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农村减贫:成就与后期挑战

中国农村减贫:成就与后期挑战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减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尽管中国农村减贫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斐然成就,但农村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还将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难题。由此可见,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还相当大,占较大比例的农村家庭还处在温饱的边缘上。

中国农村减贫:成就与后期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减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计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如果按2010年标准计算该时期的贫困人口为7.7039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7.5%。这就是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绝大多数农村人口都处在贫困之中。经过长期努力,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按1978年标准计算,截至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大幅度降至1.6%;按2010年每人每年2300元标准计算,201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减少至4330万人,同期贫困发生率也降至4.5%。[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以从贫困人口总量减少和贫困发生率两个视角来考察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减少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首先,从农村贫困人口规模来看,按1978年每年每人100元的标准,1978年农村贫困人口总量为2.5亿人,2008年则下降到1479万人,30年间总体下降了94.08%,年均下降6.8%;如果按2008年人均每年1067元的标准,2000年的农村贫困人口总量为9422万人,2010年下降到2688万人,11年间总体下降71.47%,年均下降12.1%;如果按2010年人均每年2300元的标准,1978年农村贫困人口总量达到77039万人,2016年下降至4335万人,39年间总体下降94.37%,年均下降7.5%。[2]

其次,从农村贫困人口占比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发生率迅速下降:以1978年标准看,197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0.7%,2007年降低至1.6%,30年间总体下降了29.1%,年均下降速度为0.97%;以2008年标准看,2000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0.2%,2010年降低至2.8%,11年总体下降了7.4%,年均下降速度为0.67%;以2010年标准看,197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经过39年的不断努力,该比率下降至2016年的4.5%,总体下降93%,年均下降速度为2.38%[3]

尽管中国农村贫困的绝对量和程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由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村贫困仍然是当前中国最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受到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制约,长期处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状态,农村条件相当艰苦,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还处在贫困或半贫困状态,这就极可能转化为政治问题和民族问题,导致社会阶层的对立,激发社会矛盾,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当前,“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战略设想已经实现,那么今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必须把发展战略转向“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让农村贫困群体也能够充足共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因此,尽管中国农村减贫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斐然成就,但农村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还将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难题。

首先,贫困人口的绝对量还相当大。按照2010年人均每年2300元的标准计算,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433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仍高达4.5%。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按2016年的标准,人均每年3000元的标准,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仍然高达6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也达到6.1%。根据世界银行的监测数据,如果按人均每人每天1.25美元的标准,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1.8%;如果按人均每人每天3.1美元的标准,中国的贫困发生率达到27.3%。由此可见,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还相当大,占较大比例的农村家庭还处在温饱的边缘上。[4]

其次,未来减贫难度将不断增加。在中国农村贫困减少的进程中,最先脱贫的农村贫困者通常是离贫困线较近的群体,这些群体只需要较少的资金投入或经济形势的走好就能较为轻松地走出贫困。但随着减贫进程的不断推进,剩余贫困者脱贫难度将会不断增加。具体来说,虽然从总体上来说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比例并不大,但是这些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不仅交通通信设施条件差,资源禀赋先天不足,而且生态、生产条件十分恶劣。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难度将不断增加,农村减贫边际投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的国定贫困县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达2347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为54.1%,贫困发生率为9.3%,比全国平均高4.8个百分点。[5](www.daowen.com)

再次,返贫现象依然较多。尽管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农村地区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得一部分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脱贫目标。但老、少、边区贫困农村的返贫现象依然较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自然条件恶化将会使脱贫者返贫。尽管近年来国家扶贫资金的大量投入改善了贫困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条件,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无法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水旱灾害等区域性自然条件的恶化都可能使脱贫者返贫。

(2)家庭变故将会使脱贫者返贫。初步脱贫者的收入和支出尚且处于不稳定状态,农业歉收、疾病发生以及意外事故都有可能使贫困者收入减少或支出突增,从而将其重新推向贫困群体。

(3)市场价格的波动极易导致脱贫者返贫。由于缺乏较高的文化水平,贫困者通常未能掌握市场价格变化的相关信息,当其经营的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时,预料之外的价格下降将会使贫困者蒙受经济损失,从而返回贫困群体。

最后,就业劣势增加了贫困者务工脱贫的难度。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出现了规模宏大的民工潮。在这一时代潮流中,不少农村劳动者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家庭收入的增长。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40.6%来自于工资收入。[6]同样,农村不少贫困家庭通过务工实现了家庭收入增长,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村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贫困家庭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较低,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只能在重体力或高危行业就业。在此情形下,找不到适当工作的农村务工者未能获取足够的务工收入,或者找到了工作但透支体力引发疾病,或因行业事故而残疾或死亡,所有这些都增加了贫困家庭通过外出务工脱贫的难度。

总之,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表明,尽管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中在农村贫困减少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未来反贫困的道路将是艰苦而漫长的。因此,对农村贫困及其减贫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