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入探析乐山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深入探析乐山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乐山城市远眺乐山市地处成都、川南、攀西三大经济区结合部,是成都经济区核心圈层的重要枢纽城市。乐山市中心城区是一座历经3 000多年的古城,为全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深入探析乐山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乐山城市远眺

乐山市地处成都、川南、攀西三大经济区结合部,是成都经济区核心圈层的重要枢纽城市。全市辖11个县(市、区),总面积12 82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64%,平均海拔500米,呈“七山二丘一平”地貌特征。2014年末户籍人口355.74万人,常住人口325万人。乐山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工业基本形成了“3 + 3”六大产业集群,包括以电子信息(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为主的新兴产业,以盐磷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农业林竹、茶叶畜牧蔬菜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充分。乐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四川省环保模范城市。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207.6亿元,居全省第9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3.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385.7亿元,居全省第2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实现24 791元、9 724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10元和921元。

一、县域概览

乐山市辖11个县级行政区,包括4个区(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金口河区), 1个县级市眉山市), 4个县(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沐川县), 2个彝族自治县(峨边县、马边县),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板块。

(一)依市兴区、加快发展——市中区

乐山市市中区是全市的行政中心,中心城区所在地,区域面积837平方公里,辖10个乡15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67.7万人。市中区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基础设施完备,水陆交通便捷,拥有乐山港和500吨大件码头,可直达长江沿岸各大港口,距成昆铁路二类口岸30公里;125公里的成乐高速公路直通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绵乐城际铁路已建成通车。市中区地处乐山市打造“增长极、次枢纽、南中心、 目的地”的中心,正在实施的以“两航、四铁、八高速”为重点的全市“千亿交通工程”线路均在区境内交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市中区通达市域内各县(市、区)的“半小时核心圈”、“一小时经济圈”,2小时可通达重庆市和周边市州,4小时通达西南其他省会城市。乐山市中心城区是一座历经3 000多年的古城,为全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举世闻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坐落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之处,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三江环抱着美丽的城市,绿心、绿岛、生态林点缀于江水与秀城之间,使这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与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日嘉州”的美誉,并获得联合国在中国的第一个优良人居环境城市合作项目。在市中区“依市兴区、率先发展,两化互动、实现跨越”的发展战略下,2014年,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生产总值完成265.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0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2.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0.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5%和12.6%。

(二)沫若故里,灵秀沙湾——沙湾区

乐山市沙湾区是世界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故乡,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因“灵山秀水、沙岸湾环”而得名。全区面积610.89平方公里,辖8镇5乡1个办事处,总人口21万,是全国科技进步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区、省级文化先进区、省级双拥模范区、省级维稳先进区、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区。沙湾区资源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故居、国家级森林公园美女峰、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龚嘴电站等旅游资源,是乐山“名山、名佛、名人、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渡河纵贯全境,建成和在建梯级大型电站4座,水电总装机容量280万千瓦。工业基础雄厚,有规模工业企业82户,形成了能源、冶金建材、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其中,不锈钢产业园区现已建成为乐山市首个产值超300亿元的产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1525”特色产业园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省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单位、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被评为全省20个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之一,列入四川省千亿产业园区培育计划。近年来,全区围绕“沫若故里、灵秀沙湾”的发展定位,城市特色明显,建成了沫若文化城,正在开发建设“林水相依、岛岛相连、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绿岛水城。201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2.5亿元、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亿元、增长12.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3亿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万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1.02万元、增长10.5%。

(三)山水小西湖人文五通桥——五通桥区

乐山市五通桥区距乐山中心城区22公里,全区面积474平方公里,辖11镇1乡,总人口31.7万。五通桥区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融山、水、树、桥、城于一体,素有“小西湖”之称,是烈士丁佑君的故乡,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诞生地,还是远近闻名的游泳之乡、龙舟之乡、书画之乡,先后获得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进步先进区、民政工作先进区、老龄工作先进区和全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等荣誉称号。五通桥区交通发达,是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水陆交通要道,213国道、104省道、乐宜高速纵贯全境,距成昆铁路乐山站40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10公里,区内岷江航段可常年通航500吨位级驳船,随着乐山机场、岷江航电开发、成贵铁路等交通枢纽项目的建设,五通桥交通将更加便捷。五通桥是四川省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盐磷化工、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产业、机电加工及稀土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区内150万吨井矿盐、135万吨纯碱、32万吨烧碱、12万吨草甘膦、 4 600千瓦中小发电机组、1.5万吨多晶硅、3万吨稀土萃取等产品规模居全省全国前列。五通桥农业是全国专合组织的发祥地之一,培育了全国百强协会1个,全省百强协会5个,形成了蔬菜、花木、畜牧三大特色产业,是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区。五通桥民俗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长足发展,花木科技园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五通桥区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近年来,五通桥区坚持“工业强区、港城一体”发展战略,以“山水园林新港城、优势产业聚集地、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社会经济取得快速增长。201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2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5 601元和10 305元。

(四)全省唯一不对外开放的区县——金口河区

金口河区位于小凉山脉中部,地处乐山、雅安、眉山、凉山四市州交界处,1978年从峨边县划出成立县级金口河工农区,1985年乐山撤地建市后即为乐山市金口河区,是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区县,也是全省唯一不对外开放的区县。全区面积598平方公里,辖4乡2镇,总人口5.3万人,其中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6 600余人。境内山地面积占99%,平均海拔2 250米。金口河区磷矿、白云石、硅石、石英、铅锌、锰矿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建成大小电站70余座,总装机15万千瓦。总装机94万千瓦的枕头坝电站、总装机78万千瓦的沙坪电站正在加紧建设。近年来,金口河区利用丰富的水电、矿产、旅游资源,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契机,努力壮大水电、冶金、磷化工、矿产、纺织五大产业,适度开发大峡谷旅游资源。201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8亿元,同比增长5.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5亿元,同比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亿元,同比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4 343元、7 310元,同比分别增长9.4%、 10.7%。

(五)国际旅游目的地——峨眉山市

峨眉山市总面积1 18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辖12镇6乡,人口43万。峨眉山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仙山佛国”“地质博物馆”之美誉,它以其悠久延绵的佛教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享誉世界,于1996年12月成功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峨眉山市是全国首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等荣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峨眉山市融合了佛教、峨眉武术茶文化等三大特色民俗文化, 目前已经形成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佛教朝拜、品茗养生、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格局,并积极建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14年9月,乐山在峨眉山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峨眉山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成昆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成乐高速、乐雅高速、乐自高速、乐宜高速、乐汉高速、乐峨高速以及省道103线、306线穿境而过,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20公里,距乐山水运码头30公里,是川西南交通小“枢纽”。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9.3亿元、增长22.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13.4亿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2.5亿元,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6 039元、11 613元,同比分别增长9.7%、 10.8%。

(六)千年古郡、金犍新为——犍为县

犍为县位于岷江下游、川西平原西南边缘、乐宜凉自四市州交汇处,是成渝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南经济区辐射的重要节点,乐山南翼城市群中心,建县于隋朝,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全县总面积1 375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总人口57万。县境内有丰富的天然气、煤、岩盐等矿产资源,初步探明,全县天然气储量150亿立方米,煤炭储量6.75亿吨,岩盐储量60亿吨,占威西盐矿总量的34.3%。近年来,犍为县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省委推进“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重要部署,牢牢把握“工业重镇、交通节点、区域中心、新的文旅目的地”发展定位,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犍为县先后创建成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整合涉农投资试点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桫椤之乡、中国茉莉之乡以及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县城所在地玉津镇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一批全国改革和发展试点城镇。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4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7亿元、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1.5亿元,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766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9 830元,增长11.1%。

(七)乐山的东门户——井研县

井研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乐山东部门户区,在历史上曾是“川南通衢”“盐马古道”,全县总面积840.53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总人口41.8万人。井研是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农产品主产县,是全国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是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第二批扩权强县试点县、丘区经济示范县、金融生态示范县和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井研县蕴藏丰富的岩盐、页岩、天然气等资源,其中岩盐储量高达100亿吨,凿井煮盐历史久远,是“卓筒井”发祥地。“十二五”以来,井研立足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以“融入成乐、‘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为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乐山东部连接天府新区的重要经济走廊。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围绕“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百亿企业”奋斗目标,大力招商选资、扶优扶强,引导企业入园发展、分类集中,已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盐磷化工、机械制造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以生态有机为方向,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路子,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9家、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畜牧、林竹、水产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和品牌效应。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55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64亿元,城镇化率达到34% 。

(八)中国西部瓷都——夹江县

夹江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是成绵乐发展带上的重要城市。全县总面积748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十二五”以来,围绕“产业夹江”,大力发展陶瓷、新材料、冶金机械加工等产业,夹江已成为全国四大建陶生产基地之一,年生产能力达8亿多平方米,占全省的85%,占全国的12%,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瓷都”。 2014年陶瓷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以新万兴碳纤维、银河圆通磁粉、中核高通、909设备制造厂、康宁医疗器械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成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如今的夹江,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和“手工竹纸制作技艺”“夹江年画”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是中国书画纸之乡、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秧歌之乡,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蔬菜产业基地重点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基地县、四川省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四川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四川省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8亿元、增长22.4%;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5.3亿元、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5.6亿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 688元、11 384元,同比分别增长9.4%、 12.7%。

(九)天然氧吧、绿色明珠——沐川县

沐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余脉五指山北麓,乐山市东南部。全县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辖7镇12乡,人口25.9万人。县境内山清水秀,溪河纵横,气候温润,雨量充沛,素有“湿沐川”之称,被誉为“天然氧吧”“绿色明珠”。全县林竹面积145万亩,森林覆盖率68%,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中国竹子之乡、四川首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全省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县。立足县域特色,挖掘比较优势,沐川进一步确立了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打造交通物流中转站,农林产品加工中心,“西部纸都”“川西竹海”两张名片,竹木板材、生态食品、磷煤化工三大基地,建设生态示范县、工业特色县、农林基地县、旅游品牌县的“11234”总体发展思路。全力配合成都—仁寿—犍为—沐川—马边—西昌高速公路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乐山“半小时”、宜宾“一小时”经济圈和进出大凉山、攀西经济区的重要交通走廊以及成都、乐山连接宜宾、云南的物流中转站。在旅游品牌县建设上加快建设川西竹海和五马坪狩猎场两大重点景区,着力形成“成都、乐山至凉山、宜宾、云南”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和“峨眉看仙山,乐山看大佛,沐川看竹海”的生态旅游品牌。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亿元,比上年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6亿元、增长15.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2.3亿元、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9亿元,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 615元、7 460元,同比分别增长9.1%、 10.4%。

(十)扶贫攻坚区、彝汉共荣地——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马边河纵贯全境,是一个以山高、坡陡、谷深、切割大为特征的山区县。全县有彝族人口5万多,还有苗族及少数散居的回、壮族。马边设立自治县以后,经济社会有较快的发展。 目前,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被乐山市列为乐山大佛、峨眉山、黑竹沟四大旅游景点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130万亩,森林覆盖率40.8%,盛产茶叶、竹笋、酸梅、中药材等。绿茶历史悠久,享誉川内外,“白岩迎春”“龙湖雪梅”“永山玉叶”等多次荣获中国西部名茶“陆羽杯”“甘露杯”金奖;竹笋被誉为小山珍,已有清水笋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酸梅富含柠檬酸、氨基酸和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已销往宜宾五粮液酒厂,成为“青梅果酒”的原料。药用植物1 619种,是全省中药材基地, 目前大宗出产的中药材有乌梅、天麻、黄连、黄柏等。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7亿元,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33.39亿元,增长20.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8亿元,增长15.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6亿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062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5 069元,增长11%。

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西南小凉山区,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彝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2 382平方公里,其中彝区1 680平方公里、占70%;辖6镇、13乡,其中纯彝族乡8个、彝族村49个、彝族组280个;总人口15.3万人,彝族5.6万人、占36.6%。峨边是川南生态建设重点县,林地面积30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7%,居全省第一;天然竹林65万亩,人工竹林3万亩,被誉为“竹笋之乡”。是全省第4个马铃薯产业重点示范县;是乐山重要的能源基地县,水能蕴藏量125万千瓦,装机65万千瓦,工业变压器容量45.5万千伏安;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黑竹沟享誉中外;是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的故乡,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独具魅力。近年来,围绕建设山清水秀、富足文明、人民幸福的新峨边,坚持“转型升级、美丽发展”工作取向,大力推进“五大战略、五个转型、六个美丽”,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亿元、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2亿元、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亿元、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3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4 592元、增长11%。

二、发展成就

近年来,乐山将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各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竞相发展,成效显著。各县域按照优势优先、错位发展的思路,认真落实“三大发展战略”,在全省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中不断夯实底部基础。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乐山各县(市、区)结合自身优势,加快发展,经济总量较快增长。2014年,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犍为县、夹江县、峨眉山市6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4个。其中超过200亿的一个,100~200亿的5个。在2014年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位中,市中区、峨眉山市、沙湾区排在全省前50位。

乐山市各县(市、区)2010年、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二)县域产业逐步壮大

近年来,各县(市、区)坚持优势优先、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主业突出的产业体系。沙湾不锈钢,夹江县建筑陶瓷,五通桥盐磷化工、峨眉山市冶金及饮料产业,犍为、沐川县林竹加工,井研县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已建成西部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建筑陶瓷、不锈钢及制品、铁合金、真空制盐和联碱、碳纤维产业基地,草甘膦和半导体元器件居亚洲第一,稀土萃取分离居西部第二。夹江县被誉为“中国西部瓷都”, 2014年,陶瓷产量占全省的63.5%,其中高端陶瓷产品占比达35%;五通盐磷化工、沙湾不锈钢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11亿元、308亿元。井研县依托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形成了哈哥兔业、蓝雁集团等一批四川著名商标

(三)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

近年来,乐山持续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县域交通条件有效改善。全市6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较“十一五”末增加2个。乐雅高速、乐自高速建成通车。成绵乐客专已于2014年底投入运行,乐山军民合用机场、岷江航电犍为枢纽有望今年开工建设。市境内国、省干线改造基本完成,路面使用性能指数、公路技术状况指数居全省前列,实现乡乡通硬化路、村村通公路。能源保障水平提升。全市电站装机达到418.06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348.26万千瓦,毛滩电站并网发电,枕头坝一级、沙坪二级等水电站和塘叶220千伏、红旗山11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正加快建设。仁寿—乐山天然气管线试运行,乐山天然气管网即将投运。金王寺水库、大佛水库、青衣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中水库病险整治工程等水利骨干工程进展顺利。

(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

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协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和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各县(市、区)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和小城镇发展稳步推进,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深入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到69.45%和82.41%。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并进。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医疗保险进一步巩固完善。省、市试点示范小城镇11个、新农村综合体12个、新村(聚居点)83个。县域农网改造成效显著,基本解决了无电地区的供电问题。全市建有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占到总数的95%。乡镇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五)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十二五”以来,各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4 791元和9 724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现翻番,2014年突破千亿元。各地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191.56亿元,住房、饮水、用电、出行、就医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建成彝家新寨228个1.9万户,城镇新增就业15.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30.34万人。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3%和97%,覆盖城乡困难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发展举措

“十二五”以来,针对乐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支柱不强、基础条件不优,承载能力不强等问题,乐山市坚持县域经济分类指导,突出优势优先,实施错位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强县、现代农业强县、生态旅游强县,初步形成“多点一极”支撑发展格局。

(一)明确县域主体功能,加强空间规划和管理

根据各地在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明确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在全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乐山有6个县(市、区)属重点开发区,5个县区属限制开发区(包括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另外还有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见表1) 。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重点开发区重点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成为区域发展重要的带动区。农产品主产区则是控制开发强度,巩固和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重点生态功能区则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表1 乐山市主体功能区划分(www.daowen.com)

(二)突出特色和优势,做强县域产业支撑

一是农业发展突出特色和品牌。结合本地农产品资源,推进传统主导农产品特色化,形成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基地。犍为县被列入川中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犍为茉莉花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犍为姜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并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井研县2014年建成粮油高产示范片6万亩、标准化种养基地91个、法国伊高乐原种兔场1个,全国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得到巩固。沐川县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0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成功创建四川省茶树品种繁育中心,2014年实现农产品外贸出口1 260万美元,成为乐山农产品出口第一县。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养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沐川县永丰纸业、井研食品、井研哈哥兔业、峨眉山市仙芝竹尖等6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成功创建29个全国农民专合社示范社(农业7个),全市合作社总数达2 286个。

二是工业发展注重“两手抓”。立足特色资源和主要企业,一手抓新兴支柱产业培育,一手抓既有传统产业改造。201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9家、达5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新增16家、达66家。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35%,轻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8.3%,高新产业实现产值605.9亿元、增长153.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94%。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科技部复核。夹江县在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正在打造新万兴碳纤维新材料产业“一中心两基地”,力争“十三五”末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打造乐山新能源产业基地,力争“十三五”末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沙湾不锈钢产业园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通桥盐磷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区成为全省第二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上,全年淘汰落后产能重点项目39个、燃煤小锅炉48台,关闭小煤矿9处。启动实施工业“双千双百”培育工程,工业集中度提高到70%。井研、犍为工业集中区跻身“百亿园区”,福华集团成为“百亿企业”,夹江经济开发区完成扩区调位。沐川已成为西南地区以县域为单位最大的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县。

三是服务业注重配套和集聚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乐山成功创建为全省服务业发展示范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8.3%。 2014年,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在峨眉山市成功举办,与亚太旅游协会联办的“峨眉论坛”和四川旅博会会址落户乐山。峨眉山市仙芝竹尖生态园、犍为县嘉阳·桫椤湖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夹江县东风堰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注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犍为县开展“生态文化旅游节”“竹乡艺术节”等特色文旅活动,沐川县培育了沐川草龙、沐川竹编等竹茶文化品牌和大型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等旅游文化活动品牌。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夹江县成功申报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正在申报全国电子商务基地县。五通桥区“乐山港远成综合物流基地”主体工程已完工。乐山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成功升级,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引进的微电汇能西部能源技术产业基地暨产品研发中心项目也正在加快落地中。全市金融机构达119家,其中银行业机构30家,在全省仅次于成都市。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发展条件

一是加快交通次枢纽建设。全市“两航(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和乐山机场)、五铁(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贵铁路、成昆铁路复线、乐雅铁路、乐自泸铁路)、十高速(乐宜、乐雅、乐峨、乐自、乐汉、成乐西、绕城、成乐复线、仁沐、金会)、一枢纽(乐山港综合交通枢纽)”对外交通体系已开始成型。“两航”项目力争2015年底开工建设;“五铁”中的成绵乐高铁开通运营,成贵铁路、成昆复线正在加快建设中,成贵铁路、成昆铁路新线成峨段预可研报告通过评审;“十高速”已建成成乐、乐宜、乐雅、乐自等4条高速公路,境内通车里程212.48公里,绕城高速、仁沐新高速仁寿至井研试验段等项目加快推进。

乐山城

峨边县城概貌

嘉定坊

峨眉山茶叶基地

犍为县罗城古镇船形街上的市民生活

高端陶瓷生产线

夹江新万兴碳纤维

东风电机厂

明星电缆生产车间

峨眉河田园风光

工业革命活化石——嘉阳小火车

国家级非遗项目——沐川草龙

佛教文化

金口河大峡谷

乐山大佛

小凉山间的彝家新寨

马边县烟峰村彝家新寨

二是统筹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统筹推进,青江新区、岷江东岸、临港新城、苏稽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实施。岷江二桥拓宽维修、春华路南段综合整治等项目竣工投用。沙湾绿岛水城、犍为方舟新城、井研城南新区、马边红旗新区等城市新区开发有序推进。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苏坝、下溪撤乡建镇获省政府批准。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新增6.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45.9%。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并进,建成新村(聚居点)82个。15个省级试点示范镇建设深入推进,50个村庄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补建乡镇邮政所60个,新建沼气池5 438口,新改建农村公路601.3公里、机耕便民道2 264公里,农村通组水泥路硬化率达46.3% 。“宽带乡村”惠民工程全面启动,犍为、井研列入国家试点。17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沐川箭板镇顺河古街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四)坚持改革创新驱动,释放县域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县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累计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和转为服务事项的前置条件279项、非行政审批事项175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井研县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模式在全省推广,县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普遍建立,登记家庭农场218个。国资国企清产核资全面启动,市属国有独资企业利润上缴比例提高到10%。户籍制度改革成效显现,全年发放居住证10.1万本。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效果明显,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7万户,其中注册公司2 482家、增长73.8%。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87.7亿元,增长8.1%。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社区(乡村)医生契约服务、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营等试点改革有序推进。

二是扩大县域开放领域。坚持外搭平台,内建基地。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合作,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截至2014年底,乐山已与9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交往及贸易合作关系,先后与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的27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已有54家外商投资企业、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乐山。在越南建立乐山东盟商务平台,积极开拓东盟市场,帮助大企业找增量,小企业找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和综合营销网络,通过“阿里巴巴诚信通”面向全省甚至省外企业服务。依托化工产业和现代化农业产业优势,在五通桥区、井研县建立化工出口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其中,五通桥化工产业外贸发展示范基地跻身全省十大外向型产业重点培育园区,在沐川县建立山区外向型经济示范区。深入实施“千亿招商”工程,“十二五”以来先后组织参加或筹办第十二至十五届西博会、中央企业走进西部乐山合作发展推介会、央企入川、民企入川、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120余场大型投资促进活动,引进到位资金成效显著,2014年引进资金总量在全省排位由过去的第14位上升到第6位。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为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全市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挂联民营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评机关制度、党建工作激励表彰制度。重点民营企业由市、县领导和主要经济部门领导定点联系。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运行,成都乐山商会、市五金机电商会组建成立。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福华农科投资集团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87.7亿元、增长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4% 。

(五)推动县域联动互促,共推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提高县域协调联动能力。探索建议形成县域产业联动跨区域协调的长效合作机制,突破行政壁垒,加强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在产业发展规范的制定方面充分考虑县域协调问题,加强全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强化跨县区市场一体化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县域互通网络建设,建立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劳动用工、商贸等信息专网,实现信息互通,促进县区间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自然流动、共用共享。建立和完善超行政区划的协调与监督机构,建立与周边县区的资源利用、投资回报、产业转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商决策机制。

二是建立企业间竞合机制。鼓励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支持县内企业与域外企业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信息网络等领域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

三是整合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统筹县域产业园区的分布,从产业跨区域协调联动的角度整合闲置的、效率和效益低下的、造成产业同构、产能过剩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从总体上提高产业资源的利用率。支持县区之间发展“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促进县域资源、产业互补发展。

(六)实施分类指导,加大政策支持

一是研究制定差别化的政策。针对县域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分别制定支持其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对重点开发县域在年度经济工作目标任务中,着重考核其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重大项目的建设等内容。针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县则重点考核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民生实事的推进和实施等内容,既符合各县区的发展实际和发展定位,又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执政理念。

二是理顺县域事权财权。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充分放权各县区,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投资审批、计划上报、财税管理、用地报批、资质认证等方面的权限,严格按照政策规定下放到县,绝不截留。有序推进财税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增强县级财政能力。支持县城和重点镇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增强县域投融资能力。

四、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乐山确立了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四川综合交通次枢纽、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区的总体发展定位。

——国际旅游目的地。乐山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是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十三五”期间,全市将充分发挥优势,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坚持全球视野、休闲主题、文化为魂,着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综合保障以及城市功能国际化,加快全领域各行业与旅游融合,实现旅游业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乐山由资源型、景区型旅游目的地到区域型、城市型国际旅游目的地跨越。

——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乐山传统产业基础较好,新兴产业加快孕育。“十三五”期间,乐山将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在提质增效中调优存量,在高端引进中做大增量,培育壮大高端成长型制造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打造四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构建与旅游城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川综合交通次枢纽。乐山地处四川省三大经济区结合部,是成都经济区唯一港口城市,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独特。“十三五”期间,全市将以交通为先导、城市为核心,突出“两港四梯级,五铁十高速”和“双百”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构建集公路、铁路、航运、航空、轻轨、管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和“一核多极”的现代城镇体系,完善与旅游城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次枢纽的功能。

——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区。乐山彝区、山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整体推进小凉山区、乌蒙山区扶贫开发,推动产业同步发展、生活同步改善、社会同步演进,促使彝区山区群众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围绕总体定位,全市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总体取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推进转型升级、美丽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县域将坚持转型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创新发展,促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坚持开放发展,促进区域融合优势互补;坚持美丽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均衡发展,促进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十三五”期间,继续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竞相发展,力争1个县区经济量超过300亿,2个县区超过200亿,4个县区超过100亿,进一步增强县域综合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