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审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十二五以来的回顾

审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十二五以来的回顾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省审计厅“十二五”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全省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以财政、经责、农业、环保、金融、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审计工作为切入点,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推进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审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十二五以来的回顾

四川省审计厅

十二五”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全省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以财政、经责、农业环保金融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审计工作为切入点,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推进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促进县区领导履职尽责

精心组织实施,加大审计力度,着力加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2011年至2014年,审计厅先后实施了对珙县、南部县、盐源县共6名县委书记和县长的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从促进整改、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层面提出15条审计建议,得到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促成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6项。

2014年,四川省委组织部、审计厅、省社科院联合成立专题调研组,针对审计机关在实施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反映的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和手段。

2015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审计厅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四川省省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划(2014~2018) 》 ,并采取统一授权、上下联动的方式,组织20市(州)审计局对所辖20县(市、区)40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实施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并同步开展了宏观政策跟踪审计、县级财政运行和政府性债务(券)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在绵阳市梓潼县和攀枝花市仁和区党政“一把手”经济责任审计中,还延伸开展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工作。

四川省审计厅坚持围绕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两条主线,不断深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是促进了政令畅通,推动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二是促进了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履职尽责,推动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审计结果成为经济决策、人事任免、案件处理的重要参考;三是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揭露和查处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和损失浪费等问题;四是促进了制度完善和深化改革,坚持从制度建设层面分析原因、揭示风险、提出建议,加大问责追责力度,督促整改落实,推动完善制度机制,加大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二、以政策跟踪审计为依托,当好政策落实“督查员”

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宏观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按照审计署的统一部署,从2014年起,四川省审计厅围绕国务院、省政府宏观决策部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持续开展了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通过创新审计模式、整合省市县三级审计力量、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重点审计了各级政府完成重点任务、执行重要政策、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重点资金落实和使用、推进简政放权、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等情况。

根据各阶段的跟踪审计结果,四川省审计厅及时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反映真实情况,提出了调整完善政策措施的建议,会同有关部门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把审计结果转化为推进政策落实的动力:一是促进重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通过重点审查规划立项、投资审批、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竣工验收、项目运营等各环节任务完成情况,促进各方落实责任,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促进发挥政府投资对县域经济增长拉动和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二是促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关注财政资金应投未投、该用未用和效益低下问题,以及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范围不完整、工作进展缓慢等问题,促进专项资金规范管理。三是促进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推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民生、区域开发开放等涉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四是促进简政放权。通过揭示各市县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修订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规则,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创造制度条件。

三、创新审计组织模式,大力推进县域财政体制改革

为推动县域财政改革和多点多级支撑战略的落实,审计厅先后开展了26个扩权试点县财政决算审计、开发区投资绩效与财政运行管理专项审计和20个县财政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着力维护财政运行安全,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

2012年,四川省审计厅组织18个市审计局开展了全省第一批26个扩权县的财政决算审计。审计结果肯定了扩权县改革试点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010年和2011年,26个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保重建、促发展、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政策措施,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改革,财政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逐渐提高,财政保障水平明显增强,较好地保证了重点支出和公共服务基本需求。同时,针对部分地区和单位存在的问题,审计厅从机制制度层面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建议,各地及时进行了整改落实。

2013年,四川省审计厅和8个市审计局对全省10个开发区投资绩效与财政运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通过审计促进了园区相关部门认真执行土地管理政策,提升土地集约利用能力,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产出水平,强化招商引资成果利用,切实防范园区债务风险。

2015年,四川省审计厅采取分段、分步、分项的审计模式,结合20个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步开展了20个县财政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了稳增长等政策落实、民生支出、产业园区扶持、存量资金使用、财政收支和预决算编制,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约法三章”“三公”经费管控和国土政策的执行情况等内容。

“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审计厅创新审计组织形式,构建财政审计平台,探索财政审计“一盘棋”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极大地提高了审计覆盖面,进一步强化了审计监督职能,促进了县级财政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二是总体反映了县级财政管理的状况,为决策层提供了重要参考。新模式下的财政审计,从财政机制、体制和管理风险等方面分析查找原因,提出了加强财政安全有序运行、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提高科学理财水平等审计建议。不仅为各级政府、部门在今后决策中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完善办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省委、省政府分析、预判县域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依据。三是通过“1+N”的审计模式,提高了审计效率,从更高层面揭示了县级财政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审计发现的问题更加系统。四是通过选取各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开发园区进行专项审计,对规范我省开发区管理,提高投资绩效,促进园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服务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全省审计机关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重点,积极发挥审计监督和服务职能,对民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开展专项调查,着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和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审计调查

2013年,审计厅开展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和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专项审计调查,调查了新津县人民政府、县发展和改革委等20多个单位和6户民营企业,并向50户民营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审计,一是摸清了新津县落实民营经济的基本情况,对新津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发展民营经济各项政策做出了客观评价。二是通过揭示企业遭遇“玻璃门”“弹簧门”等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相关政策及时细化和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提出审计建议,帮助新津县进一步梳理民营经济政策,细化配套措施,督促相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落到实处。

(二)关闭小煤窑财政补助资金审计调查

2014年,审计厅对攀枝花、达州乐山、广元、宜宾等5个市2013年整顿关闭煤矿补助(奖励)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调查。重点调查了所属县区财政、煤监、国土等部门,并调查了79家煤矿企业、85处关闭煤矿。通过审计,一是反映了5个市及所属县区在整顿关闭煤矿补助(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取得的成效,有效保证了省委、省政府关闭整顿煤矿工作的有序推进,为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二是促使各地及时拨付奖补资金、完善职工安置、强化生态治理,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三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省级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等7条审计建议,为县域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提供了指引。

五、全面摸清县级债务状况,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把政府性债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着力揭示各级政府的债务负担以及风险状况,为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引起了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2013年,按照审计署的统一部署,审计厅和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员办事处共同组织全省3 884名审计人员,对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的6 914个部门、574个融资平台公司、7 740个事业及其他单位的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审计,涉及7.7万个项目、36万笔债务。审计表明,截至2013年6月末,全省各级政府性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较好地保障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大多有经营收入作为偿债来源,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也还存在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较高等风险。

2015年,审计厅在预算执行审计期间,结合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省本级,乐山、达州、 自贡市和20个县政府性债务开展了专题审计调查。通过审计指出部分市县债务增长较快、偿债压力较大等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审计厅通过开展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维护地区财政安全、保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及时揭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反映部分市县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偿债压力较大,少数地方违规举债等问题,客观评估偿债风险,及时提出风险预警。二是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从债务资金的支出投向入手,通过反映部分地方和单位未按约定用途使用债务资金、违规融资等问题,促进建立债务资金使用监督机制,避免地方政府债务的低效扩张,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加强项目监管,确保建设质量,保证债务资金的安全有效。三是制约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将债务管理情况融入经责审计,监督制约地方政府行政权力,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领导干部非理性举债行为,促进地方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债务风险,切实规范债务管理。四是促进债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据审计调查情况,督促职能部门及时整改,研究制定政府债务管理具体细则,促进地方政府完善机制、加强管理、规范举债行为。同时,通过对审计结果跟踪检查,实行结果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确保问题得以整改落实,建议得以采纳运用。

六、以维护县域稳定为核心,全力服务民生政策实施效果

审计工作一直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重点关注民生资金的管理使用、惠民政策的执行落实、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和项目进度,为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惠民举措把好关、服好务。

(一)社会保障资金审计

2012年,审计厅组织全省20个市(州)、 162个县审计局对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福利资金等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审计,重点审计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通过审计,一是摸清了基本情况,客观评价了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显著成效,消除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强了社会公众信心;二是准确地揭示了问题,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办法,健全完善了相关政策制度;三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促进了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的提高,健全了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四是揭露和查处了一批骗取社会保障资金或社会保障资格案件,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在维护资金安全、促进政策落实和制度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推动县级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

为推动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维护广大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切身利益,2015年1月至4月,审计厅组织全省21个市(州)、 183个县审计局对2014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了跟踪审计,重点关注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建设任务和国务院确定的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推动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发展,保障了项目资金合理合规使用。通过审计,一是摸清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总体情况;二是督促有关市县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未及时开工、未完成计划任务、建设资金闲置、违规截留滞拨、未按规定筹集资金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三是促进了住房保障政策落实,确保分配公平、管理规范、机制健全、制度完善,维护了广大群众住房保障权益,推动了“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目标的实现。

(三)医保资金审计

2014年,省本级及部分市组织实施了21个医保资金项目审计,采取创新工作运行模式、积极尝试大数据分析和联网审计、推动部门间协作、扩大监督视野等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审计,一是揭示了医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处理了违法违纪人员,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二是审计提出的建议有效促进了医保资金制度完善,推动医保资金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四)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审计

截至2014年6月底,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共派出468名审计人员、组成118个审计组,对计划总投资169.5亿元的23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对计划总投资285.77亿元的289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行了审计调查;对计划总投资1716.54万元的39个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结)算审计。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全省性大工程,为提高灾后恢复重建审计效率、增强审计监督实效,审计厅和6个市审计局形成“1+6”的力量,集中专业精干力量,全面覆盖,紧盯重点,全力把好灾后恢复重建质量关。一是掌握了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基本情况。审计表明,芦山地震整个重建资金的使用管理较为规范、项目推进有序,尚未发现重大问题。二是实施全覆盖审计保障资金安全。通过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实行100%全覆盖跟踪审计,发现仍有部分资金无法或未能及时安排使用,资金在中间环节沉淀较多;审计促使相关单位采取措施,有效防止资金“跑冒滴漏”,保证了重建资金的安全,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促进了民生工程的保质按期推进。把民生工程作为跟踪审计的重中之重,重点跟踪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推进情况。审计厅领导多次深入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现场指导工作,察看项目建设情况,确保对民生工程的监督取得实效。四是促进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强化审计整改,加强对整改问题的督促检查,促使相关单位积极落实,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从根源上加以防范,审计整改效果显著。

七、关注县级贫困落后地区,大力发挥审计帮扶作用

组织实施彝家新寨住房建设专项资金审计和秦巴山片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重点关注扶贫开发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为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彝家新寨住房建设专项资金审计

2012年度,四川省审计厅组织乐山市和凉山州审计局对13个县(区)彝家新寨住房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的计划管理、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等进行了审计,审计涉及资金6.46亿元、296个行政村、2.52万农户,同时对48个乡63个村的899户农户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入户抽查。通过审计,一是反映了各县区彝家新寨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各地政府较好地执行了有关资金管理规定,项目建设基本做到了规划设计、安全选址、抗震设防、建设监管,改善了寨落的村容村貌和农户的居住条件。二是促进项目实施县对建设任务未在规定时间完工、未按照进度拨付建设资金、项目未执行招投标规定等问题进行积极整改。三是推动项目实施县机制体制的完善。审计有效推动当地机制完善,4个县已经制订和完善了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了补助资金的发放及监管方式。

(二)秦巴山片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

为促进《秦巴山片区(四川部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15年)》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切实加强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厅于2014年组织绵阳、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和巴中市6个市审计局,对6个市本级及所属34个国定和省定贫困县2011年至2013年各级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项目建设程序及效果、扶贫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共审计财政、扶贫移民、发展改革等主管部门单位233个,涉及扶贫项目936个。通过审计,一是反映了我省秦巴山扶贫片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各级党委、政府根据秦巴山扶贫片区实施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扶贫资金、项目实施管理制度和措施,积极筹措扶贫资金,加强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和县级财政报账制的规范化运作,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制度与物质基础。二是通过揭露问题督促整改,有力促进了扶贫及农村各专项事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针对各地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实施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违法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审计机关将有关责任人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有效震慑了违纪违法行为,提升了专项资金效益。三是有效推动当地机制完善,如万源市人民政府在整改时,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万源市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实施计划(2015~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产业项目后期管护资金管理的通知》等6项制度规范。

八、加大涉农金融审计工作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按照中央和省政府关于对审计全方位“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工作要求,审计机关制定了金融审计“五年规划”,开展了“涉农贷款”专项审计、信贷政策执行专项审计调查和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经济责任审计,推动金融工作在服务“三农”、促进发展、防范风险中发挥作用。

(一)“涉农贷款”专项审计

2014年,结合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审计厅组织12个市州和扩权试点县审计局对12家农村信用社2013年涉农贷款进行了专项审计,对农村信用社2013至2014年11月底涉农贷款是否存在投向“两高一剩”和房地产等限制性行业、涉农贷款增量和增速是否实现“两个不低于”、是否完善农村金融网点布局、是否创新开发农村金融产品等6个政策目标尝试性开展了联网跟踪审计,取得了较好效果。(www.daowen.com)

(二)信贷政策执行专项审计调查

2015年3月至5月,审计厅组织遂宁、内江等6个市审计局,对省联社、射洪、威远等15个县级农村信用社2014年度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向省政府提出审计建议,推动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提升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审计厅通过开展以上涉农金融审计,促进了县域金融发展完善。一是督促农村信用社积极投放“涉农贷款”,按照“两个不低于”(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涉农贷款增量,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政策要求,确保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优先将资金用于满足“三农”所需。二是监督农村信用社严格控制“两高一剩”企业贷款,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根据发现的问题,要求农村信用社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逐步收回和退出“两高一剩”企业贷款,积极推动县域“两高一剩”企业逐步改造或退出市场。三是摸清农村信用社富余资金使用情况,引导农村信用社将富余资金服务于当地县域经济。针对审计调查发现的全省农村信用社存贷差资金使用中的问题,要求农村信用社严格执行监管政策,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出台政策,引导农村信用社将富余资金回流服务于当地县域经济。四是督促农村信用社提升金融创新力度,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审计厅督促省联社及时修订和完善农村产权抵押相关制度,扫清金融创新制度障碍,鼓励全省农村信用社进行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并积极投放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贷款。

九、关注环保资金使用,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

开展草原生态建设资金专项审计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调查,为县区生态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甘孜、阿坝和凉山州2011~2012年草原生态建设资金专项审计

2013年7月至11月,四川省审计厅对甘孜、阿坝和凉山州本级及所辖21个县2011~2012年度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草原沙化治理和草原湿地保护等草原生态建设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反映了三州及各县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各项草原生态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督促州、县党委政府对扩大范围发放草原生态资金、少数草原植被恢复费未及时征收、部分项目建设未公开招投标等问题进行整改和纠正。

(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调查

2014年3~4月,审计厅组织对成都、 自贡、德阳、泸州、遂宁、眉山6个市2011~2013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重点审查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市县环保部门基层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业务用房建设、核辐射设备购置、环境监测站设备购置等6类环保专项资金,共审计财政、环保等48个部门,抽查了124个项目,涉及资金7.19亿元。

环保资金关系民生和县域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历来是审计关注的重点。通过查处问题,一是大力促进了环保执法力度,提高了环保资金使用效益,如归还挪用的草原生态建设资金、促进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补征未征收的草原植被恢复费。二是促进了环保资金管理的规范,通过审计建议,力促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制定相关制度规范环保资金管理,从制度层面保证了环保资金的长效科学使用。三是有力地促使各地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推动了项目建设程序规范、进度加快、质量提高,提高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2015年2月28日,四川省审计厅召开全省审计业务工作推进会

2015年3月9日,四川省审计厅领导在成都郫县养老院调研社会养老事业发展

2015年5月20日,四川省审计厅领导在成都市天府新区调研新区发展情况

2015年4月24日,四川省审计厅领导在甘孜州得荣县瓦卡镇调研地震灾后重建情况

2015年6月16日,四川省审计厅领导赴阿坝州阿坝县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

2012年的26个扩权县财政决算审计,四川省审计厅采用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审计工作方案、统一处理(罚)标准、统一验收、统一报告要求”的组织方式,图为统一验收现场

2012年8月至12月,四川省审计厅审计培训会现场

2015年5月,四川省审计厅举行20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视频培训会,厅领导在培训会上讲话

2015年3月23日至24日,四川省审计厅领导带队赴威远县、荣县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蹲点调研。图为在威远县与县政府领导和县审计局进行座谈交流

2013年4月26日,四川省审计厅领导深入绵茂公路投资审计现场

2013年7月16日,四川省审计厅投资处在侨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果树良种繁殖站工程项目部开展审计工作,厅领导在审计现场

2012年,四川省审计厅对扩权县审计中问题较为突出的9个县政府进行了审计约谈,达到了告诫和警示目的,厅领导在约谈会上讲话

2013年1月8日,四川省审计厅领导在芦山地震跟踪审计现场了解重建项目进展情况

2015年3月,四川省审计厅领导率检查组一行在南充市元宝山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现场调研

2013年7月,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审计厅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组成联合调研组在资中县调研

2014年5月8日,四川省审计厅审计人员检查东坡区201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2年10月25日,四川省审计厅审计人员和特邀审计员一起,对成都银行进行审计

2012年7月,四川省审计厅对全省中小学布局进行审计摸底调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图为汇报交流会现场

2012年8月,四川省审计厅对全省基层社区、 乡(镇)文化事业改革发展进行审计调查,图为审前调查培训会现场

2013年9月23日,审计署组织对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图为审计厅资料收集汇总现场

十、开展教育文化审计,助力科教兴川、文化强省

全省审计机关采取监督教育管理资金突出问题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相结合、教育资金审计与对教育部门职能职责履行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审计相结合、常规审计与跟踪审计相结合、 自行组织与上下联动的行业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先后开展了对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审计。

(一)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审计及审计调查

为掌握四川省职业教育发展和财务管理现状,揭露职业教育发展、预算执行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揭示在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存在的缺陷,推进职业教育改革,2011年,审计厅统一组织省本级及攀枝花、遂宁、内江、乐山等14个市州、所属86个县(市、区)审计局,抽调365人,对9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0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对56所中职校教师队伍情况、国家助学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发现,各级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年职教攻关计划,狠抓落实,加大投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较快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各中职学校基本能认真执行国家财经法规, 自觉落实国家助学政策,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管理基本规范。通过审计,促使各地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及时清退学生代管费,改进低层次重复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

(二)全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审计调查

根据国务院和审计署统一部署,2012年,全省审计机关对50个县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在了解被调查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抽查了初中382所、小学1 012所(含教学点311个)。审计结果表明,被调查各县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总体要求,逐步恢复了已撤并的49个教学点,以满足边远地区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同时,积极整合各类农村中小学建设资金和其他教育资源,不断加大投入,保障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审计,促使有关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认真把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渐进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布局调整工作脱离实际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整改。

(三)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审计

为推进《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加强专项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3年,审计厅组织甘孜、阿坝、凉山、乐山、攀枝花、雅安、宜宾、绵阳等8个市(州)部分县区审计局,对三州48个县(市)、3个民族自治县、9个享受民族自治待遇县(区)2012年“行动计划”项目建设实施和专项资金拨付、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相关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行动计划”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专项资金拨付、管理、使用基本规范,项目实施情况总体良好,项目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部分安全隐患得以消除。通过审计,促使各地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及时拨付财政资金、规范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严格按“行动计划”方案落实采购项目,有力推动“行动计划”的顺利落实。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审计

2012~2015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四川省各级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审计。期间,四川省审计厅于每年春秋学季直接对广元、遂宁、成都、阿坝、南充等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各试点县区政府高度重视,初步建立健全了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了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职能部门积极履职;营养餐大宗食品供给实施了政府采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学生体重、身高和体育达标人数不断提升,发病人数逐年减少,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审计,促进各地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注重食品安全、强化资金监管、加快食堂建设。

(五)基层社区乡镇文化事业改革发展与工程绩效审计调查

2012年,审计厅统一组织实施对绵阳、德阳、资阳、达州、 自贡、泸州、内江、南充8个市所属19个县(市、区)基层社区乡镇文化事业改革发展与工程绩效情况开展审计调查。重点抽查了县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19个,乡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137个,社区文化信息工程215个,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享共建,以下统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358个,并对22 102名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审计结果表明,各地基层文化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基层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保障增强,文化生活方式和内容进一步丰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完成;各地基本上按规定建立了大文化管理体制格局,形成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多数制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办法。同时,各地针对审计对基层文化事业提出的总体活力不足、部分设施设备总体功能发挥不充分、部分文化建设工程所投入资金的作用未能得到及时发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整改,推动了基层文化事业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此外,四川省审计厅还联合省级主管部门,对部分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信息化情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等进行了督查。

四川省审计厅多措并举,通过对全省教育、文化领域的审计,促进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对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加大审计力度,增大覆盖面,加强对市县审计业务指导,通过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项目审计,加强了县域教育建设发展项目、资金、政策的持续跟踪审计,增强了县级政府教育发展主体责任意识,规范了部门管理。二是通过开展基层文化等审计,较好地服务了各级政府决策,促进了党和国家基层文化政策的落实,保障了基层群众文化权益。三是通过成立督察组,对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信息化情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促进当地政府建立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督促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有力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的提升。

十一、强化外资监督,保障县域外资项目建设的健康运行

四川省审计厅在开展外资审计监督过程中十分注重和体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履行法定职责,持续做好审计署授权的国外贷援款和优惠紧急贷款项目的公证审计工作,并按照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推进港澳援建“5 .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跟踪审计与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另一方面,结合我省各类外资项目实施的具体特点,根据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外资审计部门的具体情况,指导并科学安排省以下各级审计机关独立开展外资审计项目。外资审计监督综合成效显著,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促进重大外资项目加快推进。围绕国家重大工程,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审查规划立项、投资审批、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竣工验收、项目运营等各环节任务完成情况,促进各方责任落实,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促进发挥外资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二是促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通过关注内外资应投未投、该用未用、效益低下,以及工作进展缓慢、虚列支出等突出问题,推动外资使用的规范化、效益化,促进外资管理办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三是促进防范外资运用领域风险隐患。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通过收回资金、加强财务和资金管理,强化对施工、监理等第三方的监管,补办相关建设审批手续,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及时堵塞漏洞等整改措施,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降低政府偿债风险。四是促进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职,保证中央政令畅通。通过外资审计揭示典型问题,推动落实责任,力求打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打破“中梗阻”,确保政令畅通;同时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