饿死的百姓。难道是地力不足、粮食不够用引起的吗?这是因为往年粮食低贱,猪狗吃人食,所以下一年粮食就不够用了。物品低贱的时候,以一半工钱的价格都卖不出去,百姓从事生产赚不回本钱;物品价高的时候,以十倍于平常的价格也买不到,百姓满足不了日常应用。难道是财物太少、生产和积蓄满足不了需要吗?这是因为错过了调节民利的时机,物资和财利得不到平衡。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在百姓日用不足的时候,及时销售库存中的物品;在百姓日用有余的时候,及时购买多余的物品。百姓物资有余则价格低贱,君主要以低价收购;百姓物资紧缺则价格高昂,君主要以高价售出。以较低的价格收敛积蓄起来,以较高的价格散发销售出去,君主一定会得到十倍的利润,同时,物品的价格也可以保持平稳。

这种轻重之术的好处,在于以高价收购低价的物品,以低价销售平价的物品,物资的余缺随季节而有所变化,只要供求平衡了,价格就不会有大的变化,供求失去了平衡,价格一贵一贱的现象又重新出现了,君主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注意调节以维持供求平衡,使万户人口的都邑拥有万钟粮食和一千万贯钱的储蓄,使千户人口的都邑拥有千钟粮食和一百万钱的储蓄。春天用来供应春耕,夏天用来供应夏耘。耒耜等各种农具,还有种子和粮食,一切都由国家供给。这样,富商大贾就不能对百姓巧取豪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主慎重地保护了农业生产,春耕时征赋于民,以备敛取他们的缯帛,夏耘时贷入于民,以备收购他们的秋粮。这样,人民不会荒废他们的农业生产,国家也不会失去应得的利益。(www.daowen.com)

2.两岸的经济管理经验

台湾社会的经济起初靠什么呢?是合作社。老百姓用钱不是靠银行,而是靠搭会的,也叫招会。就是一种民间发明的小额信贷制度,流传在台湾、福建、浙江、温州一带。邻居、亲友互相帮忙,有利息、有风险防范,是靠乡亲邻里亲戚之间的信任作信用的,很有效。这种风气近年来在浙江、温州、福建的一些地方依然盛行。他们互帮互助,容易做大。但是也有很大的坏处,风险很大。

现在银行存取钱非常方便。但在80年代就没那么方便,更不用说贷款了。老百姓借钱,都是亲戚朋友间私下借贷的。譬如,你将钱汇给浙江温州的亲戚,一个多月了,亲戚还没有收到,东查西查,钱还在北京的中国银行,然后北京又转到浙江中国银行,浙江中国银行又转到温州。转来转去,自然也花很长时间。又譬如你私人汇了五万块美金什么的,结果领取的手续非常难办。而且只准领一万两万元,这是中国银行改革开放初期的例子。这就是国家政策、管理方面的问题了。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注重政治为主,经济是辅助的。政治安好,天下就安定,经济自然就好。国家政治决策直接影响着老百姓民生质量。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台湾则开展大赦,给台湾制造了安定的机会、空间。在困难时期台湾开展了“克难运动”,十几岁当兵抗战到台湾,没有房子住,就自己想办法搭出来,一家一家的,都是竹篱笆一隔就是一家了。后来又提倡“客厅就是工厂”。每年人在家里,妇女老幼一起做手工。台湾开始推行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彻底改变。50年代初,中国大陆搞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土地统统收回公有。实际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前期,土地都是公有的。土地私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齐桓公、管仲这里开始的。秦国是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的。王莽想把私有制变成公有制,结果失败了。王安石变法,也想走公有制,结果也失败了。中国共产党绝对推行土地公有,台湾也是,先做到了公有,再行分配,但两个方式不同。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推行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本质是修正土地公有的弊端,是某种形式的土地私有。

3.日本的经济管理经验

讲管理就必须提到日本。管理学最开始流传是二次大战以后从日本开始的,日本战后国家要复兴,工商界要复兴,就要求讲计划、节约、效率、管理。日本战后率先把军事管理用到工商业中去。工厂、商业、人员全体使用军事化管理。这种管理思想逐渐影响到美国乃至全球。管理系最初在台湾称为家政系,两三年后扩大才改为行政管理系,后又慢慢变成管理系、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继续延伸,有了MBA。

日本崇尚儒家的思想,在那里每个商人都很有礼貌、很敬业。连乡下一个小的水果摊,每个水果都会擦得干干净净的。据说1969年,南怀瑾何应钦文化团访问日本,当时带了两个箱子,行动很困难,他看到日本的中学生放学回家,招手叫那个学生过来帮忙,学生看到两个皮箱在地上,马上立正、行礼。他们听不懂中国话,但是懂了意思,到了前面的火车站。南怀瑾非常感激这个中学生,拿出美钞二十块在手里,等他一放下箱子,就递给他,但是这位中学生摆摆手行个礼,走了。南怀瑾禁不住感叹:“中日一战啊!日本不可以轻视,日本的教育,太钦佩了!”这就是管理学,国民的自我管理

日本的民族性,保留了许多中国儒家文化精神的精髓,因此日本企业管理文化也深深留下了儒家文化的痕迹。而现在中国,管理学的内容多是怎么去营销,怎么揣摸别人的心理,怎么把职员、干部、工人一环一环地监督好,而中国本有的、伟大的、传统的、却又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精神却被遗忘了。在管理学最重要的是个人管理、自我管理、老板思想的管理、情绪的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