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一般认为“经济”出自“经纶济世”“经世济民”等词,富含“治国平天下”的人文思想及社会内涵。现代,“经济”一词翻译自英文economy,其来源为古希腊语,原意指管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当代,经济的含义扩大为治理国家和社会财物。
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学问,研究人们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家庭也好,社会也好,资源都不是无限的,而人的欲望会不断增长。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无法获得我们想要的所有物品或资源。经济学家通常用资源的稀缺性来描述这个现象。这也不难解释为何资源的分配和管理那么重要。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指引着社会中千千万万的家庭和企业共同配置这些稀缺的资源,决定着生产什么物品(提供什么服务)、如何生产,以及谁来消费这些物品(服务)。
为了弄清市场是如何运作和演变的,经济学家需要分析单个的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所以,经济学还需要研究人,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们如何分析成本收益,权衡利弊,并做出理性决策。例如,人们每个月在餐饮、穿戴、住房和娱乐活动中如何分配有限的开支;人们如何在工作和休息之间权衡取舍;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决定是更多地使用智能机器,还是雇用更多工人;政府管理者如何刺激新兴行业的发展。这些决策看似毫无关联,但都要遵循一定的经济学原理。(www.daowen.com)
从研究对象看,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个体包括企业、家庭、个人,其经济行为主要有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宏观经济学则探讨整体经济现象和规律,分析一个国家或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状况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问题日益复杂,经济学的理论探究逐渐深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定也越来越模糊。宏观经济学的许多主题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延伸。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总体经济现象的微观基础,比如政府要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了解家庭和企业的需求。
对于探究的问题,经济学家通常还关心“是什么”和“应该如何”,也即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涉及经济学家的价值判断。经济学研究作为科学研究,要追求客观事实的求证。同时,作为社会科学,经济学也理应对经济现象和行为做出评价和建议,这也体现了经济学的价值升华。在经济学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家通常先从理论和数据上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分析,给出判断,说明“什么才是最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