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南地区乡村工业化的兴起

苏南地区乡村工业化的兴起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南地区的乡村工业化起步于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其中平望镇共有30多家乡镇企业,吸纳了4000多个劳动力实现非农化就业,2000年左右大多数乡镇企业有盈利。玻璃钢厂共有35个工人,每年可以获得净利润20多万元。此外,1998年至2008年为当地十年大开发时期,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量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发展和推进了当地的乡村工业化。

苏南地区的乡村工业化起步于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其中平望镇共有30多家乡镇企业,吸纳了4000多个劳动力实现非农化就业,2000年左右大多数乡镇企业有盈利。约70%的企业是由当时的企业管理层转包下来,而且大多数是平望镇人,目前这30多家企业大部分还在运营,只有个别企业已经关闭。

在镇办企业的带动下,80年代村办企业开始成立,平望镇Y村共有6家村办企业,分别为:

1.1982年成立的土布厂

为了响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号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当时原南京军区在Y村建设民兵点,派了参谋和吴江区人武部部长在此驻点,主要抓生产工作,其中一位参谋在其他县蹲点过,那个村子有土布厂,而Y村没有,所以请他帮助村里建设土布厂,并为村里提供技术和销路支持。由于集体时期的三级核算,大队的集体经济较弱,当时大队向生产队借钱购买了25台机器,在村里请了15个工人。1983年土布厂的供销员在车站等车时偶遇了一位杭州纺织师傅,师傅帮助Y村将土布厂改为被面厂,受短缺经济的影响,被面厂发展很快,1988年扩展至110个工人。由于东部发达地区集体企业发展很快,日常生活用品供给过剩,1987年被面厂开始出现被面滞销的情况,村书记去了山西、陕西、安徽和河南等地跑订单。当时村书记的中心工作就是抓发展,而且村办企业必须要出去跑供销,不跑不行。Y村的这个厂经济效益较好,每年可获得净收入15万元。

2.1983年成立的玻璃钢厂

当时上海剧院公共场所需要凉水塔进行降温,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空调,Y村承接上海的订单,在村里生产完后运送到上海,再进行组装和调试。当时平望镇把总厂建在Y村,并为Y村提供技术支持,而所有的原材料都是Y村自己出钱购买的。玻璃钢厂共有35个工人,每年可以获得净利润20多万元。

3.1986年成立的铸件厂

当时为上海的4至5个工厂提供订单加工,有40至50个工人,年收益为18万元。1997年按照上级的要求统一转制,转制时经济效益并不高,因为工人工资高,买生铁和废铁的成本也高。(www.daowen.com)

4.1988年成立的床罩厂

当时经人武部政委介绍,Y村为上海一家床上用品公司提供配套加工,经营了两年后由棉布改为丝织,最后改为地毯厂。正准备修建厂房时,一家镇办企业塑料厂倒闭,镇党委书记让Y村地毯厂入驻塑料厂,地毯厂原来的机器设备被乡镇政府接手,既没有给Y村利润,也没有给他们购买新机器的钱。Y村共花了1.5万元购买6台机器,第一年能够盈利,后来效益就不行了。

5.1984年成立的水产养殖场

当时Y村共有130亩湖塘,因为田地不好种,改集体之后并没有分下去,而是开始养鱼。但因为湖塘盐分较大,养鱼风险很高,一开始都是亏本的,后来年收入为7万至8万元。1999年被平望镇征收,用来开发商品房

6.1983年成立的果园

由于Y村的承包地距离村子较远,村民种地需要摇船过去,早期在划船途中出了溺水事故,有两个人因此死亡,为此村民都不愿意种这片地。Y村为响应1983年中央关于农业产业改革的一号文件,到杭州请了两位师傅开始经营果树,种植了200亩桃梨和葡萄,将农产品卖到苏州果蔬公司。村集体经营果园每年可以获得十几万元收入,除去用于交农业税费部分,剩余的给农户分红,因此这部分土地相当于村集体以反租倒包的形式将土地从农户手中租过来,并拿集体经营所得的果园收入来缴纳农业税费。

综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短缺经济导致苏南地区的集体企业迅速兴起,但随着长三角地区乡村工业的发展,一定区域内供求关系出现饱和,但全国性的消费市场尚未觉醒,所以90年代中后期苏南地区集体企业出现发展瓶颈并迅速进行改制。此外,1998年至2008年为当地十年大开发时期,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量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发展和推进了当地的乡村工业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