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下(两)玉(湖)沙(河)乡村旅游环线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坡,南距成都市400公里,北距西安市650公里,西距重庆市450公里,但处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中心城市的几何中心,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的黏合地带和中国地理版图的腹心地带,与达州、南充、汉中、广元相邻。全市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辖通江、南江、平昌3个县和巴州区、恩阳区2个县级区,总人口390万人,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巴中生态环境良好,属国家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其中南江县和通江县属重点生态功能区,平昌县属农产品主产区,三县均为限制开发区域,巴州区和恩阳区为全省重点开发区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6%,绿化率达90%,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空山国家森林公园、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从全省54家森林康养基地脱颖而出,被评为全省十大“森林康养目的地”。巴中特色资源丰富,是中国银耳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南江黄羊之乡。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46种,霞石储量及品位居亚洲第一,天然气地质储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境内有20多种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和3 000多公顷世界稀有树种“巴山水青杠”,被中外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2011年,三次党代会以来,巴中市提出“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要求,并根据巴中发展实际,确立了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的目标定位,即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和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连续跨越3个百亿台阶,突破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 330亿元,增长3.8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7.9%,翻了两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翻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倍。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三次产业比为16.9∶46.6∶36.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亿元、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1 030亿元,增长2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845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084元、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进出口总额等4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2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3位,其他主要指标增速均在全省前8位,保持追赶跨越的发展态势。
(一)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县域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快。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五年来,各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三县两区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加47亿元以上。二是个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底,5个县区中巴州区、平昌县、南江县GDP突破100亿元大关,通江县GDP接近100亿元。巴州区、平昌县、南江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7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2011~2015年,各县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基本上都保持在30%以上;巴州区完成171.1亿元(包括恩阳区),是2010年的2.4倍;通江县完成112.4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南江县完成159.2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平昌县完成149.1亿元,是2010年的2.4倍。
工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巴中市成功引进了达芙妮制鞋、海螺水泥、兆润摩托、渝翔机械、同凯能源等一批骨干企业,并围绕骨干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机械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等四大成长型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接近60%。 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4亿元,是2010年的2.4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0家,比2010年净增1.3倍以上。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平昌县引进的兆润摩托生产项目后,重庆渝翔机械也入驻该县工业园,生产摩托车配件;南江引进百草中药饮片项目后,带动了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5年,各县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9%、 10.4%以上,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前列。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差距仍然较大。2015年,全市县域经济增速虽然位居全省前列,但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5.94亿元,位居全省倒数第三位,平均每个县区83亿元左右,距离百亿元大关较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4%,位居全省第4,但总量排在全省第19位,只有全省水平的85%,全国水平的7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9%,位居全省第5,但总量排在全省第20位,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77.8%,全国平均水平的69%,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2015年,五县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46 ∶36,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6.1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第三产业内部发展层次很低,主要以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传统业态为主,占服务业比重高达60%以上。信息技术、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占比很低。
要素保障压力较大。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难以有效突破,土地供应量远远小于土地需求量,资金支持的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科技人才难引进,科技创新能力弱,招商引资难度大,产业培育难,一些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推进较慢,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考验。
资源环境约束较严。根据国家和省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我市通江县、南江县属于限制开发区,在开发建设、产业发展上受到严格的政策约束。另一方面,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难以支撑我市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资源环境约束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城乡资源均衡配置难。近年来,虽然全市统筹城乡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体制机制还未有效突破,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的资源分布仍然不均衡,优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辐射的进程较为缓慢,城乡二元发展的格局未明显转变。
财政收支平衡矛盾突出。财政支出需求快速增长与有限财力的矛盾、政府性债务化解与发展性投入不足的矛盾、社会对财政的无限依赖与有限财力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财税收入中,非税收入比重较大,税收质量不高,支柱性税源尚未形成。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造川东北综合交通枢纽
巴中市处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中心城市的几何中心,成渝、关天两大经济区黏合带,是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四川北向出川必经之地,是巴中西向南的桥头堡。为加强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我市规划了“三纵一横一环一航”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依托南巴汉快速铁路、巴达铁路、广巴高速、巴达高速、成巴高速、巴广渝高速、绵巴万高速、绕城过境公路环线、巴中机场等骨干交通框架,形成到县区半个小时,到周边南充、达州、广元、汉中1小时,到成都、重庆、西安3小时交通圈。 目前,巴达铁路、广巴高速、巴达高速、成巴高速已经建成通车,巴广渝、绵巴万高速相继开工建设,巴中机场也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架基本形成。
(二)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科学规划,构建“全域巴中”规划体系。按照三次党代会“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的目标定位,我市依托巴中自然文化资源和区域发展特点,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坚持“规划引领、产城一体、市场机制、民生优先”的基本原则,坚持新区、园区、社区“三区”同建,构建“一城两翼三副五廊”城镇空间形态,形成市、县(区)城市—重点镇—中心村—产业聚集地的四级新型城镇体系,同时抓好乡镇、村庄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基本实现区域规划、全域规划、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统筹与衔接,做到多规整合、多规合一,形成科学完善、相互融合的“全域巴中”规划体系。二是加快新区建设。坚持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特色发展,将新区建设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快道路、管网、电力、通讯、供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规划建设的兴文新区,着力推进西片城市核心区、北片工业核心区和“两化”互动示范园区建设;新成立的恩阳区重点围绕打造“新型山地宜居之城”,突出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同步启动了巴州区陇桥新区、南江县红塔新区、通江县石牛嘴—高明新区、平昌县金宝新区建设。三是有序推进旧城改造。以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为重点,抓好旧城改造规划编制,优化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加大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推进城市拓展区建设。加快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建设,尽快建成闭合环路,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同步实施好旧城区供排水、供电供气和广电通讯等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配套完善农贸市场、防灾避险场所和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旧城区风貌塑造、园林绿化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巴城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了绕城环线、江南二环路、东门大桥、中轴景观线等重点项目,开展了中坝、后河桥等片区棚户区改造,推进回风、北龛寺、南坝、杨家坝、黄家沟等拓展区建设。积极推进“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启动实施巴城周边塔子山、插旗山、鹰嘴山、西龛—西华山等山地森林公园建设,打造七大景观风貌区。各县区因地制宜,启动实施了一批城镇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项目,改善人居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依托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培育了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镇,加快推进重点镇(特色镇)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商贸、工业和旅游特色镇,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五是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坚持“城乡统筹、产村相融,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大力实施“巴山新居”工程,以中心村、聚居点为依托,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十二五”期间,建成中心村80个、聚居点1 637个。
(三)以产业化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我们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路子,2011年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投入150亿元以上,打造了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一是积极培育高效生态农业。以创建绿色生态型现代农业示范市为抓手,围绕改善农业种植和养殖结构,优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配比,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完成翡翠米、食用菌、猕猴桃、金银花、川明参、杂交水稻制种、苗木花卉、茶叶、彩叶珍稀苗木等基地建设,建成平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广纳水产科技示范园区、红色巴中银杏产业园等特色休闲观光产业园。二是做优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优势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茶叶、核桃双百工程,培育了平昌县富硒有机茶叶、通江县罗村茶叶、通江县白茶、南江县天恩红茶等龙头企业,提升了茶叶、核桃精深加工的档次和规模,围绕畜禽养殖产业标准化,依托秦川牧业、巴中东阳土鸡加工、温氏合作养殖等项目,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推广生态循环养殖和“企业+农业”合作养殖模式,提高了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三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红鱼洞、湾潭河、二郎庙、双桥、天星桥、黄石盘、青峪口等大中型水库建设,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市”为抓手,完善灌区渠系配套及节水灌溉工程,完成了千余口山平塘整治、4 000多公里渠系、渠道的新改建、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体提升。
(四)以绿色生态为取向,提升工业发展层次
一是改造传统产业。调结构不是一定要淘汰传统产业,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能和产品提档升级,提高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230亿元以上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改扩能,鑫锐齿轮、南江红山铁矿、南江县铁精矿、正强水泥、通江县铁厂坡煤矿等企业产能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四大成长型业。以摩托车、汽车和零部件制造为主,逐步形成机械制造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培育了兆润摩托、渝翔齿轮、万马汽车等重点企业,第一批巴中制造的摩托车、汽车已经下线,实现机械制造加工业的“零突破”。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围绕重点企业、优势产业,狠抓高技术平台建设,开工建设了以巴中同凯汽车清洁能源、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碳素石墨生产、LED节能照明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
(五)以培育新的增长点为目标,着力打造服务业(www.daowen.com)
城南滨河路绿化
巴中海螺水泥项目
重点项目开工
500千伏巴中变电站竣工投运
220千伏观井变电站竣工投运
农村居民喜领养老金
恩阳区下八庙镇钱库村土地整理项目
平昌县双鹿乡潘桥村实施的增减挂钩项目腾出了优质水田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
举办现场招聘会
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我们始终把提高服务业比重作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服务业载体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我市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打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佛头山文化产业园等特色旅游,重点推进光雾山—诺水河景区开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平昌县)建设。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1 700万人次。二是着重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盘兴中国西部物流园区、南江泰丰川陕渝现代商贸物流园、平昌川东北国际物流中心(一期)、机电专业市场等项目,发展了一批专业化、综合化的现代物流基地,根据我市农产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包括平昌县农产品交易中心、通江县冷链物流工程、巴中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鑫运东兴物流园等农产品物流项目。三是加快发展商贸业。打造高端城市商业综合体,提升城市品位,拉动地区消费,建成中国西部国际商贸城、沃尔玛·巴中购物广场等现代商贸项目,开建了望王山城市综合体、容邦国际回风城市综合体、金鳞万点商业综合体、星光工业园滨江商业休闲综合体、通江县文化商业综合体等20余个城市商业综合体。
(六)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一是严格市重项目准入机制。把好项目准入关,严禁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进入,推动项目结构优化。二是扎实推进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饮水源保护等工程,建设了巴州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巴中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经开区污水处理厂、通江县城污水处理厂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三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巴中市乡村产业森林工程、南江县工业原料林基地,建丰林业原料基地等造林工程。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及措施
(一)加快统筹城乡,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
统筹园区、新区、社区“三区”同步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统筹城乡的牵引带动作用,坚持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围绕“一核三副五廊”形态,按照建设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要求,加快推进一城两翼建设,按照建设中等城市标准加快推进县城建设,增强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继续加大南江县红塔新区、平昌金宝新区、通江高明新区建设。切实利用市场手段,建成具有现代化形态和国际化品质的城市新区。加快重点集镇建设,充分挖掘特色,完善功能配套,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产业配套的小城镇。努力提升城市整体品位,积极争取实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小城镇建设、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建设停车场、农贸市场、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谐优美的城乡环境。
(二)坚持工业强市,做强产业支撑
一是强力培育发展新型工业。围绕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做大做强绿色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两大产业,大力发展机械电子产业,突破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一大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集群,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培育竞争力强、带动力大、可持续发展的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食品饮料、中药材加工、林产品加工,建成重要的生态有机食品基地。矿产资源开发重点抓好天然气就地开发利用、新型建材加工制造、非金属矿和黑色金属采选扩能,建成四川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特色矿产资源开发基地。承接成渝西三大城市汽车产业配套,瞄准东部沿海电子产业转移趋势,建成机械电子产业新兴基地。突破性提升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建成“巴药”生产和生物制药基地。到2020年,全市石墨产业、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40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
二是以工业化改造提升农业和服务业。大力扶持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促进现代工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转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川东北商贸、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发展仓储、运输和第三方物流,加快发展与加工制造业和农业产业化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突出绿色生态、红色文化的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特点,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创新商业业态,加快发展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
三是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按照产城一体、园城结合的要求,市级加快兴文园区建设,坚持“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的发展格局。巴州区重点发展特色方便食品和现代中药产业;通江县重点发展茶叶饮料、食用菌、能源产业;南江县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非金属建材产业;平昌县重点发展健康食品、白酒饮料和建材加工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现有企业退城入园,新引进企业原则上一律入园。依托中心城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依托工业园区拓展城市空间,推进工业园区与城市新区融合互动发展。
四是大力培育工业发展主体。突出工业企业主体地位,以项目推进和产品开发为支撑,以引进的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吸引和衍生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鼓励集群产业内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采取参股、兼并、收购、重组等形式,形成大的企业集团。推动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专、精、特、新、配”之路,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循环经济型、出口创汇型企业。
(三)大力开展扶贫攻坚,促进协调发展
以统筹城乡理念推进“全域扶贫”,加快“巴山新居”建设,按照产村相融的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成片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实现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加强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充分激发群众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坚持抓点示范、连线成片、覆盖全市的原则,梯次完成连片扶贫开发;整合各类资源,以“六大扶贫工程”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改善民生
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为方向,认真实施“十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育资源公平、合理配置、均衡发展;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扩大就业面、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维护劳动者权益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富民惠民的民生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立体化社会防控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平安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