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河畔
一、泸州市基本情况简介
泸州地处中国西南,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位于长江、沱江和赤水河交汇处。全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9万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13.2平方公里、人口116.6万人,是四川省除成都以外的三个百万人口大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上游除重庆主城区外率先达到“双百”的大城市。泸州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是浓香型白酒发源地,拥有泸州老窖、郎酒两朵中国名酒之花。朱德元帅1916年在泸州写下“酒城幸保身无恙,检点机韬又一年”的诗句,泸州因此享有“中国酒城”的美誉。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莅临泸州视察时,情不自禁地发出“风过泸州带酒香”的感叹。泸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具有“江城”“山城”“酒城”“港城”的特色。泸州是著名的“中国酒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泸州有悠久的历史。泸州自西汉置郡,至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历来为川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有“西南要会”之称。早在宋代,泸州就位列全国26个商业城市之中,明代为全国33个商埠之一。
泸州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泸州是中国重要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16个大型化工基地之一、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当前,泸州正大力改造提升“白酒、化工、能源、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
泸州有便捷的交通。泸州是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已形成“水、公、铁、空”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运方面,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泸州港是中国内河第一个具备集装箱铁水联运服务的港口,集装箱码头是四川省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已开通“泸州至南京至韩国”“泸州至武汉至台湾”航线;已成功获批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公路方面,境内已建成3条高速公路(川黔、成自泸赤、宜泸渝),通车里程378公里,居四川省第6位。已实现1小时到重庆、两个半小时到成都、4小时到贵阳。另有3条高速公路(叙古、叙宜、泸渝)正加快建设。铁路方面,已建成3条铁路(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泸州火电厂铁路专用线),通车里程185公里,正加快推进叙永至大村铁路建设。川南城际铁路、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今年将开工建设。渝昆铁路、沿江铁路正积极开展前期工作。航空方面,泸州机场已开通14条航线,2014年旅客吞吐量71万人次,是四川省第三大机场。泸州新机场正加快建设,2016年有望建成通航,将适时开通至首尔、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地区)航线。
泸州有完善的城市配套功能。全市现有四川医科大学等5所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在四川省排第3位。全市现有4所“三甲”医院,医疗卫生条件居四川第2位,已形成对周边地区4 000万人的服务能力。未来三年还将新建3所“三甲”医院。近年来,中心城区每年以8万~10万人、8~10平方公里的速度拓展。当前,泸州正按照“北进西延南跨东拓,拥江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两江新城”建设。“两江新城”由沱江新城和长江生态湿地新城组成,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0万人,力争通过10到20年的建设,再造一个“新泸州”。
二、“十二五”以来泸州市经济发展情况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泸州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201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 259.7亿元,比2013年(下同)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 181亿元,增长3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3亿元,增长1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9亿元,同口径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240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9 470元,增长12%, 泸州主要经济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居全省第5位。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省第3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居全省第2位。2015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长15.4%,增速居全省第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9.9亿元,增长27.8%,增速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5亿元,增长13.6%,增速居全省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093元,增长8.8%,增速位居全省第4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032元,增长11.0%,增速位居全省第5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亿元,同口径增长89.%。
三、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泸州建市以来一直坚持市带县战略,以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夯实底部基础作为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抓手,以同步小康为目标,走城乡统筹、市区县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一)注重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县域经济突破“4321”发展框架及各区(县)发展定位,以工业园区、专业镇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配套加工业。大力发展物流、商贸、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加快信息产业基础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信息产业与区县重点企业的高度配套和融合,完善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积极推广物联网的示范应用。
(二)多管齐下,确保产业园区优先发展
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促进园区建设发展相关激励机制,完善出台园区企业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将泸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列入省级开发区培育区县的园区,加快完善创建省级开发区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创省级开发区,使我市园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出台新举措,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我们着力提高县城和24个重点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城镇,提升城镇化质量。支持泸县条件成熟的镇改设街道办事处,争取将泸县列入省商贸流通示范县、将纳溪区护国镇列入省商贸流通示范镇。借鉴市外经验,千方百计推进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建设宜居宜业城镇。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四)用好用够新政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加大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优化新村规划布局,建设特色鲜明的美丽幸福新村和农村新型社区,推进效益农业的集中连片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抓好粮食生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排头兵”。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各种专业合作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大批开起拖拉机能种地,打开电脑能经商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奔小康。
(五)大胆探索,坚持走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之路
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创兴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户籍、产权、社会保障、金融和基层民主制度为重点,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发展试点。
(六)大力挖掘民间资本,促进县域经济有序发展
强化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和依法行政的要求,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县域特色产业和基础产业,培育壮大一批中小微企业,特别注重举全市之力支持反流式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发展, 目前该举措已收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已成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同时不断加大对县域本土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等方面予以扶持。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问题,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实施中职教育全面免学费政策和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努力探索一条智力扶贫新路。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转移就业能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以乌蒙山区为主战场,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切实加强精准扶贫工程的督查督办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八)不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和开放合作
总结推广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能放到县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到县,明确审批主体,落实审批责任。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县域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九)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近年来泸州市始终坚持重拳出击,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加大工业“三废”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支持建设一批省级生态县、生态乡镇。
(十)切块财力,加大扶持力度
市级财政在大盘中切块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各区县产业发展、农业开发、环境治理、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推进、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深远意义的项目,区县在推进项目进程中确有困难的,市级财政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特殊政策。调整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财力转移支付比重,扩大县级政府自主安排的财力规模。健全县级财政基本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促进财力向基层倾斜,提高县级政府财力比重和财政支出均衡度。健全乡镇财政职能,建立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十一)用好土地政策,加强用地保障
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指导区县做好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项目的规划、立项和实施工作,积极争取城镇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利用和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政策,启动政策性指标有偿流转,为县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
(十二)加强政经合作,强化金融服务
2014年完成全市7个区县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计划到2016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不低于20%。鼓励在泸金融机构在县区设立支行;建立债券发行增信基金,拟以市级和区县共同出资,建立2亿~3亿元的债券发行增信基金,提升县区信用,为城投债、中小企业区域集优债、私募债等融资提供放大10~20倍的担保增信。大力推动区县企业上市,计划将60户企业列入上市培育计划,并制订梯次上市计划。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在区县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到2016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达到25家以上,注册资本达到7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00亿元,融资性担保公司达到18家以上,担保余额达到100亿元以上。
(十三)优化调剂排放总量指标,确保达标排放
对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指标,市与区(县)分别按8∶2和6∶4匹配。积极探索全市排污权交易机制。
(十四)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加强人才支持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大学生村干部、选调生和“三支一扶”人员选拔制度,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到县乡创业。加大对县乡党政干部、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市直机关和县互动挂职交流。
(十五)明确事权,放权促发展
下放市管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点规划审批、小型商业网点及商品交易市场设置审批等行政事权。下放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审核确认权。对县区事业单位直接考核聘用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由县区人社部门办理审核确认手续。下放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核准权。县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由县区人社部门按照政策规定直接核准。县区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招聘可不限制专业。县区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管理岗位人员可以不设置专业限制,极少数管理岗位确需专业背景的,可按一、二级学科门类或不少于三个专业进行设置。基层卫生院、乡镇中小学可将行业准入条件作为招聘条件。
(十六)委托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市级审批矿权的招拍挂工作委托县上组织。市级审批矿权转让鉴证工作委托区县组织开展,并由县级交易机构出具转让鉴证书。市级审批矿权的采矿权使用费委托区县国土部门代征。
(十七)加强班子建设,优化组织保障
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协调服务,进一步细化落实支持政策。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县级领导班子结构,选优配强县级党政正职,进一步完善区县党政主要领导目标考评办法和激励政策。
(十八)强化考核监督,催化县域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泸州市不断加强县域经济统计监测和督促检查,及时指导和帮助区县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考核评价体系,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四、泸州市“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创新及发展经验
近年来,泸州市大胆创新、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奋力开拓,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抓发展、围绕市场抓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一)搞好科学规划,落实分类指导
根据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空间优化、层次鲜明、优势互补发展的思路,泸州市县域经济以“4321”发展框架为主导,总体划分为南、北经济区。 “ 4”即以4个县形成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 000亿元; “ 3”即以3个区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以城市经济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 “ 2”即以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打造成为产城一体、产村相融、“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示范区; “ 1”即以乌蒙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推进叙永、古蔺跨越追赶发展,为全市同步实现小康奠定基础。根据各区县特色,合理布局县域经济,使其在空间上更加优化、层次上更加鲜明、优势上更加互补。南部经济区的叙永、古蔺两县以资源开发、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北部经济区的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注重发展丘陵特色的县域经济区,推进“三化”联动发展。
(二)创新思维明确定位,有效调整结构
泸州市各区县依据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区位条件、现有基础制定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定位,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江阳区以泸州老窖为龙头,以泸州高新区为引领,形成“千亿江南工业经济组团”,并完善金融、信息服务、医卫教育等现代服务业体系。龙马潭区以泸州港为核心,重点推进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建设,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核心区。纳溪区加快泸州化工园区等新型工业示范区建设,打造泸州城市发展新中心、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泸县加快建设泸州医药产业园区、华夏龙窖白酒产业园,打造川南经济强县。合江依托港口和天华公司等企业,建设四川最大的精细化工和涂料化工基地。叙永县以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加快建设乌蒙山区域扶贫攻坚示范县。古蔺县推进郎酒万吨酱酒基地等建设,加快古叙煤田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烤烟等五大优势农业。
(三)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充分发挥投资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突出抓好区县重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建设,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交通方面,先后建成了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纳叙铁路,泸渝、川黔、成自泸赤等高速公路,泸州港建成长江上游首个铁水联运百万标箱大港,今年1~7月完成港口吞吐量2053.97万吨,同比增长18.7%。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14 550TEU,同比增长39.73%,完成铁水联运12 010TEU,同比增长195.96%。加快建设叙大铁路、叙永至古蔺高速、叙永至宜宾高速公路、机场迁建工程;加快推进叙永至威信、南渝泸高速,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内泸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电力方面,泸县220千伏、关口110千伏等5个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泰安220千伏、邻玉11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今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3 000公里,占年度计划的76.6%。倾力支持“乌蒙片区”地方建设,开展小方杆、低电压台区等农网突出问题排查,对991个低电压台区逐个制定整改计划。网络服务不断加强,实现城区“10分钟缴费圈”和农村“村村有交费点”,全力提升电网服务质量。水利方面,建成古蔺龙爪河引水工程,纳溪黄桷坝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古蔺观文水库、叙永倒流河水库、合江锁口水库正加快建设。
(四)精心谋划统筹城乡,促进一体化协调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建设,提升城镇吸纳人口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编制实施《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按照“一主四副多点”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主城区着力推进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州高新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三区”和沱江新城、长江湿地新城“两城”建设。泸县县城城西新区初具规模,合江县城西扩加快推进,叙永县城新区及南北干道快速建设,古蔺县东城新区及兰西大道二期等工程加快实施。江阳黄舣酒镇文化民俗风情街、纳溪云溪麒麟新城、叙永江门镇特色旅游街区和古蔺县太平古镇开发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通滩镇、双加镇等10个省级试点示范镇加快建设,已吸纳转移农业人口5 268人。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精神,泸州从2014年起全面整合涉农资金,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原则,高标准、高规格编制幸福美丽新村规划,各区县今年完成“一点一线”,今年启动“一片三点三线”建设,并以此带动全市的农业农村工作提质增效。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三百工程加快实施,完成种植高粱70.1万亩、蔬菜播种面积94.5万亩、新发展水果12万亩,农业产业向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合江荔枝真龙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定植任务全面完成。纳溪百亿茶产业基地已建成1 000亩,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万亩。切实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力度,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14年全市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新增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3个、省级示范组织6个。
(五)坚持深化改革,攻坚克难释放红利
加快实施泸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领域改革。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25项精简为59项,进一步对区县简政放权。出台《优化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的意见》,成立项目服务中心,实行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审批时间平均提速50%以上。启动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二是着力培育县域经济主体。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各类民间资本依法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对民营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三是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及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形成了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用地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确权登记基本完成。江阳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和古蔺县初步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52个乡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窗口。创新涉农财政金融制度,完善扶贫开发机制等为主要内容及7大方面23项措施。江阳区等五个区县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成立了全省首家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
五、泸州市县域经济未来发展
牢牢把握“立足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对接重大发展战略,积蓄加快发展新动力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深入研究政策、挖掘政策、争取政策,推进泸州在新常态下培育发展后劲,在区域竞争中争取发展主动。
1.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
以泸州列入长江经济带重要港口和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为契机,争取国家支持政策,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动承接沿江产业转移,融入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设上游生态屏障,打造长江上游新兴经济增长极。
2.对接“一带一路”战略
发挥泸州作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点优势,加快与沿边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成渝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泸州港中转功能,对接“蓉新欧”“渝新欧”等国际物流通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研究对接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发展需求,培育壮大优势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机械装备、建筑、加工贸易等产业拓展国际市场,打造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桥头堡和南向门户。
3.对接“多点多极支撑”战略
主动融入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和快速通道建设,推动川南经济区率先迈入全域互通的高铁时代,形成川南半小时经济圈;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挥高新区和开发区产业集聚功能,推进川南港口、临港园区功能互补、产业协作和错位发展;对接成渝城市群、滇中、黔中城市群建设,推进沿江城镇发展带建设,构建川南都市圈,推动实现“两个率先” 目标。(www.daowen.com)
(二)坚持基础建设先行,筑牢经济发展新支撑
要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注重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对外开放相协调,扩大规模、完善网络、健全功能、优化结构,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保障能力。
1.提升航运综合运输体系
充分提升黄金水道功能,通过长江干线和支流航道整治,形成“一干二支”的航运体系。优化泸州港“一港五区”规划布局,完善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运输系统;继续加强进港铁路、公路建设,完善港区之间的快速通道网络,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推进川滇黔航运服务中心建设,提升航运信息和技术服务能力,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产业配套的港口综合运输体系。
2.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强化以出川通道、资源通道、客运通道、沿江通道为主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与城镇化、工业化、区域一体化相配套的交通运输体系。突出解决轨道交通短板,重点加快推进川南城际铁路、渝昆铁路等客运通道建设,推进川南经济区率先迈入全域互通高铁时代。打通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沿江铁路,形成川滇黔区域内纵横交错的货运网络。继续加快出川高速公路建设,优化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泸州机场迁建工程,打造区域性中心机场。全面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通行安全能力提升,构建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统筹规划过江通道,强化桥梁方案比选,尤其要加强与航道等级提升、通航船舶提位、生态环境提质相协调。
3.强化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以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合理、优化结构、保障安全、改善民生为能源发展重点,努力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体系。坚持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推进主要电源点建设,加快完善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输配电网络,继续推进城市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升级工程,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灵活可靠、经济高效的现代配送电网。结合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市,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优化用能结构,推进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油气管网,加快储油、储气设施建设,完善油气供应保障体系,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
4.全面推进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水资源开发、节约和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供水保障、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扩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和灌区续建配套,加强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体系,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继续实施长江(泸州段)、沱江、赤水河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水环境治理,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工作。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塑造产业发展新体系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存量调优、增量转型”中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优、质量不高问题,要依靠创新驱动,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努力构建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促进科技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孵化器、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建设,申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川南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实体交易市场、高端装备研究院、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建设。加快与高等院校、重点企业的合作,建立政府、企业、院校科技创新联盟,加强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实施“酒城科技英才”计划,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落实《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加快“互联网+”发展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泸州智慧城市建设概念性规划》,加快“全光网城市”和全域“宽带乡村”工程建设,加大光纤网络覆盖和宽带网络速率提升。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着力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发挥西南商贸城、泸州购、拉货宝等平台功能,探索与网络技术服务公司战略合作,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培育“互联网+”产业集群,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3.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
顺应“中国制造2025”规划方向,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机遇,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少、带动作用大的高成长性产业,引领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全省培育五大高端产业,推进境内页岩气规模开采和转化利用,结合油气装备优势,打造西部页岩气开采和装备制造基地。依托本地医卫资源和道地药材资源,加快孵化器和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药品制剂和医疗器械等产业。推动智能电网装备产业发展,对接知名汽车企业,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积极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智能装备、3D打印等新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加快技术产业发展。
4.提升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用好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城市等政策,推动优势资源、特色产业、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着力推进白酒产业高端引领发展,基础拓展发展,平台支撑发展。机械产业立足智能生产、科技生产,加快工程机械向高端装备转型,零部件向核心关键转型。化工产业要抓住“分块搞活、转型升级”机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产业链条延伸,推进泸天化脱困和化工产业转型发展。围绕资源优势发挥和产业优势提升,努力将建材、建筑、造纸、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5.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加快服务业模式、领域、业态转变,清理贸易壁垒,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公平竞争,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政策和市场环境。围绕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业、健康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会展业;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智慧城市经济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提升良性互动格局。
6.提升发展现代农业
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加快建设泸州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科学实施现代农业“一带三区”布局,大力发展精品果业、绿色蔬菜业、特色经作业、高效林竹业、现代养殖业、粮食产业、加工物流业、休闲农业八大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做大优势农业产业带、产业基地、产业示范区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加强农业多种功能开发,推进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的融合发展。
(四)统筹城乡,促进区县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力创建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编制完成《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泸州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制定《泸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创建报告已上报省政府。着力加快县城建设。泸县县城城西新区和文旅商贸融合的玉蟾新区建设加速推进。合江县县城荔枝文化广场主广场即将投入使用,占地210亩的城西湿地公园全面完成土地平场、即将启动景观绿化施工。叙永县县城南北干道、绕城路香颂湾段等重点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古蔺县东城创业园区24米主干道、兰西大道二期等市政工程加快实施,酒街(二期)建设项目及配套设施基本建成。城镇建设提档升级。江阳区黄舣酒文化民俗风情街、纳溪区云溪麒麟新城、叙永县江门镇特色旅游街区和古蔺县太平古镇开发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江阳区通滩镇、龙马潭区双加镇、泸县玄滩镇和合江县福宝镇等10个省级试点示范镇加快建设,已吸纳转移农业人口5 268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原则,高标准、高规格编制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着力规划建设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乡村情趣的幸福美丽新村美景。
(五)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持续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全面提升社会事业水平。
1.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可及、保障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着力完善就业和收入分配体系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就业空间,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3.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进教育领域有序对外开放和协调发展。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质量,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统筹推进扶老、爱幼、助残等福利事业发展。
5.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
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6.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全面落实依法治县工作规划,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合江县城全景
长江永宁抱新城
城镇建设
泸州港
泸天化生产区
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南区
天华大全景
两江四岸整治
龙洄酒庄
黄舣镇酿酒高粱基地
泸州港进境粮食口岸
弥陀镇来龙山新村
泸州市奥体中心主体育场
纳溪新农村新气象
(六)扩大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使用外资的规模与水平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全省“万企出国门”等对外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境外资源收购与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总体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人员进出、项目管理、风险防范、信息沟通、政府协调等方面建立服务体系。鼓励外商以并购、入股等形式参与各类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外商来设立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积极融入国际气候应对队伍,积极争取省、市与新加坡合作项目落地区内,建成川新合作示范基地。
2.强化区域合作
紧紧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加强与周边地区、乌蒙山片区间的交流合作,承接沿海地区资本、产业转移,进一步积极合理有效地吸收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不断扩大使用外来资金规模。注重处理好使用外来资金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使用外来资金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延伸产业链条和增强配套能力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引导投资重点投向园区;引导投资投向开发性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原材料深加工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重点引进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工业项目;加强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利用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继续争取国、省相关部门的支持,深化在长三角、珠三角、沿长江特大中心城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继续把组织企业参加西博会、科博会、农博会等大型专业博览会作为市场开拓的重点,同时依托区内有利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争取在区内举办大型会展;改进活动方式,把组织大型活动与采取小分队招商、专业化招商、一对一洽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调动企业招商的积极性;增加对外开放的财政投入,并完善政策促进体系,包括促进对外开放扩大规模和领域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出台鼓励开放合作上新台阶的奖励政策。
(七)加强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好服务型政府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建设现代化行政组织和运行机制为载体,努力推进依法规范行政、高效优质行政、民主透明行政和清正廉洁行政。坚持依法治区,加大法律援助力度。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党政干部管理机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深化行政绩效改革,构建以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标杆管理为抓手,以工作责任、 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为配套的绩效管理体系。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建立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积极探索“并联审批”与“全程服务”相结合的外来投资审批新模式,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投诉问责制,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
2.发挥双创体系驱动功能,强势打造发展新引擎
顺应网络时代新要求,大力发展“互联网+”,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事业单位在人才流动、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束缚,着力构筑大众创新环境,搭建万众创业平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财政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探索搭建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投融资平台,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服务工作,认真落实以激励和资助为主的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创新活动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突出创新主体地位,降低创新门槛,鼓励多元化创新,壮大创新主体队伍,加强财政资金引导政策建设,加大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想创、会创、能创、齐创的生动局面,实现新增长,扩大新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3.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
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规范市场准入,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融资机制。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引导全社会增加创新资源投入,深化政府管理体系建设,统筹配置政府创新资源。完成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改善服务环境,引导和扶持民营和中小型金融企业发展,激活民间资本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