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乡统筹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城乡统筹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导致城乡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对农民的剥削。马克思、恩格斯对消灭城乡对立后最终形成的城乡关系做出了定义——城乡融合。在深入研究城市与乡村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的理论,并对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分析,要从消灭私有制、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统筹城乡产业三个方面入手。

城乡统筹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城乡理论萌芽于工业革命开始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化,西方早期的许多流派都是主张实施城乡平衡发展的。圣西门(Saint-Simon)[1]的“城乡社会平等观”、查尔斯·傅立叶(Charles Fourier)[2]提出的“理性社会制度”和罗伯特·欧文[3]共产主义新村”等理念都包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始构想。随着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霍华德(Ebenezer Howard)[4]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和赖特(Frank Lloyd Wright)[5]的“区域统一体”理论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源;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不能相互割裂,要有机结合起来。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城乡协调发展理论观则从历史角度阐释了城乡关系,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对立必然会走向城乡融合,但是需要漫长的历史时间。列宁和斯大林也结合社会主义的实践论证了新型城乡关系,他们认为城乡融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结果,但是城乡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城乡发展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是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环节。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城乡之间的对立局面非常尖锐,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深刻地剖析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特别对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初期的城乡对立局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统筹与融合的一些论述和构想。马克思提出“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导致城乡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对农民的剥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工业和人口集中在城市,导致了城乡的差异扩大,这就为城市资本家剥削农业生产者创造了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经济的基础,理由有三点:首先,他认为农业生产是剩余劳动产生之源;其次,有关农业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存在和生产连续的基础;第三,社会分工和其他活动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其他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城乡之间的分离不是永久的,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也并不是无法消除的。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把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立确定为历史范畴,这即意味着城乡分离、对立具有必然性,同时也存在被消灭的可能。城乡关系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历史演进的过程: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作用下,城乡之间由最初的古代社会里的混沌关系,到私有制社会里的尖锐对立,再到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城乡对立的逐渐消除,最终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彻底消除城乡对立。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反杜林论》中强调:消灭城乡对立和消灭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对立一样,不是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消灭城乡对立后最终形成的城乡关系做出了定义——城乡融合。在他们看来,城乡融合就是:“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消除从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者的阶级区别。消灭由城乡分离、对立引起的城乡里的种种弊端,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将为城市排毒,清除污染,使很多东西变废为宝,甚至变毒为宝。(www.daowen.com)

在深入研究城市与乡村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的理论,并对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分析,要从消灭私有制、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统筹城乡产业三个方面入手。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对立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因为私有制,这是根本原因。同时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促进了城乡对立的出现,使人局限在两个范围内,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利益冲突、对立,因此,必须消灭私有制,才能从根源上彻底消除城乡对立,促进城乡融合。

马克思认为城市在政治、经济及其他方面比农村优越,这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城市的发展必定会带动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城市的优越条件会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使其摆脱孤立和愚昧的状况。在论述中指出:“城市的繁荣也把农业从中世纪的简陋状态中解脱出来了。”[6]在城乡融合中,城市的优越条件必会给农业带来积极影响,促使农村农业改善现有的状况,推动农村进步,这说明城市在农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城乡融合的方法与途径上,马克思主义尤其重视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农结合,消灭城乡差距。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对立是工农发展水平不高的体现,大工业时代的工业生产实现了全国的均衡分布,不再局限于地方,这就为消灭城乡分离提供了条件,所以消除城乡对立就不是空想了。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与乡村的认识起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而我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没有经历过这一特定历史过程,是直接从封建社会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是时代的创举。由于时代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并不能对我国当前城乡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答案,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运用到我国的城乡关系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城乡关系理论,使城乡关系理论与时俱进,用以指导新的城乡建设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