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员工前摄行为的前因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员工前摄行为的前因因素主要分为三类:个体因素、工作动机因素与组织情境因素。首先,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性别、认知能力、主动性人格、工作资历、对工作系统的认识程度、成就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目标导向等。例如,男性更倾向于在工作中产生建言行为(Dyne & LePine,1998),主动性人格与个体主动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Fay & Frese,2001)。其次,工作动机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的外在奖励、超角色自我效能、柔性角色导向等。例如,超角色自我效能对于议题营销信用具有积极影响(Parker & Collins,2010)。最后,组织情境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特征因素、变革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同事之间的信任、心理安全氛围等。例如,任务模糊性对员工前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Grant & Ashford,2008),心理安全氛围对员工主动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Vennekel,2000)。
(二)员工前摄行为的形成机制研究(www.daowen.com)
截至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对员工前摄行为产生的中间机制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一些变量并非直接导致员工前摄行为的产生,即存在间接影响效应。例如,帕克等(Parker et al,2006)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主动性人格与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感知均通过前摄性的认知动机状态影响员工的前摄行为。格兰特等(Grant et al,2008)构建了一个员工前摄行为的动态研究框架,并验证了工作责任感、工作模糊性与自主性分别通过自我感知的成本收益率、降低不确定性的动机以及经验性的效能影响员工前摄行为。撒拉诺等(Salanova & Schaufeli,2008)发现工作资源间接影响员工前摄行为,工作投入在二者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金姆等(Kim,Alice & Lee,2010)认为工作本身对于创造性的要求、领导支持在主动性人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这表明确实存在一些前因因素通过一定的中介机制对员工前摄行为产生作用。而且,通过文献回顾,还发现已有的前因研究对一些影响因素的效果评价存在分歧。例如,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前摄行为的影响存在积极与消极两种对立的结论,表明在这一影响过程中,可能存在发挥调节效应的因素。格兰特等(Grant & Ashford,2008)提出了一些关于前摄行为形成的理论命题,指出一些人格特质可能在其产生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例如,自我监控、自觉性分别在工作责任性与前摄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神经质、经验开放性分别在工作模糊性与前摄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核心自我评价、满足感分别在工作自主性与前摄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这表明对于员工前摄行为形成机制研究还存在很多值得挖掘的理论空间,未来需要从不同理论视角去打开员工前摄行为形成过程中的“黑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