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厅
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四川教育事业围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从省情出发,坚持改革发展,按照《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一方面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化解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涉及社会民生和经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育在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及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制定《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1年12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四川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内容。《规划》所确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坚持优先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新要求,促进全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确立并努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对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率先在县域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抓好“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成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省级试点县(市)改革试点,着力形成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保障制度和政策支持体系,并结合各地实际,使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在条件改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质量提升、扶弱助学等方面实现较大发展,成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先导区、素质教育示范区、规范办学样板区,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为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2010年以来,四川省在绵竹市、南溪县、泸县、汶川县、乡城县、自贡市大安区、绵阳市涪城区、攀枝花市仁和区8个县(市、区)国家级改革试点县和阆中市、石棉县、华蓥市3个县(市)省级试点县进行改革试点。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 2012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制订的《四川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主要从督导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达标情况;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3个方面对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督导评估。
2013年,四川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明显缩小。
通过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 ” , 10年再投入70亿元资金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以及“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 2010~2012年全省已安排资金74.4亿元)等重大教育项目工程,有效改善了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为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基础。为重点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的问题,2015年,已先后下达了“全面改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共24.4亿元。
自2006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来,已招聘农村特岗教师2万余人;2013年启动实施“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每年为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免费定向培养教师2 000名,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学校从教。开展中小学教师“百千万”培养计划,加大对口支教力度,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中小学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实施“县管校聘”的教师管理制度,在县域内合理调配城乡师资。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全省各县(市、区)的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从2010年起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薄弱教学点,以每个教学点实际人数和100人的差额弥补了公用经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也将对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工作开展定期专项督查。
2013年,成都市所辖19个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域通过评估认定的省会城市。2014年,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通过对四川省8市1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认定宜宾市翠屏区等15个县(市、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至2014年年底,全省累计41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34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另有13个县(市、区)通过省级督导评估。 目前正在开展对2015年接受省级督导评估的45个县(市、区)的督促指导工作。预计到2015年底,省级层面将完成93个县,占全省183个县的50.8%。
截至2014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1.1万所,在校生790.75万人,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21%,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13%;小学毛入学率105.4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4.17。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达93.27%,比2013年增加了0.63个百分点。全省高中阶段学校有1 300所,在校生268.5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48.98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01%,比《规划纲要》中2015年达到85%的目标超出3.01个百分点。
(三)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通过实施《四川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等项目工程,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奖补资金等,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2014年,开始实施《四川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当年,安排中央和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2.7亿元,开工建设468所公办幼儿园。减免47.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及民族地区在园幼儿保教费。
2011~2014年,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 925所;发展民办幼儿园2 117所。截至2014年,全省共有幼儿园12 11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 120所;民办幼儿园9 991所),比2009年增加3 549所,增长率为41.45%;在园幼儿240.78万人,比2009年增加70.1万人,增长率为41.07%; 3~5岁幼儿园毛入园率74.7%,比《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至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的目标超出4.7个百分点。
在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同时,四川省进一步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和认证注册的监督管理,严把教师资格质量关。依法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相关社会保障待遇和公办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通过小学教师培训后转岗,接收安置免费师范生、公开招聘、按照劳动合同法进行聘用等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补充配备力度,到2014年,全省幼儿园有教职工14.9万人,专任教师8.6万人,比2009年新增幼儿园教职工7.5万人,新增专任教师4.1万人。加强各级培训,幼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共组织101名优秀幼儿教师、保育员分两批赴新加坡、中国香港学习培训;国家级、省级培训幼儿园教师(园长)3.6万人次,省级培训幼儿教学名师44名,骨干教师215名;市、县级开展幼儿教师全员培训。
(四)实施学生资助政策
四川省大力开展教育资助行动,建立针对不同学段的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四川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免除学杂费、作业本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2011年四川省共免除全省907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其中800多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费教科书,16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农村寄宿制学生享受生活费补助。在高等教育阶段,按照“奖贷助补减”的要求,实施贫困学生奖学金、助学贷款、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等对学生进行资助。同时,实行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及中职免学费制度,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政策,落实集中连片贫困县学生及其他各类学生的资助政策。
2014年,全省802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了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作业本,做到了“应免尽免;对111万名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做到了“应补尽补”;为47.3万名儿童减免保教费;为208.3万名高中阶段学生免除学费和提供生活补助;为35.39万名学生发放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为7.57万名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为29.38万民族地区高海拔义务教育学生发放取暖补助。2014年共划拨800万元专项经费,按每人400元标准,重点帮扶20 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按800元/人的标准,对全省190名残疾毕业生、12 414名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共计发放求职补贴1 008.32万元。
(五)保障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四川省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解决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入学、升学等问题。2013年,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尽力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公办学校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2014年全省共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54.4万人接受义务教育,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6.88%。建立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按照规定标准拨付农民工学生公用经费。全省各地对按规定到教育行政部门划片指定的学校、幼儿园入学的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三免一补”政策。同时,省上对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且解决较好的地区给予奖补。2014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714亿元,用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收学校弥补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切实保障随迁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权利,受益学生达40万多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以政府委托的形式,由民办中小学招收部分农民工子女,政府拨付生均公用经费。
2012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订的《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实施方案》,决定从2014年起,凡父母在四川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就读满一定年限并取得初中阶段学籍的学生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中考;凡在四川省就读的初中、高中毕业学生均可在当地报考在我省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凡父母在四川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具有高中阶段学籍和3年完整学习经历且符合普通高考其他报名条件的学生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2014年,符合普通高考条件的随迁子女共1 027人,实际录取751人。有力地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
(六)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 和“择校”问题
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快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重点抓好加强招生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扩容增量,合理配置资源;缩小差距,推进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在2~3年内,基本解决全省大班额问题。从2012年秋季起,中小学起始年级班额人数坚决控制在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内(小学45人、中学50人、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56人以内),基本消除70人以上特大班额。2013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力争到2014年底全省中小学所有班额基本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
根据2009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和2013年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省教育厅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合理确定招生范围,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省教育厅还与各市(州)教育局签订了《四川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责任书》,着力构建促进公平的制度环境。各地认真执行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合实际的招生计划,合理确定中小学的生源范围和在校生规模。
与此同时,各地在各项教育工程的实施中,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建设规划以及农村人口流动等情况,进一步加强了教育规划布局,合理调整学校校点,在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加强建设寄宿制学校,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寄宿、食堂等生活设施,妥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配置问题。
2014年3月,四川省教育厅在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同时,结合四川省的实际,再次强调义务教育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要求各地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合理确定学校招生范围;学校不得举行任何形式与入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和测试,不得以学生竞赛、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严格捐资助学的管理和使用,社会及个人的捐资助学不得与学生入学挂钩;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招生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录取方式、收费标准(指民办学校)、录取结果“七公开”, 自觉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有效的监督,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的“大班额”和“择校”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11月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的精神,按照“政府主导、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四川省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0个县(市、区)启动国家试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除国家试点县以外,在“老少边穷”地区的57个县同步同标准启动地方试点,受益农村中小学生达423.606万名。同时,鼓励其余64个非试点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名学生一学年可享受600元的营养膳食补助。
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四川省把民族地区60个县(含民族待遇县)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县城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新增受益学生24.38万人,实现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2012~2014年,除中央资金外,四川省已累计落实地方各级资金43.13亿元。截至2014年年底,四川省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共有125个,占全省总县数的68%,覆盖了所有“老少边穷”地区的县;试点学校约1.33万所,受益学生达376.8万名。
(八)扎实推进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结合第二个《行动计划》实施和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以智力支教为重点,通过选派好支教教师、接收初高中学生赴内地支援市就读、接收教师和校长赴支援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挂职锻炼以及形式多样的送教帮教活动和捐资捐物活动,促进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自2011年以来,全省每年都要选派和接收500多名支教教师进行支教活动。按照以市对州、县对县的原则,每个支援市以县为单位,每个县(市、区)免费接收民族地区的初高中一年级学生各5名,到支援县省级以上校风示范校就读。受援方每县要选派1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赴支援县(市、区)挂职锻炼,受援方学校按照结对关系,选派1名教师赴内地支援市结对学校学习。以支援市为单位,每年组织1~2次有名特优教师参加的高水平的送教讲学活动。
有支援任务的高校根据支援、受援学校双方的实际,在制定好年度支援工作计划的同时,重点在帮助受援学校学科建设、网络建设、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帮扶贫困学生、援助资金和物资设备、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灵活多样的支教工作。
通过持续有效地开展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强了民族地区与内地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且对加快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根据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四川省在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的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整合办学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已建成以行业为纽带或以地区为龙头的职教集团32个,涵盖350所中职学校、27所高职学院、10所本科院校和549个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涉及大中专学生100万人。二是按照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的精神,省教育厅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 2015年计划在全省范围内遴选50所左右中高职院校启动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三是建立企业参与制度,推动企业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多种形式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
为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四川省将“示范高职单独招生”纳入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项目,推行“知识+技能”的单独招生考核方式;同时推进高职招生考试改革,通过对口高职、五年制高职、高职单招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比例。根据省教育厅2012年制定的《关于建设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意见》,在全省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将课程建设作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和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努力推进“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努力,在全省基本建立以能力为本位,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部分高职学院携手中职学校,系统设计开发了“3+3”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探索建立中高职校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区域衔接上,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多层次人才,扩大五年一贯制学历教育试点,探索高职、中职和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县域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将60%以上的职教建设资金向农村职业学校倾斜,近年来共改善了200多所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以县为单位统筹培训资金,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工培训率提高到80.4%。
2013年3月,进一步启动第一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 目的是通过示范县创建活动,落实县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责任,强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能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树立一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县引领辐射作用,推动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经专家评审,2014年5月、2015年4月,教育部先后公布了第一、二批入围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名单,四川省有双流县、温江县、宜宾县、蒲江县成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
截至2014年,全省有中职学校568所,年招生48.2万人,在校生119.54万人,职普在校生比为0.45 ∶ 0.55,办学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职普招生比为4.9 ∶ 5.1,保持了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大体相当。
(十)实施“9+3 ”免费职业教育计划
2009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每年组织1万名左右的藏区学生到内地接受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内地职业学校增强专业设置针对性,不断优化校点布局。根据藏区经济发展和传承发扬藏区优秀民族文化的需求,增设了电力、交通、道路桥梁、农产品加工、民族特色旅游等专业。截至2014年,已有4万多名藏区学生在内地90所优质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思想品德和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连续3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为藏区培养了一大批藏区基层干部和技术人才,为藏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计划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已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并向全国其他民族地区宣传推广。
2014年,四川省又启动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组织彝区适龄青年到内地接受职业教育,首届招生即达5 072人。实施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2015年秋季起,比照我省藏区“9+3”免费教育政策,实行大小凉山彝区免费职业教育,将使我省10个彝区县的4 300名初中毕业生从中受益。同时,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将“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进一步扩大到秦巴革命老区等28个连片扶贫开发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
(十一)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高等教育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使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更加优化,提升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截至2014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07所,其中,本科院校50所、高职(专科)院校57所。从办学地域看,成都市有56所,其他市(州)有51所,实现了高等学校布局设置全省21个市(州)全覆盖。在全省的高等学校中,有公办高校74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69.16%;民办高校33所,占高校总数的30.84%,民办高等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围绕四川省“7+3”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四川省高等教育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截至2014年,全省普通本科院校设置的本科专业涉及12个学科门类、89个专业类(较2009年增加21个专业类)、307种专业(较2009年增加41种,其中基本专业254种、特色专业53种),专业布点2 061个(较2009年新增547个),覆盖了教育部确定的本科专业学科门类的100%、专业类的96.74%、专业种数的62.45%,使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体系更加完善。2014年,在四川省新设立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川南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新增设置的20个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学前教育、航空服务、物流、护理等专业都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2014年,全省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生)208.58万人,其中研究生8.79万人,普通本专科132.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1.49%。
(十二)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3年12月,“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在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作为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开展“县域经济”研究,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2014年4月,北川羌族自治县与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在北川设立“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站”,双方在共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开展广泛而务实的合作。工作站根据北川县的发展现状,以社会科学、文化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化、旅游发展等为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为北川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咨询、规划编制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信息技术支持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将与北川县域经济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优先用于该县,并为研究成果在该县的运用推广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www.daowen.com)
2014年11月,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联合举办“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2014年主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紧扣“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这一主题,邀请15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通过理论探讨和对现实问题剖析,集中展现了“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对四川多点多极支撑战略下夯实县域底部基础有重要启示作用。
2015年4月,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赴安岳县就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工作开展调研,调研组在对安岳县“十二五”期间发展状况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十三五”发展构想调研的基础上,就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柠檬种植和精深加工、“石刻+柠檬”文化旅游等问题与当地政府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安岳县发展和改革局与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
(十三)民办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十二五”以来,四川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全省民办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技术培训各个领域,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全日制学习与业余学习并存,系统专业学习与技能培训并重的多形式、多类别、多层次的办学格局,丰富了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民办学校既有满足中高收入家庭子女就学需要的高投入、高收费学校,也有满足普通城乡居民子女就读需要的普惠性学校,还有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资助性中小学校。在非义务教育领域,民办中职、高职学校充分发挥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在专业设置上紧跟市场需要,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有效地保证了旺盛的生源和通畅的就业渠道,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技术人才,为县域经济建设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含中、高等教育培训机构)10 995所,在校学生262.1万人,教职工21.3万人,学校总资产达384.7亿元。
(十四)加强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013年,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汇聚海量教育资源和应用服务,包括数字教材、仿真实验、课外阅读、课件素材、空中课堂等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与四川省中小学纸质教材版本相匹配的优质数字教材资源920套、相关知识点课件资源30余万条,并在提供传统的资源上传下载服务基础上,着力探索以学习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推送创新机制。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帮助农村和边远地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特有的作用。
2014年,通过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升级扩容,并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实现平台对覆盖全省幼儿、小学、初中、高中、职教、高教及社会公众用户的全面支撑,奠定了全省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全国数字教育资源的交流基础。完成全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全省完成9 298个“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建设,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完成教学点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合格率达98%;建立了项目支持服务体系,以县为单位为教学点教师配发培训学习光盘,支持教师持续开展学习。完成“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制作,启动精品课程资源评审系统,以实现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在线申报、评审、展示等全流程应用。四川省20%的中小学教师和5%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同时,为19个市州110个县的8 478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二、基本经验
回顾“十二五”期间四川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总结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对进一步提高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川、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保障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四川具有决定性意义。四川省克服种种困难,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努力做到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教育的优先发展,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实施科教兴川、人才强省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川省立足国情、省情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深化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抓住机遇,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项目为抓手,开创性地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行动先导;是增强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坚持科学规划,加强统筹与重点突破,是四川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川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大省,教育发展的自我保障能力极为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任务艰巨。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四川教育从省情出发,坚持科学规划。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一手抓规模发展,一手抓内涵发展,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又抓住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重点突破。努力实现普及与提高有机统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有机统一,发展与稳定有机统一,推进了四川省教育事业规模与质量协调、持续地发展。
(四)坚持服务民生,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教育是社会民生之基、公平之要。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川省把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大力推进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尽力缩小教育差距。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行“三免一补”政策、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等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对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川是一个教育大省,但还不是教育强省。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发展不够、水平不高、结构不优、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各层次教育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办学条件亟待改善的问题:公办幼儿园发展不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压力巨大,化解大班额任务艰巨;普通高中条件有待充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普通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差距明显;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较重,终身教育平台和资源建设任重道远。教育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全省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师资队伍状况、办学条件等仍然有明显差距;教育资源的总量、布局与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不够匹配;民族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特别是边远农牧区学龄儿童少年入学巩固难度较大;民族地区师资匮乏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面对未来的改革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四川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为四川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011年12月17日,教育部、四川省政府签署“共建“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战略合作协议”
2012年2月29日,全国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调研座谈会在绵竹市召开
2013年12月26日,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在西昌市召开
2012年12月,四川省教育厅举办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
2011年3月16日,宜宾学院与南溪县启动“院县结对合作”项目
2012年5月13日,成都理工大学与甘孜州政府签
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4年11月6日,西华师范大学与巴中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12月7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元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举行校政合作签字暨授牌仪式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与甘孜州政府合作,通过订单定向的方式为甘孜州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2011年4月11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与雅安工业园区签署合作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平台协议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龙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新材料联合技术研发中心
2014年,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结束了巴中市没有高校的历史
2012年,达州职业学院赴宣汉县鹅凤村开展“挂包帮”活动
2013年11月26日, 自贡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
成都市技师学院大邑分院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来自甘孜州九龙县的央金卓玛,在宜宾县高场职中“9+3”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了一名幼教教师
北川旅游服务从业人员文明礼仪及技能培训开班仪式
2011年6月8日,北川旅游服务从业人员文明礼仪及技能培训在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开班
2012年5月8日,乐山市召开彝区教育扶贫工作推进会
2013年8月,马尔康县教师赴广安市开展培训学习活动
2012年8月24日,广安市举行2012年资助贫困高中毕业生上大学首批助学金发放仪式
2014年,达州市教育局组织城区优秀教师赴渠县和乐乡中心校送教下乡
2011年6月22日,宣汉二中外来务工子女家长学校成立
宜宾市大运实验小学教师指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古筝弹奏
2013年,巴中市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心与心愿”圆梦行动,帮助农村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美姑县巴普镇基伟村小的学生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
2012年9月,德阳市在山区乡镇正式开行“学生公交”,保证学生上学安全快捷
2013年,资阳市为农村留守学生进行免费健康体检
自2013年春季起,四川省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费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路
根据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总结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支持力度,增强各级财政对教育的保障能力。根据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督促市、县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管理主体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障教育依法投入,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同时,省上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财政补助比例、给予特殊扶持政策等方式以及在编制“十三五”教育专项投资规划时,尽量向县级财政困难的“老少穷”地区倾斜。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地方政府一般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倾斜力度,扩大县级政府财力和统筹教育投入的自主权。
(二)进一步加强各级教育规划与城镇化发展规划的衔接,建立城镇建设规划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合理布局县域内幼儿园和中小学、职业学校,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调整。
(三)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的问题。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和“‘三区’(艰苦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教师专项计划”。不断完善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的要求,在成都市作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县管校聘”的教师管理制度,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城与乡、乡与乡、乡内学校之间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健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鼓励和支持城镇办学水平高的中小学、幼儿园与农村学校、幼儿园建立办学共同体,通过“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形式,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推进县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四)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教育投入的力度。通过深入实施《十年行动计划》、《 “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和《大小凉山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学校食堂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计划、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学校和“老少边穷”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教师的生活条件。
(五)按照2014年四川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建设规划的同时,根据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为四川经济升级促进就业服务,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四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统筹县域内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计划。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建设一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市、区)。
(六)进一步加强“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和中小学现代教育实验学校的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的使用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