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企业内部一次质量管理讲话中,聂圣哲首次提出了“中国精造”的概念。他要求员工严格按照程序,做出毫不走样的产品,哪怕钉子之间的距离,都不能有毫厘的误差。蔑视程序的人,永远是公司的敌人。他向员工解释什么是敬业、什么是职业荣誉感,日本、德国制造业称霸全球的秘诀,就在于对工匠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对程序不打折扣的执行力。他警告员工,在日常工作没有熟练操作情况下,勿谈所谓的创新。
与聂圣哲营造的企业文化迥异的是,一些媒体炒作的话题永远是时髦的概念。聂圣哲认为在科学、技术、手艺“三缺三”的情况下,所有的创新概念,都是海市蜃楼。
于是,他开始不遗余力地在公开场合呼吁,“中国制造”只有先走上“中国精造”之路,才能实现所谓的“中国创造”。在最近几年,针对“中国精造”理论,我与聂圣哲先生有过几次对话。
问:为什么要提出中国精造?
聂:十几年前,一批专家学者提出了“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概念,但我认为,“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中国最好的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只有“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才能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不要搞成“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
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有“匠心”也有“匠魂”;路要一步步走,一流工匠要从少年培养,有些行业甚至要从小开始训练;在特定行业应尽早恢复学徒制;要造成地方政府对制造业重视的局面;要吸引异地技工并保证质量、数量以解决制造业就业人数;中国的教育要更多地学习德国、日本……
问:日本是工匠大国,中国也曾经是工匠大国,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工匠精神反而比较模糊了?
聂:工匠文化如今的状况,根源在观念和教育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体力劳动置于脑力劳动之下。为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接着“学而优则仕”!到后来,更有“奇技淫巧,君子不为”的说法这样的文化环境不利于培养“工匠精神”。
还有,在中国,人们往往把读书、学习和教育混为一谈,其实这些词汇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读书,其实就是阅读;学习就要复杂得多:不仅要读书,还要进行各种练习。双手的技能、做事的习惯,这些都严重影响对知识的认知,学习最终是为了将来服务社会的;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一个环节出错,就要误大事———对个人来说,意味着遗恨终生;对国家来说,意味着文明的倒退。
中国自古至今的各家思想,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唯有墨家,最和世界文明、特别是当代文明接轨。墨家思想就是讲究人人平等———职业不分贵贱,人不分尊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新的格局,而且短期内不会改变,美国已渐渐地变成了一个世界平台,这个平台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它是国际范围内唯一的一个大擂台。世界各国的优秀的人才都会往这个擂台上挤,去一展他的风采,这是个正向流动。这样就使美国的教育越来越朝着“世界人才擂台模式”的方向发展。中国没有基础,也没有必要像美国这么做。
中国教育要做好,首先要重温墨家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强化“人与人不分尊卑,各种职业不分贵贱”的社会风气,也就是说,一个摸鼠标的人跟一个摸斧头的人必须是平等的,搞导弹的和煮茶叶蛋的人也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地对从事所有职业的人一样地尊重,不能有所不同。(www.daowen.com)
问:如何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
聂:我要说的是,工匠精神需要一次文化革命!
文化上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在每一个人心中坚定“人不分尊卑,职业不分贵贱”的信念,没有“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工匠精神不可能生根、开花、结果。
工匠精神需要一次彻底的文化革命———平等讲理,抛弃狡辩,停止谩骂,理清思路,洗心革面……只有文化问题彻底解决了,工匠精神才能来到我们中间,才能促进中国工业文明的进步!如果能那样,那将是国之大幸!
问:你所谓的重建工匠精神,学习德国和日本,怎么学?
答:中国教育为什么要向德国学习呢?德国的教育是重视劳动的教育。德国教育文化是,劳动者无论是身怀绝技的工人、普通工人、服务员,还是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家都是平等的,要论工资的话,那也都差不太多。甚至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工资还高一些,可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劳动环境要恶劣一点吧。
德国教育从小学就开始分流。学过手艺的人都有体会,许多手艺人如果不是从小就学的话,是不能成大器的,有的技艺超过15岁就学不会了,有的超过12岁就学不会了,有的甚至超过10岁就学不会了,所以德国教育从小学就分流是对的,比如一流的木工、一流的车钳工、一流的裁缝、一流的皮草匠……那都是10岁左右就要开始学的,绝活都要从小就开始练。
德国的学校会保持与家长密切的沟通,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无所谓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作为一个杰出的工人而出人头地呢,还是成为一个教授而出人头地。因为在德国的文化里一个杰出教授和一个杰出的手艺人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有丰厚的报酬,他们都能愉快地生活。
在德国,大部分的教育都是免费的,因为国家要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进步,教育的成本当然不应该由家庭来承担。同样,中国也可以加以借鉴。
顺便说一下日本的教育。日本人的学习精神体现在“改善”两个字,所有东西都在改善当中,所以日本人在各方面都很细致,这些细致始于改善,而改善又增加了细致。
我钟爱的一台日本产的德国莱卡数码相机,是德国相机由日本人改善及生产的,这两个民族结合在一起弄出来的玩意,太牛了。什么原因?这两个国家的教育文化里,匠人的培养已深入人心。他们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匠人,有匠心,有匠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