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发展影响下的农村贫困评价

经济发展影响下的农村贫困评价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建立一个经济发展的贫困评价指标。当ηI为负值时,表示经济增长会使得收入分配有利于贫困人口减少,是有利于农村贫困减少的增长;当ηI为正值时,说明经济发展引起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农村贫困减少,会导致农村贫困人口增加。其二,经济结构调整的贫困弹性系数为正,但同样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四,经济发展有效地减少农村贫困。

经济发展影响下的农村贫困评价

经济发展对贫困的影响不仅在于其速度,而且在于其结构与质量,在此我们将经济发展质量限定于经济发展中不平等状况的变化。当经济发展使穷人得到更多好处时,经济发展是有利于穷人的;当经济发展使穷人和富人得到的好处均等时,经济发展是中性的;当经济发展使收入分配偏向于富人而使穷人更贫困时,经济发展是不利于穷人的。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建立一个经济发展的贫困评价指标。

上述的分解指标中,我们将贫困变动分解为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减贫效应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效应以及残差。

我们可以在保持其他两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计算某一变量的变动所带来的对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影响来测定其影响程度。平均收入在贫困线水平上不变的方法计算不平等状况影响的部分。为了估测经济发展是否减少贫困,通常的做法是按平均收入高低的分布来计算平均收入,其中的一步就是计算平均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的收入增长率。设t期与t+n期之间存在正的增长率g%,我们定义贫困弹性:

η=ΔP/g

贫困弹性表示1%的增长率引起的贫困比例的变化。由此可定义

该式表示,增长所引起的贫困变化为ηG、ηS、ηI与ηR的和。其中,ηG反映人均收入对农村贫困所产生的影响;ηS反映非农就业率增长所代表的经济结构变动对农村贫困所产生的影响;ηI是收入分配不平等所带来的影响;而ηR是残差的影响。ηG总是负值,表示人均收入的增长在收入分配差距不变的情况下必将推动农村贫困减少,使得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上述研究也表明,ηS在总体上是负值,特别是以非农就业率作为其代表时,其比值一般为负值,即非农就业的提升有利于农村家庭收入水平提升,从而推动农村贫困减少,使得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ηI可能是负值,也可能为负值,也可能等于0。当ηI为负值时,表示经济增长会使得收入分配有利于贫困人口减少,是有利于农村贫困减少的增长;当ηI为正值时,说明经济发展引起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农村贫困减少,会导致农村贫困人口增加。当ηI等于0时,说明收入增长所引起的收入分配不会导致农村贫困人口发生变化。ηR的符号也是不确定的,可能为负值,也可能等于0或为正值。比如人口结构因素中,如果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较慢,并且向城镇转移较快时,该值为负,对农村减贫是有利的;如果农村人口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则该值是中性的;如果农村人口增长较快,老龄人口较多,ηR为正,不平等状况的变化不利于穷人而对贫困减少具有负向作用。

为了评价经济发展对贫困人口是有利还是不利,我们引入一个经济发展的贫困减少指数:

我们可以对(6.22)式进行改造,得到相关的一些经济发展的贫困变动指数。比如用φ-ηSGRG作为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效应的指标,以评价经济发展如何通过影响收入分配状况来影响农村贫困状况:

(www.daowen.com)

若ηI<0,则δ>1,经济发展提高了收入并改善了收入分布,是绝对有利于贫困的;若ηI=0,则δ=1,经济发展提高了所有人的收入且不改变不平等状况;若0<δ<1,则||ηG>||ηI,即使ηI>0,经济发展仍是有利于贫困减少的;若ηI>0,且||ηG<||ηI,则δ<0,则经济发展会增加贫困,是不利于贫困减少的。

根据上述思路,为了便于比较贫困减少的效果,我们可以为经济发展的贫困不平等效应设立一套判断标准:①δ<0,经济发展将增加贫困;②δ=0,经济发展对贫困减少是中性的;③0<δ≤0.5,经济发展弱有效减少贫困;④0.5<δ≤01,经济发展强有效减少贫困;⑤δ≥1.0,经济发展很有效减少贫困,并且是绝对利于贫困人口的。

运用上一小节的数据资料,我们可以得到各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贫困不平等效应指标,其结果列表于下。根据上述评判标准,我们能够用表6-4中的结果评价中国2000—2016年间经济发展通过收入分配状况对贫困变动的影响。

表6-4 2000—2016中国经济增长的贫困不平等效应

续表6-4

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各年);②《农村统计年鉴》(各年);③《农村年鉴》(各年);④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

根据表6-4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经济增长的贫困弹性系数为正,但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对农村贫困减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弹性系数为正值,界于0.04至1.62之间,其算术平均值为0.28,即人均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导致农村贫困下降0.28个百分点。2000年经济增长的贫困弹性高达1.62,即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了农村减贫1.62个百分点。但此后经济增长对农村贫困减少的推动作用在不断弱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增长的贫困弹性从2000年的1.62下降至2016年的0.07,这说明依靠经济增长实现减贫的难度越来越大。

其二,经济结构调整的贫困弹性系数为正,但同样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尽管经济结构调整在不同的视角下对农村减贫会存在正向作用或负向作用,但总体上来说经济结构调整是有利于农村贫困减少的。以非农就业占比为考察视角的研究表明,就业结构中非农就业占比的增长导致农村贫困明显减少,其贫困弹性界于0.02至0.58之间。其算术平均值为0.12,这就是说非农就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导致贫困下降0.12个百分点。同样的趋势在这里也显示出来,非农就业率对农村减贫的推动作用也在弱化,其贫困弹性系数由2000年的0.58下降至2016年的0.04,这说明依靠非农就业增加农村贫困者家庭收入的路径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其三,收入分配的贫困弹性系数为负,但其绝对值呈现下降的趋势。收入分配差距对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者来说起着恶化作用,其贫困弹性为负值,界于-0.46至-0.02之间,其算术平均值为0.084,即收入分配系数增长1个百分点会导致贫困恶化0.084个百分点。但随着农村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农村扶贫力度的加大,城乡间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没有进一步恶化,从而有效地缓减了农村贫困恶化的情形。

其四,经济发展有效地减少农村贫困。根据前面构建的经济发展贫困不平等效应指标的判断标准,如果发展的贫困不平等效应指标δ介于0.5~1之间,说明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上是有利于农村贫困减少的,其值越靠近1,说明越对农村贫困者有利。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贫困不平等效应指标值介于0.62~0.75之间,符合判断标准的第三个区间,即2000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是对农村减贫具有强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