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员工前摄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数量的理论成果,但是对积极前摄行为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1)学术界尚未对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2)虽然已有学者提及员工前摄行为对个体和组织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但目前学术界在对员工前摄行为的研究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哪些行为属于员工积极前摄行为;(3)对于员工前摄行为具体类型的归纳主要是依据理论逻辑推理,而缺乏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作指导;(4)现有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情境开展的,因而一些研究结论对中国情境的适用性有待于验证;(5)对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激发机制研究尚显不足,有待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深入探索。
本研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围绕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类型、维度与激发机制,综合运用社会认知、社会交换、角色行为等理论,遵循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式,推动了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为组织管理实践领域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如下所述:
(一)明确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概念内涵
由于员工前摄行为可能为组织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真正期望的是能够实现个体与组织双赢的积极前摄行为。现有研究缺乏对员工积极前摄行为进行明确界定,这也为后续的深入探索造成了障碍。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组织管理视角,具体描述了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内涵,为其类型、维度及激发机制的探索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唤起从事员工前摄行为研究的学者们对此概念的关注。
(二)探索与验证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类型与维度(www.daowen.com)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尚未明确指出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类型与维度,而且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在西方情境下得出,会受到自身研究情境的限制。由于员工积极前摄行为具有情境依赖性,可能因文化、行业等因素而产生差异,例如,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国家文化维度模型,在中国文化下人们更关心此刻的行为可能对未来产生的影响,这说明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员工的积极前摄行为类型可能具有特殊性。本研究以商业银行信用卡部门员工为例,依次使用扎根理论与德尔菲法,归纳出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具体类型,并通过问卷法,验证了其具体的类型构成。随后,基于此类型构成,通过理论逻辑推理,提出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维度结构假设,再经过设计调查问卷,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了维度结构的假设,提炼出任务性与参与性积极前摄行为两个维度。本研究得出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类型与维度结构,进一步明晰与丰富了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与情境特征,属于在中国情境下进行的本土化研究结果。
(三)构建、检验与修正员工积极前摄行为激发机制的研究模型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尚不能明确解释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动因及激发过程。本研究从人格特质与任务特征路径,揭示了两者如何驱动员工的积极前摄行为,并验证了主动性人格、任务自主性与复杂性,通过超角色自我效能与柔性角色导向,实现对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激发过程。验证了支持性组织氛围分别对主动性人格、任务特征与员工积极前摄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揭示了支持性组织氛围在员工积极前摄行为激发过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工作与结论进一步拓展了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前因与激发机制研究,丰富与完善了此领域的研究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