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卓有成效——平添几多蓝天碧水
“十二五”以来,宜宾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紧紧抓住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省上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两个跨越”,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力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底部基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发展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基本情况
宜宾市行政区划为2区8县,面积13 271平方公里,人口554.29万人。“十二五”以来,宜宾市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好、速度较快,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位在全省名列前茅,2008年翠屏区在全省173个县(市、区)的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位中首次进入10强,并保持至今;珙县、筠连县、屏山县、翠屏区先后被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一)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2011年,全市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91.18亿元;2012~2014年,经济总量分别达到1 242.76亿元、1 342.89亿元、1443.81亿元。经济总量超过100亿的县(区)由“十一五”期末的2个增加到2014年的8个。2011~2014年,10县(区)GDP年均增速均超过9%,其中,有5个县(区)年均增速超过12%,年均增幅最大的宜宾县达14.25%。 2014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为14.5∶60.0∶25.5,与2010年比较,一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提高0.4个和0.5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7户,比2010年增加31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有8个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9.6%) ,有5个县(区)增幅超过15%,增幅最大的筠连县达到29.5%。 10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市的比重由2010年的49.9%提高到2014年的65.83%; 2014年10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部超过4亿元,其中翠屏区超17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2014年有6个县(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2011~2014年,有7个县(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均超过20%,其中有3个县(区)超过25%,最快的筠连县达31.1%。 2011~2014年,10县(区)市外招商引资金额占全市的比重逐年提高,分别增长82.9%、85.5%、 86.27%、 87%,其中有6个县(区)市外招商引资金额年均增速超过22 %。 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8个县(区)超过30亿元,其中翠屏区近两百亿元,2010年仅有3个县(区)上20亿元。
(二)工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十二五”以来,全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2011年、2012年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3.5%、 17.3%。近两年来,面临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围绕白酒、煤矿等支柱行业和重点企业,工业转型步伐加快,大力推进“六大基地建设”,2014年,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重大装备机械制造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型化工轻纺建材基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分别增长9.0%、 4.2%、 18.8%、 12.9%、 7.6%、 7.9%、 8.8%。充分发挥国家级临港开发区在工业转型中的引领作用,以14个县(区)重点园区为载体,通过延伸产业链、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强化工业招商促转型,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2013年,重点产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 180亿元、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 201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 370亿元、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临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五粮液、临港、罗龙、阳春坝等列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五粮液园区列入国家级新型产业化示范园区,四川长江下业园正在加快规划建设。
(三)农业稳步发展
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47亿元,比2010年增加126亿元、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 831元,比2010年增加4 222元、增长75%。初步形成“粮油、林竹、茶叶、蔬菜、水果、蚕桑、烤烟7大种植特色优势产业,牛羊、禽兔、水产、生猪4大养殖特色优势产业和1大休闲观光农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累计有22个农业产品及基地通过有机食品认证、77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无公害农(畜)产品15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7个,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4户,有亿元以上龙头企业63户、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户,“川茶集团”“ 川红集团”“和久集团”“德康集团”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 299个,家庭农(林、牧、渔)场达到944个。实施“引进来”战略,引进华西希望集团等一大批有实力的国家级龙头企业,近年来包装推出农业招商引资项目442个、总投资852亿元;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2014年实现白酒出口6 984万美元、占全省同类产品出口总值的84.9%,实现茶叶出口额749万美元、占全省茶叶出口总值的69.3%、连续3年稳居全省第一。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星级农家乐66个。
(四)服务业发展提速
2014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68.0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排名比2013年提升1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0%,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分别比全省、全国高1.2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比全市GDP增速高2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5.5%、比2010年提高0.49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5%、居全省第5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1.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13%,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增长13.2%、乡村市场增长12.0%,城乡市场协调发展。2014年,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商贸流通集聚区。
(五)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
1.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990元、9 931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速达到10%、 11.6%,分别高于全省1、 0.1个百分点。2014年,有8个县(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0县(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有7个县(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0县(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5个县(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2.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
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43.85%,较2010年提高5.29个百分点,翠屏区、南溪区、珙县城镇化率均高于全省(46.3%) ,分别达到72.07%、 49.28%、 46.81%。 2011~2014年,全市完成城乡建设投资约1 060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改造,南部新区、岷江新区、临港新区、金沙新区等区域开发和三江口、“五线三街”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进展明显。罗龙、阳春坝等县(区)14个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飞地园区”快速发展。小城镇加快建设,珙县底洞镇、高县月江镇、翠屏区李庄镇、屏山县中都镇、江安县夕佳山镇、宜宾县白花镇6个“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建设进展迅速;26个市级试点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约4.2亿元,就地就近吸纳转移农业人口约2万人;2013、 2014年全市175个乡镇政府所在场镇建设完成总投资约20亿元。新村建设加快推进,全市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1 891个,涉及农户15.6万户,累计初步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18个,解决了5.3万户农村危房户住房问题;坚持产村融合发展,到2014年底,累计建成“千万元产值村”730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6个、“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基地10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63个;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广电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家坝灌区工程、6座中型水库、3个烟区水源工程等1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3.统筹改革进展顺利
城乡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社会管理“五个统筹”和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用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创新“五项改革”步伐加快。推进“港、园、城”联动发展,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翠屏区、临港开发区等统筹城乡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积极建设宜宾城乡统筹“示范区”;南溪区、宜宾县、长宁县等探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六)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10县(区)共引进到位市外资金2 460亿元,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0.60和0.42。 2014年,全市投资促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6%,拉动GDP增长约3.5个百分点;共履约市外项目889个、比2010年增加346个;市外到位资金725.4亿元,同比增长14.7%。 2011~2014年,有8个县(区)引进到位市外资金年均增速在15%以上。“十二五”以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注重规划引领,投资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分产业组建招商团组,实施“一对一”和“点对点”精准对接。
(七)民生民本进一步改善
农村义务教育“四大工程”完成投资17.3亿元,翠屏区、南溪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新一轮国家评估认定;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成立了矿山、汽车职教集团;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统筹推进各类重点群体就业,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6.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2.4亿元。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412万人次;全面实现养老、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企业职工补充保险和养老、工伤、生育等社保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完善,率先在全省实现省级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即时结报,累计建成“1+N”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 481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 359个、村卫生室2 054个。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贫困人员由2011年81.85万人减少到25.72万人,贫困村由2011年700个减少到471个,乌蒙山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5 291元增加到2014年9 320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特殊困难群众专项帮扶制度全面实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106个城市和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14个农村互助养老设施。
(八)民营经济较快发展
围绕民营企业发展,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四川知名企业在宜宾行活动,组织民营企业与北京、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进行商务活动,邀请客商参加“西博会”“渝洽会”“泛珠三角商贸交易会”等。2014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827.75亿元,增长9%、比GDP增速高1.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57.3%、比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有7个县(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该县(区)GDP比重超过60%;有6个县(区)增速超过10%。截至2015年6月30日,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累计达223 275户,投资者人数243 523人,雇工345 456人,注册资金总额达1 040.93亿元。
(九)全面改革不断深化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决定,为各县(区)全面展开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转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四川省2014年本)的通知》,提出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贯彻落实意见,明确除跨县(区)或需市统筹平衡资金,以及国家、省明确规定由市级政府或市级投资主管部门等管理的项目外,其余项目的审批核准权限一律下放至县(区)。做好扩权强镇工作,出台《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扩权强镇工作思路、目标、试点范围、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赋予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试点镇相适应的管理权,激发试点镇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完成率达到40%以上,其中翠屏区已全面完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确权登记率达到68.1%;农房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38.2%;集体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实现应确尽确。
(十)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服务管理,市、县(区)两级相继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网格化服务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党委政府主导、政法综治协调、信息化为支撑、四级整体联动、服务管理高效、社会平安和谐”工作机制,10县(区)制定下发《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初步建立了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四级联动体系。出台《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宾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2014年实施方案〉的通知》,着力按照分类指导原则推进全市城乡社区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全市城乡社区台账并实行动态化管理。
(十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出台了《关于实施环境兴市战略的意见》和年度工作实施意见,深化“效能革命”。一是抓重点,深入开展十大专项治理。集中开展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舆论环境、政治生态环境、招商引资环境、工业发展环境、建设环境、公文办理环境十大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市级仅保留行政审批项目91项、公共服务事项133项,为全省市级审批项目最少的市(州)之一,行政审批平均办结时间仅为0.87个工作日,提速96.75%,现场办结率98.99%;建立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0项、合并8项、停收6项、免征17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1项;印发全市性文件同比减少10.43%,召开全市性会议同比减少39.47%。二是抓落实,广泛开展“四诺”活动。各县(区)、 44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在宜宾日报、宜宾新闻网做出了公开承诺,78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做出了书面承诺,并在宜宾新闻网建立环境兴市“四诺活动”专题网页,接受社会测评和监督。三是抓对接,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问题。开展“百家企业访谈”活动,收集意见和建议378条,对企业反映强烈且指向明确的12个问题进行立案查处。通过召开政企对接座谈会等方式,全方位收集企业反映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144个,并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切实加以解决。四是抓典型,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充分发挥“96960”行政效能投诉电话、 “ 12345”市民热线、 “ 12388”纪检监察机关统一举报电话的作用,及时了解企业和群众诉求,优先办理涉及发展环境的案件线索。
二、探索创新
(一)确立总体定位
宜宾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紧跟全国发展步伐、紧扣全省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宜宾实际,在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上确立了“2365”发展战略,即:紧扣“两大目标”(在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三个中心”(全省通江达海交通枢纽中心、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川南城市群金融中心),打造“六大基地”(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重大装备机械制造基地、新型化工轻纺建材基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五大战略”(实施项目推进战略,着力投资拉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产业互动;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着力产城相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发展转型;实施环境兴市战略,着力效能提升),加快将宜宾建设成为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建成绿色宜宾。构建“三个中心”、打造“六大基地”,是宜宾市委“2365”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宜宾市委“2365”发展战略在产业布局上的深入谋划。围绕“三个中心、六大基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市级相关部门按照市委要求编制完成了宜宾市“三个中心、六大基地”发展规划。全市产业发展以“三个中心、六大基地”发展规划为引领,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科学发展。
(二)明确县(区)定位
为实现县(区)各有侧重的差异化发展,市委、市政府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深入调研各县(区)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条件,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各县(区)发展定位:翠屏区“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区,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核心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区,三产互动、产城相融的核心区,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的核心区,川南城市群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南溪区“全域开放的桥头堡,产业活跃的增长极,创新跨越的示范区”;宜宾县“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区,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展示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创新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探索区”;江安县“沿江经济带三产互动、城乡统筹的示范县,长江上游生态产业文明的示范县,全域开放的示范县”;长宁县“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展示县,长江上游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展示县,长江上游生态绿色产业文明的展示县”;高县“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突出、城乡统筹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高县的战略定位;‘绿色立体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综合能源创新开发示范基地、名优白酒提升发展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川南山水园林城市的形象定位”;珙县“‘坚持建设人民幸福的经济强县’的基本定位,构建宜宾资源转化创新区、城市发展增长极、‘四化同步’实验地的功能定位,现代灵秀城市的形象定位和‘三个高地、四个基地’的产业定位”;筠连县“能源综合深度开发的核心区,三产互动、城乡统筹的展示区,美丽乡村特色旅游的先行区,宜宾南向开放的示范区”;兴文县“综合资源集约创新升级示范县,南向全域开放示范县,长江上游国际地质园林生态示范县,民族地区特色文旅示范县”;屏山县“‘绿色食品加工的展示县,综合能源开发的展示县,三产协调统筹发展的展示县,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的展示县’的产业定位,‘城郊经济’的功能定位”。
(三)分类指导县域经济发展
在“全市经济一盘棋”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牢固树立空间合理布局,资源适度开发、集约和循环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结合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各县(区)实际情况,将全市分为沿江经济带和山区综合资源开发区两大经济片区,分类打造联系紧密、相对集中、优势突出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一是优先发展沿江经济带。宜宾是四川唯一可同时利用长江、岷江、金沙江岸线和水运优势的城市。坚持优势优先、优势领先, 目前已建成五粮液产业园等11个沿江产业园区,搭建起以1个中心城市、4个县城、30余个小城镇为骨架的沿江城镇体系。沿江地区已成为川南乃至川滇黔结合部组合发展优势最明显、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宜宾正从“山区资源驱动时代”迈入“长江时代”。沿江各县(区)充分发挥腹地开阔、城镇体系发育完善、运输条件优越、产业承载能力强等诸多优势,在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产业互动、城乡统筹等方面走在全市全列,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做好示范。二是加快发展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区。山区县充分发挥资源富集配套的优势,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就地转化和直接富民,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与沿江县(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飞地”园区,引导山区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项目落户“飞地”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引导县域经济错位发展
充分发挥规划、资金和政策等的导向作用,结合各县(区)实际,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实现全域错位发展,壮大整体经济实力。一是大力推进特色园区发展。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各产业园区规划,创新园区建设管理,切实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综合协调保障,合理配置资源,建立起更加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把县(区)域合作上升到产业协同调整的高度,实现各县(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二是制定并实施“一县一策”的差异化考核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测评体系,加强县域经济统计监测和审计监督,坚持施行“一年一定、一县(区)一目标”的差别化考核方式,将考核结果纳入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积极引导各县(区)根据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条件,实现各有侧重的差异化发展。三是紧密跟踪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加强督察督办,及时沟通信息,科学研判县域经济发展形势,确保各项支持促进政策取得预期效果。
(五)全力促进县域经济稳增长
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始终较大,国内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与全国、全省经济趋势基本一致,全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此,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系列稳增长正常措施并迅速贯彻落实,全力促进县域经济稳增长。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抓好省政府稳增长36条措施贯彻落实的通知》。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全市稳增长工作会,分解下达稳增长工作目标任务,先后召开项目工作会、工业发展大会、企业融资对接会等专题会议,研究出台了75条措施(工业28条、房地产业25条、服务业22条),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各县(区)经济平稳发展。二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县(区)化解经济运行中的难题。近年来,每季度都由市领导带队,深入各县(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展专题督查调研,积极帮助重点企业、重点县(区)渡过难关。成立工业企业解困领导组,实施工业企业问题清单制度,“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全面梳理企业、县(区)面临的问题,全程跟踪解决。三是研究出台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政策措施。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域经济倾斜,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面支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三、发展经验
(一)树立创新发展意识
同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宜宾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质量和结构上,更表现在思想观念的落后上。“十二五”以来,全市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创新发展意识,树立“跳出县域发展县域”的观念,站在更广阔的空间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正确审视市情县情,找准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学习和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进发展理念、成功发展模式,借助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力量,高起点做好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和项目研究,并通过研讨会、发展论坛等多种形式,广开言路、集全民之智,理清发展思路;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先进科学技术、公共管理、资本运营、项目管理经营等新思维、新知识,切实把县域经济发展纳入科学、快速、健康、持续的轨道。
(二)高起点规划
着力抓好发展规划研究,加大规划投入,高起点、高水准做好规划编制,借助“外脑”开拓思路、明确方向、细化措施。做深做实规划,细化落实空间布局、配套项目、要素配置、政策保障,把战略与战术、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在抓好“十二五”规划实施基础上,细化和落实县域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镇体系和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加强与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
(三)突出项目投资
1.积极做好项目储备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省上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两个跨越”等重大战略机遇,认真研究中央、省上政策,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政策,积极对接项目和争取项目。二是认真研究国内外产业转移阶段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围绕打造“三个中心”、建设“六大基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和城市建设,规划储备一批产业项目以及基础设施项目。三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深度,做好项目研究、分析和论证工作,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投入—产出效益。强化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对确定的重大项目组织专门机构、人员负责,做到不落实坚决不放松。
2.创新项目融资机制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资金瓶颈。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创新融资方式,采取BOT、企业债券、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向社会直接融资,利用政府可控资源、资本的有序流动和资本运作等手段,推进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滚动开发建设。二是抓紧构建市区县联动的担保体系,加快搭建城市、旅游、交通建设等信用平台和融资平台,使之成为项目融资的重要载体。三是完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财政资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间贷款融资。
(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坚持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多种途径的产学研联合,加强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安排资金用于县域中小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进步贷款贴息和补助。二是切实保障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农村基础教育。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突出抓好职业技术培训,大力发展订单教育,培养产业技术工人,做好产业承接的技能人才储备。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引进体系,制定实施人才培训开发计划,大力培养和引进公共管理、金融信息、工程技术、资产评估、资本运作、企业管理等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区县、乡镇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制定和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和待遇,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区县创业和发展。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家素质,为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做强做大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强扶持
一是成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把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完善市领导、市直部门挂钩联系区县制度,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和目标责任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扩权强县”战略部署,进一步理顺市县职能,积极采取下放、委托、分级管理、授权等方式,扩大和落实区县项目审批、财税管理等权限,充分调动县(区)积极性和发挥其主体作用。统筹做好资源配置,切实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信贷投入、能源调度、信息提供、人才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向县域倾斜,加强对县域基础设施、工业集中区、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和特色产业的扶持;强化财政扶持措施,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捆绑申请县域建设项目的国债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将区县污水、垃圾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全市融资平台统一打捆,并通过资本运作以及PPP、 BT、 BOT等方式统筹解决县域项目融资。研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探索制定市县、县县之间共建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分配政策,以及探索土地和环保容量置换共享,招商引资异地落户、利益分享等政策,促进市县之间、区县之间共同发展。
四、未来发展重点
县域经济是宜宾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宜宾市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认真贯彻省委“多点多级支撑、夯实底部基础”发展战略和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要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线,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县(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实现县域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经济,向以城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转变。
(一)完善全域城乡规划体系
一是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围绕“十三五”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做好各县(区)发展前景、发展方向、发展策略、空间布局、市内外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研究,系统梳理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科学确定县域经济阶段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统筹考虑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现代服务、新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多规融合”的规划体系。二是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将规划行政管理职能和组织向农村延伸,在规划上实现城乡统筹。三是进一步完善“一城多镇”的县域城镇体系,县城按上位法定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模进行规划,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强重点镇建设,对有条件的县(区)规划建设县域副中心,培育发展小城市;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综合体。
(二)继续实施分类推进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不同类型县(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一是优先发展沿江经济带,以临港开发区为战略支点,大力推进沿江地区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加快形成沿江“产业群”“城镇群”和“港口群”,增强集聚辐射效应。二是大力推进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用好国家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政策,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南部山区建设成为综合能源基地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高地。加强沿江地区与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区的产业分工协作,强化交通等基础设施衔接,充分发挥沿江地区的先发引领作用和资源地区的腹地依托作用,形成优势互补、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加快构建全省通江达海交通枢纽中心
以构建全省通江达海交通枢纽中心为依托,统筹我市航道整治、铁路、公路、航空、城市轨道交通和过江通道建设,紧抓交通基础设施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增强我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1.加强交通走廊建设,畅通国际贸易大通道
以国际大通道建设为依托,加快实现“铁、公、水、空”联运互通,形成辐射川滇黔,连接中亚、东南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东向加快推进沿长江铁路大通道规划建设,畅通长江黄金水道出海大通道,加快实施长江航道宜宾—重庆段、宜宾—水富段等级提升和岷江航电综合工程,积极融入亚太经济圈。南向加快推进渝昆铁路和宜彝(昭通)、宜毕高速公路建设,打造成为南向开放桥头堡,积极融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深化与东南亚和南亚等国的交流合作。西向加快推进宜西铁路、宜攀高速公路建设,连接川南经济区和攀西资源富集区,构筑和延长长江经济带战略大通道,彻底激活攀西—六盘水战略资源开发,积极对接中国—中亚—西亚(中伊土)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西亚北非等国交流合作。北向加快推进成贵铁路、宜宾到仁寿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宜宾—成都—西安—环渤海地区和宜宾—成都—兰州的铁路和公路运输走廊,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
2.加快黄金水道整治,建设四川最大内河港
加快推进长江宜宾至重庆段228公里(其中宜宾境内约100公里)航道整治工程,将航道等级由Ⅲ级提升至Ⅱ级;长江上游宜宾至水富段30公里航道整治工程,将航道等级由Ⅳ级提升至Ⅲ级。配合推进崛江龙溪口至宜宾段81公里航道整治工程;开展金沙江溪洛渡至向家坝航道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港口建设,加快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宜宾港志城作业区散货泊位工程建设,做好重大件泊位运营工作,加快建成同时具备集装箱、重大件、滚装和散货功能的四川最大的现代化内河综合枢纽港。配合推进宜宾港—泸州港整合。
3.大力推进铁路建设,构建四通八达铁路网
以快速铁路和国家干线铁路为重点,发挥铁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全面推进成贵铁路项目建设,力争川南城际铁路、隆黄铁路2015年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渝昆铁路、宜西铁路、天府新区新客站至仁寿到宜宾铁路、筠盐、珙叙、进港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宜宾至西昌铁路项目纳入国家《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力争“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渝昆铁路、宜西铁路。(www.daowen.com)
4.加快民航机场建设,积极开辟国际航线
加快推进宜宾新机场迁建项目前期工作,2015年实现全面开工建设。抢抓宜宾新机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发展空港物流产业和临空经济,加快开通更多国际航线,构建高效便捷的亚欧物流空中大走廊,将宜宾从内陆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
5.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大力发展低空旅游
加快推进长宁竹海通用航空机场、兴文石海通用机场、南溪区通用机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编制宜宾市三类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和服务业,大力发展低空旅游项目,提升宜宾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加快推进公路建设,构建公路运输大骨架
以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为骨架,加快完善市与县、县与县、资源地和城镇与产业园区之间公路运输网络。加快推进宜宾至叙永高速、宜宾至彝良高速、绕城高速西段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宜宾至毕节高速、仁沐新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宜宾至攀枝花高速、宜宾至仁寿高速、南溪至内江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县乡连通路、资源开发路、旅游景区路、山区扶贫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7.加快城市过江通道建设,缓解城市组团交通拥堵
加快南溪长江大桥、豆坝公路过江通道、普和金沙江公路过江通道、罗龙公路过江通道、白塔山城市过江通道、盐坪坝城市道路过江通道、绵遂内宜铁路公铁两用过江通道、江安第二公铁两用过江通道等城市过江桥梁和快速通道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更加快捷的交通基础条件。
8.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公共交通运输效率,提升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联动效应,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提高城市公交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编制宜宾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宜宾轨道交通示范线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
(四)加快推进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1.打造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城市商业多层分级模式,引导形成“两核、五圈、三新、两翼、七节点、十街区、一体系”的商业布局体系。依托宜宾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着力建设培育一批服务辐射范围广、具有区域重要影响力的商品交易市场。大力培育扶持本地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电子商务提升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市场、购物中心和连锁超市等建设网上商城,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大力发展综合电商平台、垂直电商平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推进宜宾大观楼城市综合体、重庆新世纪百货购物中心、三江口总部经济大楼、宜宾临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临港开发区奥特莱斯等重大商贸项目建设。
2.打造长江上游物流中心,构建高效综合物流运输体系
依托综合运输网络和运输大通道,着力构建全市1个物流园区、6个物流中心和14个物流配送中心的三级物流节点体系,形成以长江水运为特色的、具有独立运作能力的综合运输网络平台。依托宜宾港志城作业区建设辐射吸纳川滇黔以及长江上游地区的枢纽型临港物流园区,大力发展集装箱、滚装、重大件、散货仓储、中转和铁公水多式联运服务。加快引进国内外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鼓励本土企业通过模式创新、流程再造和服务延伸,加速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快推进宜宾临港国际物流园、宜宾北大荒临港粮食物流园、宜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西南(宜宾)现代农业物流港、金沙物流园区、五粮液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巡场物流中心、宜宾市南溪区食品商贸集团物流园区等一批重大现代物流项目建设。依托宜宾港,加快建设川滇黔区域具有重要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园区,加强宜宾与中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五)加快推进川南经济区金融中心建设
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积极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准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形成层次丰富的多样化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宜宾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前期工作。完善以信贷、债券、股票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信贷规模和引导信贷投向,加大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对我市酒类、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工轻纺、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充分发挥宜宾市六大产业基地优势,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健康发展,引导我市中小企业利用股权投资机构融资。加快推进与其他促进跨境资源自由流动便利有关的金融合作。积极研究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等机构,拓宽筹融资渠道,支持本市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开发性金融、国际BOT、银团贷款、民间资本等方式支持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合作在产业技术合作中的引领和支持作用,深化国际合作勘探、能源综合利用、页岩气开发等领域的金融合作。支持在宜金融机构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债券、国际银团等高端服务,加强在认定评估境外资产等方面的合作,创新适用于境外投资的融资产品,切实缓解企业在“走出去”后融资难、贷款慢,金融服务滞后等问题。
(六)加快打造“六大基地”
1.做大做强宜宾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提升“中国白酒之都”战略地位
继续保持和提升宜宾在全国白酒行业中的领先优势和核心地位。实施以五粮液为龙头,培育壮大高洲、叙府、红楼梦、华夏、竹海等“十朵小金花”,形成“大企业引导、强品牌主导、高质量支撑、多项目推动”的发展格局,重点提升“五粮液”的龙头地位和“宜宾酒”区域品牌的质量形象,引导和加强规模以下企业资源整合与重组,培育一批优势品牌和特色品牌。以白酒产业的发展带动宜宾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的进程,让“中国酒都”名片誉知中外。加快推进宜宾万联酒业白酒基酒收储加工项目、宜宾红楼梦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商品白酒生产线技改项目、重庆嘉酿啤酒有限公司啤酒生产线技改搬迁项目、中国酒都白酒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将宜宾建设成“世界顶级名优白酒核心基地”。
2.加快四川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能源要素保障
紧紧抓住宜宾是国家确立的水电、火电、核电综合发展的重要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打造特色鲜明、支撑性强的三大能源集聚区(西部水电能源集聚区、南部能源矿产集聚区、北部载能与蓄能产业集聚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六大重点能源基地(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大型发电基地、页岩气示范基地、西电东送重要基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基地),开发建设重大能源项目,推进宜宾市能源综合开发深度利用,力争打造全国重要的特高压中心、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四川省最大煤炭和火电基地。加快推进页岩气综合开发、中核川南建设核电项目、福溪电厂二期三期工程、珙县电厂二期三期工程、向家坝生态发电机组等重大项目建设,将宜宾建设成为四川能源综合开发深度利用基地。
3.积极打造宜宾先进装备机械制造基地,建设西部重要机械装备制造中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周边区县工业园区为支撑,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石油石化(含页岩气)装备制造产业链和清洁高效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等三大产业链条;培育智能制造装备、做强基础配套产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将宜宾先进装备机械制造基地建设成以三大产业链条、智能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为特色,整体竞争力强的长江上游、川滇黔最具活力的高端装备创新、制造和服务基地。加快推进临港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临港开发区新能源整车生产项目、南溪区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临港开发区撬装LNG中控系统项目、临港开发区电动游艇生产、临港开发区生物质气化发电装备等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
4.推进宜宾新型化工轻纺建材基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充分利用宜宾市的资源优势、工业存量资产优势和区域优势,积极改造提升粘胶纤维、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绿色水泥、林竹纸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培育醋酸纤维素、新型节能建材、磷酸盐、特种玻璃、陶瓷、医药、玄武岩纤维、油樟深加工等有区域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突出技术创新,改进工艺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力争打造成四川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新型化工轻纺建材基地;同时建设世界维卡纤维研发生产基地、中国西部精细化工基地和中国西部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加快推进江安县丙烯项目、宜宾伊力集团有限公司聚氯乙烯生产及其配套项目、江安县乙丙橡胶项目、屏山县纺织园建设等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
5.建设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做大做强粮油、肉类、蔬菜和水果产业;做精做细豆制品、茶叶和竹食品产业;培育与建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配套产业,以项目推进方式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业园区集聚、市场品牌引领、原料基地建设、食品安全保障、人才技术支撑和关联产业带动等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长宁县长江源竹食品加工项目、宜宾市南溪四川白鹅系列深加工、筠连县无公害优质肉牛基地建设、宜宾县油樟深加工等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到2020年,建成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川滇黔结合部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引领者,力争成为具有示范效应的西部绿色生态食品谷。
6.大力培育宜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切实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动向,抢抓国家和省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结合宜宾市资源特色和优势,以中核建中、惊雷科技、盈泰光电、四川马尔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普什集团、天原集团等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一大批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R&D经费支出,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中心和以国内领先水平技术为支撑的重点产品,着力把宜宾打造成为四川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天原新材料产业园、临港开发区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复合材料项目、临港开发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项目、临港开发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项目、临港开发区船舶结构件系列产品项目、宜宾县西部汽车谷建设项目、长宁县第10代TFT-LCD液晶显示屏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
(七)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按照转型升级、提质增收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宜宾市农业自然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品牌优势,坚持“一个取向、三大提升”,发展现代农业。
1.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市场导向、消费导向,充分发挥区位和生态优势,立足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粮油、茶叶、林竹、蔬菜、水果、蚕桑、烤烟7大种植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健康需求,以发展优质牛羊、特色禽兔、现代生猪、特色水产4大养殖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实施分类推进
沿江经济带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特色水果、优质蔬菜、绿色食品深加工等特色生态产品,推进沿江特色效益农业带建设,积极扶持和引进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区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茶叶、畜牧养殖业、林业及林下产业等特色产业。依托生态农业资源,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3.切实深化农村改革
抓好确权颁证、放活土地经营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金融创新等重点改革工作。
4.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家庭农(林、牧)业,巩固提升农民合作社,积极培育专业大户,推动经营方式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合作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变。
(八)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一是搞好优质服务。健全民营经济促进机构,加强政务服务工作,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监察等制度,推广“一章制”“一费制”服务和网上审批等做法。清理各种名目的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严肃查处吃拿卡要行为。重视发挥工商联等组织的作用,培育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引导、管理和服务。二是搞好产业引导。积极引导民营经济找准定位,参与产品结构调整,进入园区集聚、集群、集约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不断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三是搞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具体举措,多角度、多层次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民营企业的良好氛围。四是搞好政策支撑。切实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引导民营企业主动对接“三个中心、六大基地”发展规划,搞好产业、产品、技术配套,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坚决兑现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五是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政策、平台、资金支撑,继续实施创新驱动示范、一抓一、成果转化、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五大工程项目”,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孵化基地),构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性发展局面。
(九)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电源、电网规划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继续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完善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障率,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电力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民生用能条件。加快实施安全饮水。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二是全面提高通信覆盖率和基础金融服务。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互联网普及率。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三网融合、物联网及云计算的研发和应用,打造智慧城市。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区加大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建设力度。
(十)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长宁县城风貌
长宁县城一角
长宁县新农村建设
明威乡燕山村早茶基地云雾灌溉示范区
翠屏区明威平岩村新农村建设聚居点
江安德康合香5 000头商品猪场
宜宾市南岸污水处理厂
莱茵春天商业综合体
蜀南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角
加快推进县城、重点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一是把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抓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和棚户区升级改造工程,完善县城功能,提高县城对人口、生产、技术和商贸等要素的集聚能力,将一批资源富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综合承载能力强、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增强县城的带动支撑能力。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以全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建设为突破口,突出地域、民族和历史文化特色,统筹实施好全市的城镇开发、功能分区和产业发展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商贸型、工矿型、交通枢纽型、旅游观光型产业重镇和经济强镇。三是狠抓新农村建设,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全面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四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促进人口向城镇流动,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十一)统筹深化改革开放
一是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扩大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试点范围。制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规范融资平台管理。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开发利益补偿机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铁路、电信、金融、能源及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支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加大开放力度。抢抓重大机遇,积极搭建和充分利用各类招商平台,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沿江经济带依托我市打造长江源头航运中心的重大机遇,把川南、攀西、滇东北、黔西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加快推进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开发,为长江经济带更好地向西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区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不断增强对外开放能力。成贵铁路的建成将直接沟通四川、贵州两省,形成西北经四川通往华南沿海的快捷区际客运通道,有利于项目沿线县(区)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宜昭、宜毕、宜攀高速公路的修建将带动旅游发展和煤炭等资源开发,加快该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川滇黔三省经贸往来,强化四川与东盟的联系。
(十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抓好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落实。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鼓励各县(区)充分利用自然文化资源,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开发建设旅游景点。通过整合、包装、推广、活动策划等多种手段,向海内外打响县域旅游品牌。积极推进旅游市场体制改革,加快组建旅游文化发展集团公司。加强与周边地市州的战略合作,推进旅游资源互补、客源共享。推进旅游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县域观光农业、休闲度假旅游等项目。对在近郊及景点周边等适宜发展休闲农业的区域,新引进或兼并重组的大型休闲农业项目,给予用地保障。
(十三)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四大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工程,实现学生资助工作全覆盖,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养老保险转移衔接。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完善公共文化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四是抓好精准扶贫和移民工作,集中力量抓好“六大扶贫工程”和“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精准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住房、交通、水利、电力和信息、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和生态等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库区移民后扶发展工作。组织实施好乌蒙山片区扶贫规划。
(十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积极开展PPP试点,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着力推进县域招商引资工作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把扩大开放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突出大开放促大发展,加大定向、定点高端投资促进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县(区)同具有投资、经贸合作共同点的“全国百强县”建立合作关系。
(十五)发展生态经济
牢固树立生态经济理念,制定“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切实保护农业湿地。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资源型企业按规定提取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税前扣除。加大工业“三废”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十六)强化支持保障
一是加大用地保障。大力支持县域重点项目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项目。积极引导县(区)用好用活土地利用政策,盘活土地存量,扩大增量。规范并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建设。省上下达到扩权县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原则上由各县自行安排使用。在县域辖区内建设的市本级立项、投资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项目,其建设用地指标由县(区)优先保障。二是加大财力支持。争取中央、省上资金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获得上级政策性扶持资金的县域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截留、挤占、挪用上级扶持资金,且县(区)财政部门要在上级扶持资金到账之日后及时拨付给企业,严格责任追究。认真清理各项收费政策,除法律法规以及中央明确规定或省政府批准的规费项目外,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县(区)集中收取收费性资金。对县域建设周期两年内、固定资产投资5 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直接纳入市级工业项目库,若其开工建设一年内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 000万元及以上,对其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给予贴息或补助,整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各县区在编制总额内,可由机构编制部门根据编制性质,按程序报批后在同层级进行动态调整。支持县(区)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选拔制度,大力支持鼓励科研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县乡创业。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建设,保持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相对稳定。加大对县乡党政干部、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市级机关和县(区)干部挂职交流。
(十七)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按照省上部署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改革,依法下放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事业管理权限,加大权力责任下放给县(区)的力度。切实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搞好服务,在管理上放权、改革上放手、政策上放活,创造性地做好工作,认真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理顺市与市辖区翠屏区权责关系,树立“市区一盘棋”理念,按照“依法合规、能放则放、放权到位、权责统一、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重点理顺市与区在城市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关系,逐步下移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限,下倾赋税利益,最大限度释放市、区发展经济的能量,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创造活力和决策执行力。要积极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将建设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下放试点镇。二是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做好行政审批项目的下放、取消、调整等工作。要不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着力深化审批提速、全面实现并联审批。要严格控制各类年检、年审和注册,清理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市直部门要强化对县(区)和企业的服务,对县(区)部门和企业的请办事项,要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实行限时办结制, 自受理之日起,原则上五个工作日内办结或给出答复,法律、法规和相关办法有规定期限的,按照最短期限办结,对超时或拖延不办的,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三是严格责任追究。严格控制对企业和县(区)的检查,市直部门面向县(区)的检查事项,须经市委、市政府审批,未经批准的检查事项视作违规,要追究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要积极营造支持改革、鼓励探索、宽容失误的干事环境。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不得对企业产品质量、市场信誉进行不实报道,严禁以任何形式向企业强拉赞助、索要好处,否则一经查实,严肃追究当事人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