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引导员工表现更多工作主动性?——基于角色行为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如何引导员工表现更多工作主动性?——基于角色行为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动态复杂环境下,组织期望员工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工作主动性,积极地去响应工作任务,根据角色行为理论,组织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去引导员工的行为,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激发员工的积极前摄行为,促进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这也为本研究关注的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激发机制研究与管理实践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何引导员工表现更多工作主动性?——基于角色行为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一)社会认知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杜拉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社会认知理论,旨在研究人的主体性因素对心理与行为机能产生的影响。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思想和行为改变的综合理论。该理论包括两条基本假设:第一,人是外部环境、内部主体因素以及过去与现在的行为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第二,人具有主体能动性或意向性能力[13]。由上述两项基本假设而衍生出社会认知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1.三元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通过提出三元交互决定论,来分析人类心理与行为机能的决定过程。在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因果模式中,包含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机能的三种因素,即人的内部因素、环境因素与行为因素。这三种因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同时它们之间又是交互影响的,如图2-2所示。其中,(1)个体的内部因素与行为之间相互决定,表现为一方面,人的内部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动机等,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与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个体过去的行为经历或现在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也会对人的内部因素产生影响作用。(2)环境因素与个体的内部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意味着环境在影响着人的内部因素的同时,还会受到后者的影响。(3)行为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交互作用,这表明人的行为在受到环境制约的同时,个体也可以改变环境,甚至创造环境。综合上述三个交互作用过程,人一方面会受到环境限制,另一方面却可以表现出特定的行为去选择环境、积极改造环境甚至是创造环境。按照上述模式分析,员工积极前摄行为就属于个体对环境进行影响的行为表现。

图2-2 三元交互决定模式

资料来源:郭本禹、修巧燕著,行为的调控行为主义心理学(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32页。

2.对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理论解释

主体能动性的观点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思想。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能动性是个体的内部因素、过去或现在的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这三种因素产生影响。该理论假设人类具有自我反省与自我调节能力,个体不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而且还是环境的积极塑造者[14]。人类不只是由外部事件塑造的反应性机体,还是自我组织的、积极进取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15]。人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所具有的一些能力方面,包括符号表征能力、预先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替代学习能力。这些能力与员工积极前摄行为对个体的能力特质要求是相一致的。

综上所述,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以及对能动性的解释,是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理论根基,揭示了它产生的本质原因,因而,可以作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均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个体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具有商品交换的特征,可以看作一种社会交换,包括物质方面的交换,如金钱或商品,与非物质方面的交换,如赞美、表扬等。互惠规范作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原则,强调交换双方之间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信任感、忠诚与承诺。当个体得到他人的良好对待时,常常会倾向于用更好的方式来回报对方。

组织行为学领域诸多学者将社会交换理论作为研究员工与组织关系的理论框架,特别是将此理论作为分析组织支持感与个体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将员工与组织之间形成的雇佣关系,看作员工的努力和忠诚与组织给予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奖赏之间的交易(Brief & Motowidlo, 1986)。当员工感受来自组织、领导或同事给予的支持时,作为对组织的回报,其会倾向于将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为提升组织绩效而付出努力,这也是员工积极前摄行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总之,员工与组织之间存在的社会交换关系,为员工积极前摄行为概念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角色行为理论

角色理论起源于戏剧学(Biddle,1979),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流派中的芝加哥学派系统性地将“角色”的概念作为其研究的起点,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角色理论成为社会学中分析社会个体行为模式的重要理论之一,其试图用角色这一概念去解释社会个体的行为取向。作为角色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社会角色的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角色是在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其次,它也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最后,社会角色具有可观察性,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性的行为(Thibaut &Kelley,1959)。20世纪中后期,国外学者将角色理论应用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继而形成了角色行为理论。

角色行为理论是较早应用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理论之一,此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组织参与者的角色期待可以对组织内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员工的行为是组织战略与组织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组织期望的员工行为与之相匹配,而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引导与控制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满足组织对其成员各种角色期待,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有利于组织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动态复杂环境下,组织期望员工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工作主动性,积极地去响应工作任务,根据角色行为理论,组织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去引导员工的行为,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激发员工的积极前摄行为,促进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这也为本研究关注的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激发机制研究与管理实践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www.daowen.com)

[1]劳勒三世著.陈剑芬译.组织中的激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

[2]劳勒三世著.陈剑芬译.组织中的激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

[3]罗宾斯著.孙健敏,李原译.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8

[4]Adams, J.S.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3, 67(5):422-436

[5]E.A.Locke.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68:157-189

[6]郭本禹,修巧艳著.行为的调控:行为主义心理学(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431~436

[7]Bateman, Crant.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measure and correlate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3,14(2):103-118

[8]Frese, Kring, Soose, et al.Personal initiative at work: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German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39(1): 37-63

[9]Crant.Proactive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 (3):435-462

[10]Parker, S.K., Williams, H.M., & Turner, N.Modeling the antecedents of proactive behavior at work.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6(91):636-652

[11]Grant, A.M.& Ashford, S.J.The dynamics of proactivity at work.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8(28),3-34

[12]谢德荪著.源创新.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13]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14]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15]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