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而骄之。
《孙子兵法•计篇》
“卑而骄之”是孙子提出的诡道十二法之一。意为:故意采用使自己处于卑微屈辱地位的手段,从而使对手骄纵起来,伺机战而胜之。
古人云:骄兵必败。中外战史上有多少战功赫赫的名将,因骄傲轻敌而导致丧军败旅。如刘邦因骄受困白登,关羽因骄败走麦城,苻坚因骄兵败淝水,张灵甫因骄命丧孟良崮。骄兵必败原因在于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量对方,头脑发热,必定一败涂地。
自恃兵多势众,刚愎自用的敌将最易中“卑而骄之”之计,因为他们往往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对于强大而谨慎之敌,也不妨施用“卑而骄之”之计,促使敌将生骄纵之心,待其露出破绽后,再乘隙攻之。
如何才能使敌方骄傲?纵横疆场的将帅创造了许多方法,如敌人有什么企图要求,我姑且满足他,敌人漫骂与污辱,我姑且忍受,强敌挑战,我暂且退避。有时曲意逢迎,投其所好,有时又以钱物馈赠笼络对手。总之,归纳起来,无非两类,一是示弱骄敌;二是逢迎骄敌。
1947年3月,蒋介石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失败后,调整部署,向陕北和山东发起了重点进攻。他把整编74师作为这次进攻山东的王牌。
整编74师是国民党第一个全部美式装备的机械师,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这一。它原是蒋的御林军,因装备精良,屡次受到蒋的嘉奖。师长张灵甫刚愎自用,以拿破仑、希特勒为偶像,担任74师师长后,由于受到蒋介石的器重,更是不可一世。这次受命出征山东,十分狂妄,叫嚣要消灭陈毅、粟裕指挥的我华东野战军。
面对狂傲之敌,陈毅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将主力步步后撤。一直退到莱芜、新泰以东。
我军的主动撤退,蒋介石却以为是怯战而退,立刻电令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企图一举歼灭我华东野战军主力。
在国民党各部中,尤以74师气焰嚣张。张灵甫自恃装备精良,想抢头功,严厉催促部队加紧追赶。结果它孤军独进,与两翼的部队间出现空隙。
事不宜迟,陈毅、粟裕捕捉住战机,决定歼灭74师。华东野战军以16个师的兵力,将敌74师围困于孟良崮山区,又以11个师兵力分别阻击其它各路敌军。
74师被包围后,蒋介石督令张灵甫坚守阵地,以吸引我军主力,同时,急令10个整编师向孟良崮集结,企图内外夹击,与我军决战。(www.daowen.com)
我军打援部队奋勇阻击国民党的援军,主力则向被围的整编74师展开猛攻。
5月15日战斗打响后,我军各主力部队多路突破,向74师猛攻。国民党军困兽犹斗。几乎每一座山头,每一个阵地都反复争夺,白刃相见。最后74师被压缩至孟良崮的几座山头上,至21日下午被全部歼灭,张灵甫毙命。
我华东野战军从实施包围到全歼敌军只用了一周时间,不等国民党援军赶到,蒋介石的“御林军”已全军覆灭,给国民党以沉重打击。
“卑而骄之”不仅是战场上灵活用兵捕捉战机的有效方法,也是其它领域谋划方略、驾驭机遇的基本要求。善于“卑而骄之”者,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
晋王司马昭年事已高时,在谁继承王位上举棋不定。按照常规,本该由长子司马炎嗣位,可他更偏向次子司马攸,因为司马攸聪明伶俐,德才兼备,很受他的宠幸。
眼睁睁看着王位旁落,司马炎自然不会甘心,于是他采取“卑而骄之”方法,先从司马昭周围的大臣们入手。
在一次闲谈时,司马炎故意问尚书仆射裴秀道:“人果真具有帝王之相吗?你看我有没有帝王之相呢?”
裴秀听出了弦外之音,恭维司马炎有帝王之相。从此裴便成了司马炎的心腹。
司马炎暗中还拉拢了司马昭的亲信羊祜,让他为自己谋划方略,了解司马昭的心情与想法。
后来,当司马昭与司马炎谈起国内之事时,司马炎往往能投其所好,回答得十分妥贴,使司马昭十分满意。
渐渐地,司马昭周围的大臣都被司马炎所收买,多为其说话,司马昭于是改变了主意,立司马炎为世子。
司马炎采用“卑而骄之”计谋,第一步曲意逢迎司马昭周围的大臣,使他们甘愿为其服务;第二步,通过司马昭周围大臣了解司马昭心理与动态,从而能投其所好,最后达到了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