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发展对农村减贫的贡献

经济发展对农村减贫的贡献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能够使所有人都受益,农村贫困者也不例外,因而能有效地推动贫困减少。[8]就中国的情形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经济增长、非农就业和财政扶贫政策是推动中国农村贫困减少的重要力量。因此,就经济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度来看,不能简单地形成一个单向结论。譬如,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是度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农村贫困者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农村减贫的贡献

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发展与贫困减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学者们的观点却充满了争议,形成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能够使所有人都受益,农村贫困者也不例外,因而能有效地推动贫困减少。这种观点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增长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能够通过“涓滴”效应使得贫困者受益:经济增长提升了国民经济活动水平,为穷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使贫困者能获取更多收入而改变其贫困状态;经济增长还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使政府有能力对穷人进行更多的转移支付,提升贫困者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减少贫困。持有经济增长有利于穷人观点的学者通常通过跨国实证分析考察贫困水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用以论证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的推动作用。Roemer和Gugerty(1997)认为,一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提升按一比一的比例提升40%的那部分穷人的平均收入增长;而对最穷的20%的低收入者则按0.921的弹性系数增长[2]。Dollar和Kraay(2002)的研究也表明,最穷人口的收入水平增长与总人口平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存在同行变化的趋势,因而经济增长是贫困减少最重要的决定因素[3]。朱龙和骆许蓓(2008)的研究分析了1989—2004年间中国居民的健康和营养数据,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降低了贫困发生率,而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却部分地抵消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减贫成果[4]。同样,陈飞与卢建词(2014)研究结果也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有效地降低了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既降低了经济增长的减贫速度,并导致低收入者所占的收入份额不断萎缩。[5]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绝大多数被富人掌控,因而经济增长是不利于贫困减少特别是不利于相对贫困减少的。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持有经济增长有利于穷人观点的学者所谓的“涓滴”效应,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自动发生的,它往往受到诸多环境条件的限制:贫困者在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往往阻碍了经济增长的利益流向穷人,而且贫困者家庭较高的人口出生也阻碍了这种涓滴效应发生作用。当这些因素阻塞涓滴作用的渠道时,穷人就无法从经济增长中受益(Adelman等,1973)[6]。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就亚洲一些国家的贫困状况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只能解释部分贫困减少,却无法解释贫困减少的全部。Balisacan(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就大多数亚洲国家的情形来看,经济增长应该使穷人得到更多的利益,但受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穷人无法分享其应该从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利益[7]胡兵(2007)根据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同等级建立了农村Lorenz曲线,以此为基础利用贫困指数增长曲线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显示1985—2003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穷人来说是不利的。[8](www.daowen.com)

就中国的情形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经济增长、非农就业和财政扶贫政策是推动中国农村贫困减少的重要力量。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经济发展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至少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平分配等内容。因此,就经济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度来看,不能简单地形成一个单向结论。譬如,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是度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农村贫困者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收入差距越小,说明经济发展的成果被社会各阶层所共享,其经济发展质量就越高,此时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者同样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就有利于贫困的减少;反之,收入差距越大,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就越弱,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者就越难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就会从各个层面阻碍贫困减少进程。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将对增长的减贫效应产生重大的负向冲击。因此,如何从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全面系统地研究经济发展对农村减贫进程的影响,对未来国家发展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