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议: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计划

建议: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计划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总数达到105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制定实施了《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试行)》,对全省县域经济实行综合分类考核,取消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区生产总值的考核。除成都市外,全省160个县(市、区)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完成登记面积709万亩,55个省级试点县工作基本完成。(三)推动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县域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建议: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计划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4年,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议及县域经济片区会议精神,认真落实《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方案》,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坚持深化改革,强化基础支撑,推动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夯实“两个跨越”的底部基础,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四川省现有183个县级行政单位,48个市辖区纳入市级经济范畴,属于县域经济范畴共计135个县(市),国土面积4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92.4%,2014年常住人口5 410万人,占全省的66.5%,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 271.7亿元,增长9.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重点开发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83.8亿元,增长10.2%;农产品主产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156.3亿元,增长8.8%;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631.6亿元,增长8.2% 。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总数达到105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

二、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全面深化改革,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开展第4次取消调整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和省本级非行政许可清理工作,省级保留审批事项精简为280项。成都市进一步精简审批核准内容或取消审批核准事项,将省级下放企业投资核准事项中的8项核准内容全部下放区(市)县,并取消了3项价格审批内容。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四川省2014年本)》。三是“两扩两强”改革进一步拓展。印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扩权强县试点改革的通知》,将除民族自治州所辖县(市)和成都市所辖县(市)外的其余19个县(市)纳入扩权强县试点改革范围,扩权县总数达到78个。启动了第二批“百镇建设行动”,全省200个试点镇完成建设投资103.66亿元,就近就地转移农业人口27.4万人。四是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将原省级按35%比例分享的印花税契税下划市县。调整完善新增7个民族待遇县财政体制。建立健全跨区域财税利益分配机制,2014年,省级财政净让利市县收入增量超过16亿元,市县地方税收收入占全省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70.4%,提高1.6个百分点。转移支付制度体系不断健全,2014年,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定向财力转移支付管理的专项资金达到20项,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定向财力转移支付补助比重达到51.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县级支出占全省支出的比重达到69%,提高1个百分点。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筹措并下达补助资金9.17亿元。制定实施了《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试行)》,对全省县域经济实行综合分类考核,取消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区生产总值的考核。五是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下发了《四川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放宽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进城落户条件。同时,逐步推行居住证制度,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六是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除成都市外,全省160个县(市、区)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完成登记面积709万亩,55个省级试点县工作基本完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率分别完成94%、 96%。 20个市州共89个县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工作。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1 415.5万亩,耕地流转率24.3%;全省集体林流转347.6万宗,面积1 886.2万亩,占全省集体林总面积的11.5%,流转金额达34.21亿元。七是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创新。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土地流转收益抵押贷款试点,9个试点县获得贷款3亿多元。积极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全省集体林权抵押贷款面积累计400多万亩,贷款80多亿元。

(二)强化基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

一是县域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印发实施了《四川省普通省道网布局规划(2014~2030年)》,实现了全省183个县(市、区)的普通国省道全覆盖。城镇过境公路加快改造,相继完成了国道213线犍为县城过境段公路、省道310线盐边县红格过境线新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及部分乡镇过境公路改造,以联网畅通等“八大专项工程”为重点,建成中江至金堂快速通道、成简快速通道简阳段、资三快速通道资阳段等项目。全年农村公路完成新改建2.2万多公里,公路安保工程(路侧护栏)完成1.4万公里。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编制出台《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19万亩,深入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建设高产稳产粮田33.5万亩。印发实施了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主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完成全省水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武引二期灌区、二郎庙水库、白岩滩水库等60处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玉溪河等4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新开工联合、猫儿沟水库等中型工程10个。小农水重点县各批次建设任务顺利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三是农村能源通信等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围绕《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目标,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累计解决13.3万户约58.2万人的用电问题,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目标的85%,实现了今年内基本解决无电地区人口用电问题的目标。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燃料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宽带村村通”工程,新增光纤已通达行政村1 200个,累计达到4364个,宽带覆盖率达58.3%,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三)推动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是县域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定实施了《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富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分类区确定了14个县(市)开展工业强县示范县(市)建设,下达创建工作经费1 140万元。出台了《关于支持推进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内江、 自贡等“8市1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推进。制定了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21条政策措施,一批县域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迅速形成承载能力。钢铁、水泥建材、造纸等落后产能调整淘汰力度加大,传统资源型产业和六大高耗能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引导和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建设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县域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技术改造资金、技术创新资金年度计划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完成投资503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二是特色效益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畜牧林业)重点县加快建设,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经济作物总产量达到5 097.9万吨,增长3.57%。编制实施了《四川省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4~2020年)》,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新改扩建生猪奶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4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47 329家,增长32.9%,其中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家,省级示范社1 030家。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8 500家,农民合作组织4.18万家,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6 267家。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完成10个现代流通示范县、30个商贸示范镇建设,实施22个农产品跨区域项目,启动7个国家级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深化县域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农资和农产品双向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更加畅通。开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系列展会和“川货全国行”等活动,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四是旅游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编制了《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四川乡村旅游建设图册》,加快推进13个不同业态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预计全省乡村旅游业实现收入1 320亿元,比上年增加275.1亿元。实施藏区州县全域旅游战略,稻城等县开展全域旅游试点初见成效。着力打造县域旅游精品,新增成都金堂县五凤镇等国家AAAA级景区26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广元剑阁县剑门关景区通过国家AAAAA级景区申报评审。

(四)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一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体系逐步形成。积极支持和指导人口大县编制县域全域规划,推动有条件的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中小城市。注重生态文明和历史文化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编制完成了第二批“百镇建设行动”规划和20个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规划。二是住房保障工程快速实施。全年共完成安居工程建设104.53万户(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40.6万户),建设保障性住房11.23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0.1万套),农村住房已开工建设52.1万户(农村危房已改造22.3万户),超额完成“百万安居工程”城镇、农房建设任务。制定实施了《关于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的意见》,积极探索农村廉租房建设,巴中市已投入资金近亿元,建成农村廉租房1 432户。三是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得到增强。县城新区建设有序推进,苍溪县、金川县、九寨沟县等重点县城新区市政道路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水、电、气、通信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老旧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城镇排水防涝、供水供气和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网建设更加完善,全省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商业文化体育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方便性和舒适度得到提升。四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实施了《创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专项改革方案》,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试点,已启动试点新村建设近2000个。60个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力度加大,已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1 800多个。贫困地区“三大板块”建设强力推进,250个彝家新寨建设已全面启动,2万户藏区新居建设全面完工,337个巴山新居中心村和聚居点建设全面启动。

(五)解决民生难题,民生和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

一是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印发实施了《关于贯彻〈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乡镇实时联网、统一经办。城乡医保统筹工作顺利推进,全省已有成都、乐山甘孜等6个市(州)和南充顺庆区、 自贡大安区等4个区(县)整合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通知》,乐山市等8个试点市(州)启动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成都、泸州市已开始大病保险的赔付工作,其余市(州)正全面开展大病保险工作。二是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搭建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切实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全省共促进5 020名高校毕业生创业,为3万余名大学生提供了创业补贴及创业培训补贴。三是农民增收工作进一步加强。2014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农民增收书记县长负责制,召开了川西南山区、川东北片区和乌蒙山片区助农增收现场会,继续抓好农民转移就业工作,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803元,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2.5个百分点。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编制完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2014年实施计划。着力改善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人口大县教育办学条件。全面启动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366所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新农合参合人数6227.31万人,参合率99.29%,创历史新高。实施新建改造10万张养老床位,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建设民生实事。推动公共文化向全服务转变,广播人口覆盖97.18%,电视人口覆盖率98.03%,新增体育场地3 300个。五是扶贫攻坚总体战取得新成效。“五大扶贫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等10项重点工作实施计划和《乌蒙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和藏区2014年年度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全省落实行业扶贫项目投入830亿元。制定实施了《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大小凉山彝区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全面启动。藏区“六大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启动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100个。全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76个,搬迁安置困难群众7.5万人,实施以工代赈片区扶贫开发项目5个、示范工程24个、建设示范村39个。 “ 4·20”芦山地震193个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启动,落实各类重建资金5.59亿元。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9.6万人。

三、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我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两扩两强”、农业农村改革,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是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条件。

三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我省加快推进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我省县域经济加快开发开放,更好地融入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四是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我省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潜在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在“三期叠加”的宏观环境下,四川省县域经济增速与全国、全省一样总体呈现回落态势,一些地方对经济新常态认识不足,促发展、稳增长应对措施乏力。

二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增大,我省县域产业层次较低,受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效益下滑,转型升级难度增大。

三是资金、资源、土地等要素保障趋紧,部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断链,县级税收增幅普遍下降,财政刚性支出加大,投资增长后劲乏力,保投资、稳增长的任务仍较为艰巨。

四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难度较大,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人口转移、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动简政放权、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等仍面临诸多挑战。

综上所述,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大于不利因素,必须坚定发展定力,主动适应新常态,攻坚克难,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重点(www.daowen.com)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底部基础,是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研究我省县域经济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民营经济,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一)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条件

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高速公路铁路和连接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干线公路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通乡通村公路覆盖面和通达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条件。

(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壮大符合资源环境可承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依托县城和重点镇,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中心城市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积极融入中心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清洁能源、资源加工等特色产业,提升矿产、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三)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力提升县城和重点镇规划建设水平,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县城和人口5万人以上的城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增强产业、服务和居住功能,推动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较强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快发展。增强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将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建设卫星城,提升城市品质,塑造特色风貌,提高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重点城镇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促进农业人口就近就地转移。

(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县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批优质粮油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程,加强新村聚居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生态乡镇建设,推进新农村综合体、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促进新村与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形成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新格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流转市场,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着力在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大力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六)强力推进特困地区扶贫开发

加快实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片区规划,加大高原藏区、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山区县扶贫攻坚力度,制定分批次减贫“摘帽” 目标,健全完善投入稳定增长和整县扶贫推进机制,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的特殊困难和瓶颈制约,实施扶贫搬迁、牧民定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等重大民生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对县域经济工作的指导

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研究制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目标任务、着力重点和保障措施。

(二)深化提升扩权强县试点

清理并落实已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进一步研究下放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等方面经济管理权限,重点推动下放教育、社会保障等市级社会事业管理权限。探索扩权强镇试点,在扩权试点县(市)中选择经济状况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人口聚集能力强的乡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依法将与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下放给试点镇,增强乡镇自我发展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在扩权试点县(市)中选取产业基础较好、人口集聚度较高、区位优势明显的3~5个人口过百万的县,研究探索开展省直管县试点,逐步赋予省直管县行使地级市政府的行政管理权限。

(三)开展县域经济发展试点示范

确定一批综合配套改革促进科学发展试点县;分别在各类区县确定一批工业经济、生态旅游示范县;在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确定一批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县,深化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工作。研究制订试点示范县建设的工作方案,加强对试点示范县建设的指导协调,加强政策支持,鼓励试点示范县先行先试。

(四)研究制订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实施意见

围绕秦巴、乌蒙、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研究百万人口大县发展的政策措施

包括干部人事、土地、财税、投资等支持政策,促进百万人口大县加快发展。

(六)加强县域经济的监测分析和考核评价

建立县域经济监测分析制度,按季度形成县域经济监测报告。完善县域经济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类区县和扩权县的考核,贯彻落实县域经济考核和奖励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