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扶贫战略转型的理论依据研究

农村扶贫战略转型的理论依据研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城乡间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则在持续扩大,农村环境恶化也是影响农村减贫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农村贫困群体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农村减贫效应,得出以下结论。因此,要实现农村贫困减少目标,必须转变扶贫战略,由以过去经济发展引发的自发式减贫为主转向以公平发展推动的自觉式扶贫为主。

农村扶贫战略转型的理论依据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减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以2010年标准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039亿人下降至2016年的4335万人;同一期间贫困发生率也从1978年的97.5%下降至2016年的4.5%。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更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变动和社会关系变化,从速度、结构和质量等方面考量一个社会的经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农业GDP年均增长4.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农就业发展迅速,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村贫困产生影响。但与此同时,城乡间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则在持续扩大,农村环境恶化也是影响农村减贫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农村贫困群体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农村减贫效应,得出以下结论。

(1)农村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研究表明,农村经济增长能够通过农业发展、就业增长和收入增长等渠道有效推动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的减少绝大部分源自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为农村贫困减少的贡献率为50%~55%;2000年以来,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减贫的推动作用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并逐步趋于稳定的过程。

(2)经济结构调整的减贫效应研究表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无论在长期中还是在短期内都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非农就业迅速发展、农产品生产者指数上升以及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增收节支,从而有力推动了农村贫困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以及农村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则削弱贫困者增收节支能力而阻碍农村贫困减少。

(3)经济发展质量的减贫效应研究表明,农村经济发展质量通过其效率性、稳定性、持续性和共享性等因素对农村减贫发挥杠杆效应。统计检验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负相关性;消费品价格、农村“三废”排放率以及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正相关性;2000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减贫效应经历了弱化到增强的过程。(www.daowen.com)

(4)农村经济发展减贫效应的计量检验及总体评价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农村贫困的经济发展主要因素是农业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产业结构调整、非农就业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国家扶贫资金的投入;将贫困减少分解为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结构变动效应、收入差距效应,在引入弹性概念的条件下,构建经济发展的贫困减少指数和经济发展的贫困不平等效应指标,以评价经济增长如何通过影响不平等状况来影响贫困水平。其结论是: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贫困弹性系数为正,但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收入分配的贫困弹性系数为负,且其绝对值呈现下降的趋势;农村经济发展的贫困不平等效应指标值介于0.62~0.75之间,说明2000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是对农村减贫具有强有效性。

以上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是当前农村减贫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减贫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反贫困难度加大,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减贫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收入分配不平等所弱化。因此,要实现农村贫困减少目标,必须转变扶贫战略,由以过去经济发展引发的自发式减贫为主转向以公平发展推动的自觉式扶贫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