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凉山州县域全面开放合作推进计划

凉山州县域全面开放合作推进计划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昌邛海湿地“十二五”期间是凉山全面开发开放、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期。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稳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前列。推进优势资源点状开发,加快会东、金阳、布拖、越西、普格、喜德6个工业集中区协作配套、合作发展。

凉山州县域全面开放合作推进计划

西昌邛海湿地

十二五”期间是凉山全面开发开放、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期。我们立足资源富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民族聚居地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特殊州情,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三个规划”等重大机遇,把国家、省的特殊支持与充分激发自身潜力有机结合,坚持“锁定三级跳、同步奔小康”的发展方向,树牢“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发展模式,深入实施四川省委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工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走出了一条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跨越提升之路,民族地区改善民生、富民和谐之路。

2014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314.3亿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3%,“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 045.9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9.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2.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0.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3 609元、8 264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7.1%和42.9%。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稳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前列。

一、主要做法

针对17县市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将西昌、会理、会东、冕宁、德昌、宁南、盐源、雷波、木里9县市确定为“加快发展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将普格、布拖、昭觉、金阳、美姑、甘洛、越西、喜德8县确定为“综合扶贫开发区”,确保到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统筹推进安宁河流域县市联动发展,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牢基础、做实民生、做优科教,打造国家级稀土材料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国重要的钒钛经济技术开发区、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西部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整体推进民族聚居县综合扶贫开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民生经济,着力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推动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追赶跨越发展,推动凉山在全省市州次级突破中加快崛起。

(一)着力做强县域经济产业支撑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快创建会东优质特色烟叶生产、冕宁现代烟草农业要素综合集成两个全国一流县,支持宁南建设世界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继续抓好省级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重点县和产业强县建设,启动州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州级农业、畜牧业、林业示范县。做强“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打造“世界苦荞之都”和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及花卉基地、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高原水果生产基地,以及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产基地、重要的特色农产品输出基地。四年来,全州共生产粮食871.9万吨、烟叶1 152.1万担、鲜薯1 480.3万吨、特色水果423.1万吨、蚕茧193万担、优质蔬菜976.1万吨、肉类223.6万吨,种植花卉4.04万亩,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09.6万亩,新增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3户、农民合作组织1 649个,新创建国家驰名商标5个、省名牌12个、省著名商标1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9个,累计培训农民工56.9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58.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74.3亿元。

2.大力推进“工业凉山”建设

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锦屏一、二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官地水电站投产发电,重钢西昌矿业公司630万吨/年钒钛磁铁矿采选工程、会理森鑫矿业技改扩能等项目竣工投产。江铜冕宁牦牛坪稀土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四川锦宁矿业大顶山矿区改扩建工程、杨房沟水电站、昭觉特口甲谷风电、布拖火烈风电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白鹤滩、乌东德、卡拉水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重点培育打造冕宁稀土高新产业园区、德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雷波磷化工产业园区、宁南茧丝绸产业园区、甘洛铅酸蓄电池产业园区、木里盐源“飞地”产业园区、会理甸沙关“两会飞地”产业园区、昭觉“飞地”产业园区8个州级特色产业园区。推进优势资源点状开发,加快会东、金阳、布拖、越西、普格、喜德6个工业集中区协作配套、合作发展。坚持绿色、生态、高效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研究园区主导产业及骨干企业配套衔接关系,构建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条和协作配套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3户,共创建省级重点产业园区2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工业集中度达到61%。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重点地区领先发展,支持西昌市建设川滇结合部重要的商贸、物流、金融和旅游中心,支持会理、德昌、冕宁、雷波、盐源等县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县。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加快规划建设凉山“两烟”智能物流体系、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综合试点等重大物流项目,搭建专业物流平台,积极推动西昌现代物流园区和电商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加快重点县市供应链及农产品物流一体化进程,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工作。深入实施金融发展“四区”战略,加快农总行“三农”产品创新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组织,加快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建设四川旅游次中心、西部重要旅游集散地和最佳阳光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抓好邛海—泸山创国家AAAA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启动泸沽湖创国家AAAAA级景区和会理古城、雷波马湖、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创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加快建设木里洛克九百里、越西文昌故里、喜德小相岭等新兴旅游目的地。落实国家、省扩大消费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配送服务,培育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消费,挖掘家电、住房等传统消费潜力,加强市场监管,保持物价稳定,促进消费增长。大力发展养老托幼、休闲健康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突出抓好大凉山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淘宝—特色中国凉山馆、川渝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感知集团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一园一馆两中心”建设,全面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推动“大凉山”名优品牌产品全球交易。2014年,全州服务业增加值达367.6亿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1.2%。

(二)着力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

1.深入推进交通大会战

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举全州之力打好“交通大会战”,扎实推进西昭、西香、宜攀、乐西、乐云高速公路、京昆高速泸沽至黄联关段改扩建工程和会理至会东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加快西昌绕城环线、城北环线建设,推动国省干线改造升级;大力推进乡村通达通畅工程、农村溜索改桥和渡改桥工程、乡村客运站点建设,加快通乡油路升级改造;规划建设金沙江凉山港,积极抓好农村渡口改造和向家坝库区航道整治工作,3个水运港口作业区正加快建设。四年来,共建成公路8 293.1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 400.7公里、县乡村客运站点251个、渡口码头30个、渡改桥和公路桥16座。乡镇通达、通畅率分别达98.5%、 74.5%,建制村通达、通畅率分别达98.5%、 34.4%。

2.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围绕“全域灌溉”目标,持续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突出抓好会理大海子水库、会东新华水库、会东新马灌区、盐源老沟水库、德昌和平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和引调水工程、盐源龙塘、喜德米市、会理横山、西昌东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小型水库、小农水重点县、“五小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烟水配套、防洪减灾、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年来,累计投入43.28亿元,实现新增灌面32.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34.2万亩,整治病险水库124座,解决了98.8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7平方公里。

3.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深入实施生态州、生态县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生态县,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等重点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和监测,抓好水库移民移入区基础设施和移出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建设一批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恢复示范区、城市污染控制示范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积极创建环保模范城镇。切实抓好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严格控制“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四年来,共完成造林219.8亩,建设退牧还草围栏636万亩,启动651.9平方公里、25万人重点建制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133处,成功预警、避让地质灾害141起,避险搬迁安置农户7 385户,完成21户企业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7个农村面源整治、2个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整治、9个大气污染脱硫脱硝整治工程。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0.3%,达到45.1%。

4.积极抓好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以800千伏特高压直流换流站、500千伏输变电工程、220千伏输电骨干网架建设为重点,推进全州骨干电网建设。“气化凉山”“太阳能热水器进农村”等项目加快推进。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科技信息和公共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光网凉山”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域联通的信息网络逐步形成。

(三)着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1.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组织,加快推进州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将州农信社改制为州农商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改革预算编制管理办法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深入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强化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扩大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试点和“营改增”试点范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制订政府核准投资目录,按照“非禁即入”要求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探索合理确定当地留存收益、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地方依法参股等资源开发新模式,建立完善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开发补偿、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促进资源开发直接惠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户籍限制,逐步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成州、县市政府部门机构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和激励机制,构建公开透明的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深化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体制改革,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累计出台49个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支撑带动作用的专项改革方案,14项改革试点示范和403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

2.推进县域全面开放合作

围绕加快建设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和民族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深化与津巴布韦烟草生产技术合作、与荷兰花卉产业合作、与世界著名酒庄葡萄酒产业合作,推进与新加坡钒钛资源深加工合作、与泰国农业服务业合作。主动对接成渝、昆明经济圈,积极融入泛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成凉、攀凉、川滇黔12市地州、厅州、局州合作,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利用“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和火把节等平台,积极承接重大产业转移,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招商选资、招大引强。重点扶持县域特色出口基地建设和重点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加快创建省级、国家级外贸出口基地。四年来,共推出555个优质投资促进项目,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48个、到位州外资金1 768.1亿元,在省级平台签约项目254个、总投资2473.8亿元。

3.加快建设流域经济

按照“以人为本、防洪减灾、生态优先、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以流域重点城镇为支撑,以沿岸水陆交通物流体系为纽带,以提升产业层次和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加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等流域综合开发,构建大流域经济发展体系。以安宁河流域为轴线,推动西昌市在全州领先发展、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首府城市中率先发展、在全省县域经济中竞先发展,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发展,推动城镇同建、交通同网、产业同兴、旅游同线、市场同体、服务同享、环境同治,打造西昌经济圈核心增长极。推进沿金沙江6个县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4.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选择100家重点民营企业,围绕协作配套、创新创业、集群发展,予以重点扶持,培优扶强;积极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小微企业,扶持小微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培育市场主体,除国家明令禁止外,所有领域一律对民间资本开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金融、电信及市政公共事业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工商注册登记条件,取消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收费项目;改革政府投资方式,探索建立向社会公开推介项目和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投资招标机制。鼓励全民创业,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全面落实贷款担保、创业指导培训、信息咨询、税费减免、市场开拓等扶持政策,为小微企业和各类创业主体创造发展条件。2014年,全州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为65.7%,“十二五”以来年均提高2.8个百分点。

(四)着力提升县域经济承载能力

1.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完善以西昌为中心、县城为节点、乡镇为依托的“一圈四群”城镇总体布局,突出生态、绿色、低碳、宜居、宜业、宜商,注重保护城镇水系和生态本底,传承城市文化,加强城镇交通、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内在品质。大力提升首位城市,以“西昌新区”建设带动“再造一个产业西昌”,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增强龙头引领和带动作用。分类推进安宁河谷地区、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城镇特色化发展,塑造鲜明的城市个性和风貌特色。支持西昌、会理、宁南等县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入实施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和州小城镇建设试点,启动“扩权强镇”示范镇建设,下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建设等部分县级行政管理权,赋予重点小城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成立小城镇发展基金,重点打造100个特色鲜明的农业大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旅游旺镇、生态靓镇。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完善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子女入学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接轨并行。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2014年,全州城镇化率达31.4%,“十二五”以来年均提高1.1%。

2.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建立完善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加快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确保实现“四好、五显著,一高于、一同步” 目标。深入实施乌蒙山片区和藏区(凉山部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大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深化浙江、珠海东西扶贫协作,做好国家机关、企业定点扶贫的协调服务,拓展州内“4+5”对口帮扶,支持公益慈善组织及个人开展各类帮扶。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鼓励和支持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全面落实“十项民生工程”,办好省、州民生大事实事。四年来,州、县市财政共投入常规扶贫资金49.1亿元,建成彝家新寨1 034个、住房85 740户,发放彝家新生活“四件套”85 740套,整村推进274个,减贫57.1万人,建成安宁河谷地区新村872个、木里藏区新村96个、省级新农村示范县4个,改造农村危房12 188户。

3.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四年来,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56.4亿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州学前教育儿童保教费实现全免、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实现城乡全覆盖,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比2011年提高18.3个百分点、达到50.1%, 7.2万余名初中毕业生实现应读尽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城乡医疗救助334.16万人次,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常住人口458.5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价平均下降25.6%。五大保险参保121.87万人,19 072名特殊困难儿童和6 745名孤儿全部纳入基本保障。“惠农保”试点覆盖291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实现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72 066人,下岗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13 9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11项、省级46项,成功举办第七届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西昌首届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盐源地震、喜德特大洪灾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越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扎实推进。

(五)着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1.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州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73项减少至44项、精简88%。除国家明确要求以及跨行政区域和需上级政府统筹平衡的项目外,其他审批权和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全部下放到了县市进行管理。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实现州、县市联合联网审批和跨区域并联审批。进一步拓展政务服务中心功能,抓好州、县市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建设,构建立体化、参与式、网络状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广泛公布《州本级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县级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州本级行政许可事项进驻州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率达98.7%。

2.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除此之外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强化市场行为监管,依法规范生产、经营、交易等市场行为,创新监管方式,保障公平竞争,促进诚信守法,维护市场秩序。夯实监管信用基础,加快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积极促进信用信息的社会运用。改进市场监管执法,创新执法方式,强化执法监督和行政问责,确保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改革监管执法体制,整合优化执法资源,减少执法层级,健全协作机制,提高监管效能。不断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促进市场自我管理、 自我规范和自我净化。

3.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深入落实《凉山州依法治州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法治、学法用法,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加快建设法治凉山,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着力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州新格局,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4.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动大调解体系向纵深延伸。深入开展平安凉山建设,实施社会治安专项行动,大力开展禁毒斗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一标三实”信息采集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巩固完善信访问题排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和“三调联动”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公共安全防范意识,有效预防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推进“六五”普法,统筹做好行政复议、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抓好“绿色家园”、城市天网、智能交通管理、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安监管场所建设,实施社区警务和藏(彝)区“三提升”战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矿山、交通、学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安全隐患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四年来,全州刑事案件侦破率和治安案件查处率分别达33%、 98%,人民群众矛盾纠纷化解率达72.8%,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六)着力加大县域经济发展扶持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积极调整转移支付结构,逐步扩大县级政府可自主安排的财力规模。探索建立转移支付促进发展补助、县级财政基本保障、县域经济发展激励、“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激励、公益性乡村债务化解激励等扶持机制。对农村公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实行奖优罚劣制度,对完成任务较好的予以适当奖励,并在项目计划安排上给予倾斜;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调减项目建设计划,并扣减相应资金。进一步完善州县共享税源分配机制,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2.改革建设用地管理

建立健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机制,优先支持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大、群众积极性高、新农村建设条件好的乡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科学配置土地资源,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与单位生产总值用地量挂钩制度,引导不占或少占耕地,优先保障重要基础设施、重要城市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等项目用地。全面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工作。对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以及工业用地,严格执行招拍挂管理制度。盘活土地存量,对供而未用的土地采取收回、纳入储备、限期开发等措施,提高土地有效使用率。

3.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支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及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巩固“全覆盖计划”“迅通工程”成果,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县域分支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发挥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增加县域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来源。加大信贷投放和直接融资力度,支持县域经济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发展,拓展县域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央、省财政金融奖补政策对县域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形成持续的资金“洼地效应”。支持发展农村保险,提高县域保险保障水平。

4.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创新“选、育、引、用”人才工作机制,全面落实“1+9”人才工作配套文件,大力实施凉山籍大学生(研究生)“英才计划”,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支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抓好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加大对县乡党政干部、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资助(津贴)标准。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大科技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项目储备库,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支持优势企业设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设立州、县市两级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建立专利资助资金等激励机制,推进专利申请工作提质增量。

(七)着力强化县域经济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指导

由州委“三大片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加强对安宁河谷地区、大凉山彝区、木里藏区及安宁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流域经济带发展的组织协调、分类指导。州直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分工,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完善落实支持政策、深入开展工作指导。

2.加强队伍建设

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落实“好干部”标准,鲜明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深入实施“钢班子铁队伍”工程,差异化选拔干部、模型化配备班子,提高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成员的比例,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大州直机关与县市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加强安宁河谷县市与彝区、藏区县之间领导干部交流和对口帮扶。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选派乡科级干部到沿海及内陆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强化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抓县域经济的执行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营造“拼干部、比工作、赛作风、争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加强考核激励

强化县市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管理,根据两大功能区和三大经济板块的实际,分类设置考核内容权重和目标任务进度,加强县域经济统计监测和审计监督,科学评价工作实绩。加强考评结果运用,把考评结果作为激励先进和评价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按相应分值折算计入州委、州政府综合目标绩效管理考评成绩。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根据省政府对县(市、区)经济发展的考评结果,对迈入经济发达县市行列或考评位次前移明显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发展经验

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凉山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总结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有以下几条经验必须长期坚持。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坚决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凉山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强县域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全域发展”理念。必须立足凉山实际,坚持“两手抓”,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差异化发展;必须坚持“三大片区发展战略”,三条线作战、矩阵式推进,形成全域多点突破、多极支撑的生动局面。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互动发展。必须把握凉山二元结构突出,欠发达、不平衡的实际,坚持“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城市乡村生机勃发、美丽繁荣。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抓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立足资源、优势优先,大力实施优势资源开发保护、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充分开放合作三大战略,在做大产业中调优结构、在优化结构中做强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五是必须始终坚持统筹推进民生与稳定。“发展、民生、稳定”历来是民族地区的三件大事,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理念,创新机制,多措并举,以发展惠民生、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必须深化平安凉山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进“保稳定”向“创稳定、促和谐”转变。六是必须始终坚持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必须牢固树立“基础先行”理念,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川滇结合部重要交通枢纽,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七是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党建引领”理念,打造钢班子铁队伍,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推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下一步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域推进、重点突破,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产业强县、生态立县、开放兴县、依法治县为路径,以“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为抓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到2017年,力争西昌、会理、会东、冕宁、盐源经济总量分别达580亿元、345亿元、190亿元、140亿元、120亿元,德昌、宁南、雷波分别达95亿元、85亿元、80亿元,越西、甘洛达55亿元,木里、布拖、金阳突破40亿元,普格、昭觉、喜德、美姑突破30亿元;全州非农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分别提高5%和6%;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始终坚持特色发展、错位竞争的基本导向

牢固树立“产业强县”理念,立足资源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构建错位竞争、各具特色、协调互动、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1.着眼农民增收,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把“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落实农民增收“一把手”负责制,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着力龙头带动促增收。大力实施农业企业“排头兵”工程,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电商平台、推进农超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大凉山”地域品牌,改变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现状,让好产品变成好商品、卖出好价钱,力争到2017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80%以上,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60%以上。做大产业规模促增收。围绕建设“大凉山”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争取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烟叶、蚕茧、花卉、水果、早市及反季节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以整合苦荞、蚕桑种植资源为重点做大做强“中国苦荞之都”“中国茧丝之都”,以马铃薯全产业链深加工(积极开发食品级、药品级、化工级淀粉)为重点做大做强“全国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以稳定烟草产业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以冷链食品加工为重点建设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产基地,以经济林木种植、林产品加工为重点建设特色林业产业基地,提高农业效益和群众收益。强化劳务开发促增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突出劳务培训、订单输出、全程维权,深入推进劳务开发“双百工程”,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输出,力争到2017年实现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0万人、劳务总收入170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500元以上。

2.着力创新驱动,推进工业提速提质、增量增效

走工业强县之路,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为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动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提升工业整体素质。立足实际抓工业。安宁河谷地区认真研究和落实国家、省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政策措施,培育市场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攻关,推动冶金矿产、金属材料等产业转型升级。大凉山彝区、木里藏区特别是“综合扶贫开发区”类区科学适度发展资源开发型工业,重点围绕农业办工业,大力培育苦荞、马铃薯、中药材、畜禽、林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拉长加宽产业链,把农业打造成县域工业的“第一车间”。以水能资源大开发为契机,对接电站建设需求,培育引进建筑建材、机电装备、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推进区域内资源整合和产业协作,建立产业共育、利益共享机制,携手打造优势产业带或特色产业区块,杜绝“遍地点火,处处冒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延伸链条抓产业。深入落实州《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打造“7+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精深加工、成链发展,构建“前有龙头带动、中有配套加工、下有产品制造”的产业形态,着力解决产业层次低、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等突出问题。加快做大稀土、钒钛、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金攀西稀土集团为带动,整合稀土资源,推动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品研发制造;以西昌钢钒、重钢西昌矿业等企业为带动,推动钒钛精矿加工向合金制造延伸;科学布局风能发电项目,有序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做优做强水能水电、冶金矿产、金属材料、铸材建材、装备制造、烟草化工、食品药品七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白鹤滩、乌东德电站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积极争取留存电量,强化地方用能保障;组建凉山矿投集团,加强矿产资源整装勘查,推进电冶结合、磷电结合、采选冶加结合,变卖原料材料为卖产品成品;打造集种植、复烤、卷烟生产、销售物流、技术研发于一体的现代烟草产业集群;大力开发中药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推动传统制药向现代制药转变。突出集聚抓园区。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科学统筹产业园区布局,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对产业承载条件差、与主体功能不符合、布局不合理的相关园区进行关闭搬迁,加强同类园区的整合归并,推进西昌经久、太和工业园区和德昌工业集中区整合共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推进冕宁稀土高新产业园区、德昌工业集中区联合建设凉山稀土科技产业园区,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引导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企业、废弃物产生及利用企业在园区关联布局,推动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综合利用协作互动的现代生产体系。支持重点优势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以金攀西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重点,打造集开采、冶炼分离、加工、研发于一体的大型稀土旗舰企业;加强会理、德昌、冕宁等县钒钛磁铁矿、稀土矿等小矿山、小选厂清理规范,关闭整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生态环保不达标的采选企业,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产业集中集群集聚发展。

3.强化旅游带动,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

推进旅游业提档升级。把旅游业作为凉山第一位产业来规划和推进,健全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精品带动”发展模式,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推动西昌、盐源、会理、冕宁、普格、雷波等旅游发展重点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A级景区创建提升计划,联动互动、强化协作,系统推出精品特色旅游线路,形成旅游环线,培育旅游消费热点、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加快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以文兴旅”“文旅结合”,积极培育彝族文化、摩梭文化“两大文化品牌”和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凉山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两大节庆品牌”,加快发展自驾游、文化创意、网络在线、旅游传媒等新业态,深入研究制定推进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旅游品质和接纳能力,加快建设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四川旅游次中心、企业换季办公总部基地,奋力推进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推进商贸物流业做大做强。认真落实《加快农产品加工营销业发展的意见》,推进农产品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域、辐射周边的区域物流网络,鼓励生产企业、电商服务企业、创业团队在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做大做强大凉山特色产品交易中心、凉山特产网、正中商城等本土电商平台。推进服务业多元发展。围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信息、研发、勘查、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康养、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以及各种商务服务业,认真落实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工作推进方案,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加强分类指导,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多层次市场,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顺应电子商务发展大潮,健全政策促进体系和电子商务发展支撑体系,完善“大凉山”特色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和凉山特产网、生活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动电子商务普及应用,促进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把发展建筑业特别是房地产业作为提升服务业的重要举措,以住房市场化、商品化为主导,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尤其是县城的房地产开发水平,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拉动投资及消费增长。

(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牢牢把握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价值取向

坚持民生优先,着力破解惠民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难题,持续实施重大民生工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1.以综合扶贫开发为重点切实解决民生难题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川省委十届六次、州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用好用活国家支持三州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若干意见、四川省“17条”等利好政策,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扶贫、教育、禁毒、防艾、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五管齐下”,治穷、治愚、治病、治毒“四治并举”,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扎实推进省“五大扶贫工程”、彝区“十项扶贫工程”、藏区“六项民生计划”和“七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强化领导责任、社会合力和基层基础,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健全精准扶贫机制。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案”,深入开展扶持责任、扶持措施、扶贫资金、扶持项目、帮扶工作“五到户”工作,大力实施“滴灌”式扶贫,推动机关定点扶贫、干部结对联系、州内“4+5”对口帮扶向贫困村、贫困户集中,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2 072个贫困村和50.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有医务室、有文化室、有民俗文化坝子、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扎实办好民生实事。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安宁河谷县市以2012年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2%确定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基数并每年按10%递增,其他县将新增财力和新增一般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扶贫开发,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保持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投入,每年办好几件民生实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塑造培育群众文明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开展婚丧嫁娶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问题专项治理,实施科技、文化、教育、卫生、计生、文明“六进彝家”行动,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体育活动,让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在广大农村生根开花,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自立自强、勤劳致富,打破苦熬守穷的“贫困宿命论”。重点从学校和孩子抓起,着力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健康新风尚。塑造培育群众法治意识,大力推进法治凉山建设,深入开展“法律进万家”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摒弃“贩毒致富”“一夜暴富”“患艾获保”等畸形观念,完善推广西昌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木里长足发展长治久安“20条”等经验,发挥村规民约的独特作用,优化提升彝区“法官+德古”调解模式,把农村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轨道,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同步全面小康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2.以交通水利生态为重点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和省支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大力实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生活环境“三大提升工程”,切实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推进全域通畅。扎实推进城乡交通建设,加快县域交通改造提升,依托国省干线“主动脉”搭建贫困地区交通骨架,深入实施路网通村达户工程,畅通“毛细血管”,打通断头路、修建便民桥,力争2020年前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建制村和新村聚居点通硬化路。大力发展通道经济,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交通路网,以交通建设带动特色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客货运输、特色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拉动新村新寨、农田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走上发展路、致富路、小康路。大兴农田水利。围绕“全域灌溉” 目标,加强大中型水利工程及渠系配套建设,兴建一批蓄引提骨干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季节性缺水问题。以发展节水农业为途径,认真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五小水利”、牧区水利、烟区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扶贫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沙化及石漠化治理等项目建设成效,对坡度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耕地实行应退尽退,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争取国家扩大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等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面源污染治理,打造整洁优美的村容村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强脆弱地区生态治理,加大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打牢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本底。(www.daowen.com)

3.以教育卫生社保为重点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推动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全域覆盖,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大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认真实施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扎实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新村新寨建设抓好幼儿园规划布局,实施彝汉、藏汉“双语”教学,健全“七长责任制”,织牢“控辍保学”网络,巩固提升“两基”攻坚成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扩大“9+3”免费职教计划范围,确保应读尽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深化教育科研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认真实施“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计划”和“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夯实农村教育阵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完善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县级医院创二甲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补足配齐基层医务人员,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建立城乡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健全重大疾病防治体系,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探索财政支持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办法,扩大大病救助覆盖范围,加大麻风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力度。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提高县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着力扩大城乡劳动力就业。采取“劳务经纪人+劳务派遣公司+用工企业”方式开展订单输出培训,让更多农民工“组团”打工,力争到2020年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5亿元。加快发展建筑业、农村服务业、彝绣漆器乡村手工业、特色种植养殖业等,争取国家、省科技富民强县项目支持,支持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致富,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让更多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扎实做好“五保户”、特困户、特殊困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救济救助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织牢更加密实、坚固、有效的民生安全网。

4.以禁毒防艾为重点加强社会管理

全力打好禁毒攻坚战。以萎缩毒品市场为重点,着力“堵通道、抓管控、防新增”,坚决遏制毒品问题蔓延势头。“堵通道”就是“零容忍”禁毒肃毒,重拳出击、保持高压,打好专案攻坚、控源截流、清查管控、外流贩毒整治“四大会战”,严厉打击孕妇、哺乳期妇女运贩毒犯罪活动,让毒品违法犯罪无处藏身;“抓管控”就是针对“毒品难戒、复吸率高”问题,探索构建强制戒毒与社区康复有效衔接机制,加快建设集强制隔离戒毒、身心矫治转化、社区康复安置于一体的凉山“绿色家园”,让解除强戒人员在“大范围封闭、小范围自由”的环境中隔绝毒源,重树生活勇气,找到一条重生的道路;“防新增”就是大力实施“净土计划”,完善“支部+协会+家族”等禁毒模式,强化禁毒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确保新增吸毒人员明显减少。切实抓好防艾工作。筑牢艾滋病“防火墙”,以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环比增长率、病死率进入下降“拐点”为契机,加快“七大工程”“一批中心”建设,严控性途径传播上升势头和母婴、血源传播,深入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大对艾滋病患者的救助帮扶力度,有效解决艾滋病患者弃医、失联、脱管问题,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径

把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起来,促进县域内要素双向流动,做大城市总部经济,带动农业农村发展,让城市乡村都一样生机勃发、美丽繁荣。

1.统筹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围绕全域凉山“一圈四群”新型城镇化总体布局,按照“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原则,科学编制城市群、城市新区、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县城。以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和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为带动,把西昌建成50万人口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支持会理撤县设市、有条件的县城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支持会理、昭觉、越西、盐源4个次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和其余12县城建设,培育一批10万~20万人的宜居宜业生态田园城市,提升县城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打造新型特色集镇。以“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和小城镇建设试点为带动,科学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因地制宜加快建设中心镇、重点镇,依托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打造一批新型工业重镇,依托建设“大凉山”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大镇,依托建设四川旅游次中心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镇,依托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打造一批商贸物流强镇。把宜居宜业放在首位。一手抓城市环境改善,统筹规划建设与城镇规模和容量相匹配的道路交通、市政管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生态绿地、生活休闲等基础设施,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一手抓城市经济培育,把城镇化与壮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发展之路。

2.统筹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矿产资源丰富

凉山光电资源

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全景

凉山风电资源

邛海—泸山风景名胜区(AAAA)

泸沽湖风景名胜区(AAAA)

螺髻山风景名胜区(AAAA)

灵山风景名胜区(AAAA)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AAA)

木里长海风景区

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会理皎平渡遗址、会理会议遗址、冕宁长征纪念馆、彝海结盟遗址等)

国家级非遗名录——火把节

昭觉东汉石表

明代金冠

国家级非遗名录——彝族羊毛擀制及纺织技艺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会理历史文化名城

雷波脐橙

清甜香烟叶

会理石榴

苦 荞

盐源苹果

金阳青花椒

花卉

与丹麦嘉士伯开展啤酒项目合作(嘉士伯啤酒发酵罐)

与丹麦嘉士伯开展啤酒项目合作(啤酒生产线)

与荷兰花卉项目合作

与津巴布韦开展烟草技术合作

与华润集团开展啤酒项目合作

与泰国正大集团开展葡萄酒项目合作

全国重要的钒钛钢铁原材料工业基地

全国重要的稀土材料生产基地

西昌钒钛钢工业园区

冕宁稀土工业园

宁南茧丝工业园

会理有色工业园

通乡公路

雅西高速

现代交通

西昌青山机场是西南地区一流的支线机场

西昌现代化生态田园

坚持五新一体建设新村新寨

改变传统生活方式 创造现代文明新生活

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州

坚持钢班子带铁队伍 强化跨越发展组织保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把极度贫困村和极度贫困户摆在优先位置,坚持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同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村推进,确保到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 000个,80%的行政村建成新村、80%的村民入住新村。彰显地域特色。坚持因地制宜、 自然组团、田园生态,突出地域风貌、乡土特色、民族文化,注重新建、改造和保护相结合,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机制,确保建成一片新村、实现一村脱贫、带动整村致富。注重统筹安排。突出特困群体实施特殊帮扶,整合使用各类危房改造资金,提高改造补助标准,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信贷贴息试点,确保2020年前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房安全。按需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廉租房源,为建不起、改不起的特困户提供保障性住房。做好易地搬迁。结合水电移民、灾后恢复重建、新型城镇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帮助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群众“挪穷窝”,重点让高寒山区生存条件恶劣的35万群众中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切实解决其宅基地、基本口粮田,妥善处理“自主搬迁”问题,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

3.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全域“一盘棋”,加大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推动城乡互动、共同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稳妥推进户籍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本着群众自愿、分类落实、有序推进的原则,引导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人口落户,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居住和创业,促进转移人口身份改变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大力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加快推进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提高向农民工提供公共租赁房比例,解决好征地拆迁群众安置问题,稳步推进教育、卫生、医疗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农民进得了城、住得上房、生活得好。

(四)把激发创造活力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始终保持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胆识魄力

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坚定的决心深化改革,以广阔的视野扩大开放,让县域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

1.强化深化改革的先导作用,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突出问题导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改革红利。突出农村产权制度抓改革。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村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确权颁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突出简政放权抓改革。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积极开展“扩权强镇”试点,赋予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实现放权、让利、搞活。突出激活要素抓改革。推进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项目实施,提高土地有效使用率;理顺财政收入层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县市政府财力统筹能力;深入推进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推进“惠农保”组合保险试点等金融创新,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强化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采取突破性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大总量、做强实力,力争2017年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以上。打破隐形壁垒。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和依法行政要求,消除“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机制,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水电、冶金矿产、铸材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县域特色产业和基础产业,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让民间投资成为县域投资的主体。强化政策扶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金,把民营企业发展用地统一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供地计划,帮助解决融资、用地、用能等问题,既解决燃眉之急,又解除后顾之忧。加大培育力度。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系列优惠政策,构建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中小民营企业重点扶持工程”,鼓励支持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回乡创业、本土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3.强化充分开放合作的推动作用,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坚持开放兴县,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县域开放型经济格局。招商选资招大引强。突出“一把手”招商、专业招商、节会招商、环境招商,将招商引资与放大县域比较优势结合起来,与发展县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与承接产业转移结合起来,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投资到位率,真正做到以一流资源引进一流企业、建设一流项目、培育一流产业、实现一流发展。扩大国际国内合作。深入推进与津巴布韦、荷兰、泰国正大、丹麦嘉士伯集团的国际产业合作,提升烟草、花卉、酿酒葡萄、生猪养殖及屠宰加工、啤酒等产业发展层次,加强与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产业标杆企业合作,推动清洁能源、钒钛稀土、铜镍铅锌资源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化毗邻区域协作。巩固提升成凉、凉攀、川滇黔12市州区域合作成果,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昆明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挖掘州内毗邻县市合作潜力,按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分工协作要求,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推进互动联动发展。

4.强化法治良序的保障作用,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围绕把凉山建成全国最平安、最稳定、最和谐的民族地区之一的目标,认真落实《依法治州意见》,加快推进依法治县,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安宁河谷县市突出依法行政、社会治理,规范水电、土地、矿产等优势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大力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完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大调解”“大维稳”责任体系。彝区县突出全民守法、专项治理,扎实推进法律“七进活动”,加快建设“绿色家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组织未成年人外出务工、非法集资和禁毒防艾等专项行动,保持对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木里藏区深入开展“三项教育”,依法管理藏传佛教,推进“文明和谐寺庙”创建,完善长足发展、长治久安20条基本经验,坚决杜绝法外之寺、法外之僧、法外之域,确保“五个不发生”,持续成为“全国最稳定的藏区”。

(五)把坚持钢班子带铁队伍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始终保持干在实处、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

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和“好干部”标准,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坚持钢班子带铁队伍,突出“核心在党委、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党员、基础在基层、支撑在人才”五大重点,一心为民转作风,干在实处促发展,用超常努力换来县域经济一年一年的新发展,用实际行动换来城乡面貌一年一年的新改观。

1.坚持从严管党,深入实施“钢班子铁队伍”工程

将加强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置于全州改革发展大局中来考量谋划,围绕“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 目标,着力健全完善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考核制度体系,切实把17县市党政领导班子打造成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坚强领导集体。

2.坚持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着眼标本兼治强化制度建设

健全落实“两个责任”工作机制,建立和形成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健全警示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促使每个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的环境里工作、习惯在法治的轨道上履职、习惯在清新的风气中生活。

3.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切实重视基层关心基层

落实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深化“四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着力抓基层强基础,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

4.立足实际统筹谋划,进一步理清县市工作思路

针对凉山各县市发展不平衡、主体功能定位不同的实际,差异化确定全州17县市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加快形成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的生动格局,促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