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春秋》描绘的财富积累与公平精神

古代《春秋》描绘的财富积累与公平精神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春秋》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公平精神。涉及到国家的财政税收、政治、军事、民生等诸多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桑弘羊推行平准法,表面上实行酒类专类,重农抑商,实际上是要打击地方豪强,增加国家财力,维护国家统一。

古代《春秋》描绘的财富积累与公平精神

其一,征收房屋税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藉于台榭,何如?”管子对曰:“此毁成也。”“吾欲藉于树木。”管子对曰:“此伐生也。”“吾欲藉于六畜。”管子对曰:“此杀生也。”“吾欲藉于人,何如?”管子对曰:“此隐情也。”桓公曰:“然则吾何以为国?”管理对曰:“唯官山海为可耳。”

译文:桓公问管子说:“我想征收房屋税,怎么样?”管子回答说:“这会让百姓拆毁已建成的房屋。”“我想征收树木税。”管子回答说:“这会让百姓砍伐未成材的树木。”“我想征收牲畜税。”管子回答说:“这会让百姓杀掉幼畜。”“我想征收人口税,怎么样?”管子回答说:“这会让百姓隐瞒实际的人口数量。”桓公说:“那么我凭借什么来治理国家呢?”管理回答说:“只要实行对山海资源进行管理的政策就可以了。”

其二、征收盐税

桓公曰:“何谓官山海?”管子对曰:“海王之国,谨正盐策。”桓公曰:“何谓正盐策?”管子对曰:“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此其大历也。盐百升而釜。令盐之重升加分强,釜五十也。升加一强,釜百也。升加二强,釜二百也。钟二千,十钟二万,百钟二十万,千钟二百万。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禺策之,商日二百万,十日二千万,一月六千万。万乘之国,正人百万也,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使君施令曰:吾将籍于诸君吾子,则必嚣号。今夫给之盐策,则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

译文:桓公说:“对山海资源进行管理的政策是什么呢?”管仲回答说:“濒临大海成就王业的国家,重视征税于盐的政策。”桓公说:“什么是征税于盐的政策?”管子回答说:“十口人的家庭,十人吃盐;一百口人的家庭,一百人吃盐。一个月下来,成年男子吃盐近五升半,成年女子吃盐近三升半,少男少女吃盐近二升半,这是大概的数字。一百升盐为一釜。使盐的价格每升增加半钱,一釜盐就增加五十钱的收入;每升增加一钱,一釜盐就增加一百钱的收入;每升增加二钱,一釜盐就增加二百钱。一钟盐增加二千钱,十钟盐增加二万钱,一百钟盐增加二十万钱,一千钟盐增加二百万钱。一万辆兵车的大国,人口总数有一千万人。合而算之,大约每天可得二百万钱,十天可得二千万钱,一个月可得六千万钱。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征收人口税的人数为一百万人,每人每月征税三十钱,收入是三千万钱。现在,我并没有向大人小孩直接征税,却得到两个大国六千万的税收收入。如果您发布号令说:我要对各位直接征税,全国上下必定一片反对。现在采取向盐征税的政策,就会有百倍的收入归于国君,而人民没有一个可逃避掉的。这就是理财之法。”

其三,特许经营的方法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令针之重加一也,三十针一人之籍。刀之重加六,五六三十,五刀一人之籍也。”耜铁之重加十,三耜铁一人之籍也。其余轻重皆准此而行。然则举臂胜事,无不服籍者。”

桓公曰:“然则国无山海不王乎?”管子曰:“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国雠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我未与其本事也,受人之事,以重相推,此用人之数也。”

译文:“现在管理铁的理财方法是:每一位妇女必须有一根针和一把剪刀,然后才能去做她的事情;每一位耕地的人必须有一架犁、一架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去做他的事情;每一位修造连、轺、輂等各类车辆的人必须有一把斧头、一张锯、一个锥和一个凿子,然后才能去做他的事情。不具备以上工具而能够完成各自工作的,天下是没有的。使针的价格每根增加一钱,三十根针的增价就是一个人的人口税;使剪刀的价格每把增加六钱,五六三十,五把刀的增价就是一个人的人口税;使铁铧的价格每架增加十钱,三架钱铧的增价就是一个人的人口税。其余铁器的定价都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这样,凡是拿起铁具做事的人,没有一个能逃避掉这种税收的。”(www.daowen.com)

桓公说:“可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山海资源就成就不了王业吗?”管子说:“可以凭依别国的山海资源加以利用。让产盐的国家把盐卖给我们,一釜盐十五钱,然后国家以一釜一百钱的价格卖给百姓。我们没有参与制盐,只是接受了他国的盐业,以价格推算盈利。这是利用他人有利条件来进行理财的方法。”

其四,经营管理的论述

三国演义》中有一篇著名的对话文章,叫“隆中对”,表面上是书生诸葛亮未出山时的“臆想”,实际上是“经邦济世”的战略构想,核心内容是: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个谋划就是“经济”。现在我们一谈到企业管理,言必称,规划设计、产品创新、组织团队、执行实施、市场开拓、监督控制等六要素。但实际上最重要的企业管理是管理者自己。经营管理好自己,其他的问题、六要素等就都会迎刃而解了。

孔子的《春秋》、韩非的《盐铁论》、桓宽的《论贵粟疏》、孙子的《孙子兵法》、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桑弘羊的推行平准法,表面上是一部书或是一篇文章,但其道理和功能却是经营管理国家的大道理,如果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那就是“张飞豆芽,小菜一碟了”。

例如,《春秋》是孔子主编的历史著作,孔子讲“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后来历史就是“春秋”,为什么春秋就代表历史呢?因为春是清明前后,秋是中秋前后,气候平和,不冷不热,夜里同白天时间对等平衡,表明是公正公平的,不偏不倚的。所以《春秋》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公平精神。《盐铁论》和《论贵粟疏》表面上是讲粮食的重要和盐铁的专营,实际上两者都涉及国家根本。涉及到国家的财政税收、政治军事民生等诸多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桑弘羊推行平准法,表面上实行酒类专类,重农抑商,实际上是要打击地方豪强,增加国家财力,维护国家统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表面上是董的哲学思想主张,而被汉武帝利用起来,导致了一场意识形态的革命,一是正式终结了黄老哲学在汉初的统治地位;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儒家正宗至尊的地位;三是正式从国家层面开展《诗》、《书》、《礼》、《乐》、《春秋》的研究,实现了意识形态和教育的革命性转变;设“五经博士”,选拔人才进入最高管理层,实行了组织和人事的转变,特别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和转变。

其五,释迦牟尼佛的经济学

释迦牟尼佛对金钱财富另有一番理解,他说这个钱啊,你只有五分之一的临时支配权,有五分之四不属于你的,财富多的也一样。他说第一份要给政府;第二份是盗贼的,骗你、抢你、偷你的钱;第三份属于你的疾病;第四份属于你的家人、兄弟、朋友。除了这个以外,你只剩下五分之一。这五分之一,还并非你的所有,只是你临时可以支配使用而已。那五分之一也要自己真正用了,而且用对了,才是有效的。又有一说,世间财物,为五众所共享,“王、贼、水、火、恶子”。

所以司马迁讲“官无经业,货无常主”,财富不会永远属于你的。古人说:“官不过二,富不过三。”的确是,这样的例子很多,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富不过一代的都很多。“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富贵没有局限于固定的职业,财富没有固定的主人,能者财富聚集,无能者被淘汰,优胜劣汰。能力不够了,一下就没有了。

儒家的经济学讲的是文化。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经济不建立好,这个社会的文化就没有基础,反过来讲,文化没有基础,这个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个病态,“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所以讲经济,必须讲文化,讲文化的修养。好人富有了,做好事,做功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没有修养的人发财了,用到享乐上,或者做坏事去了,或者继续再投资,为了钱而赚钱,至于怎么样用钱才好,根本不懂。一味追求感官享乐,物质享受。所以,“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水很深了,养很多的鱼,山很深了,里头有很多的生物,人富有了,有了财富,要养仁,讲仁义道德。“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有钱的人得势越发显赫,失势则无处容身,没有好的仕途。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从前的谚语说:有钱家庭的孩子,不会死在路上,总是有人招呼的。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所以说:谁都怕穷。那么,人究竟富有到什么程度才满足?可以答复,人永远不满足,千乘之主是皇帝,万家之侯是诸侯,百室之君是地方的首长,每个人,不管官有多大,钱多少,什么时候都仍然觉得不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