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升级版的雅安县域经济

打造升级版的雅安县域经济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雅安茶叶基地雅安市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特别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专注优势转化,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城镇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奋力“打硬仗、补欠账”,打造雅安县域经济的“升级版”。天全县、石棉县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为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成雅工业园区、芦山、荥经等县域工业集中区特色不断提升,荥经县产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循环型工业园区。

打造升级版的雅安县域经济

雅安茶叶基地

雅安市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特别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专注优势转化,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城镇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奋力“打硬仗、补欠账”,打造雅安县域经济的“升级版”。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1%、 12.5%、 33.6%,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第2、第3位。201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居全省第5位。天全县、石棉县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为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灾后重建加快推进

面对突如其来的“4 ·20”芦山强烈地震,全市上下万众一心、顽强拼搏,争分夺秒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累计从废墟中搜救生还者163人,解救被困群众1 800多人,救治伤员3万多人次,转移救治重伤员426人,紧急转移、应急安置受灾群众71万余人,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区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正常,成功夺取抗震救灾重大胜利。全市迅速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始终将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民生优先和科学重建主线,严格执行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统筹把握重建重点和关键环节,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把恢复重建与发展县域经济有机结合,以项目建设稳定投资增势,以产业重建增强“造血功能”,着力放大重建效应,以灾后恢复重建的成效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截至2015年7月20日,雅安纳入总规的2 160个项目(不包括40个国外贷款项目)累计完工1 746个、完工率80.8%,累计完成投资582亿元、投资完成率81.6%,全面完成“7·20”达到“双80%”的目标。基础设施、产业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城镇体系、生态修复等各项重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全市取得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阶段性胜利。

(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全市将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放在重要位置,持续提升县区综合实力,县域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14年,县域经济规模达到462.41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1.0%。 5个县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其中:雨城区达到130亿元,石棉县地区生产总值是2010年的1.87倍,汉源县“十二五”前四年平均增速达到12.3%。结构调整取得有效进展,三次产业加快发展,“十二五”前四年,三次产业分别年均增长3.5%、 13.6%和9.7%,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4∶55.1∶27.5调整为2014年的14.6 ∶57.5 ∶ 27.9。农业比重持续降低,农业基地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制造业加快升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水电电冶、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形成。第三产业比重略微提高,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加,2014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38亿元,是2010年的1.75倍,年均增长15%,各县区财力显著增加。项目投资稳步增长。2014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71.4亿元,增长33.6%。“十二五”前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 52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34倍。城乡收入不断提高,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4 435元和9 056元,分别增长9.8%和11.9%。

(三)工业体系加快构建

“十二五”前四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0%。 2014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6.03亿元。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水电及矿电结合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3%。县区特色产业基地快速形成。石棉建成电站229处,装机容量278.03万千瓦,预计到“十二五”末,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载能总负荷达52.95万千伏安;新建成化成箔生产线81条,产能1 620万平方米;新建重钙生产能力108万吨。汉源县水电、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一五”末的17家增加到2014年末的23家,中国铁钛、湖南东能、上海东和欣、湖南华峰锌业、河北恒升纳米科技、四川川麻人家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汉源。荥经县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开全建材、建寅建材、一名微晶等大型综合深加工企业持续壮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县区产业集中区加快建设,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四川石棉工业园区、四川汉源工业园区、四川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发展,2014年,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实现产值达136亿元,四川石棉工业园区实现产值70.6亿元,四川汉源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6.17亿元。成雅工业园区、芦山、荥经等县域工业集中区特色不断提升,荥经县产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循环型工业园区。2014年,全市470户入园企业实现总产值355亿元。

(四)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雅茶、雅林、雅果、雅药、雅畜(禽)五大“雅字号”优势产业和“雅蔬、雅椒、雅鱼”三大特色产业持续壮大,茶、猕猴桃花果金果三个百公里产业带加速形成。特色基地不断发展壮大。预计2015年底,各县区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222万亩,收入突破60亿元。其中,茶叶总面积93.6万亩,水果总面积6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49.5万亩,中药材在地面积17万亩。全市六县二区全部获得无公害整体认证。汉源县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甜樱桃、红富士苹果、黄果柑、金花梨、伏季水果五大特色优势水果基地,春早熟蔬菜、秋延蔬菜、高山蔬菜三大特色生态蔬菜基地,花椒、核桃两大特色干果基地等十个万亩以上规模的优势产业。石棉县优势特色水果种植投产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黄果柑3万亩、枇杷2万亩),两个产业产值达6亿元。雨城区茶叶、猕猴桃、食用菌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持续壮大,建成4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名山区大力发展茶业优势产业,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2015年“蒙顶山茶”区域品牌评估价值已达17.44亿元,较2012年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时增值4.74亿元。

(五)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全市累计创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8个、AA级旅游景区2个,在创AAAA级旅游景区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星级饭店21家(其中,四星级饭店4家,三星级饭店11家)。国内旅行社12家,国际、国内旅行社分社19家。县区旅游竞相发展。汉源县连续举行“梨花节”“品果节”“樱桃节”“桃花会”等节会活动,真正打响了“花海果乡”“阳光汉源”特色旅游名片。雨城区成功推出“天府之肺”“熊猫乐园”“温泉公园”“茶马古镇”等特色旅游,成功打造“春赏桃花、夏赛龙舟、秋攀高峰、冬喝旺汤”的四季旅游和乡村旅游品牌。荥经县龙苍沟鸽子花、牛背山观景平台成功入选四川省100个最美观景点,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宝兴县神木垒景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东拉山大峡谷、熊猫古城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物流中心加快建设,拥有国家AAAA级物流企业1家,AA级3家,“西部百强物流企业”2家,省级重点物流联系企业11家。雅安物流园区、川滇藏商贸物流园区,石棉、汉源、天全物流中心,荥经、芦山、宝兴物流服务站“一园区四中心三服务站”加快建设。雅安物流园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川滇藏商贸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天全县始阳和城厢两个物流中心建设启动实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汉源县“你弄我农”“远智养生”等电商企业落户运行,“大渡河食品”淘宝网店正式上线。建设农家店1 300余家,新建和改建农贸市场38个。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有1家企业在深交所上市,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25家企业组团现正在筹备在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展示板”集体挂牌。

(六)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名山成功撤县设区,雨城、名山、经开区加快一体化,姚桥、大兴城市新区加快建设。《雅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编制完成并获省政府批准。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3%,比2010年提高6.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8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2.8%。北外环线、熊猫大道、雅州大道、雅州廊桥副桥、苍坪山隧道建成通车,北纬30度公园、姚桥滨河公园建成投用。大力推进县城发展,突出县城特色,深化新区开发,均衡、完善城市功能,做强做优县城。雨城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从2010年的11.67平方公里扩展到2014年20.6平方公里。加快特色小城镇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商贸镇、旅游镇、工业镇。雨城区中里镇、多营镇,名山区蒙阳镇,荥经县严道镇,汉源县富林镇、九襄镇,石棉县新棉镇,天全县城厢镇、始阳镇,芦山县芦阳镇,宝兴县灵关镇等11个镇纳入全国重点镇;荥经县龙苍沟镇,汉源县九襄镇,宝兴县灵关镇,芦山县飞仙关镇,雨城区中里镇、多营镇,天全县始阳镇纳入全省“百镇建设试点”。

(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川西综合交通枢纽雏形初显。川藏铁路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开工建设,雅西高速、雅乐高速建成通车,雅康高速、3条国道和5条重要经济干线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全市新增高速公路里程200公里,达到252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6 172公里。县区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提升。清洁能源基地持续巩固,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的水电装机将突破1200万千瓦。截至2014年末,全市新建220千伏变电站4座,新增变电容量1 230兆伏安,新增220千伏线路224公里;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3座,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851.5兆伏安,新增110千伏线路348公里。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加快推进县区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改建农村机耕生产便民道路(含联户路)11 800公里,148个乡镇均实现通达农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实施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7个,示范面积37.4万余亩。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3.56万亩。“十二五”新建整治渠道4 417公里,新增有效灌面16.42万亩,新增节水灌面8.49万亩,新建堤防207公里,维修加固88公里。

(八)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坚持简政放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累计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35项。出台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专项改革方案40余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调整全市分税制体制、市区财税体制以及企业所得税、契税印花税分享体制。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工作基本完成。金融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组建雅安农村商业银行,完成雅安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规范投融资平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市县(区)政府部门机构改革任务。卫生计生、文化体育、商务粮食、食品药品等机构完成职能整合,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城市管理等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进一步理顺市、区管理体制,重点完善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雅安经开区)管理体制。推动劳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稳妥推进水、电、气等领域改革。加快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2.88∶ 1下降到2014年2.70∶ 1。加快推进开放合作。各县区与周边市县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先后与西藏、成都、眉山甘孜双流等签署了区域合作协议,与湖北、海南、成都、绵阳、德阳、南充自贡、攀枝花、乐山等省市建立合作关系。对外贸易稳步增长。预计“十二五”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0044万美元,是“十一五”的4.36倍。

(九)生态建设持续加强

全市持续实施“三大生态工程”,累计公益造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0.7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730.8平方公里。预计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活立木总蓄积9 69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9 160万立方米。雅安全域成功纳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天全县、宝兴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石棉县纳入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成功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天全县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是全省的四个试点之一。节能减排全面加强。预计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17.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比2010年削减21%、 22%。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省级保护区,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被授予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居成都经济圈城市群首位。医疗废弃物实现集中处置。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

(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实现充分就业。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9.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35万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2014年,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参加高考考生7 271人,本科上线共2 889人,本科上线率39.73%。医疗卫生加快发展。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09个(不含村卫生室和计生站)。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分级诊疗体系建立运行,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控制在4.5‰以内。文化科技稳步发展。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由2010年的91%提高到现在的98.3%。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开放率100%。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预计到“十二五”期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12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1.5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维持在9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5万,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8万,生育保险参保人数7.6万。精准扶贫扎实推进,预计“十二五”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探索创新

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我们坚持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加快资源转化、优势转化,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着力破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县域经济产业支撑

雅安市委、市政府立足雅安产业发展基础,牢牢把握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将产业重建与发展县域经济有机结合,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以特色农林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调研,仔细分析雅安资源禀赋、特色优势、产业现状和发展潜力,鲜明提出“农业强底座、工业挑大梁、三产当尖兵”的特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文化旅游、绿色(有机)农产品及精深加工、水电及矿电结合、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作为主攻方向。工业方面:突出主导产业,推动工业项目重建、新建和技改扩能,做大水电及矿电结合产业,做强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做精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努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服务业方面:结合重建特色小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幸福美丽新村,重点抓好旅游业、康养业、物流业,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中国西部康养目的地。农业方面:坚持“绿、特、精”的发展方向,加快建设三个“百里经济带”,打造“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先后成功新设四川汉源工业园区、四川石棉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成功扩区更名,规划面积从1.15平方公里扩展至22.13平方公里。预计2015年,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农业强底座、工业挑大梁、三产当尖兵”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各县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高起点规划各类园区,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搭建载体,着力优化交通、科技、政务等各类要素保障,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名山区明确“以茶业为引擎、旅游和康养双轮驱动、工业为持续动力”的产业发展定位,出台《关于加快蒙顶山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成雅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产业新城正拔地而起。抢抓“1+7”同城化发展机遇,积极包装具有地域特色项目,借助“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招商平台,广泛宣传推介,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建立领导联系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制度,加大企业结对帮扶力度,工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优化县域功能布局,引导县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发展理念,突破行政藩篱,避免单打独斗和域内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了各县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导各县区从本地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出发,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根据国家、省主体功能规划,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和“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求,在分析各县区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经济走向的基础上,市委做出“三大片区”发展战略,将全市六县两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东部片区、南部片区和西北片区。按照“三大片区”发展战略的要求,推动各县区突出主体功能、特色发展。东部片区,包括雨城、名山、芦天宝飞地园区和荥经的一部分,为雅安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的核心区域,主要突出区位和地缘优势,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重点发展二、三产业,承担城镇布局、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功能,体现快中求好。南部片区,包括石棉、汉源,作为链接成都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区的经济走廊,立足库区群众后扶和长治久安,突出水能、矿产、光照、果蔬等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体现稳中求好。西北片区,包括芦山、天全、宝兴和荥经的一部分,突出生态功能区定位,联动建设、服务、辐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实施生态修复,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主要发展生态经济和林下经济,体现稳中求进。通过科学的划分,实现县区产业的科学布局,推动县区集中力量发展主导产业,真正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三)加快潜力优势转化,拓宽县域经济发展渠道

县域经济的发展重在特色,胜在特色。在发展县域经济中,雅安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着力转化优势,引导县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积极培育发展壮大特色经济。特别是立足生态、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发挥“杠杆”作用,找准支点,“撬动”发展。将地方发展个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围绕雅安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做好生态示范大文章,积极探索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富民业态的特色发展路子,推进“一三互动”“接二连三”,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紧密结合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奋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富民、交通会战、城乡提升“四大行动”,吹响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攻坚决战胜利的号角。工业强市行动主要实施产业高端发展、产业园区升级、龙头企业倍增、技术改造提升、“互联网+”引领计划等计划,全面推进产业振兴发展。生态富民行动立足于充分发挥雅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富民产业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频共振。交通会战行动,通过加快构建“外通、内畅、高效、平安”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川西交通枢纽,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城乡提升行动着力推进“21616”工程,加快打造雨城、名山城市主副中心,建设飞地园区(经开区)产业新城,整体提升6个县城和16个重点乡镇建管水平,带动城镇体系大提升、大发展。

(四)大力推进开放合作,促进县域经济后发追赶

开放合作是后发地区实现追赶跨越的必由之路。招商引资作为后发起步时期开放合作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提供后发地区在发展起步阶段稀缺的建设资金、先进理念和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雅安坚持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并举,让发展的视野跳出自身行政区划,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到全国全省的大局中去定位,既加强与市内其他县区间的开放合作,更注重与市外的合作发展。坚持树立“互利共赢”意识,在招大引强中体现“先舍后得”的智慧,善于从长远算综合账、战略账,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外来投资者,用时间换空间、用政策换项目、以资源换产业、以让利换获利,为长远发展夯基蓄势。特别是牢牢把握雅安全域纳入成都经济区、推进“1+7”同城化发展、汉源和石棉成功纳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机遇,深化芦山地震对口援建,推进对口援建向全面合作转变,加快推进各县区与周边市县深化区域合作,主动参与区域协作分工。相关县区先后与成都、眉山、乐山、阿坝、甘孜等周边市州的县(区)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交通、产业等具体合作协议。将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做好投资促进工作,先后成功引进恒天汽车、建安、王老吉、鼎恒、新筑通工、三九、雅化、一名微晶等重大产业项目,为县域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县域经济取得的经验

(一)坚强的组织领导是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坚强核心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专门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大会,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配套出台《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试行)》,共同构成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制度安排、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雅安积极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立了由雅安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雅安市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加快县域经济整体跨越的意见。每年召开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安排部署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通过比学赶超,有效激发各县区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形成了县区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二)联动发展、错位发展是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雅安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全市“一盘棋”理念,将全市八个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三大片区”。东部片区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南部片区突出水能、矿产、光照、果蔬等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西北片区突出生态功能区定位,主要发展生态经济和林下经济。通过引导各县区联动发展、错位发展,避免各县区单打独斗和域内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各县区根据自身在三大片区中的发展定位,突出各自主体功能,重点发展本县区特色优势产业,东部片区中飞地园区快速壮大,雨城区、名山区、飞地园区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荥经县循环经济成效初显。南部片区中汉源县、石棉县乡村旅游持续升温。西北片区中天全县、宝兴县生态产业加快发展,芦山县产业重建进展明显。特别是在做生态文明示范大文章方面各县区各具特色,比如汉源做果蔬的文章、天全做水的文章。通过片区划分,实现了县区的错位发展和全市的联动发展,实现区域发展的最优化,推动了全市经济整体跨越。

(三)夯实县区基础设施是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先导,经济发展的支撑。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切实完善县区发展环境。雅安把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作为重点抓手,特别是把握灾后重建机遇,加快灾后基础设施和产业重建,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各县区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农村公路、汽车站场和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县域发展条件,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川藏铁路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开工建设,雅西高速、雅乐高速建成通车,雅康高速、3条国道和5条重要经济干线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建成水电装机1 020万千瓦,水电开发度达9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高速公路里程200公里,达到252公里,公路总里程突破6 000公里,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巩固。

(四)县区特色产业集中区是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

产业集中区是县区发展经济的重要平台。雅安按照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原则,根据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持续优化县域产业布局,大力支持县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县域间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协调发展。着力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合理调整和布局产业园区及其主导产业,提高空间集约利用水平,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构建以省级开发区为龙头,以产业集中区为重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联动的园区发展新格局。推动园区整合提升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聚成链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为核心,四川汉源工业园区、四川石棉工业园区为支撑,四川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荥经县工业集中区、成雅工业园区、芦山县产业集中区、宝兴县工业集中区、天全县工业集中区特色发展的园区格局。成功设立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引导芦山、天全、宝兴等不适宜产业向飞地园区转移。加快合作园区建设,与成都联建成雅工业园区,共同开发优势资源,发展“飞地经济”。各县区产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集中区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县域招商引资吸引力增强,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来雅投资兴业。

(五)解决民生难题是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目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不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抓县域经济,必须集中力量解决民生难题,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目的。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雅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实施,着力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力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特别是着眼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出台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通过实施九项扶贫重点工作,切实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创业难、生活困难和文化活动不方便等问题。真正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www.daowen.com)

(六)深化县域改革开放是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更不是封闭经济。雅安将发展外向经济、开放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工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充分调动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和释放民间投资的活力。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大力简政放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到营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推动形成发展的“洼地”效应,为县域经济发展聚集资源、提供动力。加快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全市6个县全部纳入全省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坚持把投资促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推动县域产业快速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吸纳更多的资源和要素,增添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连续举办雅安重大项目推介会、生态旅游资源发布会等,利用各类会节平台广泛开展经贸活动。

(七)政策扶持是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县域作为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仅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跨越发展。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需要从省市层面出台扶持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在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的基础上,相继出台《关于支持百万人口大县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雅安将贯彻落实细化政策措施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系统开展了县域经济发展调查研究。针对县域经济整体跨越,县域“两化”互动、“四化”同步,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县域开放合作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等7个重点,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牵头,市级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措施。同时,出台《加快县域经济整体跨越的意见》,提出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7大类23条措施,为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四、今后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和措施

下一步,雅安将继续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全省三大发展战略,奋力实施“后发追赶”战略,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生态富民、交通会战、城乡提升”四大行动,按照东部片区、南部片区、西北片区的功能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发展、民生为本、市场主导、开放合作、放权让利,奋力实施富民强县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提升生态整体功能为主线,以产业兴县为重点,以城乡统筹、“两化”互动、三产融合为抓手,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突出生态文明示范,强化特色产业支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发展条件,释放发展活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保障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整体跨越。

(一)持续优化县区功能布局

——明确县域功能定位。依据全国、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四川县域平原、丘陵、盆周、民族四类功能分区,实施“三大功能区”战略,以生态文明示范为基本取向,实现县域差异发展、错位发展。东部片区(雨城、名山和荥经部分)要突出区位和地缘优势,积极融入成渝城市群,建设川西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推动“两化”互动、三产相融,主要承担城镇布局、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功能,着力体现快中求好。南部片区(石棉、汉源)要依托水能、矿产和特色农业优势,立足库区后扶发展和长治久安,积极参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引导工业城镇集中发展,加快发展清洁载能产业和特色效益农业,着力体现稳中求好。西北片区(芦山、天全、宝兴和荥经部分)要突出重点生态功能,重点推动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引导工业城镇点状开发,着力体现稳中求进。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以县域功能为依据,以城镇为依托,以通道为纽带,实施“三带一核一圈五廊”总体布局,以自然生态带为本底,中心城市为重点,经济走廊为纽带,推动县域生产力科学布局。三带:以邛崃山—夹金山—二郎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三大生态景观带,以植被、地形、山脉等地理分界线为基础,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一核:川西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核,以休闲康养旅游城市为特色,雨城、名山建成区和飞地园区产城新区为主骨架,逐步建成融入成都、辐射康藏的城市发展核。一圈:中心城市拓展圈,以半小时通勤为目标,构建蒙阳—永兴—草坝—孔坪—严道—始阳—城厢—芦阳—中里—蒙阳通道圈,打造环区域中心城市的特色组团城镇群。五走廊:以中心城市为放射点,沿交通干线布局五条经济走廊。沿成雅铁路和成雅、名邛高速,融入成都一体发展走廊;沿雅乐铁路、雅乐高速,对接川南港口群走廊;沿雅西高速、国道108线,链接攀西经济区走廊;沿雅康铁路和雅康高速、国道318线,形成辐射康藏走廊;沿国道351线、省道210线,构建大熊猫生态旅游联动发展走廊。

石棉县全景图

石棉县安顺场

汉源县新村景观

俯瞰在建的大岗山大坝

荥经县烈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核心区规划图

雅康高速公路开工仪式

中国恒天集团雅安汽车生产基地暨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

雅西高速干海子2号螺旋洞钢桥

雅西高速腊八斤特大桥

雅安市召开灾后恢复重建推进暨县域经济发展现场会议

中国恒天集团与雅安市在成都签约合作协议

雅安—甘孜区域合作座谈会暨“十三五”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雅安市举行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云峰山之云峰寺庙会

中国最大的观景平台——荥经县牛背山

(二)立足优势做强特色产业

——力促工业挑大梁。“无工不富,无工不强”。立足优势,科学布局主导产业,做大工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东部县(区)要以中心城市区位优势为依托,打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和农产品加工等配套产业集群,推动向都市经济转型。南部片区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水电及矿电结合、清洁载能、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资源密集型产业,推动国家战略资源开发。西北片区要以生态为本底,支持县域工业点状开发或异地发展,以解决灾区、生态地区群众就业为导向,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参照设立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引导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加快推进飞地园区(雅安经济开发区)、荣经工业集中区等升级工作,支持芦山特色产业集中区、汉源和石棉省级工业园区及成雅工业园区加快发展。支持园区(集中区)完善管理体制,引导园区(集中区)提高投资强度,进一步完善园区(集中区)和工业企业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创新,支持企业设立各类研发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服务业当尖兵。把服务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最大潜力产业来抓。以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平台,将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主导产业和可持续发展先导产业,力争通过3~5年时间,争创AAAAA级旅游景区2个,AAAA级景区12个,旅游强县(区)3个,争创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到202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0亿元。依托县域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旅游强县。采取政府主导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高水平规划建设精品旅游景点,深度打造大熊猫、茶文化等旅游品牌。做实乡村旅游、城镇旅游建设,引进知名旅游企业,组织县域农家乐业主成立经营联盟,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旅游名镇。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富民就业为导向,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商贸、餐饮、文化休闲、健康养老等服务业。编制康体养老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建设康养服务机构和康养服务企业,形成具有集聚效应、服务规范的规模化康养产业。积极推进省级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雅安物流园区、川滇藏商贸物流园区和天全、石棉物流中心,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茶叶、果蔬等专业市场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实施“电子商务乡村工程”。支持雅安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发展。

——坚持农业强底座。以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深化完善市校合作机制,统筹优化“5+3”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强县。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大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产业重点县建设力度。打造农业示范亮点,重点建设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芦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汉源工业园区甘溪坝食品加工区、雅攀蒙顶山茶产业园区等载体,加快建设百里生态茶文化旅游经济带、百里生态猕猴桃文化经济带、百里花果产业经济带等三个“百里经济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吸引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实施农业品牌工程,大力培育雅茶、雅林、雅果、雅药、雅畜(禽)等“雅”字号农业品牌,鼓励申报和创建有机(绿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对农超对接、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给予扶持。

(三)强化统筹推动城乡一体

——高水平建设特色城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县域城镇化质量。强化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把宜居宜业放在首位,依托山水、历史文化脉络,提高规划覆盖率,科学规划功能分区,统筹建设交通、管网、绿地等市政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县城拓展要注重产业支撑,靠近中心城市的城镇要注重功能互补配套。繁荣城镇经济,培育城镇产业支撑,规划建设城镇综合体。创新城镇管理,推动智慧城镇建设,创建文明村镇,持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积极争取“百镇建设行动”和“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政策支持,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加快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

——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总体目标,坚持统筹规划、成片推进、因地制宜、文化传承、尊重民意的原则,统筹推进新村聚居点、旧村落改造、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坚持产村相融,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竹编工艺等主导产业,配套建设“1+N”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探索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旅游发展型、园区带动型、村庄整治型等新村建设模式,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发展模式,突出宜业宜居宜商宜游。巩固提升雨城、汉源、石棉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重点推进新村试点示范。把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作为同步全面小康的硬任务,扎实做好规划和方案。

(四)夯实基础改善发展条件

——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围绕县域路网、电网、通信网络三大薄弱环节,打开农民奔康致富路。坚持“对外建设快捷大通道,对内形成便利交通网”的总体思路,实施干线公路联网畅通工程搭上骨干交通的“主动脉”,实施农村公路大会战衔接通乡、通村、通户的“毛细血管”,逐步实现县城全部通高速(国道)、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重点推进成雅铁路、雅乐铁路、雅康高速、乐汉高速以及3条国道、5条经济干线及1 165公里农村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县域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强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注重改善中高山区用电条件。加大“三网融合”推进力度,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电话、互联网。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站在“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抓紧抓实,巩固提升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成果。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加快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大熊猫公园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自然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县(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可复制推广的范例。

——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山水田林路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加强县域水利工程及渠系配套建设,加快永定桥水库、铜头引水、九龙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沼气建设,确保每个县(区)均建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快乡村学校、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推动文化、就业、社保、金融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五)拓展空间释放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动户籍、产权、社会保障、金融和基层民主制度等重点改革,选择典型县(区)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抓好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以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探索试点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业务、农村土地流转受益保证贷款及土地信托中心机制等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防汛抗旱专业队、育苗收割专业组织等服务主体,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推进撤村建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落实中央、省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和依法行政要求,扩大民营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金融服务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健康等领域,以及通过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参与建设运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实行“一照多址”“一址多照”制度,实行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积极鼓励全民创业,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在财税、信贷、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到2016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2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左右。

——推进县域开放合作。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意见、考核奖励办法、优惠政策和项目快速落地办法等体制机制,解决好“招好商”的问题。围绕产业转移区域、目标招商企业、县域主导产业、县域资源开发项目等重点,解决好“招什么”的问题。依托落户龙头企业、友好商会协会、专题产业园、重大平台活动、优势资源,开展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专题招商、资源招商,解决好“怎么招”的问题。坚持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环境共治、市场共建的原则,支持县域积极参与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抓好成雅工业园区等共建园区建设。

(六)民生为本优化发展环境

——扎实推进依法治县。认真落实依法治省纲要、依法治市纲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政府带头执法守法,规范行政行为,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基层执法效能。按中央、省委统一部署,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七进活动”,推广村规民约、市民公约等做法。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深化村民自治,推动网格化服务和管理全覆盖。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强和改进基层信访工作,坚持和发扬“枫桥经验”,积极开展“走基层”“结对认亲”“建台账”等活动。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分析、引导机制和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法治化解决机制,健全重大群体性、突发性社会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高度重视和抓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原则,建机制、补短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整合各类民生资金,突出抓好民生工程、切实办好民生实事。以促进充分就业为导向,完善就业制度和服务体系,抓好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引导和支持群众就业创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要求,贯彻执行“3+10”扶贫攻坚政策,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突出九项扶贫重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贫困地区自身发展能力。到2018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到2020年,贫困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重点乡镇学校、医院、文化、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投入,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事业资源短缺和管理不善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