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塑青春城市:眉山市崛起之路

重塑青春城市:眉山市崛起之路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的眉山,秉承先辈精神,正在以青春亮丽的姿态,崛起于四川盆地。东坡区是眉山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心,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突显了好和优,为全市县域经济做出了表率,体现了标杆作用。岷东新区全景眉山市市长宋朝华、市委副书记刘十庆调研彭山县域经济二、科学规划展示青春眉山城市风貌全市按市、区县、乡镇三级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了三规统一。

眉山新貌

眉山市1997年8月建区至今,已经走过18载春秋历史上的眉山,人杰地灵,英贤辈出,人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在这片7 158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孕育出千年大文豪苏东坡,彭祖“天下至寿”,李密“天下至孝”,虞允文“天下至忠”。千年历史长河,传承着眉山人民书剑报国,经世济民的眉山精神。今天的眉山,秉承先辈精神,正在以青春亮丽的姿态,崛起于四川盆地。

市域经济

郡县治,天下安。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县域是夯实底部的基础。根据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两个平原县和仁寿、青神、丹棱三个丘陵县、洪雅一个山区县的不同特点及优势,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做大城市,做优城镇,推动农村居民有序转化为城镇市民;把眉山建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山水一体、景城一体、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的现代工业新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活品质之城。

一、经济跨越发展

县域是全市发展的核心和重点,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经济增长的点和极,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就抓好了全市经济发展。

眉山千湖之城湿地公园

1.在经济新常态下稳中增长,实现了换挡不失速的稳健发展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 944.89亿元,同比增长10.1%,居全省第4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2.98亿元,增长22.1%,居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居全省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71亿元,增长12.9%,居全省第12位;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1.3%,居全省第3位。全市GDP连续5年保持14%以上的增速,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先后超过了广安、内江、资阳、攀枝花、达州5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连续6年居全省第二,培育了4大百亿产业,建成了3个百亿园区。2013年,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在全省183个县(区)地方财政公共收入绝对数排名中,分别居第24位、第18位、第32位、第59位、第130位、第115位,比2011年分别上升5位、16位、20位、14位、11位、14位。2012年眉山在全省综合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2013年排名全省第三。初步统计,2013年市级部门十余项工作综合排名进入全省第一名,1/3市级部门核心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现状评估,从总体上看,呈现出稳中有进、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主要体现在进度上。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目标任务1.4个百分点外,主要经济指标进度均持平或高于目标任务。其中,地区生产总值(GDP)超0.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1.4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超0.9和0.2个百分点。从横向上看,呈现出增幅高、排位好的良好态势,确保了走在全省前列的第一方阵。主要体现在速度和位次上。其中,GDP增长10.6%,全国增长7.4%,全省增长8.5%,居全省第三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全国增长8%,全省增长85.%,居全省第三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9%,全国增长17.3%,全省增长13%,居全省第五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6.1%,全国增长8.8%,全省增长8.9%,居全省第七位。从纵向上看,呈现出速度放缓、增幅回落的下行趋势,出现了合理区间的低位运行。

2.区县经济差异化竞相发展

眉山市6区县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坚定不移实施“融入成都、同城发展,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和“工业强市、文化立市、环境兴市、依法治市”发展战略,扬长避短、竞相发展、勇争上游,做到了“小有特色,大有气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喜人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坡区是眉山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心,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突显了好和优,为全市县域经济做出了表率,体现了标杆作用。仁寿县是全省人口第一大县,大产业、大项目、大发展、大规划、大手笔,处处体现了大县的气魄,实施多点多极全域发展战略,起到了示范和带动效应。彭山县是全市融入成都的桥头堡,天府新区核心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自身基础条件,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不断攀升。洪雅县是资源大县,山区县,坚持生态旅游立本,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挥旅游生态优势,坚持工业、旅游两翼齐飞,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丹棱县是资源相对贫乏、全市人口最少的县,紧紧围绕解决“有和无”,坚持无中生有,做大做强做优县域经济。青神县是全市面积最小的县,坚持以小见大,做到小县大产业、大项目、大城市构架。

岷东新区全景

眉山市市长宋朝华、市委副书记刘十庆调研彭山县域经济

二、科学规划展示青春眉山城市风貌

全市按市、区县、乡镇三级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了三规统一。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43.95%,我市新型城镇化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完成规划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眉山市在组织各项规划编制中严格贯彻中央、省、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产城一体、景城一体、文城一体“三位一体”,坚持做足“绿”、做活“水”、做美“景”、做特“文”、做实“产”,贯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文理念,规划美丽城镇。规划编制内容从扩张性城镇发展向注重绿色低碳、生态文明、宜居宜业、地域特色转型;规划编制范围从以城市、乡镇建制为规划单位向区域性规划转型,统筹规划区域空间、交通、资源等要素。

2012年《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2012年我市组织进行了“城市规划会战”,中心城区及市级工业园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规划60余个,完善了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组成的规划体系,实现了技术标准、用地分类和坐标系统“三个统一”,实现了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和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全覆盖;2013年我市组织开展了“乡镇规划会战”,坚持城乡统筹,注重产业支撑,强调生态打底,突出乡镇特点,实现了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发展、交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文化和生态绿地等规划多规衔接,实现乡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镇形象设计全覆盖。由此,在全省率先构建起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组成的,市、区县、乡镇三级全覆盖的城镇规划体系,为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2.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

《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确定眉山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为“十字带动,两翼齐飞、全域共进”。眉山市城市按照“东移、西进、北拓、南优”的总体发展方向,通过抢抓天府新区建设重大发展机遇,打造“千湖之城”“绿海明珠”“百园之市”,建设岷东新区、现代工业新城、南北郊区、五县新区,形成了沿省道103线、成乐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发展的彭山—眉山—青神和沿省道106线、遂资眉高速公路发展的仁寿—眉山—丹棱—洪雅两条呈“十”字形的城市发展主轴;沿国道213线由文宫镇、大化镇、文林镇、钟祥镇、慈航镇组成的仁寿—井研发展次轴和沿成雅高速、大峨眉旅游圈发展的丹棱—洪雅城市发展次轴;在城市发展主轴和次轴的辐射带动下,全域城乡经济社会呈现全面高速发展的良性格局。

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3.形成覆盖完善的新型城镇等级结构

预计“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区人口将突破50万人,Ⅰ类县城仁寿县、彭山县将分别达到39万人和13.8万人,Ⅱ类县城洪雅县、青神县、丹棱县将分别达到11.7万人、8万人和7.4万人,视高镇、汪洋镇、黑龙潭镇、青龙镇、高家镇、白马镇、悦兴镇等中心镇和一般镇发展迅速,构建了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的城镇规划等级结构,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以眉山中心城区为核心、5县县城为骨干、22个中心镇与32个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市域城镇规划等级结构。

4.突出特色,大力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

抓好“百镇建设行动”第一批和第二批以及22个市级特色重点镇(区域中心镇)建设,打造了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和“旅游名镇”。规划注重整合城镇工业、农业、旅游、环保、建设、交通、教育医疗等多方面资源,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突出城镇产业支撑,增强发展动力。城镇规划因地制宜、依托特色资源,对旅游资源丰富的洪雅县柳江镇、瓦屋山镇、高庙镇、槽渔滩镇,仁寿县黑龙滩镇等引导建设成旅游服务型城镇;对城市近郊的东坡区白马镇、富牛镇、太和镇,丹棱县张场镇,仁寿县富加镇等着力引导建设成商贸服务型城镇;对工业相对发达的东坡区思蒙镇、崇礼镇,仁寿县视高镇,彭山县青龙镇,青神县黑龙镇、南城镇等着力引导建设成现代工业主导型城镇。

新区——旭光小区

5.城镇化发展目标

到2020年,眉山市城区(东坡区、彭山区)常住人口超过85万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20万~50万人Ⅰ型小城市1个,即仁寿县城;10万~20万人的Ⅱ型小城市3个,即洪雅县城、丹棱县城和青神县城;3万~10万人的重点中心镇7个,即青龙镇、视高镇、牧马镇、汪洋镇、富家镇、思蒙镇、修文镇;1万~3万人的中心镇12个,即万胜镇、北斗镇、龙正镇、柳江镇、张场镇、余坪镇、黑龙镇、扬场镇、柳江镇、谢家镇、钟祥镇、文宫镇;其余为一般镇,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个等级层次。“十三五”眉山市城市力争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8个百分点(其中东坡区年均力争提高1.9个百分点,彭山区年均力争提高1.9个百分点,仁寿县年均力争提高1.8百分点,洪雅县年均力争提高1.6个百分点,丹棱县年均力争提高1.6个百分点,青神县彭山区年均力争提高1.7个百分点。为确保数据的真实、可操作,城镇化率绝对值以统计部门的数据为准)。

6.城镇化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县域新区。重点发展岷东新区、东坡岛、彭祖新城、仁寿新城、洪雅江南片区、丹棱大雅新区等新区,发展生态、文化、都市近郊型休闲观光组团。大力发展县域产业。县域产业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注重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大力推进示范镇建设。坚定不移做优小城镇,积极做好10个国家级重点镇、8个省级试点镇和22个市级特色镇建设,将其作为加快我市城乡统筹的主要举措和引领全市城镇建设的重要示范。统筹建设基础设施。重点实施眉彭大道、中心城区外环线、成乐高速扩能改造等重大交通项目,推进天府新区轨道交通线向眉山延伸,切实保障城市水源、环境等城镇发展承载物的安全,加快推进科教文卫、保障性住房、养老服务、体育健身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丹棱——幸福美丽新村

三、区位和城镇化是眉山最大的优势,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合作

1.交通优势

参与成都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借力“一带一路”,建设畅通的“公铁空水”联运互通。以建设成眉一体化交通为重点,优化与成都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的布局,完善与成都经济区8市的路网结构,形成连接成都主枢纽和通江达海的快捷通道,构建便捷、通畅、高效、低碳、安全的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向北推进“四箭齐发”、国道213、 245公路的改扩建以及成都双流机场第二高速公路的建设,打通融入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向南加快仁沐新高速、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岷江中游航运规划进入国家级规划,实施通江达海战略;融入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亚太经济圈。向东通过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建设,融入成渝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向西通过雅眉峨铁路、川藏铁路建设,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路网综合节点上,围绕成都新机场、成德绵眉乐客运专线,构建辐射成都平原南部区域的快速城际客运网。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

高位并进,五大指标全省领先。2014年,全市综合交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1.86亿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21.86%,同比增长27.9%,继去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再创历史新高,五项指标完成情况全省领先:除轨道交通外的交通投资完成88.4亿元,投资完成占年度目标任务比例全省第一;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6.5亿元,建设进度全省第一;全年未发生负源头管理责任的交通安全事故,道路运输安全考核全省第一;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眉山段交地2148.04亩,征拆进度全线第一,眉山段工程完成投资8.3亿元,建设进度全线第一。多路并举,五类项目顺利推进。确保竣工类:7个项目完成投资55.85亿元。其中,成绵乐铁路完成投资17.5亿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02.9%,于12月20日正式开通运行;遂资眉高速公路眉山段完成投资25亿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56.3%,于10月9日正式建成通车;遂资眉高速公路丹棱连接线、国道213线和省道106线仁寿段大修工程、“两宋荣光”眉州大道东段改造工程、岷东新区中部组团市政道路工程、六大专项交通工程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类:7个项目完成投资38.2亿元。其中,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征拆工作基本完成,正全线展开建设;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眉山段完成投资18.3亿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04.6%;洪雅至峨眉山旅游快速路、岷东新区西纵线项目正进行路基、路面施工;青神汉阳航电1号机组于7月发电,2号机组于9月发电;仁沐高速仁寿至井研段正开展征拆工作。四箭齐发类:4个项目完成投资26.5亿元。其中,工业大道彭山石化园区段主体工程完工,石化园区至东坡区段正进行路基施工;滨江大道彭山彭祖新城段建成通车,东坡区段全线全段全面进场施工;岷东大道东坡区崇礼至永寿段、岷东新区段正进行路面施工,彭祖山至黄龙溪段正在进行路基施工、九龙山隧道已经贯通;天府仁寿大道视高段已完工,清水段正在进行路面施工。力争开工类:6个项目中有2个项目顺利开工,完成投资1.31亿元。其中,岷东新区至黑龙滩旅游道路黑龙滩段全面推进、岷东新区段已启动征地拆迁;省道305线洪雅城区段已进场施工;川藏铁路彭山至朝阳湖段完成可研送审;连汪燕铁路完成工可报告。抓紧储备类:9个项目中有3个项目列入省级以上规划。其中,雅眉乐铁路列入国家级《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列入《四川省铁路网规划》,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天府新区轨道交通项目K(2TF5)、 K(3TF1)以及TF6延伸线均列入《天府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3.成都区位眉山服务是眉山发展的区位优势

利用眉山地处成都经济区和成都平原城市群核心层,是距省会成都最近的市州之一,是四川向西南对外开放的要塞,是“四川天府新区”重要结合部,是国家战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组成部分、是省政府《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 》 7个优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的优势,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但离成都近也有“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劣势,要发挥优势,避免“一晃而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舍得花时间、花资金,让企业走出去,让干部走出去,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水平。提升“引进来”的质量。围绕重点产业和主导产业,聚链招商、补链招商,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竞争力。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对外开放交流机制,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奏响“广合作”的旋律。强化区域合作,纵深推进融入成都,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建设。只要有利于眉山发展,就要推动合纵连横、合作对接。

雅乐高速——洪雅段

4.城镇化是眉山最大的潜力,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四种模式、四个转变”

在温饱型小康和全面小康两个特定的阶段,城乡居民的需求是不同的,温饱型小康主要解决城乡居民的“吃、穿、用”需求,全面小康主要解决城乡居民在“住、行、学”方面的需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具有眉山特色的“以城为主、以工为主、以农为主、以游为主”统筹城乡“四种模式”,加快农民向城镇居民、产业工人、现代农场业主、三产经营(从业)者转变,实现“有资产、有岗位、有技能、有保障”。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执行好城镇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引领的理念,充分利用乡镇规划大会战成果,不能让规划停留在纸上、执行落实到嘴上。严格按规划推进城镇发展,确保落实规划不偏离、不走样。想方设法破解人、地、钱“三大问题”。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要系统研究“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坚持大规划、大统筹、大保障,推动人口向城镇聚集、推动农民身份转变。围绕农民进城安居、农民进城就业情况制定新的考核机制。要千方百计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认真研究用地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在用好金融机构资金、社会闲散资金的同时,还要用好债券资金、证券资金。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7.73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7.2万人,相当于新增了一个县城规模。全市城镇化率40.5%,比去年增加1.6个百分点。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完成投入约115.6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76个,完成投资约15.6亿元,同比增长15.6%。

房地产发展逆势而上。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4.2亿元,同比增长24.5%。全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均居全省第四。棚户区改造成效显著。第一批城市危旧房棚户区改造获得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6个,获准贷款金额24.7亿元, 目前这6个项目建设进度喜人,到8月底,仁寿的项目力争投放贷款1.4亿元,9月底把3.9亿元贷款全部投放完。

眉山市铁路、水路规划示意图

仁寿视高工业园区

彭山的项目8月份力争投放贷款2.4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0%。洪雅的项目力争投放贷款8 000万元,年内投放达到贷款总额的70%以上。丹棱的项目力争投放贷款7 000万元以上,年内投放达到贷款总额的50%以上。青神的项目力争投放贷款9 000万元,年内把贷款资金全部用出去。岷东新区的项目今年内力争投放贷款总额的70%以上。以上6个项目的建设推进速度和贷款投放进度都大大超过省开行要求全年力争投放贷款总额30%的目标,赢得了省住建厅和省开行的信任,这为我们争取第二批、第三批贷款,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批棚改全市包装上报了19个项目,申请贷款74.12亿元,据了解省上已初步确定一批项目。此外,全市保障性住房开工率全省领先。2014年实施的10 714户已开工建设10 487户,开工率97.8%,完成投资约5.6亿元,开工率全省第一。小城镇建设强力推进。全市乡镇建设已投入约19.9亿元。其中8个省级试点镇完成投资2.3亿元,吸纳转移农业人口9010人。

彭山经济开发区——滨江区域

四、实施文化立市工程

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发扬眉山传统文化,不断加强我市与沿线地区的文化教育交流。以弘扬东坡文化为核心,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眉山文化遗产资源,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加主动自信地参与国际国内和省内的人文交流。积极发展与国际国内和省内在演艺、文物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艺术展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俄两河流域文化合作”“深圳文博会”等活动。大力弘扬和宣传东坡文化、长寿养生文化、竹编文化、唢呐文化、忠孝文化、眉山28处历史文化古迹等眉山特色文化;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规划建设眉山东坡宋城、“五馆一中心”、蟆颐观道教圣地旅游综合开发、岷江旅游综合开发、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西南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等文化项目建设。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升眉山文化软实力。总结落户我市的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办学成功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引进国际国内高校,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开辟贸易、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眉山三苏祠

1.塑造生活品质之城,开展“千湖之城”大会战

全市“千湖之城”大会战动员会后,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市级部门迅速行动,大力实施“五水”工程,提升“五种能力”,加快各项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千湖之城”建设完工项目340个,新开工项目186个,完成投资13亿元,新增和恢复水域面积18.38平方公里,超额完成半年目标任务。下一步,我们要抓好以下4个重点。抓“四湖”建设,推进水域面积大增加。

“东湖”已取得1个规划和9个专题报告批复,要争取在11月底前取得可研报告批复;“南湖”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要抓紧做好施工准备,近期开工建设“南湖”湿地公园;“西湖”核心区蓝妖庙和白马湖水库已取得可研报告和6个专题报告批复,要确保下半年开工建设1个水库;“北湖”要抓紧开展前期工作,明年开工建设。抓水环境打造,推进城市品位大提升。眉山中心城区水环境打造要以《眉山市中心城区水系规划》为引领,落实23处新增景观水面工程的责任主体,细化工作方案,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实现“500米见绿、1000米见水”。五县城要加快引水入城、城市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要在“引水”和“净水”上下功夫,实现水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变劣质水为合格水、优质水。要将引水入城工程与城市建设、园区打造有机结合,合理配置水景观,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彭山县的寿乡水岸·五湖四海建设、丹棱县的丹顶湖和丹心湖建设,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抓重点工程,推进民生水利大改善。对彭山县龚家堰水库扩建、东坡湖污染治理、洪雅县引青入城等88个在建项目,要倒排工期,加快推进,确保按时间进度完成工程建设。对洪雅县总岗山水库病害整治、污水处理厂等86个已落实资金的项目,要加快招投标进度,在下半年尽快开工建设。对丹棱县“桂花湖”、青神县“如意湖”等10个已规划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优化设计方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2.开展“绿海明珠”大会战

“绿海明珠”建设以来,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围绕做足“绿”字,以实施“四大工程”为载体,开展“六大行动”为重点,植树造林如火如茶,全面掀起了城乡绿化热潮。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绿化面积15万亩以上,植树1000万株以上;森林覆盖率净增0.9个百分点,达到45.7%;城乡绿化覆盖率净增1.2个百分点,达到48.8%,实现首战告捷。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落实《眉山市2014年“绿海明珠”大会战秋季战役实施方案》,严格执行《眉山市“绿海明珠”建设标准》,继续提高中心城区122条主要城市道路绿化的厚度与密度,重点是眉州大道核心段、东坡大道北段、红星路等街道,要在现有绿化的基础上,注重观花、观叶、观果、观形等植物的合理搭配,达到月月有新景,季季有看点的效果。继续提高中心城区机关单位绿化水平,采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屋顶增绿、垂直延绿的方式,打造一批具有眉山特色的单位绿化。继续提高中心城区92个居住小区绿化水平,对硬质墙体、阳台、屋顶采取藤蔓植物和放置盆栽植物的方式打造立体绿化。中心城区的苏辙公园绿化景观打造中,植物种类丰富、层次分明,营造了自然、古朴的城市园林景观。抓五个县城绿化,推进城市形象再提升。县城综合性公园打造要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条件,宜林则林、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建立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公园绿地系统,形成兼具功能性和景观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要学习借鉴仁寿县高滩湿地公园景观打造经验,既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水系河流、原始植被等,又把城市绿地与功能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城市景观大道建设要加大彩叶植物、珍稀树木的配置力度,打造疏密有致、丰富多彩的城市绿带景观。休闲绿地广场建设要注重增加绿量和彩化美化,防止建成“坝坝广场”,要把广场建设成为展示县城形象的好窗口和供市民休憩健身的好去处。青神县的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建设、竹艺大道竹景观打造,充分展示了县域特色和良好形象。抓交通干道绿化,推进景观效果再提升。重点加快园区绿量增加和道路绿化,全市13个工业园区秋季要力争增加绿量2000亩。绿量增加要突出以树木为主,尽量少用草坪,做到乔木和灌木结合、常绿和落叶结合、阔叶和针叶结合。园区主干道两侧建有堆坡绿化的要按照设计方案执行,无堆坡绿化的要栽植不少于两排行道树。园区次干道和支道要栽植不少于一排行道树。

东坡区湿地公园

3.扩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模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是推进统筹城乡、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路径。上半年,全市40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试点村建设推进顺利,新启动建设13个新农村综合体,培育现代农业业主982户,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 627元,增长13%。下一步,我们要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建设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四种模式”、加快“四个转变”的安排部署,抓好重点,建设统筹城乡大格局下的幸福美丽新村。

五、强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眉山市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时期,三产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1.服务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

据统计,全球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60%以上,其中发达国家占80%左右,发展中国家占50%左右,服务业已经在全球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全国来看,服务业发展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再从眉山市的情况看,眉山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3年人均GDP达到28 991元,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正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2.政策支持前所未有

今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服务业发展工作。省政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两次召开全省加快服务业发展会议,在相继出台《四川省服务业改革发展指导意见》《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基础上,先后就电子商务、信息消费、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最近,国家、省、市又就“稳增长”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措施。各级政府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力度前所未有,政策支持非常到位。

3.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在2008年突破100亿元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达到224.2亿元。二是产业发展呈“加快赶”态势。2011~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3.5%、 12.0%、 12.0%,增速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同时,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都在50%以上,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三是三产从业人员已达相当规模。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3.3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的23.6%,成为人民群众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四是产业发展区位较好。眉山市全域纳入天府新区,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快速推进,为产业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奠定了基础。

4.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全省、全市分别为2.7万元、2.2万元和2.2万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2.18倍、2.17倍和2.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全省、全市分别为0.89万元、0.79万元和0.93万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2.39倍、2.54倍和2.73倍;人均年末存款余额全国、全省、全市分别为3.42万元、2.8万元和2.6万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3倍、4.2倍和5倍。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5.文化建设彰显魅力

新型城镇化要注重生态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发掘运用。城镇最好的品质,一是自然生态,二是历史文化;城镇最大的特色,也是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要向成都、西昌等城市学习,利用河流、滩涂、水库等自然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地把它们打造成为供市民享用的公共空间。要善于在当代建设中,注入我们自己这个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元素,让文化载体化,载体标志化,创造既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现代特质,又有浓厚的本地历史文化色彩的城镇风貌。这种追求,对于一个具体的建筑是如此,对于一座城市,一个乡镇,一个村庄,也是如此。通过这些努力,让我们的眉山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到城市家具系列都打上鲜明的眉山文化烙印,让眉山成为现代工业新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活品质之城高度统一、深度融合的著名城市。文化立市“123工程”全面推进,“文城一体”加快发展,“两宋荣光”眉州大道改造、东坡宋城、三苏祠维修、四大主题公园建设等重大工程快速推进。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东坡泡菜展销会和第四届东坡文化节。成功引进7所大学,大学总数居全省第三。眉山“两宋荣光”眉州大道、眉山外滩等8处街道荣获第二届“四川最美街景”。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农村危房改造开竣工率全省第1位。棚户区改造开工率位居全省前三,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争取占全省放贷规模的1/13。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特色鲜明。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域生态化。东坡湖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千湖之城”“绿海明珠”“百园之市”三大工程全面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7%,城区绿化率达到37%。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市、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洪雅旅游景区图——柳江、玉屏山、瓦屋山概貌

县域经济篇

一、成长中的东坡区县域经济

东坡区隶属成都平原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地处岷江中游,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区内交通便利,省道106线、遂资眉雅高速、成都第三绕城高速横贯东西,成乐高速、岷东大道贯通南北,形成了上接省会成都、下连历史名城乐山、东通遂宁内江、西达雨城雅安的强大交通网络;成昆铁路、成绵乐高铁穿城而过,到成都和乐山最快只需15分钟。区内风景秀丽景点众多,在“千湖之城”“绿海明珠”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区致力于将东坡区打造成一座宜居宜游的现代城市。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和泡菜食品是东坡区的三大特色产业,也是三大支柱产业,其中泡菜食品行业影响深远,吉香居、川南食品、千禾等企业的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

(一)主要经济指标

“十二五”是东坡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预计2015年全区GDP可实现355.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91.18%,人均GDP可实现42 323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0.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实现11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23.0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可实现1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83.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达到26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39.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实现12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0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可实现27 478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5.96%;农民人均纯收人可实现14 120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18.2%;旅游收入可实现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05.56%;森林覆盖率可达35.16%,比“十一五”末提高8.16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

1.农业发展稳步向好

“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好于规划目标。截至2014年底,实现粮食播种面积89.9万亩,总产41.25万吨,完成“十二五”目标的88.62%;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8.52万亩,总产量145.71万吨,实现产值14.67亿元,分别完成“十二五”规划的107.7%, 121.4%, 122.2%;水果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值87.亿元,超额完成规划目标的74%;蔬果总产量达到33 189吨,完成计划目标的82.97%。

新农村——白马龚村

经过不断的培育,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多。在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全区100亩以上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17.29%。仅2014年全区就新培育现代农业业主465户,总量达940户;新注册家庭农场44户,总数达123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1个,总数达605个,其中部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1家,市级示范社20家;打造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个,总量达21个;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家,总量达48家;果色天香、蓝莓采摘园、草莓采摘园等新型观光旅游农业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增多。

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指引,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新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109个,居全省区县第二,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77个,有机食品7个,东坡肘子等地理标志产品2个。“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区初步建成太和三江、永丰、三苏、思蒙、悦兴、广济、崇礼、永寿8个万亩蔬菜示范园,重点打造了岷江现代农业示范片、泡菜原料基地示范片和白马龚村产村相融示范片。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农产品的质量有了更好的保障。

东坡区现代农业——果色天乡

2.工业发展提质增效

“十二五”期间工业企业户数和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多。到2014年底,全区工业企业数量已达到25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5户,亿元企业24户,实现产值247.4亿元,实现税收突破1亿元。工业总产值较2010年提高了32.6%,全部工业增加值较2010年末提高了75%,经济实力不断充实。

东坡区2011~2014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情况(单位:亿元)

中国眉山泡菜城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扶持发展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刺激,全区工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形成了以“食品泡菜、生物医药、机械电子”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建材、化工、饲料、造纸等传统产业为辅的工业发展格局。

从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数量对

比来看,造纸业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24家下降为2014年的4家;建

材类企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数量略有增加,但亏损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1家增加到了2014年的5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亏损企业数量依然保持在4家;泡菜食品类企业从2010年的48家上升到2014年的67家;机械电子类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增加了8家,截至2014年末达到了21家;生物医药类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2家上升到了2014年的12家。从工业业绩来看,2014年泡菜食品、生物医药、机械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比重达53.4%,排名前十的纳税大户中有4家属于泡菜食品企业。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不断发展,造纸业、水泥、商品混凝土和瓷砖等传统产业企业个数和主要产品产量及产值下降明显,泡菜食品、生物医药和机械电子三大特色行业企业个数、产品产量和产值不断上升,主导产业更替传统产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全区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效果明显。

机械产业园区

以“三大产业”为依托,全区着力打造食品产业园区、医药产业园区和机械产业园区, 目前三大园区已成为全区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工业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十二五”期间,经济开发区新区目前拥有规模以上工业12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1家;泡菜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投入80亿元,园区共入驻企业85家,建成投产企业6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36家;机械产业园区以中国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中车)为依托,大力引进机械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加工业, 目前发展状况良好。

3.第三产业发展规模扩大(www.daowen.com)

经开区新区

“十二五”期间,我区的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健康发展,并已基本形成了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并存的多层次、多门类市场体系。以五洲国际装饰博览城、东浩机电城(在建)等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引领我区专业市场向前发展;以圣丰农产品水果批发为代表的综合类市场,逐渐成为我区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已达23亿元,为我区农副产品销售注入了强大活力。

东坡区委书记李明舟调研第三产业发展并督导安全生产工作

大润发、沃尔玛等各类购物中心、大中型超市及海宁皮革等各类专卖点和住宿、餐饮企业等各类传统服务业得到了充分发展。 目前,全区商贸服务业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数2万多户,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数量增长迅猛,2012年初我区有限上企业43家,2014年底已增加至147家,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77.6亿元,占全市的59.5%;社区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宏远上铖超市等服务型企业积极打造社区便民服务店,截至2014年底,在城区新开便民社区超市20家,解决就业人员近200人,到2015年底城区便民服务网点将超过30家。

通过市场孕育,电子商贸、远程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渐兴起。亚马逊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伟经现代物流和圣丰国际农商中心3家现代物流企业入驻东坡; 目前顺达、同盛、盛盟达等物流企业已初具规模;远成集团“国际陆港”物流项目正在对接中;文化创意、会展、科技、咨询、培训等新兴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较好,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不断被拓宽。随着互联网电商的迅猛发展,我区飞跃电器、吉香居、川南食品等一批生产和销售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探索网上销售路子,在企业销售转型方面下功夫,截至2014年底飞跃电器网上销售已突破2000万元;沐阳商贸、生活帮帮帮·快信电子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已悄然进入市场,生活帮帮帮·快信电子目前已有400多家企业加入,沐阳商贸年销售额超200万元。

(三)社会发展

1.项目工作扎实推进

自2011年以来,项目投资屡创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增长都在40亿元左右。截至2015年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累计完成960.43亿元,仅2015年就完成263亿元(预计),是“十二五”初期的2.29倍。

“十二五”规划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亿元)

为加快推进项目工程进度,项目推进方式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方式由以前的“散放”式转变为后来的“十大”精细型,并且力度不断加大,层次不断加深。从“十二五”初期的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十大技改项目、十大招商引资项目、十大民生工程开始到“十二五”中期的十大新开工项目、十大新竣工项目,区领导都亲自管、相关部门领导亲手抓,强力地推进了项目进度,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增长。

在区政府的大力领导和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全区项目建设成绩喜人。遂资眉高速东坡段、亚马逊(眉山)电子商务运营中心、顺隆汽贸、龙蟒福生科技、川南酿造、圣丰国际农商中心、五洲国际装饰城以及青木制药等一批省、市、区重点工程竣工投营;岷东大道、四川国为医药制造项目、恒星调味品生产项目、大有食品泡菜及调味品生产项目、富生高效节能电机一期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即将建成;成都第三绕城高速东坡段、汇源果汁生产基地及西南配送物流中心、格林泰科合作共建新药临床前研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眉山伟经医药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

2.财政金融逐步繁荣

全区财力逐渐雄厚,财政收支额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逐步增大。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5.03亿元,比“十二五”初期翻了一番,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34.67亿元,比“十二五”初期增长了49.7%,预计到2015年底,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36亿元。2014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486.91亿元,贷款余额达271.44亿元,分别比“十二五”初期增长了90.75%和87.74%,预计到2015年底,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540亿元和306亿元。

东坡湖湿地公园

经过不断的培育和发展,2013年,邓氏食品在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展示,川金酒业、森茂家私在上海股权托管中心成功挂牌展示,2014年惠通食业通过涪陵榨菜集团的并购实现上市,2015年,千禾味业已进入上市最后阶段。

3.节能环保不断加强

在推进节能环保工作的过程中,全区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按照《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按照“全域产业化、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和“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的工作部署,坚持“一个底线和四个绝不允许”的环保宣言实施环保战略,制定了“三步四字”的污染治理方针,强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节能环保工作的开展,全区总量减排和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十二五”初期,全区有造纸企业28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退二进三”, 2014年,全区依法关闭仲辉实业、鸿源纸业等13家造纸企业,共淘汰造纸产能26万吨,每年减少燃煤20.8万吨,削减二氧化硫2 662吨,氮氧化物612吨,烟尘5200吨。鼓励泡菜企业实施治污技改,41家泡菜企业完成污染治理,10余家泡菜企业治理无望后主动退出。推广“二级生化”模式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平得到提升。醴泉河流域在流量减少近一半的情况下,化学需氧量浓度由2003年的103.2毫克/升降至2013年的47.6毫克/升,污染整治取得实效。

(四)展望“十三五”发展蓝图

工作思路: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全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立足三大特色产业,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理念,做大做强“东坡味道”和“东坡制造”,壮大县域经济。主要目标:加快培育现代新型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继续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产量,确保产粮大县地位。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发展都市近郊旅游观光型农业、特色养殖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等,努力培育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壮大三大特色产业,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以泡菜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千禾酱油醋和调味泡菜为重点,加强工艺研发,规范工艺流程,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着力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努力塑造“东坡味道”品牌。以药效评价中心为立足点,利用区域优势,积极与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产业链合作关系,重点引进现代中药、化学合成药、生物制药等优质企业。加快引进制药设备、试剂、耗材、药品包装、医药销售、医药物流等配套企业,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配套条件。

加快机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努力将机械产业建设成为西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中国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富生电器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抓好企业发展,加快引进轨道交通成套设备制造、高端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逐步形成机械电子产业集群。壮大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圣丰国际农商中心、远成眉山国际陆港综合物流园为重点,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持伟经物流等企业加快构建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立足三苏文化名城,充分发掘三苏文化内涵,培育蟆颐观、苏洵墓等人文景点,打造三苏文化旅游核心景区。以特色农业基地和“五朵金花”为依托,加快开发农业观光、农业体验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挥亚马逊电子商务运营中心、飞跃电器、沐阳商贸等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加快培育电子商务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农业企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合作。

二、与成都同城发展的仁寿县域经济

五年来,仁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始终坚持登高望远科学谋划,因势利导加快推进,抢抓扩权强县、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践行“融入成都、全域发展,三化联动、富民强县”工作思路,强力实施仁寿全域天府新区战略,深入拓展“县城牵引、四区支撑、十极突破、全域发展”路径,积极争创全省多点多极支撑示范县,塑造了全域发展经济版图,开创了仁寿多极发展、竞相跨越的新局面。

中国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中车)

1.打造天府新区南大门

天府南延线经济带断面图

仁寿县视高全境纳入天府新区核心区,仁寿全域成为天府新区辐射区、协调区和影响区。仁寿县在中央、省、市的坚强领导下,抢抓天府新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奋力推进仁寿国家级全域天府新区建设,积极争创全省多点多极示范县,奋力打造天府新区南大门。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12.5亿元, 比2010年增长84.0%,成为全省78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进入“300亿元俱乐部”的4个县之一,总量居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第2位、全省第21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8.2亿元,比2010年增长305%,总量在全省20个百万人口大县、78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居第一位。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24.9 ∶49.3∶25.8优化为21.3 ∶ 53.6 ∶ 25.1。“十二五”期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县级综合实力从2010年全省第44位上升到2014年的27位。为稳增长提供坚实后劲。

仁寿县委书记冉登祥陪同省市领导视察生态旅游

2.推进转型升级,打造天府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4大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煤化工6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天府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14年全县规模企业实现总产值345.5亿元,比2010年增长189%。仁寿被评为全省首批14个工业强县示范县之一。加快天府新区仁寿视高区域发展。围绕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通讯电子、新能源电动车、LED光电“四个产业集群”,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分别投资10亿元的中天丹琪、恒重压缩项目竣工投产,投资18亿元的中国建筑钢构西部制造基地、投资30亿元的倍特电动车产业基地一期工程本月将建成投产,投资10亿元的中联重科环卫机械产业研发及生产基地即将开工建设。狠抓创新驱动,园区20余家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拥有专利144项,成功创建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2011年以来,天府新区仁寿视高区域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1.8%, 2014年达151亿元,建成全县首个百亿工业园区;税收年均增长72.4%, 2014年达3.38亿元,2015年将突破4亿元。加快文林、汪洋、富加工业园区发展。文林工业园区世界500强企业IBM投资的西南卓越云计算中心、投资100亿元的IT及电商产业园项目进展顺利,带动全县电子商务发展强势起步,我县被评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汪洋循环经济园区64户耐材企业整合升级重组为14户,建成省级循环经济园区。富加工业园区成为县域副中心仁东增长极的重要支撑。着力招强引优。按照天府新区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要求,用好用活天府新区金字招牌,瞄准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积极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等招商活动,着力招强引优,成功引进中国建筑、中国中铁、IBM、法国欧尚4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中联重科、四川铁投、成渝公司等5家大型国有企业,其中与四川铁投、成渝公司签订总计1 0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137.8亿元,比2010年增加76.6亿元,增长125.2%,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府新区视高片区

3.推进一三产业互动,打造天府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仁寿大化镇美丽新村

按照天府新区集聚发展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现代都市农业的要求,以一三产融合发展为方向,努力打造天府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推进产业互动。依托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天府花海观光农业园区和12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农产品提升为旅游产品,文宫枇杷之乡、曹家梨乡、蝶彩花卉基地等成为观光好去处。深化农村改革。在文宫镇石家村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建设旅游新村,农民可获得房屋、土地、水果、务工、分红“五项收入”,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万元。狠抓重大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黑龙滩长岛项目完成投入57亿元,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长岛洲际酒店、嘉斯曼锦江国际酒店建成投用。总投资43亿元的三岔湖仁寿景区项目完成投入22.4亿元。2014年旅游收入实现38.3亿元。

4.创新经营城市,打造天府新区重要城市发展区

按照天府新区的标准建设城市,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着力打造天府新区重要城市发展区。经营规划:按照天府新区标准和与成都相比有特色、无落差的要求,坚持生态打底、引水入城、文化立城、基础先行、新型形态理念,高标准编制完成“一心四区十极全域”的县城规划和城镇发展体系规划。推进规划与市场有效衔接,严格控制土地性质和容积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提升。经营土地:创新建立并坚持项目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土地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和县政府常务会集体决定国有建设用地起拍参考底价等制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2014年全县土地出让收入达55.5亿元。经营项目:引进大型国有企业组团开发城市项目,投资13亿元的中央国际广场、投资25亿元的TCC财富中心、陵州大道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投资30亿元,打造占地4 850亩的中央水体公园、仁寿城市湿地公园、响水六坊公园组成的城市生态水体文化长廊,县城建成公园16个。“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开工商住面积约66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达20%。经营管理: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管理,依据城市建设进度,同步配套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抽松老城、繁荣新城”原则,有序推进旧城改造,西北街改造只拆不建,还生态文化于民,获得群众一致拥护。

黑龙滩生态景区

5.真情改善民生,打造天府新区惠民利民示范区

坚持为民宗旨不动摇,“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县财政80%的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问题。加快构建5条高速、3条仁寿至成都城市干道、2条国道和2条铁路的“5322”综合交通格局。成赤高速仁寿段、遂资眉高速仁寿段、天府(仁寿)大道视高清水段建成通车;仁沐新高速、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加快建设,连汪燕铁路、红星路延伸线、站华路延伸线、仁简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仁寿已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全县水泥路通村率达95%,开通县城至视高等13条公交线路,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千湖之城、绿海明珠、百园之市“三大工程”。依托黑龙滩优质水源,投资16.6亿元,在全省丘陵区县中率先实施统筹城乡全域安全饮水工程,“一洞五厂六线”骨干工程竣工投用,“长藤结瓜”工程加快推进,53个乡镇、120万群众已喝上黑龙滩的安全水、健康水,今年底全县群众都将喝上安全水、健康水。

文宫区生态旅游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78%,新农合参合率达99.96%,城乡低保、“五保”应保尽保。狠抓教育事业发展,2014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3448人,上线率达43.3%, 自眉山建市以来首次名列全市第1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科技职业学院、中国武警警官学院今年秋季将招生,仁寿人不出县也可以从幼儿园读到大学。坚持办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全县群众共享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狠抓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全县大局平安稳定。

三、川西南成都边上升起的卫星城彭山区

眉山市彭山区地处成都平原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层,是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辖区内青龙镇全域被列入天府新区规划区。近年来,彭山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在提质增效的前提下,确保了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1、 2012年跻身“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20强县”。

1.彭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彭山区风貌

经济指标稳中有升。2014年,GDP实现112.3亿元,增速10.6%,全市第一、全省扩权县第六、平原县第四;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1.2亿元,增速11.6%,全市第二、全省扩权县第三、平原县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11 253元,增速13%,全市第二、全省扩权县第四、平原县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643元,增速10.7%,全市第二、全省扩权县第七、平原县第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亿元,增速13.3%,全市第一、全省平原县第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全市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75.6亿元,增速1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2.3亿元,增速16.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03‰以内;城镇化率提高3.57%。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1∶61.2∶2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 67.5%、 29%。一是工业经济创新发展。全区新增规模企业15家,达到10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80.3亿元,增长31.6%。以青岛海尔为主的机械电子产业链,以联合利华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链逐步形成,两大产业产值达到124亿元。二是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全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西货站铁路专线建成投运,以青龙国际物流园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初具规模,成功打造成都以南最大物流聚集区。依托“长寿养生文化”积极发展养生养老服务业,双凤湖国际养生度假城等项目有序推进。三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成功跻身全国第二轮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确定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彭山区域为农村改革试点区。“彭山葡萄”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坚持项目总抓手,投资主驱动。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超额完成。2014年共组织投资项目18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6亿元,同比增长18.9%,全年竣工投产项目138个,占计划项目个数的74.5%。二是省市重点项目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联合利华、海尔等4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56亿元,全面完成年度建设投资计划;15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7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14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6.8亿元,签约了苏宁云商、长安汽车等28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金额160.7亿元,正在追踪洽谈的储备项目明显增多。要素保障明显增加。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和融资平台,新增信贷投放18.4亿元,增长21.6%。到位政府性融资12.4亿元,增长49.8%。盘活闲置土地1 005亩,回购国有土地532.8亩。建成35千伏灵黄线,铺设水电气等配套管网36千米。积极协调用气、用电指标,调整降低能源价格。节能环保不断加强。一是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省级生态县创建通过初步核查。大力实施“绿海明珠”“千湖工程”,努力增加森林面积和绿地面积。二是节能减排全面加强。强化新开工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民用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对落后产能企业实行淘汰关闭,对主要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十二五”以来,先后完成了五湖水泥、东升水泥、新吉鸿纸厂等25个项目的污染治理。全县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6%。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区域合作更加深入。青龙镇42.8平方公里纳入天府新区,为我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深入开展成眉合作六大行动,与双流、新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开展综合交通对接。启动实施“三箭齐发”,全面对接成都交通动脉。以生态宜居、长寿彭山为内涵,在黄龙溪附近打造恒大·金碧天下、复地生态宜居城等高端房地产,全力建设牧马新镇。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招商思路由“招大引强”转变为“招强引优”,成功引进联合利华、海尔、当当网、苏宁云商等世界500强和国内龙头企业落户彭山。

青龙物流园区

2.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推进

一是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开展了乡镇规划大会战,编制了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实现了乡镇规划全覆盖。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牧马镇被列入全省首批“百镇建设试点镇”,实施了莲花新村,武阳郡、龙都新苑等项目。三是城镇化率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比2010年提高11.1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就地市民化。四是彭祖新城有序推进,已完成11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滨江大道、长寿大道两条主干道及寿乡桥建成通车,寿乡水岸·五湖四海向市民开放。五是棚户区改造强力推进。2011年以来投资4亿元实施了2 673套棚户区改造。成乐高速公路出口棚户区改造项目争取到国开行首期贷款4亿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9.12%,比2010年提高3.9%。进行了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完成了彭山二中的搬迁,彭山一中、城南小学等学校迁建正在加紧落实,教育民生工程完成率达100%。二是卫生事业逐步提升。投资6 059万元完成区人民医院迁建,拟投资5 860万元迁建区中医院,引进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落户彭祖新城。促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了基本医保加补充医保的多层次医保结构,新农合参合率达100%。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人才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5%以上。

3.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十二五”以来,大力实施岷东大道、工业大道、滨江大道“三箭齐发”工程,初步形成以省道103线,成雅高速公路,成乐高速公路为“三纵”,以东西干线为“一横”的“一横三纵”公路主骨架。成绵乐城际铁路通车,启动了成昆复线、川藏线建设。投资2.5亿元的我县最大民生工程龚家堰水库扩容已完成投资1.1亿元,岷江牧马堤防治理、陈家湾堤防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二是服务环境全面提升。大力落实简政放权,清理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1项,下放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行政处罚权限33项。三是向上争取取得新突破。龚家堰水库扩容工程争取到中央、省资金1.57亿元,成乐高速公路出口棚户区改造争取到中央资金3 525万元,中医院迁建争取到中央资金2 350万元,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彭山区县域优势

区位优势:距离成都40公里,距离双流国际机场27公里,距成都港(乐山大件码头)75公里,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通讯与成都同网。公路:成乐、成雅高速公路、省道103线以及正在实施的“三箭齐发”项目(工业大道、岷江大道、滨江大道)。铁路:有成昆铁路彭山站,年吞吐货物能力可达100万吨和成昆铁路线上仅次于成都火车东站的第二大货运站青龙火车站,年吞吐货物能力可达1 000万吨。川藏铁路将在彭山接轨并站。轻轨:成绵乐城际轻轨在彭山区、天府新区彭山经济开发区分别设站。水运:距成都港(乐山大件码头)75公里,水路运输可直达重庆、武汉、上海等地。航空: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7公里,建设中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约70公里。青龙国际物流园西货站铁路:是铁路专用线,2014年4月4日正式宣布投入运营,总投资1.3亿余元,年设计运输能力约200万吨,从2012年6月开始建设,历时1年零9个月。年运输能力由原来的500万吨增加到了700万吨。品牌优势。彭山区是省政府批准的区域合作试点县、扩权强县、统筹城乡试点县、对外开放县、重点发展县、循环经济试点县,成功跻身全国第二轮农村改革试验区,被评为“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20强”,辖区内青龙镇全域被列入天府新区规划区。近年来联合利华、林德气体、海尔、苏宁、华润、陶氏化学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彭山。资源优势。农业资源:农业资源丰富,彭祖寿柑、彭祖枇把、美人指葡萄、丰水梨、台湾柚等优质水果占据了水果市场主导地位。境内有33种属于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以及其他一般兽类、禽类和蛇、虫类等野生动物。旅游资源:彭祖山、象耳山、李密故里、香山溶洞、刘备墓官、彭祖新城五湖四海、翡翠龙湾湿地公园、仙女湖、将军湖、石龙湖、柏杨湖、双凤湖等风景名胜。闻名中外的十大美景“平盖烟楼、秋浦芦花、双江渔唱、东山晚眺、长桥夜月、象耳摩崖、寂照风筝、天柱神灯、圣寿云松、龙潭春雨”。人力资源:便捷的交通实现了人力资源与成都市共享。本地有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眉山市科学技术学院、中国水电七局高级技工学校及各类职业中学。为投资彭山的企业提供了就近选择人才的便利。产业优势:天府新区彭山经济开发区。毗邻成都,全域42.8平方公里,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园区以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物流为主导产业。四川省三大石化基地——成眉石化园区。成眉石化园区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审核确认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是省政府规划的三大石化基地之一。专门为承接中石油彭州基地下游项目而设立的专业化园区,属于天府新区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扩展区。观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于2008年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产业园区,总规划7平方公里,已建成约4平方公里。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于2012年挂牌成立,2013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定位为现代示范旅游观光农业。农业园区彭山片区核心区涉及公义、观音、彭溪、凤鸣四个镇10村,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园两心三产业”,即:观音万亩葡萄主题公园、“北门户”“中门户”农旅集散中心、粮经复合、特色果蔬、花卉苗木现代农业基础产业。彭祖新城: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本着“高起点规划、高品质打造、高效益经营”的工作思路,彭祖新城由世界知名规划设计企业法国布依格尔公司规划设计。

四、盆周山区全国生态旅游县洪雅县

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成都、乐山、雅安三地交界的腹心地带,距成都120公里,是全省33个盆周山区县之一。全县总面积1 89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人口34.8万。“十二五”以来,全县上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着力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县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4年,洪雅县在175个县(市、区)中排名第83位,上升2位;在33个山区县(市、区)排名第11位,下降1位。

全国生态旅游县洪雅县风貌

1.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 93.09亿元,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6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22.49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57亿元,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1亿元,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23005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7元,增长11%。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旅游业快速发展。紧紧围绕“峨眉拜佛,洪雅度假”和建设天府花园的目标,加快推进国际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目的地建设。瓦屋山、柳江古镇、七里坪、槽渔滩四大景区建设明显加快,“一线四区”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瓦屋山荣获省地质公园称号,柳江古镇被国家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第二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成功举办中国·洪雅激情山水旅游文化节、雅女大赛、七里坪山花节、摄影大赛等活动。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5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53.7%、 183.6%。

2.特色农业保持良好势头

全县人工种草增至21.5万亩,奶牛数量稳定在4万头以上,是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全国生态奶源基地建设与产业化示范县。茶园面积26.6万亩,其中通过认证有机茶叶基地0.58万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6万亩,产茶量居全省第4位,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以柳杉为主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增至98.1万亩,总蓄积达648万立方米,成为川西南柳杉集散地,是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省林业产业强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发展家庭农场13个,专合组织总数达343个。创建知名品牌46个。省级农业重点企业1家、市级农业重点企业12家。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规模总量平稳增长。2014年,全县42家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实现51.31亿元,同比增长23.67%;工业增加值增速9.9%;工业利润1.57亿元;工业入库税金4亿元。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水电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下降,2014年,水电企业总产值10亿元,占规模企业19.5%,税收占工业税收45%,分别下降10.5和1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步伐加快,引进卡亘贝森金属、盛丰钛业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丰元机械、道泉茶业等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新培育康嘉生物、胜科电子、仁泰光电等4户规模以上企业,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6户,产值占全县规模企业产值8%。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青衣江茶园

美丽县城加快建设。按照“森林之城·活水之都”城市定位,启动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西江南片区控规》等专项规划9个。启动城西江南开发,实施“四路一渠”工程,建成江南自来水厂。加快旧城城区改造,完成学街棚户区等旧区改造、305线西段等改造,全面竣工瓦屋山大道、静园路、兴业路等12条市政道路和青衣江三桥等一批重点市政项目,快速推进“引青入城”项目建设。开展“我为森林之城植棵树”活动,2012年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十二五”期间,城镇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近90亿元,累计新增县城建成区面积4.25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11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38%,已完成《规划》提出目标。重点场镇稳步推进。柳江镇编制完成了柳江古镇景区总规、控规,并通过市规委会审定。

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镇”,与峨眉山旅游公司签订整体开发协议,总投资30亿元。高庙镇依托七里坪度假区建设,加快打造南部旅游重镇,峨眉半山七里坪国际度假区、七里坪体验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余坪镇完成污水处理厂、燃气、公共绿地项目,客运中心、 自来水厂、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市政项目正筹备实施。幸福新村实现突破。全县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2个,启动省级生态乡镇创建3个,柳江镇被省环保厅确定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293个,建成新农村综合体4个。建成1个示范片,3条交通沿线(洪瓦路、省道305线和乐雅高速洪雅段)农房风貌改造和20个新村(聚居点)建设全面建成。新打造的两河村、孔坝村、建设村等新村,全面展现出“生态自然、和谐整洁、美观实用”的乡村风貌。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十二五”期间,洪雅交通基础设施在投资规模和道路等级上都呈现上升趋势,先后完成了乐雅、遂资眉两条高速公路建设,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55公里,改变了洪雅无高速公路历史;“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洪雅至峨眉山一级公路)于2013年动工建设,将极大改善七里坪、瓦屋山南部山区旅游发展交通条件;完成了雅东路、七赵路等5条县际断头路62.2公里,启动了博汉路、柳晏路等5条农村公路改善工程59.7公里,完成或启动柳江至槽渔滩、洪雅至中山等重要乡镇联网公路56.8公里。洪雅交通区位劣势正得到改善,内通外畅的道路基础基本形成。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农田水利资金2.7亿元,完成整治病险及震损水库5座;新建及加固江河堤防等10.85公里,完成渠道防渗整治500余公里,新增及恢复灌溉面积5万余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万亩,解决15.2万人饮水安全。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田网、渠网、路网、管网“四网”配套,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四化”联动,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提升。能源设施加快改造。农网升级改造持续推进。从2011年起,实施农网改造工程31个,完成项目资金5 295万元。累计改造10千伏线路98.712千米,10千伏华达线、10千伏南止Ⅰ、 Ⅱ回、10千伏福城Ⅲ 、 Ⅳ回28.064千米。能源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建成园区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各1座,完成丰元路35千伏、恒通路10千伏电力线路建设。吴河—夹江110千伏输电线全线完工,彻底解决南部山区丰水期电力输出和枯水期电力输入的问题。竣工七里坪110千伏变电站。夹江至洪雅100万方/日天然气管线工程全线贯通。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坚持以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按照统一安排,2013年我县已完成了桃源乡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2014年在瓦屋山镇、高庙镇、柳江镇、槽渔滩镇、中保镇、汉王乡、中山乡7个乡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航摄测绘工作,2015年在剩余7个乡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航摄测绘工作。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台了《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进一步保障全县农村土地承包地流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截至目前全县已流转承包地8.08万亩。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2个;市级以上生态村118个,其中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8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生态小区2个;市级绿色社区12个;市级生态园区2个;市级绿色学校26所;县级以上生态家园61 829户。柳江镇列入全省14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乡镇。确定瓦屋山镇、汉王乡、余坪镇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乡镇,5个村为生态文明试点村,1200户为生态文明示范户。2014年10月底,成功通过环保部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

洪雅县柳江古镇

五、生态文化融合的丹棱县域经济

丹棱隶属四川省眉山市,辖5镇2乡,总面积449平方公里,2014年总人口为16.8万人,是全国第一个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中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县、中国橘橙之乡。

丹棱县城风貌

(一)县域发展现状及成效

丹棱地理区位优越,丹棱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位于岷江以西,青衣江以东,总岗山脉南麓,地跨东经103° 14′~103° 35′ 、北纬29 ° 52′~30° 08′ ,东面毗邻眉山市东坡区,南面与洪雅县接壤,西面与雅安市名山县为邻,北面与成都市蒲江县相连。地理优越,交通便利,位于成都1小时经济圈内,被列入《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遂资眉雅新兴城市环线和经济圈,是天府新区全域协调区。成为四川腹地,距双流国际机场仅80公里,距乐山港仅60公里,距成绵乐高铁(眉山站)32公里。境内省道106线和遂资眉高速公路横跨东西,丹蒲路、丹名路纵贯南北,与成新蒲快速通道形成对接。丹棱历史文化灿烂。丹棱县,南朝齐明帝时期称为齐乐郡。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因县城之北有红色有棱、状若飞旗的赤岩山而定名丹棱,距今1 4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其间,诞生了南宋史学家李焘、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等著名文人雅士。建于北宋时期的“大雅堂”,曾藏有黄庭坚手书的杜甫诗碑三百余方,被誉为“诗书合璧之人文遗韵”,成语“登大雅之堂”之典故便出于此。丹棱自然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有钙芒硝、天然气、矿泉水、页岩等矿产资源。钙芒硝矿分布面积187.48平方公里,全县钙芒硝矿储量250亿吨,矿源埋藏浅,见矿深度最浅处仅有23米,宜大规模坑采。天然气储量丰富,已探明储量约为63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为360亿立方米,中石油公司投资22亿元日产100万方天然气项目顺利推进,其中大深X-001天然气井已顺利产气。页岩矿、黏土矿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分别为500亿吨和600亿吨。矿泉水蓄储量约为17亿吨,可溶性偏硅酸的含量高达71.5毫升以上,经省地矿局、省储委专家系统验证,认定为优质天然矿泉水,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有多种有益功能。丹棱产业优势突出。成功创建为“中国‘不知火’橘橙之乡”“丹棱橘橙”地理保护标志和“中国最大优质不知火橘橙基地县”。果、桑、茶、林“一县四品”特色效益农业颇具规模,建成特色效益农业基地35万亩。建成机械产业、陶瓷建材、钾钠化工3个工业园区,形成齿轮机械、陶瓷建材、芒硝化工和新兴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纪念性建成大雅堂,多代丹棱人梦想成真。老峨山、梅湾湖等旅游景点名噪西南,“十里桃花红,万顷橙花香”享誉全川,“丹棱冻粑”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天赐之水老峨泉”远销北京等地。成功建成现代商务酒店、城市商业综合体、润业家居商贸城等现代三产服务设施。

(二)县域经济成效突出

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44.7亿元,为2010年1.7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完成31400元,为2010年的1.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亿元,为2010年的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1亿元,为2010年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773元,为2010年的1.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 186元,为2010年的1.6倍。城镇化率达到36.68%。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24.6∶50.7:24.7调整为2014为21:54.4:24.6,结构进一步优化。

1.工业经济总量迅猛发展

丹棱县委书记钟维钦在机械园区调研

全县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工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4.9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3.1%。其中,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0.75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18.99亿元,是2010年的1.8倍。机械产业、陶瓷建材、钾钠化工工业园区三足鼎立,形成齿轮机械、陶瓷建材、芒硝化工和新兴产业四大支柱产业支撑。成功创建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四川名牌和3个四川省著名商标。第一家十亿元企业、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丹棱。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户,其中:亿元企业达到16户,拥有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9户。

2.农业经济提质增收增效

农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全县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4亿元。果、桑、茶、林“一县四品”特色效益农业颇具规模,建成特色效益农业基地35万亩,建成“不知火”产业园区10万亩、四川最大的万亩浅丘珍稀林木园区和1 000万只林下鸡产业园区。“一村一品”专业村43个,家庭农场142家,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精品农业的转变。成立全省首家以经营杂柑为主的大雅果业专业合作社。抓农业品牌建设,成功创建为“中国‘不知火’橘橙之乡”“丹棱橘橙”地理保护标志和“中国最大优质不知火橘橙基地县”,“不知火”人均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整体管理水平四项指标名列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54%,成功创建为省级绿化模范县。

丹棱新村风貌

六、小县大产业的青神县

青神县历史悠久、古迹众多、 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中岩寺、德云寺、汉墓群以“古”扬名;平羌三峡、仙姑湖以“秀”著称;神海以“幽”迷人;中国竹艺城以“特”叫绝。青神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故里,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岷江古航道、小峨眉、苏轼第二故乡、中国椪柑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开辟于东晋,建于唐兴于宋的古中岩位于城南9公里处的岷江东岸,为著名佛教圣地,青峰冥壑、流泉响石,号称“川南第一山”。中岩开山祖师诺巨罗(俗名罗尧远,青神人,著名释迦弟子,佛门早期十六罗汉第五尊者)于中岩留下了许多珍贵遗迹。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负笈于此求学三年,续于恩师王方爱女王弗结为伉俪,留下了“唤鱼联姻”的历史佳话。以其“岩壑隽秀、不减峨山”,曾招来历史文人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人流连于此,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古迹。由中岩沿岷江下行10公里,有两岸峰峦叠翠、风光旖旎的平羌三峡(古名熊耳峡)。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曾就此吟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千古绝唱,峡内产稀有鱼种江团。青神竹编与蜀绣齐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县城3公里处是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竹艺城,内设7个展厅,四大竹编系类,展示古今中外2 000多件竹编工艺品,是国际竹编培训基地。景区内可品竹味、听竹乐、观竹景、赏竹艺。竹林湿地公园融入了青神竹编的特色,体现出“万竹博览、竹编文化的展示和旅游休闲”三大功能。湿地景观绿化以竹类植物为主,共计36种骨干品种,382种竹类。同时搭配栽植部分乔、灌、花、草等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江湾神木园,位于县城南。以岷江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休闲为主调,以水上旅游为延伸,集会展、餐饮、住宿、娱乐、度假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1.水陆并举,区位优势凸显

青神县处于成渝经济区腹地、天府新区1小时半径内,北距成都9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75公里。全县乡道硬化率达100%。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取道我县17.25公里并设立青神站。眉青快速通道工程已竣工通车。岷江汉阳电航枢纽工程第一台机组已成功发电,航道已建设完成。青关路、青夹路、青井路、青仁路全面完成新(改)建。蒲江—青神—井研高速公路列入全省高速公路网络规划。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构建了“五纵两横一环线”的交通网络。

2.以“特”制胜,招大引强

以机械、竹编、椪柑产业为主导,推进工业、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招大引强战略,拓宽招商渠道,举办“百名企业家走进青神”等活动,立足县内企业技改扩张,产品配套招商,推进全员、全力、全方位招商。青城机械、德恩机械等技改扩建项目快速推进;新久源实业、西龙生科顺利复产;成功引进立白集团西南生产基地、优琪优实业减速机等项目。与三一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8.5亿元。

3.经济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完成情况。 自2011年1月15日县第十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下发实施以来,全县上下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紧紧围绕“追赶发展科学发展”,坚持“1171”工作思路和“三抓三提升”工作重点,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2015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5.3亿元,低于70亿元的规划目标4.7亿元。“十二五”期间总量达270.56亿元,高于230亿元的规划目标40.56亿元,年均增长11.7%,低于年均增长13.5%的规划目标1.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亿元,高于56亿元的规划目标4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入220.9亿元,低于230亿元的规划目标9.1亿元,年均增长22.9%,高于年均增长18%的规划目标4.9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2%,低于年均增长15%的规划目标0.8个百分点;全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9亿元,高于2.5亿元的规划目标1.4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14.556亿元,高于9亿元的规划目标5.556亿元,年均增长24%,高于年均增长16%的规划目标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23亿元,低于24亿元的规划目标1.7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5%,低于年均增长18%的规划目标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568元,高于20 000元的规划目标5 568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4%,高于年均增长10%的规划目标2.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4049元,高于10 000元的规划目标4049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2%,高于年均增长12%的规划目标2.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达226亿元,高于200亿元的规划目标26亿元。“十二五”三产发展情况。“十二五”期间,三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17.65∶3.5 ∶ 28.9调整为“十二五”末的12.8 ∶ 56.6 ∶ 30.6,一产业比重下降了4.8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了3.1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7个百分点。

4.工业实力持续提升

青神县动力机械园车间一角

2015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6亿元,同比增长1.53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亿元、销售产值8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1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1.5、 1.43和1.64 倍;“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入115.98亿元,年均增长10.8%。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55户。机械产业实现集群发展,以小型制冷压缩机、实木机械、传动件三大系列为主的特色机械加工产业集聚增效,机械产业产值、入库税金分别占全县工业的32.5%和34.5%。全县规模以上机械企业达20户,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6%,其中9户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机械产业成为全县最大的出口创汇产业,4个机械产品列入四川省名牌产品。青城机械厂成功申报成立“四川省木工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恩机械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立白精品工业园扩建投产,城区鞋业企业“退城进园”,丹甫股份成功进行资产重组。动力产业扬帆起航,出台了《关于加快动力产业发展的决定》,成功与中国内燃机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现代农业特色初显。2015年,预计全县农业增加值实现8.33亿元,比2010年提高2.3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049元,是2010年的2.47倍。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7%,主要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65%以上,良种化水平达98%。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1个工,注册家庭农场328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甘家沟椪柑、兰沟竹编、两河流域生态养殖、西山观光农业”四大产村相融示范片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全长45公里的甘家沟椪柑、汉阳种养结合、万沟白茶三条特色产业环线,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基地5个。椪柑产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县椪柑年产量达8万吨,培育椪柑产业,发展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销售大户等200余家,眉山市神果环球食品公司建成投产,获得茶叶有机转换食品标志、茶叶绿色食品标志、椪柑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建成新农合综合体2个,幸福美丽新村3个,村民聚居点82个。我县成功跻身全国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综合示范县、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和省级现代林业产业重点县。三产旅游提档升级。“十二五”期间,全县商贸活跃、市场繁荣,金融、保险、物流、通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预计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0亿元,是2010年的2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5%。商贸业规模逐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23亿元,是2010年的2.18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5%,财富中心、城市之星、中岩广场商业综合体等三大综合体开工建设。坚持每年举办“文化旅游节”活动,带动旅游消费,旅游收入大幅提升,预计2015年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6%。以竹编产业为主的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青神县竹编誉满神州名扬世界

中国首家竹林湿地、红色西山多功能基地一期建成开园,江湾神木园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完成《青神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汉阳水府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岷江旅游经济带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启动。中岩东坡文化城项目成功签约,中岩风景区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瑞峰镇和甘家沟村分别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成功申办2016年中国第九届竹文化节。财税金融稳健发展,德阳银行青神支行挂牌营业。

5.十三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坚持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毫不动摇,坚持做大总量提升人气毫不松懈;抢抓三大机遇,坚持投资拉动,培育支柱产业,工业突出转型升级、服务业突出培育壮大、农业突出特色品牌,实现追赶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动力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综合交通体系示范县”。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县GDP达到120亿元,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2.55∶0 ∶ 37.(5最优化的比例12 ∶48 ∶40);县级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县城人口达到1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2.5万元;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青神县发展方向: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西进、北拓、南优”。西进:向西进一步发展工业区。北拓:城市生活功能区向中心城区北部拓展。南优:建设国际竹编艺术城,将南部地区建设成生态型的产业、旅游、居住综合功能片区。县域空间发展方向为:“一带三轴、双心六区”。“一带”即岷江生态景观休闲带。“三轴”指青衣大道—锦绣大道为城市东西向骨架轴线;振兴路—外南街为城市南北向的骨架轴线;以及眉青快速通道产业发展轴。“双心”指位于老城的商业文化中心和位于城北新区的商业行政中心。“六区”指老城区、城北新区、滨江新区、国际竹编艺术城配套区、工业区和西龙片区。以“11133”交通项目建设为重点。 “ 11133”即一座大桥(岷江二桥)、一条国道(G245 ) 、一条高速路(蒲—青—井),三条省道(5103、 5307、 S401) ,三座岷江航电枢纽工程(汉阳航电枢纽、虎渡溪航电枢纽、季时坝航电枢纽)。青神县发展路径。依托“全国机械产业集群百强基地县”优势,做大做强做优以机械产业为主的县域工业。推进“四大产业环线”建设,打造特色生态观光农业。依托“中国竹编艺术乡”品牌,大力发展竹编产业。加快建设岷江旅游经济带,推进中岩东坡文化城、汉阳水府等旅游项目组团发展,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示范县”建设,颠覆区位劣势,融入成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